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烧制的八个过程是什么?
陶瓷烧制的八个过程是:
1、练泥:采取瓷石,用铁锤敲碎到鸡蛋大小的块状,再用水碓舂打成粉状,经过淘洗,去除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
2、拉坯:把泥团摔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顺着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基本模样。
3、印坯:印模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把晾到半干的坯,覆盖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再脱模即可。
4、利坯:把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边转动车盘,边用刀旋削,当坯体的厚度适当即可。
5、晒坯:把加工成型的坯,摆放在木架上进行晾晒。
6、刻花:使用竹子、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干坯体上刻画花纹。
7、施釉:普通圆器一般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是用吹釉。
8、烧窑:先把陶瓷制品装进匣钵里,烧窑时间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还要测看火候,由此决定停火时间。
1.陶瓷工艺花瓶树脂打底:用彩胶或添加色糊的树脂
A、彩胶是预促进的,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添加1.5%-2.5%固化剂即可。
B、用树脂添加色糊来打底的时候,色糊在树脂里的添加量为2%-4%,使用时需要添加1.5-2.5%的固化剂和1.5-2.5%的促进剂。
2.陶瓷工艺花瓶贴秸秆画
3.陶瓷工艺花瓶透明层制作
A、在制作陶瓷工艺花瓶透明层的时候,需要用透明树脂,并添加固化剂和促进剂,厚度是将秸秆画完全埋住并多出1.5-2mm为好,待固化后,砂平,然后开始用400#、600#、800#、1000#、1200#、1500#、2000#、2500#水砂后抛光即可做成镜面水晶效果。
B、用600-800#砂平,然后用上光树脂上光后经过上光机固化即可得到镜面效果。缩短工时,提高效率。
高温陶瓷花瓶是用陶烧制的,温度达到800度以上,有一定的硬度,声音清脆。高温陶瓷花瓶上面的图案是在上釉前手工钩绘,颜色是填上去的。高温陶瓷花瓶与中、低温陶瓷花瓶最明显的区别是吸水率,高温陶瓷花瓶的吸水率低于0.2%,产品易于清洁不会吸附异味,不会发生釉面的龟裂和局部漏水现象。中、低温陶瓷花瓶的吸水率大大高于这个标准。
窑温在1200度以下的,属于低温,1200度的,属于中温,1300度到1350度的,属于高温。市面上中温花瓶占大多数。
右边这款花瓶就是中温陶瓷花瓶,镀空部分采用真空钛电镀,色泽度好,不易褪色。
瓷石和高岭土等原料实际上就是可塑性及其他性能较好的粘土。
而釉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和少量其他原料按一定比例配置,研磨成釉浆,施在胚体表面。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1.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2.制坯:用模具或者手工,将泥制成需要的外形,将坯胎晾到半干的状态,再放到拉坯机上,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3.按上釉分,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中彩”三种不同的种类。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都属于这一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下彩的颜色不够鲜艳。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釉上彩的颜色鲜艳,但是容易掉色。
釉中彩: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既能保证颜色的鲜艳,又不容易掉色。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