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如何从龙纹上的点滴变化来对瓷器进行初步断代

大气的大山
花痴的钢铁侠
2023-03-27 05:26:43

如何从龙纹上的点滴变化来对瓷器进行初步断代

最佳答案
淡然的指甲油
安静的手机
2025-09-20 00:02:09

历代瓷器龙纹饰的特征

六朝:龙成鳄鱼形状,神态凶猛。

唐代:龙的形象富有生气,为一般动物样,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宋代:宋代的龙纹形象威武,极有神彩,象征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纹的特点是:龙头小、身细长,有背鳍(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几种爪、鹿角、方格鳞、龙身矫键灵活,充满生机。形式有云龙、赶珠龙、龙凤。刻、印、画都有。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

明代:陶瓷器上的龙,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洪武、永乐:大体承袭元代的风格。宣德:龙身开始变得粗一些。此时又有一种飞翼龙出现,这种形式的龙,此后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还有。还有所谓香草龙--龙尾呈多枝卷草形,为此时前后特有。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嘉靖:龙的形体多样。一是常见的行龙,穿云破雾。二是出现正面龙:龙体不作横三曲状,而作竖立状:龙头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头面正对观赏者,故名。三是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清代: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乾隆: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多见龙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象征男女爱情。又多二龙戏珠。凡此说明龙的纹饰寓意已大为世俗化。嘉庆以后的龙纹,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谢谢

最新回答
高兴的灰狼
成就的蜜蜂
2025-09-20 00:02:09

导语:了解宋代的瓷器必须要先了解宋代的几个窑口,在宋代有五大名窑,而官窑则是众窑之首,官窑是当时执政机关直接建立的。由于历史原因,宋代的历史比较曲折,分为南宋和北宋所以呢,窑口也有南宋官窑和北宋官窑的区别,官窑瓷器在宋代的比例是极少的,但是又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后备储能比较丰富,所以宋代的瓷器是相当精美的,而作为众窑口之首的官窑,在当时也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的精美的瓷器供养宫廷所使用。

  宋代瓷器的特征:

器形的概况:宋代的瓷器造型大多是祭祀和陈设摆件上发展过来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日常生活用的,宋代瓷器的最明显的特征是胎釉,厚的胎质,厚的釉色、薄的釉色、薄的胎质、薄的釉色。胎釉(3.5mm左右属于精品类了),釉色呢基本上在(0.8mmm左右)器形本身无太多装饰(纷乱的装饰)比较简单,质地晶莹,温润。釉面方面,开片较好,大片纹理的占很大部分,有点类似于哥窑的瓷器,但是如果你足够仔细还是能够分清的!

胎色方面:宋代的瓷器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匣钵装烧,可以清晰的辨别出底部的垫圈,和裹在瓷器底部的足,支钉痕,丁的数量不一定,三、五、七等等。

釉色釉质分类:大概可分为两种小于1mm的和大于1mm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要比哥窑出产的哥瓷和汝窑出产的汝窑的质地厚。

色泽方面:米黄,粉青等等最为优秀,但是无论是那种色彩都有浅重之分,颜色种类丰富。

开片情况:开片情况也是断定价格和价值的重要依据,“文武片”是藏友经常提起的一种,是同一个瓷器上又大的开片,也有小的开片,大的开片很疏松,而小的开片则相对较为紧密、集中。

总结:这些知识只是断定宋代瓷器的价值和价格的方法之一,当然也很片面,断代是个技术活不是看看就会的,希望广大藏友在选瓷器的时候小心再小心,注意在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幸苦钱交了学费!

因为宋代,官窑瓷器中是没有“官”落款,官窑出产的瓷器只供宫廷使用,所以没有“官”是正常的。而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

温婉的飞机
斯文的手链
2025-09-20 00:02:09

瓷器气泡断代是我们现在运用比较广泛的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不同的时代,使用不同的窑口和材料,利用不同的温度烧制的瓷器,所产生的瓷器气泡的大小和形态都是不同的,并根据这一特点,陶瓷专家就可以对该瓷器来进行断代和判断生产它的窑口。当然这些瓷器气泡也是遵循这自然的规律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如同我们人一样也有它自己独特的死亡规律。一般来说越古久的古瓷就会具有赏心悦目的荧光,这就是因为时间久远的陶瓷的陶瓷气泡死亡,其折光与釉面的包浆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荧光。

不同朝代的瓷器气泡是各有千秋。宋代闻名的官窑、哥窑、定窑和均窑出品的瓷器,其气泡的主要特征为气泡密集,聚沫串珠;北宋汝瓷的气泡特点则是稀疏得寥若晨星。元时期青花出名,其气泡无过渡,绵密的小气泡中分散着大气泡,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明代永乐瓷器,其气泡则是大中小三种气泡混杂其中;而明代宣德瓷的气泡特点则是以群分布,虽也有大中小三种气泡,但却泾渭分明,各自形成气泡群,各群之间保持距离;成化瓷的气泡特点则是改变了前面瓷器气泡有大中小三个形态,变得小而密集。

同一个朝代瓷器气泡也会有不同。就如同文章所说的瓷器气泡是多方要素影响下所形成的,所以在同一个时期,虽崇尚的瓷器美感虽较为统一,但是由于窑口,或者其他的因素不同,所出产的瓷器其产生的气泡也会有所不同。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与明代的永乐瓷和宣德瓷都是很好的例子,虽都处于同一朝代但其瓷器气泡的表现却更有不同。

怕孤单的大地
听话的超短裙
2025-09-20 00:02:09
瓷器收藏品所属年代的判别,收藏术语称为断代。例如对同一窑口的瓷器作品,生产于不同的年代进行判别,即为断代。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准确断定年代,就是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或明代产品。 瓷器收藏品所属年代的判别,收藏术语称为断代。例如对同一窑口的瓷器作品,生产于不同的年代进行判别,即为断代。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准确断定年代,就是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或明代产品。景德镇瓷业在明清时期有很大的发展,由于这两代皇室甚至数朝同一品种瓷器的近似,因此对这类瓷器的断代就显的颇为困难。以前,搞瓷器收藏的藏家往往习惯于把前后两朝的瓷器并同断代,如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时常是判以“永宣”,五彩瓷则断为“嘉历”,表明断代的难度。这个要求似乎同辨真伪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关于陶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即: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这种绝对年代多在器物本身铭文中显示),其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来研究。明代以后至清代,要求能定出帝王年号,如明宣德、成化,清康熙、嘉庆等。只说是明代、清代,就不大够水平了。还有,耳目、清历时长的朝代,如明之嘉靖、万历,清之康熙、乾隆,能分出早、中、晚更好。断时代与辨真伪的不同点在于:在古陶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既使不是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陶瓷,精者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清代仿明代官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宣德仿哥窑、永乐仿宋龙泉、康熙仿永乐青花、雍正仿汝窑、乾隆仿钧窑等等。

等待的小蚂蚁
淡定的斑马
2025-09-20 00:02:09
瓷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形”与“神”都会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和当时审美风格的影响(尤其以帝王的爱好为甚,上行下效)。因此,首先要对历史的脉络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能对同时期的瓷器风格有个大概的认识。这是断代瓷器的第一步。

以青花为例: 元代为少数民族统治,当时元朝远征西亚、东欧等西域伊斯兰文明,因此,元代青花肯定会比较大气、粗犷,多大瓶大罐。由于吸收了汉文化、蒙古文化和波斯文化,纹饰一般都比较丰富。至于“好九恶七”之类的历史背景过于细节,有待继续研究 明:有两个东西一直在影响着明代瓷器的风格,一个是:波斯文化,一个是:对外贸易。 我们知道,朱元璋这小子以前是在明教干活的,《倚天屠龙记》对他有所提及,包括常遇春等人,都是明教教徒,而明教当时是隶属于波斯明教的一个分支(嘿嘿,张无忌他老婆小昭就是波斯总部的圣女),出于信仰的关系,明早期的瓷器肯定会带有一些伊斯兰文明的痕迹,这估计也是元和明早期青花不分的原因之一。 同时,外贸的发展影响了明晚期的瓷器,如克拉克风格的开光装饰、万历的繁缛、密不透风等,都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单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瓷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区分和断代。这五个方面就像五个抽屉,每个瓷器每个时期都有,遇到这类的特征就往里面装,不仅容易横向分类对比,更容易总结记忆。1、色2、纹3、型4、胎5、款 色,或称“发色”、“呈色”“釉色” 其实色应该具体的分为釉和色,但因为釉这种东西太专业,一般就:紧皮亮釉、波浪釉、橘皮皱、单色釉、复色釉、乳浊釉、五彩、粉彩、斗彩等可以明确区分的几种以及“釉色肥润”“釉色稀薄”等主观性的特征,除非长期观察实践,实在无法分辨,这里也就不细说。这里主要说的是发色这种更直观具体的分别。 每个时期用的发色的原料或者釉料都有所区别,有时候哪怕是同种原料,发色也会有浓淡的分别。 如:永宣同样用的苏麻离青,但永乐的更为清秀,成化正德时期用的都是平等青,但正德的更显青翠;康雍乾三代用的都是珠明料,康熙的发色是最蓝的,被称为“翠毛蓝”。 再如白釉,元早期的白瓷是鹅蛋青,中期之后才变白,明永乐的“甜白釉”是最好的,同时福建那边还有个“猪油白”,更显油腻。清康熙的白中闪青,雍正后便是纯白了。 斗彩也是一样,成化时期的斗彩是“姹紫”,弘治停烧后康熙复烧,这时候颜色比成化更显热烈,雍正显然是一个追求细致的人,他这个时期的斗彩颜色特别细致又特别丰富,丰富的到什么程度呢?你都数不清有种颜色。到了乾隆那会儿呢,没啥特色了。 当然,这种颜色的浓淡浅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对比才能看出来,不是一说就明白,但通过一个横向的对比,不仅能加深记忆,更能记住不同时代的发色特征,当同时有两个东西的时候,就能分出一二了。 纹,包括纹饰,装饰手法(向刻花、剔彩、沥粉、堆花、描金、镂空等装饰手法以及写实、写意的表现手法) 如果说瓷器是一个人的话,那么釉色就是他的肤色,像白人、黄人、黑人一眼就瞅出来了是吧!纹饰和装饰呢,就是像这个人的五官特征,咋看花花绿绿不知道有什么分别,但细看,差别很大。 纹饰是受皇帝个人喜好最大影响的东西,因此,通过纹饰对比,也可以对瓷器进行区分。 如成化、弘治和正德的青花:成化的婴戏纹和“鸡”永远都是最受欢迎的,人物纹则是“成化一件衣”,弘治呢尽忙着整黄釉去了,青花对付着“多留点白”就得了,正德这小子就不一样了,为博红颜一笑,可劲的往青花上写阿拉伯文字。 另外还有嘉靖崇尚道教,多道教纹饰,“隆庆长腰”欲坐还羞,万历就使劲的往上面画,密不透风,没有主题。当然还有外贸瓷的开光装饰等不一而足。 又如康乾的青花:同样的种类的纹饰,如瑞兽,康熙的狮子凶猛逼人,乾隆的就乖巧喜庆;渔乐图,康熙的就为解决温饱问题,上来就拿个网什么的恨不得抓一船回去,乾隆就闲情逸致多了,慢慢钓。再如刀马人,康熙的气势如虹,同光时候仿的简直就是玩儿似地。 再如装饰手法之分,西夏的磁州窑与宋代的磁州窑相比,多有剔花装饰,明代的孔雀绿釉多了一道“沥粉”工序,就叫“珐华器”或者“玻璃器”了。 从写实写意来分,如:五彩、斗彩以及所有的其他的瓷器都是写意的中国画风格,只有珐琅彩和粉彩是写实接近于油画风格。 型,主要指“器型”和“造型” 其实,瓷器的型这玩意儿也是博大精深,光大类就有碗、盘、罐、壶、瓶、缸、杯、尊等好几种,再加上什么奁、琮、花觚等各种另类,够我们学个几十年的,现在我们也不可能详细去了解哪个东西什么时候出来的,只要记住一些时代、时期典型器型就够了! 如:辽的鸡冠鸡腿摩羯鱼瓶,还有方盘,金的虎枕、元的高足杯、永乐的青花地砖、压手杯、成化的天字罐、鸡缸杯、崇祯的笔筒、雍正的赏瓶、晚清的帽筒、民国的瓷板画等等,很多器型都是带有明确的时间性,如笔筒不可能有永乐年烧制的,瓷板画也不可能出现在顺治时候。 胎:胎体、胎质、烧制方式 胎除了绝对的好差之外,以及颜色分别之外,只有相对的轻重、薄厚之分。前者可以直接去区分瓷器,但后则只能用于类似的瓷器进行比较,同时还要结合釉的特色才能更易区分。另外还有一个和胎有关的就是烧制方式,有覆烧、裹足烧、支钉烧等,这个也太专业了,可以慢慢研究。 从胎质、胎色、烧制来分: 如:汝窑是香灰香灰胎底,有支钉烧痕迹;有些瓷器多素胎、定窑有覆烧的,会有涩口,另外有些瓷器胎质比较差(如钧窑、磁州窑等)等等……记不了那么多了,先说这几个!哈哈! 从轻重、厚薄方面来对比, 如:宋新旧官窑,新官的胎就更为轻薄;南宋龙泉窑和北宋龙泉窑,南宋的就胎薄釉厚,北宋的就胎厚釉薄。 永宣青花:永乐胎轻薄,宣德胎更厚重……还有一些相似的瓷器都有这类的对比,这里不一一细说。 款:这是最重要依据,但也是作假最多的依据,因此,除了用来区分瓷器年代之外,更能判定瓷器的真伪。 从历史上来看,有款的瓷器还是占大多数的,尤其是官窑。历朝历代的瓷器都有不同的款式,一般有六字款、四字款,装饰有加蓝框、加双圈,或者无框无圈,字体出了早期有手写的如宋汝“官”字款外,一般为楷体,另有篆书呈方框形。具体款识这里略举一二:唐:邢窑,“盈”字款,“翰林”款宋:定窑:“官”字款 汝窑:“天干款”、“单字款”、明确字样如“奉华”款 (注:甲乙丙丁等为天干,子丑寅卯(常说的十二生肖为地支) 钧窑: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等 其它大略说下:建阳窑有:“供御”和“进琖”款识,进贡皇帝,元有“枢府”款、“内府”字样,明清官窑定式款:"大明XX年制”“大明XX年造”(隆庆)“大清XX年制”“XX御制”“XX年制”。另有另类如崇祯的“干支款”,成化的天字罐“天”字无框无圈款 这里特别说下“御制”和"年制"款: 珐琅彩最早是康熙晚期创烧,只写“康熙御制”款, 雍正时期“雍正御制”和“雍正年制”并用,但据马未都所说,雍正只有珐琅彩会用“雍正年制”款,未知真假 乾隆“康熙御制”极少,多“康熙年制” 除了上述的瓷器鉴别外,还有一些必备知识可以通过“布局法”巧记。 所谓的“布局法”,是指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将每一个时期作为一个背景布局或者称场景舞台,然后将同时期出现的瓷器种类作为登台亮相的明星,可以单个,也可以组合,还有就是瓷器谢幕的时候。这里略举一二: 汉:汉这个舞台上,出现了釉陶(可以衍生出:汉兵马俑、说唱俑,又衍生出汉黄釉和汉绿釉,再衍生出“反铅”) 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青瓷。

落寞的眼睛
超帅的铃铛
2025-09-20 00:02:09

一、贼光

又称新光、浮光、火光,是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的光,一般年代不远的新货上都会有这样的光,表面看起来炯炯刺目。当然,也有一类属于从未使用、未启封过的旧瓷,在开箱时的光泽也会灿烂如新。比如:天津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便属于这类旧瓷的范畴。

二、宝光

宝光,即一种由内而发的光泽,温润鲜嫩、如脂如玉。具备这种光泽的旧瓷,往往都是胎釉优秀、瓷质精良的上乘之作。这类瓷器能经受得住氧化物的侵袭、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其光泽依然夺目。比如:四川文物总店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便属于这类瓷器的范畴。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