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是什么工艺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另外,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并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珐琅彩是一种古代工艺,色彩鲜艳,富有收藏性。
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1.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掐丝珐琅盘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
2.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直今,珐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铜胎。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产品(仅指宫内珐琅彩而言)仅见康熙制品,雍乾不见制作资料。
我个人比较喜欢陶瓷,尤其是日用瓷,我也在上海世博会上看见过宝瓷林的陶瓷,的确很不错,后来又在淘宝网上看见了,觉得价格也很实惠,物有所值,就买了几款
珐琅彩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然后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因珐琅彩华丽夺目,到清朝时陶工们把这种“珐琅”工艺仿效到瓷胎上,直至康熙年间,珐琅彩瓷器才真正烧制成功。
因珐琅彩工艺极其讲究,选胎要求胎壁极薄,画工要求均匀规整,图案色彩搭配要求结合紧密,胎质施釉要求极细,釉色极白,而且釉表面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因此要使珐琅彩“白璧无瑕”其工艺可见复杂。
珐琅彩瓷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瓷胎均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扩展资料:
珐琅瓷的保养注意事项:
1、珐琅瓷的保养,最好是先用柔软的蜡布将其每个角落都擦拭一遍,包括表面以及图案的细节纹理,将珐琅的魅力焕发到极致。
2、珐琅瓷娇贵易碎,应该把握力度,轻轻拿起与放下,避免与硬物撞击。
3、珐琅瓷使用前后都应该保持干燥,洁净。置于通风室内。
4、珐琅瓷器宜放置在恒温室内,避免接触高温。
5、珐琅瓷观赏把玩时,应保持手干净清爽,感受珐琅瓷明显的立体感,那旷邈幽深活灵活现的图案,给你带来一阵心灵的雀跃。
第一次看到郑柏林老师的作品,就完全的被惊艳到了,这作品的艳和他本人的谦虚、朴实和低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珐琅彩瓷,也称景泰蓝,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一种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为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珐琅彩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绝技,郑老师说,珐琅彩在陶瓷上的应用,最初是在陶器上,也就是在紫砂上首先应用,而珐琅彩更早引进和应用是在金属器皿上!一件成品需要数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誉为世界最精湛、最复杂的工艺。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腻,色彩艳丽,全部为手工完成,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制作起来极费工夫。然而正是这种让每一款作品焕发生命,将每一款作品都精工细琢的精神,却让他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责任,他更执迷于将这项古老又几近失传的技艺传承和延续下去。
看着郑柏林老师的珐琅彩瓷作品,不觉就会陷入一种色彩艳丽又极富诗意的境界,这些作品的鲜活之气像被赋予了生命呼之欲出,而这些绚烂夺目的诠释要得益于珐琅彩。珐琅彩是珐琅彩瓷的一种重要原料,最早从国外进口时与黄金等价,直到雍正时期,才研制出并沿用至今的珐琅彩瓷原料,这种原料不仅色彩艳丽,还相当环保,是珐琅彩瓷工艺的一大贡献。
制作珐琅彩瓷,必定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对于郑老师来说,出生书画及陶艺世家,技法早已不是问题,如何表现出精神和灵魂的精髓才是他想要达到的境界,视觉的审美只是表面,精神和思想才是一个大师最具实力的表现。
所有的艺术家对其制作的作品都逃不开一个情字。作品的孕育过程中,工匠为之倾注的情感最为动人和有感染力。
从小在陶瓷世家成长,先天爱陶亲陶,又拜有名的师傅为师,师父像父亲一样对他要求极为严格,这对他后期的艺术成长受益无穷。在1982年,郑老师第一次接触到珐琅彩瓷,便是有名的“岁寒三友”的橄榄瓶,于是,从这件产品开始复制,由第一次的润色到最后的完工,是郑老师记忆最为深刻的经历,这也开启了他与珐琅彩瓷的一世情缘。
艺术像一种语言,只有少数人能深刻的理解其内在的涵义,越高难度的越有吸引力,他说他自己是个没什么大目标的人,但他喜欢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天,自由畅游在精神和艺术的世界里。
郑老师毫不掩饰对于景德镇这个瓷都的热爱,他将昌江河称为“母亲河”;他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河畔玩耍,与那些倾倒在河边的老瓷片相伴,15岁便进场学艺,所有这些都孕育着他的性格和喜好,天然山水,滋养着他的灵气,这独有的艺术熏陶,奠定了他的人文气息。
在景德镇,虽然珐琅彩瓷依旧是个传统的工艺,但却是陶艺人的追求,如今,国外的先进科技和景德镇的本土工艺相融合,使得珐琅彩具有了更加璀璨的光芒。然而郑老师也有他的担心,景德镇虽然作为瓷都,但是如今“瓷都”这个概念却变得岌岌可危,景德镇的传统工艺需要传承,产品也需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就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景德镇的人文气息传承着千百年来的质朴和执着一直没有变。郑老师一再强调,我只是个匠人,不是什么大师,但他的朴素和低调却正是传统陶艺人的精神内核,也最为打动人心。像珐琅彩发出的耀眼光芒,透过阳光折射出来的美,才是最真实的匠心精髓。
愿珐琅彩瓷以及郑老师这样的陶艺大师,不只是在景德镇默默沉寂,希望他们的作品有一天走向全国各个艺术市场,以及世界的艺术界,让传统与世界结合,释放更为璀璨的光芒!
陶瓷行专访
作者介绍:
火凤凰,一朵自由行走的花,热爱并敬畏文字,喜欢用散文随笔怡情暖心,有文艺腔更有烟火气。
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珐琅彩这个名字,是从法语中得来的。
而这种有外国名字得来的彩瓷为什么如此轰动,在市场的影响力这么大?
因为古代时候,皇权代表一切!
由于珐琅彩当时仅供皇上把玩,一般没有大器,向来秘不示人,属中国瓷器中的绝世名品!
由于珐琅彩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故然显得异常珍贵,加上当时的彩瓷烧制,
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材料,又或者是技术师傅,最好的就是宫廷,而且珐琅彩当时巨受重视,
可知,受到皇室重视的都叫官窑,珐琅彩更是 官窑中的“官窑”!
但身材娇小的珐琅彩瓷单件拍卖价能达过亿,往往超越历代国宝大器,成为称霸全球瓷坛的“拍卖之王”!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鼎盛时为雍正期,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它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 “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
珐琅彩瓷器不仅“物以稀为贵”,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珐琅彩瓷器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之势,又具中华传统文化之形,堪称中西合璧之典范、近代艺术之瑰宝。
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清代彩瓷中是皇室自用瓷器里最具特色,釉上彩瓷最为精美。
它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
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先不论珐琅彩瓷器的真正存世量有多少,事实上,市场难得一见其踪影,是有钱也买不到!
早期的珐琅彩在欧洲大多属于宗教用器物,后来由于东西方的交流日渐加深,经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与相互影响,珐琅彩逐渐演变成工艺品,在清康熙年间,朝廷在打败郑经父子后,暂开封海禁令,珐琅彩由此传入我国广州,后传入北京,因其色浓、精密、华贵的风格,深深的吸引了清朝的统治者,特意请外国匠人入宫指导研发,烧制珐琅彩,并将珐琅彩列为皇室自享。
在清朝烧制的珐琅彩,维新,wushuijing0802,去除了国外的宗教色彩,融入中国本身的式样与图案。康熙年间的珐琅彩色浓庄重,这个时期的珐琅彩处于学习与演变阶段,它的研发与锻造均由皇帝亲自过问,并将场地设在宫廷之中,专人管辖,且皇帝特意召集了国内外的珐琅彩专家来京设计、生产。很快一批兼具皇室宫廷特色与西洋重彩的金属胎画珐琅诞生了,随后宫内锻造师傅首次尝试在瓷器上制作珐琅,也就是后世所称“珐琅彩”。直到康熙晚期才获成功,这个时期的珐琅彩由于处于初期,传世至今的精品并不多且款式单一,造型呆板。但依然不影响它在皇家的地位与受欢迎程度。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器有很多品种,包括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和瓷胎画珐琅等。
珐琅工艺始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公元6世纪左右),在12-13世纪达到高峰,并向世界各地输出,相传早在唐宋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扩展资料
景泰蓝与珐琅彩的区别
1、胎不同
珐琅彩可以用于铜胎上,也可以用于瓷胎上。
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彩,但是不能反过来把珐琅彩叫景泰蓝。
2、工艺不同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完成,所以也称作掐丝珐琅。
珐琅器也是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除有掐丝珐琅器外,根据其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有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等多个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珐琅彩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