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众所周知

可靠的彩虹
刻苦的高山
2023-03-27 07:47:33

陶瓷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众所周知

最佳答案
顺心的蜗牛
英俊的乌龟
2025-09-19 14:44:50

陶瓷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实用,表达的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最重要的工艺品种之一。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就已制作和使用陶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原始瓷器就已经出现。就工艺而言,陶和瓷是一种工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瓷是由陶发展而来的。两者在原料、烧成温度和物理特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区别。瓷器出现后,陶器并没有终止生产,而是形成了两个支流各自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杰出的工艺品种彩陶已经出现,此时的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因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亦称为仰韶文化。彩陶是一种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纹样,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彩陶的分布很广,较为著名的有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其中以仰韶文化最为发达。彩陶以装饰见长,由于当时人们多将器皿置于地上,于是彩陶的装饰带往往偏上,并考虑了俯视、侧看等不同的装饰视角,以体现完整的效果。

彩陶工艺衰落以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以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县,因此也称为龙山文化。黑陶的制作工艺已采用轮制,这项重要的技术革新使器形浑圆工整、器胎厚薄均匀,并提高了制陶生产力。此时,封窑技术已被掌握,而且陶窑有所改进,火口很小,火膛较深,利于增高窑室温度。黑陶工艺色彩乌黑、器体轻薄、器表光亮、易于穿绳或附加手持的器耳等。由于黑陶的陶胎是灰黑色的,不易装饰,所以它往往以造型取胜。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釉色青绿略带黄褐色,但其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仍比较粗糙。东汉后期,瓷器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浙江出现专门的瓷窑,成为青瓷的中心产地。六朝时期,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北朝晚期,白瓷的成功烧造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以越窑最为典型,瓷胎轻薄致密,釉质温润如玉;北方邢窑白瓷是“北白”的代表,瓷胎坚实致密,色白如雪,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唐三彩色彩斑斓,种类繁多,是唐代陶瓷中风格独特的一枝奇葩,其中既有生活用品,又有随葬品。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陶瓷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彩陶工艺衰落以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兴起了以黑陶为特征的黑陶文化,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县,因此也称为龙山文化。黑陶的制作工艺已采用轮制,这项重要的技术革新使器形浑圆工整、器胎厚薄均匀,并提高了制陶生产力。此时,封窑技术已被掌握,而且陶窑有所改进,火口很小,火膛较深,利于增高窑室温度。黑陶工艺色彩乌黑、器体轻薄、器表光亮、易于穿绳或附加手持的器耳等。由于黑陶的陶胎是灰黑色的,不易装饰,所以它往往以造型取胜。

原始瓷器最早出现于商代,釉色青绿略带黄褐色,但其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仍比较粗糙。东汉后期,瓷器工艺进入成熟阶段,浙江出现专门的瓷窑,成为青瓷的中心产地。六朝时期,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北朝晚期,白瓷的成功烧造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以越窑最为典型,瓷胎轻薄致密,釉质温润如玉;北方邢窑白瓷是“北白”的代表,瓷胎坚实致密,色白如雪,叩之发出金石之声。唐三彩色彩斑斓,种类繁多,是唐代陶瓷中风格独特的一枝奇葩,其中既有生活用品,又有随葬品。到了唐末五代时期,中国陶瓷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宋代是一个名瓷辈出的时代,新兴瓷窑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各地,地方风格浓郁,逐渐形成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今河北曲阳)、耀州窑系(今陕西铜川)、钧窑系(今河南禹县)、磁州窑系(今河北磁县)和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今浙江龙泉)、景德镇青白瓷窑系(今江西景德镇)。定窑印花白瓷构图严谨,耀州窑刻花青瓷犀利潇洒,钧窑瓷窑变姹紫嫣红,磁州窑黑地白花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龙泉青瓷葱翠欲滴,景德镇青白瓷晶莹剔透,它们为中国陶瓷开辟了新的境界。此外,宋代盛行斗茶,黑釉茶盏因便于衬托白色茶沫观察茶色而受宠一时。茶具由此具有了超越实用功能的风雅价值,其中以福建建窑兔毫盏最为突出。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新阶段,造型多样,釉色缤纷,装饰华丽,彩瓷大量流行。彩瓷可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料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丰富。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宋元以后,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上彩是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烘烤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极丰富。但由于是装饰在釉上,釉上彩经摩擦或与酸碱接触之后,易褪损变色。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入清以后,釉上彩的创新更多,有古彩、珐琅彩、粉彩等。

元代的釉下青花瓷和釉里红很有特色。瓷都景德镇在元朝时崛起,青花驰名天下。青花是用钴盐类金属颜料绘制的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器,只使用一种颜色,一次高温烧成,工序较为简便,因此在瓷器装饰上应用广泛。由于调色浓淡、用色层次不同,青花的艺术效果如同民间蓝印花布一般,既简朴又典雅,既丰富又统一,广受人们喜爱,自元以后成为中国陶瓷的主要品种。青花装饰题材多为传统水墨画,明净素雅,极具风韵;受到当时戏曲小说的影响,题材还有历史人物、小说传奇等。釉里红因其红色的釉下彩而得名,最初是自然形成的色釉效果,后来成为人工装饰品种。釉里红色彩华丽,气氛热烈,符合中国的传统欣赏习惯,自元代创烧以来,受到广泛欢迎。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即在青花纹饰间用铜红加绘果实、花蕊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瓷器的杰出代表之一,以色彩绚美著称。由于烧成难度大,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明代制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陶车旋坯取代了竹刀旋坯,吹釉代替了蘸釉,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与数量。加之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明代官窑民窑大量烧造,以满足宫廷享用、百姓日用以及外销的需求。明代以后的瓷器以白瓷为主,为陶瓷工艺的装饰开辟了广阔天地。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中心,此外浙江龙泉青瓷、福建德化白瓷、江苏宜兴紫砂陶等亦驰名国内外。其中,德化白瓷以佛像瓷雕最有特色;紫砂陶因紫砂泥色泽紫红而得名,以造型取胜,由紫砂陶制成的茶具让饮茶人爱不释手。

清代陶瓷在釉色方面品种增多,例如康熙时期(1662—1722)有红釉,雍正时期(1723—1735)有碧玉釉、胭脂水以及质白如雪、薄胎露光的脱胎器,乾隆时期(1736—1795)的釉色更是红、青、绿、黄、紫俱备,丰富多彩。在彩绘方面,古彩、粉彩、珐琅彩水平较高。古彩是康熙时期的重要品种,它继承明代五彩技法,色彩浓艳,层次分明。粉彩始于康熙年间,雍正年间最为发达,其主要特征是色调柔和淡雅,笔力精细工整。到清代中期,西方装饰艺术传到中国,洋彩开始使用。珐琅彩始制于康熙年间,最早用进口原料,亦称“洋瓷”。雍正时期,已能自己烧造原料。乾隆时期,珐琅彩的制作达到顶峰。珐琅彩的瓷胎是景德镇生产的,运到北京后施彩,进行第二次烧造。其彩料色泽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有凸起之感。除烧造中心景德镇外,清代陶瓷的生产几乎遍及全国,产品除了供应朝野需求外,还大量外销世界各国。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对今日中国陶瓷有着重大影响。

最新回答
害怕的大碗
害怕的冬瓜
2025-09-19 14:44:50

因为没有相关的原材料。

为什么古代中国更喜欢陶瓷,而不是玻璃?

从技术上来说,要想做玻璃,真的不难,难的是原料碳酸钠,这是烧制玻璃不可或缺的。但在古代,碳酸钠是无法人工制造的,中华文明是随着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容易产碱,又没有原料,自然做不出玻璃来了。相反,中东国家位于沙漠中,沙漠中的盐湖很容易产生天然碱,所以玻璃一定起源于那里。

新时期以来,我们多次改进玻璃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特色的玻璃。

钢化玻璃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名字里有个钢化二字,但是和钢没有关系。通过一些手段,我们在普通玻璃表面覆盖一层应力层,加工后的玻璃在硬度和强度上都会有质的提高,因此也能承受更大的冲击和载荷。然而,钢化玻璃并非无懈可击。当外力或温度作用于应力层中的缺陷并不断聚集时,压应力就会转化为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最大值时,整个玻璃就会碎掉。

技术的差距和性能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制瓷技术传承了几千年,在这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望尘莫及。事实上,玻璃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中国最早的独立产品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技术上的差距也导致了质量上的差距。中国的瓷器导热性差,适合做器皿,因为耐高温,易碎。然而,玻璃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根深蒂固,中国的茶要和中国的瓷器的差距相匹配,如果换成玻璃,会觉得不伦不类。最后就是审美差异,中国人讲究素雅、内敛、含蓄,简约的瓷器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彩色的保温杯
迷人的荷花
2025-09-19 14:44:50
china本来就是陶瓷的意思`

当时的中国人把陶瓷带到那个国家去~后来他们就叫中国人CHINA。

再者China在英文中代表中国,china代表磁器。 China的语源应当是华语方言吃喃(qienan)的音译,应该是西方人初入中华时,在用餐时对中国人用的磁器餐具颇感新奇,而主人则不断招呼“吃喃!吃喃!”而以为该种物件名为“吃喃”,其实“吃喃”是“吃啊!吃啊!”。 吃,查字典可知是作为“吃”的一种繁体形式,而被忽视“吃(吃)”在许多地方的方言中音为“qie(楔)”。吃,从字形来看也应该是音为“qie(楔)”。在字典上应该单列为一条。 当磁器被带到西方,带入者不明该物真名为何,只知当时中国人不停地说“吃喃!吃喃!”,故以“吃喃(China)”命名之。而当时西人更不知中华之国名,故以“吃喃(China)”代名之。

长情的舞蹈
无奈的冬日
2025-09-19 14:44:50

陶瓷给人的印象总是十分脆弱的:一只瓷碗,掉在地上,就会“粉身碎骨”。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对陶瓷进行悉心研究后发现,它之所以如此脆弱,主要依赖于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陶器的烧成温度比较低,通常为800℃~1000℃,因此气孔率比较高。在陶器碎片的断面上,不难看到许多小孔洞,且组成陶器的颗粒也比较粗大。陶瓷的烧成温度虽然要比陶器高得多(通常为1200℃~1400℃),组成的结构也要比陶器细密,用肉眼可能看不出有什么细微的缺陷,但是,如果你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在瓷器碎片的断面上,就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细微的伤痕、裂纹、气孔和夹杂物。要是你把瓷器碎片放在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下,那么,你将会发现陶瓷在晶体结构方面的缺陷,例如空位、位错等。而所有这些细微的裂纹、气孔、夹杂物、晶体缺陷和表面伤痕,都可能成为陶瓷“碎骨”的发源地。

第二,由于陶瓷属于脆性材料,一旦出现裂纹,它不像金属那样具有塑性变形的能力。在热冲击的条件下,由于陶瓷的导热性较差,热膨胀系数大,热应力由此增加,因此,裂纹的扩展速度更会进一步加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用沙锅炖(煮)食物,只能用文火慢慢加温,要是一开始就用猛火急烧,就会出现沙锅炸裂事故。即使是烧好后,也不能急于用冷水去冷却。

温暖的饼干
玩命的项链
2025-09-19 14:44:50

中国瓷器闻名于全世界,甚至连中国的英文名字都与瓷器相同,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之深,也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创作,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技术,成为了中国的特产之一。

在古代世界内,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可以烧制瓷器,而其他国家没有这种技艺

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说大概就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吧。瓷器起源于陶器,而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炼制陶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技术不断精进,愈发成熟,为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瓷器有一种不可或缺的原料,黏土,成分是高岭土和瓷石,以此为原料才能烧制出洁白细腻的瓷器,高岭土这种原料非常特殊,以至于欧洲要晚了非常久才发现这个原理。另外,瓷器烧制的温度非常高,需要的文明程度也就非常高。中国瓷器在宋朝时期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在元代,就已经能烧制出著名的青花瓷了,举世闻名。唐朝时的丝绸之路,将瓷器推广到了海外,欧洲烧制的瓷器不足以与中国瓷器相媲美。明朝时关闭了海外贸易,经常下西洋宣扬国威,对瓷器的需求量也增大,使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价值和影响力日益增大,瓷器传播的文化也日益加深。

由此看来,瓷器诞生于中国,古代只有中国可以烧制瓷器也是有理可寻了。

慈祥的鱼
繁荣的学姐
2025-09-19 14:44:50
My town is famous for its pottery and porcelain. Pottery and porcelain is popular here. It is made of clay and used to contain things. My father made it. It is made in Jingdezhen and known for its beauty. It's very special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