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瓷砖表面上的铀被腐蚀如何简易处理

光亮的猫咪
负责的信封
2023-03-27 03:21:40

瓷砖表面上的铀被腐蚀如何简易处理?

最佳答案
端庄的墨镜
酷酷的大侠
2025-09-20 08:00:17

方法1.先恢复原来的瓷砖颜色 彻底清洗污渍 瓷面被酸性清洁剂破坏后表现从侧面看暗淡无光 从正面看腐蚀的地方特别容易脏变黑

方法2.用纳米级养护材料 做强化防污处理 完全恢复新砖状态

方法3.在清理完污渍划痕之后可以给地砖上一点油 增加地砖的光泽度

最新回答
平常的果汁
俊逸的时光
2025-09-20 08:00:17

釉料是一种加在陶器上的玻璃状涂层,其主要目的包括装饰及保护。釉料的成分分别很大,但通常包括多种材料的混合,而那些材料一般情况下会在窑中比其覆盖的陶器在更低的温度烧成。釉料其中一种重要的功用是令陶制容器可以防止水及其他液体渗漏。釉料可以利用擦上黏土、喷洒、浸泡、拖曳或刷上一层由釉料及水组成的泥浆薄膜等方法加在陶器上。刷上釉料的方法倾于给予一个不均匀的涂层,但与装饰技巧一样有效。在烧制前后的釉料颜色可以有显著改变。为了防止加釉陶器与窑中设备在烧制中途黏在一起,一种方法是把一小部分例如脚部不上釉,或是以一个特别耐火的靴刺状物作支撑。它们会在烧制后移除。有时在窑中会进行特别的上釉方法。其中一种例子是上盐釉(salt glaze),食盐会加入窑中形成一种杂色的橙皮质地。除了食盐外其他物质亦会加入窑中,包括硫黄。在柴窑中燃料中的煤灰可以在陶器表面制造出灰釉(ash glaze)。

时尚的哈密瓜
发嗲的黑米
2025-09-20 08:00:17
问题一:陶瓷是怎么上釉啊? 浇釉,淋釉,蘸釉,吹釉等。

问题二:瓷器到底是怎么上釉的 古代瓷器的上釉方法有这几种,蘸釉法,就是抓住底足让器物浸到釉里。吹釉法,用竹管往胎子上吹釉。还有一种就是上干粉釉,在胎子上喷点水,撒上釉粉。现代采用的是工具喷釉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问题三:为什么给陶瓷上釉它会裂 上釉之前要搅拌釉,使各部分均匀。 釉层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最后不能超过指甲盖厚度,都则釉面会开裂。

问题四:陶瓷怎么上色 ??? 你这个摸起来表面是粗糙的吧?烧陶瓷有一个步骤,叫上釉。一般我们把陶土倒模成型之后,拿进去烧,烧出来就是粗糙的,稳定的状态。然后上釉。例如白色的釉。。嗯、、怎么形容呢、、我还是网上找个图片给你看。上釉之后,再拿窑子进去烧,就如下图。

如果是贴画纸上去,就是先上一步骤,上釉了以后,再贴画纸,再进行烧制。

问题五:陶瓷怎么做? 一、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

六、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

九、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 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十、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问题六:陶瓷罐内上釉有害吗? 纵观陶瓷发展史,先是陶的出现再到无釉的粗瓷,釉水的发明和应用使瓷器成熟完美。千百年来德化白瓷以如脂似玉的品质名扬天下,如今在德化瓷塑作品不上釉成为一种“时尚”,这种不上釉的瓷器彻底改变了德化白瓷这种优秀品质。上x唯一的优点就是作品细部更清晰逼真。而施釉唯一缺点是,如果釉水太厚容易使细部模糊不清,但施釉瓷比无釉瓷有不少的优点和作用。陶瓷的x面对作品有增加美感(质感)、保护胚体抗化学侵蚀、增加细部的粘合性及强度硬度、可以达到零吸水率。不上x的作品如手指、莲花瓣,珠饰、飘带等细部稍有触碰即断裂脱落,完好无损的藏品变成残次品,其价值便大幅贬低,有时甚至会有天壤之别。作品如污染灰尘油汁会渗入胎体而难以处理。难怪如今那些匠气十足所谓做工繁缛精细的作品,须把底部粘连在木板上,外再固定罩上透明有机玻璃盒,让作品“束之高阁,动弹不得,可望不可及”。这给作品的欣赏、收藏和把玩带来很多问题。那些在海水中浸泡和埋在土中几百年上千年出水出土的瓷器依然光亮如新,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没有施釉肯定是面目全非。施釉瓷也并不一定会影响作品细部效果,关键是釉水的质量、施釉的厚薄、施釉方法的正确选择使用。上釉的方法有,浸、浇、荡、涂、吹、喷等,应根据不同作品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有时同一作品要选择并用几种不同的施釉方法。德化瓷塑的施釉以往大多仅采用简单的浸釉或浇釉法,且浸釉或浇釉时间过长,以致釉层太厚影响细部的清晰。

施x需要x水材料、施x的工序。施釉效果好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釉水的配方、细度、稠度、膨胀系数、与胎体是否结合、施釉方法的选择、施釉的厚薄、烧成气氛的强弱、烧成后冷却的快慢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影响釉面的效果和成品率,上釉瓷效果的好坏考验制瓷者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釉瓷烧成过程中可出现起泡、滚x、x裂、剥釉、落渣、针孔(毛孔)、釉面不平、熔洞、生烧过烧与无釉等等的瑕疵,特别难克服的是釉面的毛孔。成品率要比不上x的低20%--30%,而且难以二次处理。上x瓷的成本高且成品率低,出现问题难以处理和二次烧成,第三次烧成不可能。不上x的则不然,不上釉的作品出现问题可以多次处理反复烧成。近年来虽然烧制出一些效果较好的无釉瓷近似上釉的效果,但仅局限在一些高度在十几公分以下的小件作品,而且瓷土质量要好,烧成温度要高,高温段保持时间要很长。

所以上釉是肯定的,但要注意品牌。

问题七:如何看瓷砖上釉还是没上釉 看反光度就行了,一般一眼就可以判断出,楼上说的敲击声是判断砖的密度的,不和釉没关系。

抛光砖一般都有釉面的,你要是想检验好坏,就拿几款对着灯看亮光面是否平整,再有就是用钥匙划一划,一般好的釉面是不怕划的:)

问题八:不上釉的陶瓷怎么保养 没有颜色污染,尽量少落灰尘即可。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到你

问题九:瓷器到底是怎么上釉的? 看是什么瓷器了,比如说一只碗,用手直接卡着碗的边缘在调制好的釉里面过一下,控2秒放在架子上,用干净的湿海绵把碗低足上的釉擦掉,烧制中不会粘笼 如果是花瓶,壶不能用手拿的的有专门的工具

问题十:陶瓷上釉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陶瓷素坯上面施一层釉水 使其光搐 光亮。大体分色釉和透明釉。上透明釉便是白色,上色釉就是有颜色的啦

饱满的老鼠
自信的月饼
2025-09-20 08:00:17
是釉~

【释义】釉子,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涂在瓷器、陶器的表面,烧制成有玻璃光泽的涂层。在金属表面施加的釉层,则称为珐琅.

釉〈名〉

(形声。从采,由声。采象兽指爪分别之形。义为分辨。本义:是覆盖在陶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同本义

釉yòu涂在瓷器、陶器表面,使其显出光彩并起保护作用的物质,且可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用石英、硼砂、长石、粘土等混合研碎,加水制成。

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11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底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1.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一般坯体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很多,按性质类分,有瓷釉、陶釉及 火石 器釉;按烧成温度分,800--1100°C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欢,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除上述外,现代的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2. 彩陶又称“彩釉陶”。彩陶釉色丰富,既有20余种单色釉,茶末釉、金星釉“雨点红”等变色艺术釉,用其装饰的日用器皿、花瓶花插、彩釉衣架及工艺陈设品,使人赏心悦目,被称为“穿着华丽衣裳的陶器”。

3. 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清爽的眼睛
高贵的画板
2025-09-20 08:00:17
瓷器是个广大收藏爱好者收藏的大类品种,很多人都喜欢瓷器,收藏瓷器。瓷器收藏者无不被瓷器漂亮的造型和釉色所打动,我也喜欢瓷器。

收藏瓷器是不简单的,有出土的有传世的有半传世的。以传世为标准,出土的东西就是假的,反之也是一样。鉴定一件东西是不是老的,主要是看它的用料,胎土,铀水。掌握各个时期的用料特点。是出土的还要看它的出土痕迹是否符号自然规律,灰皮自然不自然,有没有浓谈深浅的变化,变化活不活,铀水发闷是不是灰皮造成的,土沁有没有渗透到胎骨里去。假的灰皮变化是怎样的。要弄明白这些东西,必须在实践中多摸多看多比较,看多了比较多了慢慢就会有感觉。实践出真知。东西一定要多上手看,看照片只能看个器形纹式。细节没法看明白,在与藏友交流时,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要听不进别人的话,谦虚使人进步,谦虚别人愿意教你,就能学到很多知识。

收藏与鉴赏牵涉到各个门类的知识,有历史文化的,有艺术的,有物理化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既然我们喜欢上了收藏就要活到老学到老。

哭泣的大船
称心的硬币
2025-09-20 08:00:17
低温红釉有两个系统,一个是800度的硒红釉,一个是1000度的硒红釉,基本上釉的方法相同,即将瓷坯烧熟之後再上这两种釉,在不同的温度烧成。因为瓷坯不吸釉,所以除了要将釉的浓度调高之外,釉中必需加上粘结剂,以增加釉浆的附著性;另外必需要将瓷坯预先加热到150--200度左右(依瓷坯的造型与大小决定操作温度),上完釉的瓷坯必需烘干才可以进窑烧成,否则会在釉面产生很多毛细孔

凶狠的早晨
可爱的热狗
2025-09-20 08:00:17
釉的本质及成分

当我们看到一件陶瓷器的时候,首先引起注意的与其说是它的造型、式样或坯体,毋宁说是罩在陶瓷表面上的釉。假如瓷器上没有挂釉的话,恐怕无论它的造型如何美、式样如何新,也会失掉这件瓷器的魅力。固然我们夸说陶瓷是一种火的艺术,靠火的作用产生了各种变化,但主要还是釉在火中起了变化。

釉与坯同样是由岩石或土产生的,它与坯的不同点,只是比较容易在火中熔融而已。当窑内烈火的威力使坯达到半熔时,必须使釉的原料完全熔融成液体状态。冷却后这种液体凝固而成一种玻璃,这便是釉。

但是,釉一旦被涂到陶瓷坯体表面,就和玻璃大不相同了。因为当釉熔融时,它就同制品的坯体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中间层,这一中间层使得从烧结的坯体以迄于釉的玻璃状的外表部分逐渐发生转变。釉层的厚度虽然通常总共只有坯体厚度的1~3%,可是它会强烈地改变制品的热稳定性、介电强度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其他的许多性质。

制釉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把土或岩石原样不动地调合来用。另一个方法是将土或岩石混合用火使之熔融,然后骤然冷却作成玻璃,名之为“熔块”。这样作成的釉要碎为细粉混入水中,使之成为有粘性的汁液用来挂坯。如果这种浆粘力不足而不易附着在坯上时,可以在浆内混入糊精、甘油或其他有粘性的有机物质,例如海带的浆糊等。有的坯体露天干燥后立即挂釉,但也有预先在800~900℃低温下煅烧,即所谓素烧后才挂釉的。

前一个方法叫作“生坯挂釉”,在我国多有使用。而国外瓷器则一般是用后面所谓“素烧”方法。因此,对一件瓷器的鉴别,首先看它是生挂还是素烧,便可大略知道是中国所制或国外所制。不过这也只能作为一种较为便利的线索,当然为一般精通陶瓷的人们所熟知。有些日本仿制的我国古瓷,故意作成使人一看便认为是生挂的样子,如果只靠这一点便作决定,往往是很容易上当的。

挂釉时,若是素烧坯,普通多是很快地把它放入调好的釉汁中立刻就提出来,这样釉便吸着在坯的表面,和用刷或笔涂的一样匀平。若是茶碗一类,就要夹着碗足很快地放进釉中,急忙上下两三次,叫作“浸釉法”。若是庞然大物,可以用杓子一类东西盛釉从周围溜挂,一般叫“浇釉法”或“溜釉法”。

生坯挂釉时,若是里外一次挂釉,很容易使坯体破坏,所以要在里面注釉并加以转动,待干燥后外面再行浸挂或溜挂。也有用刷和笔来涂挂的,这种方法多用于色釉,例如明朝初期的青花器足内往往出现刷纹,可以看出是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此外,虽还有“喷挂”的方法,但是主要用于极大或极薄的器物上。例如所谓“脱胎器”似乎能够透视的薄瓷器,就是除去使用这种方法以外别无其他挂釉法的。这种方法是:先在里面喷上釉,干燥后将外面的坯体削薄,然后再喷釉在外面。如宋代有名的郊坛窑的作品,就是坯薄釉厚,甚至釉的厚度竟有坯的一至三倍左右。若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的碎片,显而易见是挂釉两层至三层的,所以说这类瓷器大约使的就是喷挂法。再如康熙时代的桃花红便与郎窑红不同,根据当时住在景德镇有名的旦特克尔氏信中所载,也是用“喷釉法”作成的。

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凡是挂釉的陶瓷坯体入窑煅烧时,坯与窑中所含的水分和其他挥发物需要散失而开始收缩,同时坯体受热又产生热膨胀。当到在一定温度时,坯体内一部分成分开始熔化生成液体填补坯体内的孔隙而再度收缩。而釉也产生热膨胀与收缩。当釉的收缩比坯的收缩大时,釉上便生出裂痕,当釉的收缩比坯小时,容易产生“脱釉”。有些挥发物在温度较高时才开始挥发,为了防止釉熔化以后还有气体外逸,产生气泡,所以在釉开始溶化以前烧窑的温度不要急速提高,要慢慢地煅烧,以待气体出尽,这样在气体出尽以后再升温,直到釉完全溶化。假如此时升温过急,就容易产生坯泡或釉泡。

要选配一种能和制品坯体很符合的釉,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苏联E.N。奥尔洛夫(Op Ob)院士曾经指出,选配釉的主要困难如下:

(1)釉的易熔性造成了它的流动并被坯体所吸收(假如坯体在釉熔融中仍具有大的气孔率时)。就是这种作用,使得烧成要在远超过釉的熔融度下进行。

(2)假使所选的釉是难熔的,那么它就不会形成带有光泽的平滑的表面,而是被小的突起和凹陷所覆盖,使得釉色黯然无光。如果烧成温度低于要求时,虽是正确配成的釉也得到与此同样的结果;

(3)若是釉具有比坯体大得多的膨胀系数,那么当冷却时,它压缩得比坯体更猛,结果就出现巨大的内应力,这种内应力会导致在釉层上形成龟裂(如为薄胎制品时),或甚至使坯体破坏;

(4)如果釉的膨胀系统比坯体小得多,将会发生相反的现象,即当冷却时,釉比胚体收缩得较慢而发生剥离现象。因此,当选配釉时,必须力图使釉和坯体的膨胀系数尽可能地相符合,而釉的熔融温度则必须与坯体的烧成温度相适应。

假使我们把雪与砂糖混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弄得如何细,砂糖仍是砂糖,雪仍是雪,两者有着显然的分别。可是如果加热使雪变成水,而砂糖也熔化在里面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既非雪又不是糖的新物质。陶瓷的釉恰好与这个例子相似。就是说,任凭怎样地把岩石碎成细粉而加以混合,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若是经过加热,矿石和岩石的粉末就会熔融成一个整体。这便是玻璃,用来施挂在陶瓷坯上,特意给它取个名字叫做“釉”。不过,雪与砂糖混合溶化后只产生形态上的变化,而岩石混合熔化后不仅形态改变而性质也完全改变了。

在制釉时,硅酸是釉的主体,而盐基则作为媒熔剂,主要的盐基是: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以及氧化铝等。氧化铝为中性则因情况的不同,有时起酸的作用,有时起盐基的作用。

釉料的着色剂有铁、铜、钴、锰、金、锑以及其他金属,此外,还有含磷酸钙[Ca3(PO4)2]的,不过这种原料只要稍加一些在釉里,就会多少消失釉的光泽。 这是要混在植物灰中而进入釉内的,像羊齿草类就是含有磷酸钙特别多的植物。景德镇所用的是一种名为“凤尾草”的羊齿植物灰。

灰中含有多量的硅酸(SiO2),因此用灰就必然会带有硅酸。而灰中尤以禾本科植物的灰含硅酸较多。当需要硅酸时,就特意来利用稻壳灰或草木灰。

氧化钙在釉料中是助熔剂,可以降低釉的熔融温度,使之在较低温度下玻化。釉中需要的氧化钙,现在主要利用石灰石(CaCO3),从前却多用植物或谷壳与石灰混合煅烧成灰,俗称“釉灰”,这种灰约含30~50%的氧化钙。据我国有些科学工作者对古陶瓷所作的分析结果看来,早在公元前16~11世纪的商代就已制成石灰釉。其中氧化钙的含量多介于16%至20%之间。到南宋时期以后又改用了石灰——碱釉。

钠、钾在岩石和土内的含量较少,因此也有利用灰来获取的。草木灰溶于水就是灰水,如果加以煮炼便会得到白色粉末,其中含有多量氧化钾。如煮炼海草灰的水溶液时,便可得到氧化钠。而现在陶瓷器坯釉原料中需要的钾、钠,主要来源是利用长石。

氧化镁有的取自菱苦土矿(碳酸镁)和白云石(碳酸钙、镁),也有利用滑石(硅酸镁)的。因我国的石灰石往往含有多量的碳酸镁,所以在我国陶瓷中使用石灰时,自然就会加进了镁的成分。

铅和锌过去是用天然出产的碳酸铅(白铅矿)及硅酸锌(异极矿),而现在多用纯粹的氧化铅或氧化锌来配釉。

至于氧化硅和氧化铝,因为是构成土和岩石的主要成分,在使用这些原料时已经自然含有不少。除非特别需要氧化硅时,才利用纯粹含硅的石英。我国宋朝有名的汝窑,据有的书中记载说是使用玛瑙。其实玛瑙也是一种纯粹的二氧化硅,与石英的构造稍有不同。虽然有些人不免怀疑是否有过特意使用这种珍贵品的事实,但仔细想来,一般所出的玛瑙并非全部可用作装饰,剩下的无用部分仍可以用作釉料,例如,现在景德镇就有利用玛瑙来配制颜色釉的。

上面所说的草木灰或谷灰,含有多量的二氧化硅,同时还含有少量的氧化铝、氧化钙、钠、钾等,再与石灰混合配以适量的瓷土就可作成釉。我国古代陶瓷中有些就是由窑灰的自然降落积在坯体上而化合成釉的;也有故意多挂灰而使其自然成釉的;此外还有挂以灰浆而成釉的。尤其后来才发现。只用灰不但容易流釉,而且发生皱纹或出现斑点,或因钙结晶成斑而无光泽,结果感到十分乏趣。于是逐渐留意到混用石英或长石之类含有硅酸较多的物质时,便没有这种缺点,因而发明了长石釉。如唐朝的邢窑、越窑,宋朝的定窑、影青,汝窑、龙泉窑和明朝的景德镇窑瓷器等,都是由此逐步发展而成,它给予东方乃至整个世界人类以莫大实惠,是无庸讳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