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瓦钉

淡淡的玫瑰
多情的火龙果
2023-03-27 01:57:23

【瓦钉】有趣的建筑材料

最佳答案
舒适的眼睛
慈祥的眼睛
2025-09-20 13:50:05

第一块瓦钉是在“辽阔的南海——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发现的,它出现在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就在我好奇心极强的时候,我在陕历博看到了第二块瓦钉。

我开始上网查资料。

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古代先民就发明了用瓦覆盖茅草屋顶来防雨。最初是脊瓦,用于压覆屋脊茅草以防止被风吹散,后来逐渐发展出筒、板瓦用于覆盖屋面。

到秦汉时期,各种类型瓦建材均已出现,并随之出现一些特殊形制瓦建材。

西汉时期曾出现一种带钉瓦,它属于昙花一现的特殊形制瓦建材,造型怪异、存世量稀少,且流行时间短暂。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中在两处遗址发现过带钉瓦,一是在陕西省西安汉长安城武库遗址;二是广东省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

从外观来看这种瓦建材形式起源应追溯到自然界中带钉动物刺和带刺植物。

瓦体表面布满钉具有刺扎功能。结合出土地点“武库”和“宫署”遗址的性质来分析。武库是汉高祖七年(即公元前200年)修建的,该建筑是国家武器统一存放的军械库;南越国宫署是南越王居住、办公的重要行政中枢建筑。由此可以初步推断这种带钉瓦主要是防止有人在屋顶攀爬,具有防盗和保障屋主人安全的作用,不是为装饰。

瓦体上的钉能有效防止偷盗者进行攀附。带钉板瓦是在板瓦的瓦体上粘连钉状物,秦汉时期高等级建筑均用筒、板瓦连接扣合铺置,所以带钉板瓦与带钉筒瓦也一定是配合使用,二者的均用来防止盗贼攀附或在屋面行走,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带钉瓦制造工艺起源。从两块带钉瓦的瓦体、钉状物粘连部分来看,两块瓦都是先制造出瓦本体并独立制作钉状附属物,然后将二者粘连,粘好后入窑烧制而成,这与周秦时期粘连制瓦工艺一脉相承。

粘连制瓦工艺源于东周时期带当筒瓦的制造,东周时期并未出现带当筒瓦模具,瓦建材制造使用手工泥条层层盘筑来制造,故此需要先制造出筒瓦本体与瓦当然后将二者粘连。

这两个带钉瓦当在长安与南越国同时起源。首先,这两个带钉瓦出土的地点一个在西安、一个在广州,两地相距1600余公里且中间地区并未发现任何类似文物出现,在器物类型之间不存传播性;其次,两个瓦类型也不一样,汉长安城武库出土的为脊瓦、而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的为筒瓦;再次,南越国宫署是南越国的行政中心,这一时期南越国独立于汉国之外,与西汉政府为藩属关系而不受西汉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南越国与中原地域相互交流较少,文化差异巨大。

“瓦合之众”、“土崩瓦解”的成语即源于西汉时期,盗贼可以轻松破坏屋面覆瓦进入屋内,所以存在盗贼破坏屋顶进入室内盗窃的安全隐患。

隋唐时期建筑屋面曲线优美,呈现出“飞檐”的状态,与斗拱配合使屋顶在视觉上显得轻盈华丽,这便是后世俗称的“飞檐斗拱”,陡坡屋顶成为流行趋势,这使屋面行走十分困难。后世盗窃通道转向天窗,屋面覆瓦防盗方式遂逐渐消失。

带钉筒瓦虽然消失但其影响却并没有消失,这种粘连烧制工艺继续发展为后世屋檐装饰性瓦建材出现奠定了基础,如五代时期南唐宫殿出现了一种“反式”檐口装饰筒瓦,筒瓦末端的兽首竖立于筒瓦顶端而不是下垂的状态,如立体式虎头、羊首瓦当,造型抽象形态优美,与带钉筒瓦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钉刺防盗的方式也并未随着带钉瓦的消失而消亡,后世官式建筑常用围墙、院墙围合成为定制,盗贼必须先翻越墙体进入院内,然后再通过天窗、侧门进入室内盗窃,故此只有首先保障院墙安全才能保障院内建筑物安全。

这样院墙便成为另一个需要安装防盗设施的重点部位,钉刺这种防盗方式逐渐出现在墙头,古代常使用碎瓦与瓷片竖插在墙头以防止攀爬,时至今日一些民居墙头插玻璃片、建筑墙头挂铁丝网仍然是防盗的常见手段。

原来带钉的板瓦是古代人用来防盗的一种手段。

最新回答
傻傻的咖啡
诚心的玉米
2025-09-20 13:50:05

炖鸡公时将鸡焯水后放在锅中炖煮时即可将瓦碗倒扣在鸡公中。

有的地方有炖鸡公放瓦碗或瓦片的习俗,这是因为公鸡是雄鸡,碗是瓷做的,雄雌调和,阴阳相生,取谐音寓意吉祥安康。

故老相传,年久的公鸡多食蜈蚣等有毒虫蚊,其性有毒,火气旺,烹煮时用瓷或瓦以淬炼吸附毒性,以压制火气,有利健康。

高兴的钢笔
超帅的树叶
2025-09-20 13:50:05
古典的银灰色

是现代文明都市的产物;

将效率、健康、积极、热情融入其中;

质朴中显出庄重的银灰,同样会让从喧闹世界返回家庭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