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谁知道世界卫生陶瓷历史

文静的爆米花
时尚的小松鼠
2023-03-27 10:22:01

谁知道世界卫生陶瓷历史?

最佳答案
紧张的雨
细心的金鱼
2025-09-19 05:27:52

我们人类社会制造和使用卫生陶瓷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的陶器沟型厕所,因此说,卫生陶瓷的生产制造起源于欧洲。早在十七世纪前,人类就开始用压坯成型法生产卫生陶瓷,到了1700-1704年,英国人首先开始运用石膏模注浆成型,但由于当时受泥浆性能影响,注浆成型没有全面推广。1884年法国人德贝米格里斯发现粘土泥浆中加入电解质会发生解凝现象。到1905年英国人才正式开始用注浆法成型卫生陶瓷。

我们国家是从二十世纪初才从欧洲引进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公元1916年由唐山市启新瓷厂(原名启新洋灰公司)开始生产卫生陶瓷,当时生产的原料全部从德国进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才改用国产原料。这个厂就是现在的唐山陶瓷厂。

卫生陶瓷成型方法最早采用压坯法,用粘土直接压制成型,坯块在半干燥状态时粘接在一起,然后经干燥,并通过素烧提高坯体强度,再进行喷釉和烧成。这种生产方式,劳动效率低,而且要经过二次烧成,成本太高,成型过程中劳动量也很大。

到十八世纪初,英国人首先开始研究和利用石膏模注浆成型。到十九世纪末,法国人德贝米格里斯发现粘土泥浆中加入电解质会发生解凝现象,彻底解决了石膏模注浆成型的关键技术。1905年英国人正式开始用注浆成型法生产卫生陶瓷。但注浆成型这一工艺真正成熟是在1958年以后。

用注浆成型取代压坯成型生产卫生陶瓷,是卫生陶瓷生产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先后研究成功了低压快排水、中压浇注和高压浇注成型技术,使作业技术、作业环境、劳动强度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用连续隧道窑代替旧式的间歇窑,是卫生陶瓷生产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它发生在1930-1950年之间。连续式隧道窑的出现同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最初的隧道窑长100米,在窑内装窑宽度仅能放置两件产品,高度也只能够放两件产品。当时主要使用烟煤和残渣油作为主要燃料,产品外面需加套耐火匣体;窑体保温很好,烧成带的烟气和冷却带的热空气,可回收利用于干燥坯体、提高成型室内温度。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明焰式隧道窑、高效率间歇窑陆续开发出来,投入使用。

最新回答
碧蓝的小鸽子
矮小的芒果
2025-09-19 05:27:52

瓷器成型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盘筑、旋转拉坯、合模、印坯、注浆(倒浆)等等,

注浆坯又叫倒浆坯。

注浆坯是利用石膏容易成型、吸水的特点和原理制作出瓷坯。 

首先制造出模具,待模具干燥后,利用干石膏具有较好的快速吸水性这一特性,用泥料加入悬浮剂和水搅拌成泥浆(泥料在水中可以长时间均匀悬浮),注入模具内,石膏模具迅速吸收水分,在模具内壁,形成上下左右基本薄厚一致的坯体,控制好吸附时间,然后将没有吸附在模具内壁上剩余泥浆倒出,之后,待坯体收缩与模具内壁自动脱开,再打开模具取出成型的坯体;这种工艺出来的产品,基本可以保持一致性。

注浆坯必须要有模具制成,而模具必须为两块或多块,注浆时合在一起,每块模具的对接处就会产生一道缝隙,从而肯定影响石膏的吸附性能,这样就造成这个位置的坯体密度与其他部位的不同,烧成后会出现一条

“合缝线”此外由于模具一般都是有底足的,在足圈内底有一圈与足相对应的下凹,俗称“注浆线”也就是说注浆瓷器外面有突出,由于坯体是靠吸附石膏才能成型的,那么内壁就一定有下凹,而下凹无法填补。

一般“合缝线”等工艺痕迹都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掩盖,所以在辨别是否是注浆胎,比较可靠的方法是观察瓷器内底部边缘是否有下凹的注浆线,再则需仔细寻找合缝线和其他一些注浆痕迹,如用手上下滑动抚摸器体,注浆胎上下十分平整,手拉坯拉的再好,也难免有隐隐约约起伏不平的手感。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有一些瓷器,口子大,器型又比较矮(浅)的,这种瓷器,成型后便于车削,注浆时故意加大坯的底部厚度,再通过车削的方法让下凹的“注浆线”消失,这就是所谓的仿手拉坯。对于这类瓷器如小香筒炉、笔筒、水洗等应该格外小心了。 

倒浆坯的特点就是可以做的很均匀,瓶身也可以做的很薄,纯粹从观赏角度比较手拉坯,灌浆坯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且可以大批量生产,适合数量大、交货期限比较短的大生产订单。灌浆坯技术是近现代才开发出来的泥土成型技术,故在收藏品里,如果是灌浆坯的瓷器,它的历史肯定不久远,不可能是来自某个朝代的藏品了。

文静的茉莉
单薄的板凳
2025-09-19 05:27:52
有的。

灌浆壶指的是用灌浆工艺生产的一种壶,灌浆工艺在陶瓷行业运用得比较常见但是在紫砂壶的制作中就不可取,灌浆壶需要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打成很稀的泥浆然后再灌倒模具里面,等到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壶身就成型了,再装配好嘴,把整体体晾干,最后入窑烧制。

灌浆工艺特别适合用于大批量的生产,且成本较低,灌浆壶一人一天可以浇灌300到500个,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紫砂工艺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紫砂壶的制作方法上想寻求突破,就用紫砂泥料用灌浆进行过实验,但由于紫砂泥料具有较强的颗粒,感吸附性不强,所以无法灌浆成型,因而实验宣告失败,后来在70年代左右再次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良,通过在调色后非常细腻的泥浆中加入玻璃水的方法才最终试验成功。

但是由于这种工艺生产出来的壶透气性已经基本丧失,跟紫砂壶的特性已经严重的不相符了,也不属于真正的紫砂壶随后被叫停,这就是灌浆壶的由来,但是目前在其它的一些地方,还是在运用灌浆工艺来生产,并把这些壶冒充成宜兴紫砂壶进行销售,而很多初学者也非常担心害怕自己买到这样的灌浆壶。

调皮的眼神
眼睛大的烤鸡
2025-09-19 05:27:52
注浆方法

(1)空心注浆(单面注浆)

该方法用的石膏模没有型芯。操作时泥浆注满模型经过一定时间后,模型内壁粘附着具有一定厚度的坯体。然后将多余泥浆倒出,坯体形状在模型内固定下来。这种方法适用于浇注小型薄壁的产品,如陶瓷坩埚、花瓶、管件、杯、壶等。空心注浆所用泥浆密度较小,一般在1.65—1.8g/cm3,否则倒浆后坯体表面有泥缕和不光滑现象。

其它参数如下:流动性一般为10—15秒稠化度不宜过大(1.1—1.4)细度一般比双面注浆的要细,万孔筛筛余0.5%--1%。

(2)实心注浆(双面注浆)

实心注浆是将泥浆注入两石膏模面之间(模型与模芯)的空穴中,泥浆被模型与模芯 的工作面两面吸收,由于泥浆中的水分不断减少,因此注浆时必须陆续补充泥浆,直到穴中的泥浆全部变成坯时为止。显然,坯体厚度与形状由模型与模芯之间的空穴形状和尺寸来决定,因此没有多余的泥浆倒出。

可以制造两面有花纹及尺寸大而外形比较复杂的制品:如盅、鱼盘、瓷板等。 实心注浆常用较浓的泥浆,一般密度在1.8g/cm3以上,以缩短吸浆时间。稠化度(1.5—2.2),细度可粗些,万孔筛筛余1%--2%。

2、强化注浆法

为缩短注浆时间,提高注件质量,在两种基本注浆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的注浆方法,这些方法统称为强化注浆。强化注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压力注浆

采用加大泥浆压力的方法来加速水分扩散,从而加速吸浆速度。压力注浆最简单的就是提高盛浆桶的位置,利用泥浆本身的重力从模型底部进浆,也可利用压缩空气将泥浆注入模型内。根据泥浆压力大小,压力注浆可分为微压注浆、中压注浆、高压注浆。微压注浆的注浆压力一般在0.05MPa以下;中压注浆的压力在0.15—0.20MPa;大于 0.20MPa的可称为高压注浆,此时就必须采用高强度的树脂模具。

(2)真空注浆

用专门设备在石膏的外面抽真空,或把加固后的石膏模放在真空室中负压操作,这 样却可加速坯体形成,提高坯体致密度和强度。

(3)离心注浆

离心注浆是使模型在旋转情况下注浆,泥浆受离心力的作用紧靠模型形成致密的坯 体,泥浆中的气泡由于比较轻,在模型旋转时,多集中在中间,最后破裂排出,因此也 可提高吸浆速度与制品的品质。但这种方法所用泥浆中的固体颗粒尺寸不能相差过大, 否则粗颗粒会集中在坯体表面,细颗粒容易集中在模型内部,造成坯体组织不均匀,干 燥收缩易变形。

(4)热浆注浆

热浆注浆是在模型两端设置电极,当泥浆注满后,接上交流电,利用泥浆中的电解

质的导电性加热泥浆,把泥浆升温至50℃左右,可降低泥浆粘度,加快吸浆速度。

(二)注浆成型对石膏模及泥浆的性能要求

注浆成型的关键要有高质量的模型和性能良好的注浆泥料。

l、对石膏模型的要求

(1)模型设计合理,易于脱模。各部位吸水性均匀,能保证坯体各部位干燥收缩 一致即坯体的致密度一致。

(2)模型的孔隙不大,吸水性好,其孔隙度要求在30%-40%,使用时石膏模不宜太 干,其含水量一般控制在4%-6%,过干会引起制品的干裂、气泡、针眼等缺陷,同时模子使用寿命缩短,过湿会延长成坯时间,甚至难于成型。

(3)模型工作表面应光洁,无空洞,无润滑油迹或肥皂膜。

2、对泥浆的要求

(1)泥浆的流动性良好,即泥浆的粘度小,在使用时能保证泥浆在管道中的流动并能充分流注到模型的各部位。良好的泥浆应该像乳酪一样,流出时成一根连绵不断的细线,否则浇注困难。如模型复杂时,会产生流浆不到位,形成缺角等缺陷。

(2)含水量尽可能低,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泥浆的含水量,这 样可减少注浆时间,增加坯体强度,降低干燥收缩,缩短生产周期,延长石膏模使用寿命。一般泥浆含水量控制在30%-35%,密度1.65-l.9g/cm。

(3)稳定性好,泥浆中不会沉淀出任何组分(如石英、长石等),泥浆各部分能长期保持组成一致,使注件组织均匀。

(4)过滤性(渗透性)要好。即泥浆中水分能顺利通过附着在模型壁上的泥层而被模型吸收。可通过调整泥浆中瘠性料与塑性原料的含量来调整滤过性。

(5)具有适当的触变性。泥浆经过一定时间存放后粘度变化不宜过大,这样泥浆便于输送和储存,同时又要求脱模后的坯体不至于受到轻微震动而软塌,注浆用泥浆触变性太大则易稠化,不便浇注,而触变性太小则生坯易软塌,所以要有适当的触变性。

(6)泥浆中空气含量尽可能少,注浆料中通常混入了一定数量的空气,使注件中有一定数量的气孔,对于比较稠厚的泥浆这种现象更为显著,为避免气泡产生和提高泥浆流动性,生产上常采用真空脱泡处理。

(7)形成的坯体要有足够强度。

(8)注浆成形后坯体容易脱模。

(三)稀释剂的种类与选用

一般来说,泥浆含水量越低流动性越差,而注浆工艺要求泥浆含水量尽可能低而流动性又要足够好,即需制备流动性足够好的浓泥浆,生产上为获得这种含水量尽可能低 而流动性足够好的浓泥浆采取的措施是加入稀释剂。

陶瓷工业生产中常采用的稀释剂分为三类:

1.无机电解质。如水玻璃、碳酸钠、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这是最常用的一类 稀释剂。要得到所需要粘度得泥浆,与所需要加入电解质得种类和数量及泥浆中粘土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电解质用量位干坯料质量的0.3%-0.5%。

水玻璃对增强高岭土泥浆的悬浮能力效果最好,它不仅显著地降低其粘度,而且在 相当宽的电解质浓度范围内粘度都是很低的,有利于生产操作。对于含有机物的紫木节土泥浆来说,碳酸钠的稀释作用较水玻璃好。

生产中常同时采用水玻璃和纯碱做稀释剂以调整吸浆速度和坯体的软硬程度。因为 单用水玻璃时,坯体脱模后硬化较快,内外水分差别小,致密发硬,容易开裂。单用纯 碱(Na2CO3)时,脱模后坯体硬化较慢,内外水分差别大,坯体较软,或者外硬内软。使

用电解质时,要注意其质量。纯碱如果受潮会变成碳酸氢钠,后者会使泥浆絮凝。水玻璃(Na2SiO3)是一种可溶性硅酸盐,由不同比例的碱金属氧化物(通常Na2O)及二氧化硅所

组成。它的组成用SiO2/Na2O的摩尔比(称为水玻璃的模数)来表示,当其模数大于4时,

长期放置会析出胶体SiO2。常用作稀释剂的水玻璃模数一般为3左右。

2.有机酸盐类。如腐殖酸钠、单宁酸钠、柠檬酸钠、松香皂等。这类有机物质具 备作稀释剂的几个条件。它们的稀释效果比较好。腐殖酸钠的用量一般<0.25%。若超过时,泥浆粘度又增大,这和无机电解质的稀释规律相似。另外,用量过大,如烧成时其有机物未烧净,还会使釉面发暗。单宁酸钠的用量一般为0.3%-0.6%左右。

3.聚合电解质。陶瓷工业中采用这类稀释剂的历史远短于上述两类稀释剂。聚合 电解质常用作不含粘土原料的泥浆的稀释剂。常用的有阿拉伯树胶、桃胶、明胶、羧甲 基纤维钠盐等有机胶体,其用量少时会使料浆聚沉,适当增多时会稀释浆料,用量一般 在0.3%左右。

二、注浆成型操作过程

1.注浆成型操作过程

注浆成型操作过程根据产品种类、泥浆性质不同大体需经过以下几道工序:

以下就主要工序给予说明:

(1)合模

在合模前应先将模型的工作表面清扫干净,不得留有干泥或灰尘。并检查模子工作 表面是否光洁,有无空洞和润滑油迹。如正常即可进行合模,装配好的模型如有较大缝 隙,用软泥将合缝处的缝隙堵死,以免漏浆。使用时模型不宜过干过湿,其水量一般控 制在4%—6%。

(2)注浆

对于单面注浆而言,将料浆注满模型即可,等泥层增厚到需要的厚度时,倒掉模型 内多余的泥浆,为避免倒掉后少量残余的泥浆在坯体内表面的不均匀分布,生产上还需 要对倒掉泥浆后的带坯模型进行甩浆以保证残余泥浆分布均匀,避免泥缕产生。

对于双面注浆,须陆续补充泥浆,直到模型内的空穴泥浆全部变成坯体。无需倒浆 和甩浆。

(3) 青坯干燥

刚形成的注件由于含水量较高,强度较低而不能立即脱模,需带模干燥一定时间, 这种干燥称为青坯干燥,在青坯干燥期间,由于水分的蒸发及模子的继续吸水,注件水 分不断下降,坯体收缩并与模型脱离,同时强度也逐渐提高,这时即可脱模。

(4) 脱模

脱模后坯体应轻拿轻放、放平、放正、放稳、并防止振动。

(5) 粘接

粘接是制造壶、杯及有些小口花瓶、坛等日用瓷和艺术瓷、卫生瓷等不能一体成形 的坯体所必需经过的工序,粘接过程是指用一定稠度的粘接泥浆将各自成形好的部件粘 接在一起。

调皮的萝莉
友好的信封
2025-09-19 05:27:52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隋朝在瓷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明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