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可不可以做成土罐子?为什么?
粘土确实可以做成土罐子的。不过如果没有去烧制的话,这个土罐子是很容易破裂的。如果拿到窑里面去烧一烧。可能他就会更刚实一点。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点,而且不怕水。你就是直接用粘土做出来的,它进了水就不行的。
粘土,也有用坩子土,但坩子土大多用于制瓷,粘土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传统窑柴火烧制.
陶土和瓷土之间差别是比较大的,陶土是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高岭石、水白云母、蒙脱石、石英和长石组成,主要分布在小横山一带。含矿层位主要是白垩系上部粉砂质粘土,第三纪残坡积、冲坡积,第四系上更新统戚嘴组粉质粘土。
纯粹的瓷土是一种白色或灰白色,有丝绢般光泽的软质矿物,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加上水变化而成的,这种作用叫作“瓷土化”或“高岭土化”。
所以说这两者还是有巨大的差别的。
因此粘土的结合性对于半成品瓷器的干燥、修坯和上釉存在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粘土是由硅酸盐矿物在地球表面风化后形成,主要成分为氧化硅,色白而耐火,为配制瓷土之主要原料。
黏土其实就是一种有粘性的土壤。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就发现,黏土加上水之后,可以捏在一起,捏成一定的形状,就能做成容器。
(黏土)
土质比较细腻的黏土容器可以储存水,土质疏松透气的黏土容器可以放粮食。人们还发现,如果把黏土做成的容器放在高温下烘烤,它会变得更结实。最早的陶器就是这么诞生的。
不过,陶器一开始是用手捏出来的,样子歪歪扭扭的,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这不但不好看,也不好用啊。
古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发明出了一种可以转圈的操作台,就像做蛋糕用的旋转台一样。
把黏土放在操作台上,一边转圈,一边用手指捏出需要的厚度。这样一来,不仅薄厚均匀,做陶器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了。
(可以转圈的操作台)
这就是用黏土做陶器的过程。那黏土又怎么做出来瓷器呢?
其实,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过做瓷器用的黏土和做陶器用的黏土不太一样。做瓷器的黏土颜色雪白、质地更细腻。
除此之外,瓷器表面还要涂上一层膜,叫做“釉”。釉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五颜六色的,上了釉之后,再经过高温烧制,瓷器就会有不同的颜色了。
(瓷器表面会涂一层釉)
现在你知道了吧,陶器和瓷器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1、青 瓷:表面呈淡绿色的瓷器便是青瓷。它采用通过涂上含铁成份的釉药的方法来上色。在古时候,人们希望用陶瓷来代替珍贵的玉。青瓷一般呈淡绿色(也叫翡色),花纹细腻、外观相仿,是古时候富贵的象征。青瓷上的云、鹤、莲花池和垂柳的图案,表现了人们对永恒世界的憧憬。
2、白 瓷:在白色泥土上涂上透明釉药烧制出来的便是白瓷。白瓷的制作历史和青瓷一样,始于高丽初期,但到了朝鲜时期才进入全盛期。白瓷基本色调是白色,但也会加入一些蓝色或乳白色(牛奶色)。高丽时代的青瓷代表了贵族文化的富丽堂皇,而白瓷则间接表现了朝鲜时代两班们的一尘不染的清高和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白瓷上有龙、牡丹、松树、梅花、鹤的图案。
3、粉青沙器:粉青沙器的制作方法是,在灰青色的主体上绘画或者涂上白色泥土后烧制,再刮出花纹。虽然无法与高丽青瓷的精湛相比,但朴素且自由奔放的图案,让人觉得很熟悉和亲近。经常可以看到鱼和花的图案。
4、陶瓷器皿:先用粘土做好,涂上釉药,再经过1100-1200℃高温烤制而成的缸。自古以来,用作储藏辣椒酱、黄豆酱或泡菜等发酵食品的器皿。也叫‘罐’。
特种耐磨陶瓷
特种耐磨陶瓷贴片是以AL2O3为原料、以稀有金属氧化物为溶剂,经1730℃的高温烧结制成的特种刚玉陶瓷,再采用耐磨陶瓷胶粘接组合成的耐磨陶瓷贴片,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耐磨陶瓷胶、满足用户特殊需求的技术条件。
耐磨陶瓷胶应用范围
电厂、钢厂、水泥厂等企业的有关设备、管道,在各种工况条件下的防磨防腐蚀问题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极为关注、急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采用的抗磨材料有耐磨合金铸钢、铸石、自蔓延烧结刚玉等。实践证明,以上耐磨材料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如耐磨合金,焊接性能不好,现场安装困难;铸石材料夹层厚,粗大笨重,并且内部常有气孔,易留隐患,一旦磨穿,现场无法修补;自蔓延烧结刚玉微观裂纹多,质脆易碎,容易局部脱落失效。
耐磨陶瓷片,硬度高,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并且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再配以耐磨陶瓷胶,将形状各异的耐磨陶瓷片粘在各种设备、管道上,即形成优良的抗磨内衬,深受有关厂家的欢迎。该应用在火电厂制粉系统的设备、管道上及水泥厂的选粉机上,即发挥了该种材料的优异性能,同时也较好的解决了一般厂家所发生的陶瓷片易脱落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