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这是什么瓷器碎片

敏感的黑裤
简单的金毛
2023-03-27 05:32:18

这是什么瓷器碎片?

最佳答案
留胡子的黑猫
大方的橘子
2025-09-19 22:01:16

现代的瓷器底部,瓷胎洁白细腻,在古时科技不发达,瓷胎用料无法提炼到这个纯度,胎中都会有杂质,古代瓷器底足的火石红就是。再说字体也比较现代化,清以前器物上德字大多都没有中间一横,宣德年间铸造的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无一横。再如,《南京城墙砖文》一书中,辑录明代初年南京的数百块城砖上,府县官员及窑工姓名,凡写“德”字,字中间均无一横。康熙字典中的“德”字“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

最新回答
温柔的老师
苹果飞机
2025-09-19 22:01:16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所以首先你这不叫瓷器碎片,这个应为古时百姓家中生活炊具,个人感觉是煮锅的盖子,上面绑有草编提手,已腐烂无存。

霸气的火
妩媚的大白
2025-09-19 22:01:16
您好,根据您的图片初步来看,您的东西收藏价值不会太大,毕竟全部是残片,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它的收藏价值。

您也可以将您的东西咨询一下当地的古玩市场或者邮币卡市场或者博物馆,那里的工作人员或者专家学者应该会给您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哭泣的乌冬面
活泼的小猫咪
2025-09-19 22:01:16

碎掉的瓷器有价值吗?五分钟告诉你瓷片收藏里的门道 。

古时候瓷器碎了,大部分人可能就扔掉了,殊不知,这留下来的碎瓷片到了今天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时下碎瓷片标本大幅度涨价,尤其是珍贵的、稀少的更是一片难求。一块元青花标本,如果绘画的非常出彩,发色艳丽、器形少见,价格再高都供不应求。

瓷片不仅仅是一块残片,它也是我们认识古陶瓷真品的最好的工具书,我们能够通过瓷片标本来感受古代老瓷器带来的鉴赏信息。

也正是这个特点,有多少古陶瓷爱好者在苦苦的找寻着这些残片,学习鉴赏陶瓷的深谙这点,所以,瓷片标本才被更多的藏友们认可、抢购、炒作。

古瓷器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的毕竟还是占少数,有句话叫做“十老九损”,不少的古瓷器由于年代的久远或人为的破坏,变得残损和破碎。

作为古代一些有名窑口出产的瓷器,它往往会成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研究和考古古文化的重要物证依据,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的,像南宋的五大名窑瓷片(汝,哥,定,钧,官)龙泉窑,元青花瓷片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收藏,不单单是为了“一夜暴富”,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文明,陶冶性情。古瓷残片本身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好的瓷片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缩影。

我们可以从古瓷残片残存的图案、文字、色彩、胎釉、开片等方面和细节上,管窥到某一段历史、人文、政治,填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空白。

香蕉荔枝
风中的秋天
2025-09-19 22:01:16

?还记得小时候,当年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锔瓷匠人吗?

这一行当,在民间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跟“鸡毛换糖”、“磨剪刀”等一样,是被人看不起下九流的行当。

▲锔瓷作品

随着社会进步,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难以寻觅,伴随着岁月流逝,仿佛成为了时光和记忆里永恒的标本。

街头手艺中有一门叫“锔瓷”的手艺,消失的还要早一些。可以说,它的兴衰跟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锔瓷作品

大家应该知道瓷器坚硬耐磨,但弱点是易碎。以前物资匮乏,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重新买一个又要花不少钱。

于是锔瓷匠人们便应运而生,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而这一行当的出现,也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锔瓷这一行当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说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处锔匠做活的记录,那么由此可以证明,至少在宋以前,锔瓷匠人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工业化的进程突然结束了这一切。。。

▲锔瓷的工具简单,但却有复杂的工序

当瓷器的生产从纯手工转向流水线的那一刻起,当锔瓷的工钱大于新买一个瓷器的价格的时候,锔瓷匠人们哪里还会有生存的空间?锔瓷这一行当也就注定萧条下来了。

所以,如今在民间即便现在有 “金刚钻”也再无人揽“瓷器活”了。庆幸的是这门技艺还是有传承的,目前在一些古董瓷器的修复上还在使用。

可以说国人将“锔瓷”由“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并束之高阁。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锔瓷成了我们的记忆而类似的日本金缮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锔瓷一样,这种技艺更多的是指一种对待残缺的尊重。

但工艺却大有不同,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

▲锔钉

而金缮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以金修缮”,听起来像是金工艺,其实是中国的漆艺与日本的侘寂美学碰撞融合的修复艺术,属于漆艺的一种,在日语中叫做Kintsukuroi。

金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补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金缮作品

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那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流淌,在深色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仿佛一道道划破黑夜的闪电。

▲金缮作品

而浅色杯碟上的金线,看上去则像沐浴着金色阳光的汩汩细流,温婉轻柔。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喝茶人几乎都喜欢这样的美,在日本称作侘寂。”

▲金缮茶碗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

在老刘看来金缮的回暖归于茶文化的普及。茶人惜物,因为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

▲金缮作品

不得不说“日本人,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功夫,而中国则是,文化观念很精致,做的时候很松弛。”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今,传统式微的原因,大张旗鼓喊行动,冷冷清清做保护。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文化,就这样被我们丢在一旁,成了他国荣耀!

▲将碎瓷片、碎玻璃蜕变成惊艳的筷托

时代发展,技术发展,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取代的,总需要有些人,守护这些活化石。

其实金缮修复的美学,就给我们了一种很好的启示:用最好的形式弥补过去,坦然接受不完美,方能成就未来的完美。

刘哥胡(壶)论

无论是锔瓷还是金缮,这类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如俗话中讲的“补碗补盘补人心”,其实修补得是人的“惜物之心”。而正因为修补者的用心,才让破损之物瞬间焕发新的生命,得以诉说新的故事。

?END?

本期关键词:锔瓷、金缮

平淡的飞鸟
美好的手链
2025-09-19 22:01:16

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明晚期珐华器盖残片

尤其是官窑烧制瓷器中产生的大量瓷片,皇家有专门负责此项瓷器烧制的官员,进驻窑厂,监督制作,而且在制作时不计成本,精工创新。例如皇上要求此批制做100件瓷器,那么必须烧制出几百件以上,精心挑选出100件瓷器后,剩余的瓷器全部要打碎深埋,不许任何一片流入民间。

明宣德仿龙泉窑青釉碟残片

古瓷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隐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目前出土的古瓷片依然是考古工作者进行断代的最好标尺。另外,部分具有唯一性的古瓷片,还填补了科学空白。通过研究分析,古瓷片还对探寻人类的历史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古瓷片也是藏家学习瓷器鉴定相关知识的最好材料。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残片

抛开这些就说一点,也是值得收藏的,那就是美啊,残缺之美也是一种美。

明嘉靖素胎六边梨形执壶残件

收藏古瓷片要有所选择。民国以前的瓷片,由于时间较近,存世量比较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大。明清以前各个朝代的古瓷片因用途狭窄、烧制量少、造型奇特,则皆可列入收藏范围。从年代上看,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瓷片的升值潜力极大,晚清、民国时期一些有名头作品的古瓷片也颇具升值潜力;从器型上看,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碗、盘、碟之类生活器;带口沿和底足的,所含的信息量大,研究和收藏价值相对较高。

该回答资料摘选自文藏百家号《收藏家眼中的维纳斯―残片之美》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想和前辈们交流一下,我所知的古瓷片的价值:

1:部分图案较完整的古瓷片是会讲故事的,述说着那个年代的人文风貌、生活百态、国民实力、匠人之心??等等。

2:古瓷片,对于中国的考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挖掘地层的时候可以根据出土的古瓷片判断某座城市的初始时间和当地在某个朝代某些年份当时百姓的生活品质状况、国力情况??等等。

3:根据古瓷片的年代、完整程度,存世量、窑的等级、工艺的程度、釉料的选择、胎体的选择??等等来判断其价值!

4:古瓷片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肯定是比完整瓷片便宜很多,也满足了很多爱瓷人对各朝代各种品相瓷器收藏。

5:近些年国内市场有一批专门炒古瓷片的群体,使得古瓷片的价格抬高了

开心的长颈鹿
细腻的小天鹅
2025-09-19 22:01:16

每次向大家介绍考古的故事时,最后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宝贝,欣喜不已;但是,今日所要讲的这次考古,就大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考古史上的“滑稽事件”,考古专家在一座1700多年前的古墓中发掘出了2件瓷器,但是,最后却一秒变脸,将这瓷器给摔了!

竟敢如此“嚣张”?连1700多年前的文物都敢摔,这真是胆大包天!自然,事情是没有那么简单的,作为考古专家,这种低级的错误基本上是不会犯的,只是,这其中的事情,确实是太“糟心”。

这座古墓位于江西瑞昌码头镇梁公村,是在2014年的时候被当地施工队的工人发现的。当时,这一发现确实是惊动了很多的人,更是引起了当地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并且在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研究队伍赶到现象进行勘察。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确实是欣喜的,且根据初步的勘察发现,这是一座西晋时期的墓穴,根据墓室的规模可知,这个墓穴的主人定也不是个平凡人家,想必家中也是比较富裕的。(后续根据整个出土的文物得知,墓室的主人属于西晋时期的一个贵族。)

勘察工作进一步展开,虽说墓室有明显被盗过的痕迹,可考古专家们依旧是努力地在墓穴中找寻一些遗留的文物,用来做进一步的研究,但是,除了一些碎渣子,倒是没有发现什么完整的文物。“诶!这里有两个盘子,没坏的!”一位考古人员激动地叫起来

但是,正当大家兴奋地围过去时,刚才那个叫嚷的专家突然就将手上的盘子给摔了!当下,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这好好的文物,怎么说摔就摔了,这下可真是摊上事儿了!

“哈哈哈哈哈哈”,其中一个考古人员走过去,原本想着惋叹一番那破碎的陶瓷盘子,抓住自己的队友问个究竟,却忽地笑了起来。“你们看看这文物,都来看看,这可真是件大宝贝啊!”众人真是哭笑不得,在那被摔碎的陶瓷盘子碎片上,清晰可见的几个英文映入眼帘——“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哈哈哈哈哈哈……”还真是场“闹剧”啊!不知是哪个盗墓贼的“恶作剧”,这盗墓也就算了,还要拿两个假的东西放进来糊弄人,关键是,还假的这么明显。

不过,庆幸的是,这盗墓的人除了有些“调皮”之外,还是没有过于贪恋,在进一步的发掘后,考古队员们还是找到了14件看起来比较完整的文物,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物。但是,话说回来,皮归皮,这盗墓的行为还是要提出批评的,国家法律有过明确的规定

对于文物,是不可以私自占有的,更何况是通过偷窃的手段持有。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还是要遵纪守法,好好保护文物,在某个程度上来说,就是在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

在《中国文物常识》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的文物,通过文物,也介绍了相关的文物鉴赏知识,是一本实用性加知识性的书籍,还是比较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