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脸谱的艺术赏析怎样写
脸谱艺术欣赏——脸谱艺术综述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首先脸谱分为四种:生、旦、净、丑。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脸谱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美和丑的矛盾统一。
二,适合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三,是图案程式化。
以京剧脸谱为例,在京剧中不同行当脸谱各有不同,其中生和蛋脸谱比较简单,静的脸谱大多重视油彩。且脸谱的颜色美丑,扮演人物的性格好坏息息相关。经济脸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性情或者是某种较为特殊的人物采用色彩的。例如,红色表现的是中勇之势。黄色多表示凶狠残暴。白色的脸谱大多数表示奸臣令如曹操等人。
揉脸,抹脸,勾脸是京剧的三大色画方法。揉脸凝重威武,整色为主,加重五官纹理加以实现,是古老的脸谱形式。勾脸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复杂美丽,甚至有真金或银抹面,华丽出彩。模联浅色为多,以为粉鱼面不以真面目示人,方能表现人物角色的多重阴险性格。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浅到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
京剧脸谱画法独特,各自遵循一套绘画章法,每个角色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谱。每种脸谱虽然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你夸张,美化,变形,象征等手法来寓意褒贬,分善恶,从而使人一目了然。同时京剧脸谱起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公会是以生活的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
同时戏曲脸谱也是化妆艺术中一种极大的变形的艺术,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特征。脸谱的创作不仅需要 “离形"也需要 “取形”。变形后的脸谱所要达到的富有装饰性、具有形式美的艺术效果,是为了直接地传达其角色的个性特征。脸渮装饰的个性化,是要求其装饰性符合这个角色性格的基本个性特征。在《探阴山》中,包拯勾的黑色整脸,属于将相类谱式。该谱勾白眉子,眉心处顿笔下拉,以示其优国忧民;额头勾两个白色弯月状图案,以示包拯日断阳、夜断阴的双重身份。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美学思想对脸谱的审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中国美学思想中注重传神的特点,就在戏曲脸谱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1、京剧脸谱颜色的含义
红色作为主色,表示忠勇义烈;黑色表示刚烈、勇猛、粗率、鲁莽;蓝色表示刚强、粗犷、骁勇、桀骜不驯;绿色表示刚勇、强横、猛烈、暴躁;黄色表示骠悍、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白色表示阴险、狡诈;紫色表示威严果断;粉红表示年长。
2、京剧脸谱颜色的代表人物
红色表示武勇,代表人物如关羽;黑色表示公正廉明,代表的人物如宋朝清官包拯;蓝色表示勇敢有谋,代表人物如清朝好汉窦尔敦。绿色表示鲁莽暴躁,代表人物如隋唐时期的程咬金。
黄色表示彪悍残暴,代表人物如隋朝大将宇文成都;白色表示奸诈,代表人物如三国奸臣曹操;紫色表示威严果断,代表人物如战国刺客专诸;粉红表示年长,代表人物如东汉名臣苏献。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
二、与角色的性格关系的密切。
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京剧在我国戏曲各剧种中,是比较年轻的剧种,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陆续进京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京剧脸谱也伴随京剧的形成与发展而逐步完善。
京剧舞台脸谱是吸收了昆曲、弋腔、梆子、徽班的皮黄戏等脸谱的长处,经历了由简到繁、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完善的历程,成为京剧舞台上比较系统、规范的面部化妆艺术。可以说京剧脸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脸谱的分支,是传统京剧全部舞台艺术固有的组成部分。
京剧舞台脸谱具有共通性和本身的特性,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要表现的具体人物、脸谱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京剧舞台脸谱是写在脸上的艺术,是演员用夸张的手法,运用色彩和线条的变化,在脸上勾画出的各种图谱,中国传统京剧剧目,净、丑和少数生、旦角色所扮演的历史人物都有相对规格的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容貌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助增表演效果,丰富舞台、美化舞台。
京剧脸谱还是一种舞台艺术技巧,观众一望脸谱就大致对这个人物有所了解,不必花费很多心思去探索剧情,更能专心的去欣赏演员的表演。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艺术技巧,是除中国戏曲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没有的。如《空城计》中的司马懿,勾白粉脸,他一出来,观众都知道他一定会中诸葛亮的计,不敢带兵杀进空城,观众会自然而然地专心欣赏演员的唱、念等表演;又如《白良关》剧中的尉迟恭和尉迟宝林都是勾黑脸,观众一看就明白他们是父子的血缘关系,而勾红色脸的刘国帧与尉迟宝林不存在血缘关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对脸谱的认识有极大的差异,有些对脸谱不理解、不熟悉的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说脸谱与真人的面貌相距太远,主张舞台上不要出现脸谱,近些年来,这种观点又很流行,我认为中国戏曲从没有脸谱到产生脸谱,到脸谱不断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国戏曲从来都是虚拟化而不是写实的,关羽、蒋干到底面貌如何,只有小说或者民间口头文学里有描述,戏曲把这些无形的形象升华为形象艺术,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一种提高, 如果演员不勾画脸谱上台表演,净、丑两行先行消亡,再去掉形成程式的唱念做打翻,中国戏曲恐怕就要丢光了,也就恢复到兰陵王入阵曲戴面具上台的形式。
现在经常有许多朋友问京剧脸谱到底有多少个,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只从京剧剧目来说,有记载的传统剧目就有几千出之多,几乎涵盖了我国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地,到清王朝的几千年历史,京剧传统剧目,涉及到多少个历史人物很难统计, 如果按一定的规律分门别类,这个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