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粉彩瓷是哪个朝代

纯真的板栗
等待的绿草
2023-03-27 04:22:47

粉彩瓷是哪个朝代

最佳答案
柔弱的月饼
激情的柚子
2025-09-20 03:53:17

粉彩始创于康熙,极盛于雍正。康熙晚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粉彩瓷,但制作较粗,仅在红花的花朵中运用粉彩点染,其他纹饰仍沿用五彩的制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到的关于粉彩瓷是哪个朝代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粉彩瓷是哪个朝代:

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1、基本介绍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瓷器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2、历史沿革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持精深,画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艺术瓷厂生产“福寿牌”粉彩瓷获国家金奖。

3、主要特点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1]

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4、历史发展

早在清康熙年间,粉彩作为瓷器釉上彩绘艺术已开始了萌芽;到雍正时期,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乾隆时期粉彩已非常兴盛。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粉润柔和见长,这与洁白精美的瓷质分不开,它们相互衬托,相映成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是雍正彩瓷中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彩料比康熙朝的要精细,色彩柔和,皴染层次多。大多数在白地上、少量在色地上绘纹饰。以花蝶图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人物故事图,在粉彩中也比较多。此外,粉彩瓷中谐音的“蝠”(福)、“鹿”(禄)图案十分多见。当时突出的是所谓“过枝”技法。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乾隆粉彩瓷

鹿头尊是乾隆时常见品种。其口直,口以下渐大,垂腹收底,圈足。尊的上半部饰两个镂雕的夔凤耳、蟠螭耳或鹿头耳,因器型像倒过来的牛头或鹿头而得名。鹿头尊多在白地上绘青山绿水、树木,山水间及丛林里有很多头梅花鹿或奔跑或立,或回首或低头,颜色鲜亮,层次清晰,布局疏密有致。这类瓷也有叫百鹿尊的。乾隆朝的这一品种流传下来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光绪朝仿的,层次不清,颜色暗谈。

乾隆朝除了白地绘粉彩外,还有色地粉彩或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朝粉彩的创新品种是在黄、绿、红、粉、蓝等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且多和开光一起使用,人称轧道开光。这一工艺的出现,将粉彩推上了更加富丽繁缛的顶峰,一直延续到民国。

另外,乾隆朝还有部分在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国。乾隆朝的“绿里绿底”极浅淡,迎光侧看釉面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亦称“百花不露地”)、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除了常见的器型以外,新颖造型还有贲巴壶、交泰瓶、转颈瓶。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

嘉庆、道光粉彩瓷

总的来说,嘉庆朝粉彩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官窑器中的粉彩开光器为多见;二是继承乾隆制作的压凤尾纹(即轧道工艺)粉彩仍属多见;三是万花堆、百花图画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类器上也出现了山川风景画;五是碗、盘之类器物的图案以花卉、花果为多,特别突出的是过枝癞瓜的图案,象征着瓜瓞绵绵的吉祥之意。

道光朝粉彩瓷类同于嘉庆朝,只是绘瓜蝶、草虫纹饰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当于官窑器,其工艺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盘、碗、灯笼尊、盖碗等。

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旧混迹人间,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粉彩瓷器也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为精细,具有雍、乾时彩瓷的风韵。据《景德镇史稿》、《明清瓷器鉴定》、《古玩旧闻》等著作介绍,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监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个督陶官。此人在担任督陶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发展仿古瓷。由于他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色彩瑰丽。1949年郭氏亲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类似的器物,以瓶为主,瓶体多为撇口灯笼式,器表纹饰主要以人物为主,有婴戏图,麻姑献寿图,高士图以及古代文人喜爱的琴、棋、书、画图案。继承乾隆时的施彩方法,以珐琅彩为主,部分纹饰加施粉彩,画面纹饰精美,生动活泼。其款识均为红彩篆书或楷书“居仁堂制”、“觯斋主人”、“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等。这种精品在当时古董界称为“洪宪”瓷或称民国珐琅彩。民国早期“洪宪”瓷已成为郭氏仿品的代称。由于制作水平高,当时“洪宪”瓷名噪一时,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宫藏品中还有郭世五专为他自己烧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细颈、溜肩、圆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装饰为主,绘盛开的花卉和草虫、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虫蝶瓶、兰花灵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两种款识,一种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种红彩篆书“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体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艳丽,有的淡雅,远效果较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韵味。仔细观赏,足内面有较大鬃眼,蓝色彩料偏黑灰调,彩料表面不光润,与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则相形见绌。

5新粉彩瓷

采用不含铅的釉颜料与着色氧化物按重量9:1配比,入磨机细磨,制得水色颜料及油色颜料,用于瓷器釉面装饰,经780℃~850℃烧成,获得制品。它以釉替代传统釉上彩的铅熔剂,消除了所有有毒物质,具有使用环保安全、色调丰富多彩的特点。适用于对艺术瓷、陈设瓷和日用瓷进行透明古彩、油彩、粉彩等多种类型的釉上装饰。新粉彩瓷,包括下述两种釉颜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配方A:氧化钙7.5%、氧化锌2.8%、氧化钡2%、氧化镁2.8%、石英30%、氧化铝4.2%、氧化硼-硼砂50.7%;配方B:氧化钙4.5%、氧化锌3%、氧化钾7.5%、石英30%、氧化铝4.2%、矿化物硼酸50.8%;先分别将配方A中的氧化硼-硼砂和配方B中的矿化物硼酸焙烧后,分别与各自配方中的其它成份混匀,经细磨制得釉颜料A和釉颜料B;然后以上述釉颜料A或釉颜料B或者其混合物与着色氧化物按重量9∶1配比,入磨机细磨,制得水色颜料及油色颜料;最后在釉面上按设计图案、起稿、拍图画线或拷贝丝印釉颜料线条、平涂厚水色底洗染或先洗染再罩填平涂水色工序装饰,经780℃-850℃烧制而成。

最新回答
悲凉的冬日
复杂的流沙
2025-09-20 03:53:17

粉彩瓷器出现在中国的清朝,民国也有彩瓷,但是清朝的彩瓷实在五彩的基础上后借鉴外国的珐琅瓷,二者结合在彩瓷上,所以清朝的彩瓷显得大气又明亮。也正因为清朝的彩瓷,年代不算久远,所以在鉴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分不清真假,而且清朝的彩瓷有雍正彩瓷、康熙彩瓷、咸丰彩瓷等等很多类,所以鉴定的时候需要很丰富的经验,下面介绍彩瓷鉴定方法:

一.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二.方法/步骤

1粉彩瓷的特点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粉彩的描绘,着色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2.雍正粉彩鉴定技巧 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如粉彩过枝桃蝠盘,从盘外壁开始绘桃枝叶及桃,通过盘口过到盘心接绘桃枝叶及蝙蝠,雍正时期一般绘8个桃,乾隆时多绘9个,有“雍八乾九”之说。雍正朝画的蝙蝠翅膀顶端下弯有钩,钩中有一点,嘴上有毛(但不绝对)。仕女幼童人物较小,面目清秀,或有疏简的山石树木等背景,或留较多的空白。这时和康熙朝一样,较多地使用“金红彩”,精细之作还在纹饰上方用墨彩行书题相应的诗词歌赋,并绘红色迎首或压角章,显露出当时社会文人的儒雅之风。一般民窑多在碗、盘、炉、罐、盘口瓶、小瓶上绘粉彩纹饰。

雍正粉彩官窑器多数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民窑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图案标记,以器底绘青花笔、锭和如意,谐音“必定如意”等为突出。

3乾隆粉彩瓷鉴定技巧和方法 乾隆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此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乾隆粉彩中的一部分继承了雍正时期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如常见的折枝花卉盘、碗、小瓶、面盆、人物笔筒和大件器物鹿头尊等。

4嘉庆朝彩瓷以粉彩 嘉庆朝彩瓷以粉彩为主流,陈设器、文房用具、日用器皿以及五供(由两件香罐、两件花抓及一件香炉组成)和法器等都属常见。嘉庆早期的粉彩还有乾隆朝的特点,比较精细,既有“百花不露地”的,也有彩地轧道开光的。“百花不露地”相当精细,个别的甚至是“金地百花”彩地轧道开光品种的不如乾隆时的精细规整,所绘纹饰有的也显呆滞。嘉庆粉彩瓷常见纹饰有花卉、八宝、云龙、罗汉、婴戏、石榴等。器型有瓶、笔筒、洗、盘、碗、茶壶、戟耳瓶等。粉彩器中有部分器物的内壁和底部施豆瓣绿釉,压凤尾纹粉彩器则仍多见各种色地,如黄、红、绿等。这一时期描金工艺的采用也较为普遍。

粉彩瓷器的鉴定是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在购买前尽量的掌握多一些粉彩瓷器的知识,以及鉴定的方法。尽量在正规的地方购买。或者在购买的时候也可以邀请多个对粉彩瓷器有经验知识的朋友陪伴。古玩市场在现在的市场交易中属于有风险的市场,正品和赝品往往真假难辨。以上就是小兔讲的关于粉彩瓷器的鉴定,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负责的万宝路
虚拟的墨镜
2025-09-20 03:53:17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据有关研究所分析,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采用一种叫“白信石”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配入铅熔块、硝钾等熔剂中制成的,景德镇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

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康熙晚期粉彩由于初创,原料依赖进口,画意较为简单,传世器物极为少见。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产,粉彩技艺也已日臻成熟,有时一件器物上的用色达二十多种。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跃居于釉上彩绘榜首。不仅官窑制品以粉彩为主要装饰,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民窑。到了乾隆年间,粉彩瓷器的烧制更进入了黄金时代。粉彩的渐趋繁缛,不仅能自如流畅地着上一切颜色,同时能细腻地表达意象。其表现手法被誉为清朝官窑中典型代表,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生产制品。嘉庆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着乾隆朝的遗风,但已远逊于乾隆盛世。到了道光、咸丰朝,已趋衰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多,但品种、造型已大为减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同治、光绪两朝,由于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除少量官窑粉彩器外,景德镇制瓷业已无特珠精致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壶、瓶、樽、罐、盆、盘、洗、缸、盒等。乾隆年间,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时期更为繁多,别具一格的陈设品层出不穷。清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精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还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的粉彩。彩绘图案多以龙凤、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这主题画面,并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容西方绘画技法。常见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兰、蔷薇、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纪年款式一般为6字:“大清某某年制”,或4字“某某年制”字款。字型:顺治、康熙时盛行楷书,雍正时楷书于多于篆书,乾隆时流行篆书,而到嘉庆以后又以楷书为主。格式有单圈、双圈、无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青花书款为主流,乾隆后期多用红字款。

乐观的枕头
明理的冷风
2025-09-20 03:53:17
辉煌的清代御窑

清代江西景德镇御窑,专供烧制宫廷御用的瓷器,承前启后,制作亦愈见精辟。御窑烧造的瓷器质地细腻,釉光莹润、色彩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青花、斗彩、五彩、粉彩及彩瓷器均享负盛名。

清代是中国陶瓷生产的巅峰时期,景德镇更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它以工艺精湛、品种繁多、釉彩艳丽而闻名于世,其釉下彩、釉上彩和颜色釉是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三大主流产品,故清官窑瓷器具有很大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青花瓷是釉下彩瓷,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唐代为其初创期,元代为成熟期,以景德镇窑青花瓷质量最好,深受人们喜爱。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青花瓷烧制的鼎盛时期,清代督窑官唐英监烧的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觚,造型别致、绘制精工,纹饰繁缛,但层次分明,青花色泽明艳,为“唐窑”中的精品,传世铭记唐英款的青花五供器有花觚、烛台等,弥足珍贵。

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从造型上来看,顺治、康熙时的瓷器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从胎体来看,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瓷器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则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清代瓷器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庆、道光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清代瓷器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复。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则随意写就,字体草率。清代制瓷成就

清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创烧出大量新器型。在釉色方面,创烧出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和多品种的单色釉。还产生出大量制作精美的民窑堂铭款器。

江西瓷业公司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投入生产。 它的管理体制为官商合办,清政府把御窑厂划归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出产的瓷器以制作精良长期被收藏界誉为“民国官窑”,曾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赛会获优秀奖牌。 公司生产的瓷器。不仅釉水滋润肥厚,呈略透明玻璃光泽,体现了景瓷白如玉的风格,它还继承了历代官窑瓷器的优良传统,而且延请名家制作,技术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采用先进的机器制坯、煤窑烧炼和二白釉等先进技术。对后来民国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江西瓷业公司

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的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各种文体无不具备,蔚为大观,诸多样式齐头并进,全面繁荣。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清代使之得到复兴;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清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尤其是清代小说,象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和《桃花扇》等名著把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到了顶峰。《镜花缘》、《歧路灯》等长篇小说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它们是清代文学辉煌的标志。。

在康熙二十年之后,瓷器上书写长篇诗词歌赋等文字装饰更为盛行。常能见到以清隽规整的馆阁体小楷,书写《圣主得贤臣颂》、《四景读书乐》、《岳阳楼》、《兰亭集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这时所制笔筒的长篇文章书写得相当精妙。

清代名瓷屡见各大拍卖会

清代早期青花一般以康熙到雍正时期为代表,特别是康熙青花瓷器成就最大,其造型多样,工艺精细,色调青翠欲滴,有"翠毛蓝"、"宝石蓝"和"青花五彩"之誉,为清代之冠。常见器形有碗、盘、瓶、尊、香炉和文房用具等。民窑器型丰富,以大件为多。装饰图案以山水、人物、花卉等为主。2005年,厦门国拍推出的《清康熙青花八骏图缸》以605万元的高价人民币卖出;雍正青花瓷以精细著称,器型大致分两类,一类完全仿明代制器,以仿宣德器为佳;另一类具有永乐宣德点染晕散的特征。在拍卖市场上,这一类青花瓷一直处于较高价位,如2005年11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成交价为516万港元。从未来趋势来看,一旦有精品出现,必将带动整个清早期青花瓷价格的上扬。

乾隆时期是清代制瓷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出现了一批造型独特新颖的作品,如交泰瓶、转心瓶、洗口盖碗等。青花器底一般为砂底,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清代嘉庆、道光、咸丰三朝青花,在总体水平上开始下滑,出现了逐渐衰退的趋势。乾隆时期的青花瓷由于存世数量多、保存完好,因此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处于引人注目的地位。如在2005年秋拍中,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扁壶》拍出了3428万港元的高价,创了清代青花瓷器价格的新纪录。清代中期青花瓷的上涨势头很猛,香港地区市场的审美和收藏喜好是其创出高价的原因之一。 祝你发财

追寻的小馒头
烂漫的盼望
2025-09-20 03:53:17
近年来,清朝粉彩喜字瓷器的拍卖价格如下:

清同治暗刻海水粉彩祥云九龙----估价:RMB3,760,000

清同治暗刻海水粉彩祥云九龙----估价:RMB1,190,000

清道光绿地粉彩缠枝花卉喜字----估价:RMB5,470,000

清同治粉彩刀马人物大瓶一------成交价:RMB5,650,000

清同治粉彩凸雕博古纹双耳瓶----成交价:RMB5,340,000

清嘉庆绿地粉彩瓜蝶绵绵喜字----成交价:RMB2,520,000

绿地粉彩缠枝莲托喜字纹云耳----成交价:RMB3,910,000

清嘉庆绿地粉彩瓜蝶绵绵喜字----成交价:RMB4,830,000

可爱的洋葱
糊涂的黑夜
2025-09-20 03:53:17
繁复华丽的特点。嘉庆粉彩瓷器人物继承了乾隆粉彩的繁复华丽的特点,但绘画质量和乾隆粉彩相比有所下降。人物形象刻画不够生动花鸟也显呆板。嘉庆粉彩官窑款识多数在器底,为红彩或金彩或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字体工整,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画不齐,均用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有的还不易识别。

野性的雪碧
开朗的太阳
2025-09-20 03:53:17
嘉庆时期仍旧继承以往以青花瓷为主,其他的品种还有五彩、斗彩以及珐琅彩等等。它的基本与前朝乾隆时期没有太多的差别,只有个别的色彩会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款识写有“大清嘉庆年制”,以篆书篆刻。

大意的故事
舒服的花生
2025-09-20 03:53:17
在古玩界,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蛤蜊光。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蛤蜊珠光。到了清初,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色的边缘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一位著名陶瓷专家、鉴定家曾为此写有专著。认为这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属元素,历经近300年左右的岁月,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蛤蜊光。问题是,在实际收藏过程中,笔者和几位藏界友人,都有相同的经历或是同感共识:不仅在清中期的嘉庆朝瓷器粉彩釉面上发现过这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蛤蜊光,就连只有一百多年的同治、光绪年间的一些彩瓷,也有个别出现这种光晕。也就是说,蛤蜊光的出现,需要一定年纪,但不一定要等到250年以上。当然,也有的古瓷,年纪不小,却没有出现这种光晕。因此,蛤蜊光也不是判断古瓷的绝对的惟一依据。 但是,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假蛤蜊光显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侧光下若隐若现,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样,闪闪烁烁,显得十分灵动。说得通俗一点,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红、假包浆一样,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