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注料生产厂家
1、郑州丰本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耐火混凝土,高铝砖,耐火浇注料,耐磨浇注料,耐酸浇注料,耐碱浇注料。
地址:新密市来集镇耐材裴沟村新村东73号。
2、阳泉百企联合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铝矾土、铝矾土熟料、高铝骨料、高铝细粉、高铝砖、粘土砖、硅砖、浇注料、保温砖、珍珠岩。
地址:山西阳泉盂县工业园区。
3、登封市卢店镇昊天磨料厂
主营产品:耐磨陶瓷涂料,耐磨涂料,耐磨涂层,耐磨胶泥,防磨料,陶瓷片,浇注料。
地址:郑州登封市卢店镇槐树坪栗子沟村。
4、新密市通泰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高铝砖,浇注料,保温砖,粘土砖。
地址:新密市尖山乡方山村。
5、河南耐赫耐材科技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高铝砖,粘土砖,轻质保温砖,耐火浇注料,耐火泥。
地址:超化镇耐材工业园区。
Al2O3陶瓷:氧化铝含量高,结构比较致密,具有特殊的性能,故称为特种陶瓷。Al2O3.陶瓷材料是以氧离子构成的密排六方结构,而铝离子填充于三分之二的八面体间隙中,这是与天然刚玉相同稳定的α- Al2O3结构,因此陶瓷具有高熔点、高硬度,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陶瓷贴片硬度≥HRA85,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而且表面光滑摩擦系数小,耐磨性能十分理想,尤其是在高温氧化性介质或腐蚀介质中,陶瓷贴片的材料较之其它金属材料性能优越得多。
耐磨弯头陶瓷片
氧化铝陶瓷片
耐磨陶瓷片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来源:艺术中国)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四处,除巩义黄治窑址外,还有陕西铜川黄堡窑、河北内丘西关窑和陕西西安机场窑。但唐三彩窑炉仅在铜川黄堡窑址发现过3座,其保存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这次在黄治窑址清理出的6座唐代窑炉,有5座保存完好。窑炉平面近似马蹄形,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和护墙七部分组成。窑室依台地而建,先挖出一个长方形土坑后,彩用土坯垒砌窑壁,在窑壁上抹有一层耐火泥,火膛部分位于台地下端,使用耐火砖筑成。为防止窑炉崩塌,往往还在火膛耐火砖墙体外侧,用鹅卵石堆砌成护墙。
作坊遗迹中,1号作坊保存较好。该作坊为窑洞式,依断崖挖筑,邻1号和2号窑炉,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室。前、中室残高0.10——0.85米。前室作纵长方形,南北长5.70米,东西宽3.50米;中室西扩部分作弧壁,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2.60米。后室在断崖内,作弧形顶,下宽1.84米,高3.04米。在作坊内分布有5个辘轳坑和2处练泥池遗迹,辘轳坑有圆锥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口径最大者0.60米,最小者0.40米,一般深0.60米。1号练泥池位于中室,池底利用废弃的三彩垫板铺地;2号练泥池位于作坊前室,地面残留青灰泥。
巩义黄治窑址唐三彩窑炉和作坊的发现,再现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流程,使我们对唐三彩制品的成型、装饰、烧成工艺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窑炉和作坊区毗邻,便于搬运装烧器物,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损坏。这里的作坊面积较大,可以满足多个辘轳同时制作;并列建窑,并且共用一个窑前工作面,表明当时烧制唐三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唐三彩窑炉平面呈马蹄形,仍然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唐宋时期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但窑室面积普遍较同期的瓷窑略小。从发掘区没有发现匣钵和窑床上普遍遗留有彩釉滴痕看,唐三彩应是裸烧而成。为了防止木柴燃料的落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室空间,装烧时先在窑床上放置底层器物,然后竖立起多个圆形支柱,上置一块块长方形耐火垫板形成隔层,隔壁层上再放置一层器物,如此这般逐层加高。由于在炉的沿口、洗的内底上均遗留有3枚支烧痕,可知炉、洗等大件器物上再叠烧其他器物,有的在器内还套烧有小件器物,以此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每窑的装烧量。这次出土遗物中,不仅有完整的素胎器物和烧成后的三彩制品,而且有施釉后尚未入窑烧制的半成品器物,充分说明唐三彩是先制坯第一次入窑素烧,再上釉后入窑二次烧成。
解开唐青花烧造产地之谜
唐代青花瓷是一种唐代生产的白釉绘钴蓝彩纹饰的瓷器。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首次发现1件青花瓷枕残片,枕面釉下蓝彩绘有菱形朵花图案装饰。它的发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传统认为中国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看法。此后,分别在扬州市文昌阁、三元路和文化宫唐代建筑基址陆续发现数十片唐青花瓷器残片,器形有碗、盘、壶、罐、枕等,青花图案包括流云、卷草、花卉和菱形图案等内容。
1980年,冯先铭先生依据胎釉等外部特征,首先提出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的1件白釉蓝彩三足鍑,有极大可能是巩县窑的产品。研究者对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标本多次进行胎釉成分化验,从胎釉成分分布确证唐青花瓷片的烧造地点是在河南巩县一带,它的发现说明了唐代已用钴料作釉下彩料装饰瓷器。但由于巩义市黄治窑未经过大面积考古发掘,唐青花瓷是否为该窑所生产,一直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据。
幸运的是,此次巩义黄治窑址的发掘中,在唐代晚期地层内清理出碗、盘、罐和水注等青花瓷,青花绘在釉下,图案分别为点、曲线和花叶类装饰。此外,在唐代中晚期地层和灰坑内,还出土有一批在白釉上洒点蓝彩的器物,此类器物用高岭土制成,胎质细灰白,先挂一层化妆土,再上白釉,在白釉上洒点蓝彩。此类器物常见一碗,一种是在口沿部位密集排满蓝彩条带,碗心处一朵梅点纹,碗内壁均匀排列五朵梅点纹;另一种碗是仅在碗内壁上绘出五朵梅点纹。梅点纹分别由5个蓝彩点组成,其中心处往往再加施一个黄彩点。罐的口沿和肩部分别施有大块的蓝彩斑点,蓝彩已与白釉交融流淌。与青花瓷相比,此类白釉蓝彩器物入窑烧制的火候不高,器物的瓷化程度较低。
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成熟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据此我们认为:所谓唐代青花瓷也应该符合上述3条标准:一是器物本身是白瓷器,烧成温度应达到1200℃以上;二是钴料绘彩,即青花瓷的彩饰使用含钴的矿物作为颜料;三是釉下彩绘,即将蓝彩绘于釉下。因此,上述的白釉蓝彩器物还不属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但它是由唐三彩中的蓝色彩釉器向唐青花瓷的过渡产物,为青花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唐代白瓷为河南府开元贡白瓷窑口提供了线索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道·贡赋”条记述:“开元贡绫、绢、白瓷器……”。《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条也记载有“开元元年为府,土贡文绫、缯谷丝葛、埏埴盎缶、苟杞黄精、美果酸枣……”河南府下属20余县,其中登封、巩县(今巩义市)、密县(今新密布)、新安、寿安(今宜阳县)均产瓷器。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新安城关窑和宜阳西街窑属河南临汝窑系,以烧制素面和印花青瓷器为主,烧制瓷器的年代均为宋元时期;登封曲河窑和新密西关窑属北方磁州窑系,虽然以生产白瓷制品为主,但两窑始烧年代约在中晚唐,尚未达到盛唐时期开元年间的水平。
1957年,冯先铭先生曾在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中,采集到10余件与巩义窑完全相同的白瓷器。1995——1996年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土出有与巩义窑产品近似的白瓷标本。在巩义市大黄治村南2公里的白河村周围,是一处以烧制白瓷为主的唐代瓷窑址,出土的白瓷胎质坚细,釉色纯正,被认为是向唐长安贡白瓷的窑口。这次在巩义黄治窑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有一批精美白瓷器,如白瓷贯耳瓶、三足樽、三足炉和唾盂等,皆器形硕大,制作规整,非一般百姓所用之物。据此,我们认为巩义黄治窑不仅大量生产三彩器,还有可能是唐开元年间烧制贡白瓷的窑口之一。
大河网消息,郑州某小区,在59岁敬勤俭的家中,说起展示柜中的藏品,他一脸的宠溺。“漂亮着呢”“好看得很”是他说到这些宝贝时用得最多的话,这些都是敬勤俭在近20年里捡来的。
而这些被敬勤俭精心呵护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似乎并不是那么宝贵,因为这些藏品并不完整,大部分是碎瓷片儿。
【结缘】
出身医学世家
却对捡“垃圾”着了迷
“有些东西就没法用经济价值衡量,这些陶瓷碎片儿实际上就是历朝历代的垃圾。”对于敬勤俭来说,这一屋子的陶瓷片儿是他经营近20年的宝贝。
敬勤俭出身医学世家,家里珍藏着祖上传下的“医林拔萃”“济世良医”等匾额。按照长辈的期许,他应该将医术传承下去,可年轻时执拗的他做过灯泡厂工人、卖过书、倒腾过二手房……唯独没和医学沾过边儿。
“40岁那年,接触到了碎瓷片儿,然后就一直到现在。”敬勤俭说。
第一次接触陶瓷片儿的经历,敬勤俭记忆犹新。“那年夏天,下大雨时,我看有人在建筑垃圾中翻找东西,一问才知道他们在捡瓷片儿,说这是古董。”敬勤俭说,于是他便加入了捡瓷片儿的行列,“砖头、瓦片儿成袋子往家里捡,捡的多,扔的也多。”
就这样边捡边学,敬勤俭接触了不少收藏圈的朋友,对于陶瓷片儿他越发痴迷。
【痴迷】
“别人都说我是疯子
可我知道自己在干啥”
捡陶瓷片儿就得跟着建筑垃圾跑,近20年来,郑州老城区哪里有拆迁,哪里就有敬勤俭的身影。“运送建筑垃圾的车一般都是晚上往郊外拉,我就跟着司机师傅去摸点儿。”敬勤俭说,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拎着袋子赶过去,一辆自行车、一把铁锹、一个袋子是他的标配。
敬勤俭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捡陶瓷片儿连轴转的日子,他经常衣服上沾满泥巴,脸上胡子拉碴,头发留得很长,最长时长到了肩膀处。一是因为没时间打理,一是为了捡瓷片儿方便,“建筑工地不是随便能进的,长发的样子一看就是捡破烂儿的,就没人拦我。”
终日沉迷于碎瓷片儿,为了买别人手中的瓷片儿,他还一度卖了两套房子。妻子、哥哥、母亲曾一度认为他疯了,敬勤俭的大哥曾对母亲说:“小三儿(指敬勤俭)可能真疯了。”当时母亲就哭了:“那他要疯了,有啥办法啊?”
“可我知道我在干啥,说我疯了也好,因为没人去理会一个疯子,正好可以专心捡碎陶瓷片儿了。”敬勤俭说。
【欣慰】
历时一年
用碎片还原宋代绿釉荷叶枕
从一窍不通到创办“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敬勤俭近2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他的藏品时间跨度很大,包括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的陶器标本,商、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陶瓷器物标本,唐宋以来各大名窑出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标本,以及民国时期的陶瓷工艺品等。
“这些都是在郑州发现的,每个时代瓷片儿量的多少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敬勤俭说。
敬勤俭的收藏室中,还有几件完整的物件,是他用碎片儿拼起来的。其中一件宋代的绿釉荷叶枕,从最开始捡到部分残片,然后收集残片,到最后拼凑完整,他用了一年的时间。
“跟着了魔一样,找了一年,基本算拼起来了。”敬勤俭兴奋地说。
这件绿釉荷叶枕通体透亮、泛着绿光,曾有收藏家出高价购买,敬勤俭坚决不卖,“本来就可遇不可求,能拼凑完整更是缘分,怎么都不会卖的。”
【意义】
见证郑州古陶瓷的发展史
因为拆迁,敬勤俭在管城区主事胡同经营近20年的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拆迁了。去年年底,敬勤俭又为这些珍藏的宝贝重新找了家,但敬勤俭觉得,“现在的地方不如胡同,没那个氛围了。”
同样替敬勤俭惋惜的,还有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他这个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建立起来不容易,是这么多年一片片收藏的。”
孙新民告诉河南商报记者,目前搞收藏的一种是收藏成品,还有一种就是像敬勤俭一样收藏标本,“他的标本时间跨越很大,收藏量也很惊人,对研究古陶瓷在郑州的交流和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商都魂古陶瓷标本收藏馆没拆迁前,孙新民还曾邀请中国古陶瓷研究学会成员来参观过。
“我年纪大了,这些东西又带不走,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博物馆,展示郑州古陶瓷文化。”敬勤俭说,随着陶瓷片儿数量不断增加,保存和拼合瓷片儿他越来越力不从心,“这是我养大的孩儿,可现在我快养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