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传说中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呢

温柔的铃铛
高大的项链
2023-03-27 01:40:02

传说中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呢?

最佳答案
优雅的音响
无聊的板栗
2025-09-20 13:54:21

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裁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五代时期 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 今藏 苏州博物馆 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关于秘色瓷的“千年之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写秘色瓷。

唐代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这样解释“秘色瓷”。

北宋 越窑青釉刻折枝花卉纹盒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转机在1987年。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而秘色瓷就在这个账目中。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拓片

碑文中明确记录着与地宫出土器物中相对应的13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一般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既然考古让我们认定了一部分秘色瓷,我们就可以在考古发现中找出一堆秘色瓷。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 越窑釉色瓷八棱净瓶

此次展出的不同出土地点不同时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对比

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 复活 ”了。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文物介绍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刻海水龙纹盘(细部)

其他文物 越窑秘色瓷刻云鹤纹盒等

辽圣宗贵妃墓介绍

越窑秘色瓷银扣执壶

越窑青釉刻划对蝶纹盘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最新回答
稳重的墨镜
怕黑的美女
2025-09-20 13:54:21

越窑的“秘色瓷”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

秘色瓷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欣喜的路人
背后的向日葵
2025-09-20 13:54:21
马未都瓷器收藏之秘色瓷 我们在进行瓷器收藏时,对瓷器就要有很多方面的了解,比如青釉瓷器。青釉是我们瓷器的鼻祖,商代就出现了。为什麼叫原始瓷?从很多数据上说,比如说烧的温度上比较高了,硬度也比较高了,敲击的声音比较清悦了,吸水度降低了等等,就叫做原始青瓷。跟现在科学角度上对瓷器的要求是有一点差距的。 茶圣陆羽对唐代越窑青瓷的评价非常高,如冰似玉,质感非常好。越窑最终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历史上一直有记载。但看到实物是1987年的事儿,是在法门寺的偶然出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账本,写了一十三件秘色瓷,一下子就把困扰中国上千年的问题解决了。秘色到底是什麼颜色,所谓秘色,简单来说,是一个秘密的颜色。秘色,不是一个具体的描述。这个颜色其实是青色中略带一点灰。因为唐代的青瓷,烧不了宋以後的那麼美丽。过去没有办法确认,在法门寺出土的账本上写清楚了。 这种颜色,不是当时刻意的追求,是没有办法使青色烧得更为漂亮。青色是一个主观的颜色,不是客观的颜色。当看到绿色的时候,才知道是一个客观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之外,剩下都属於青瓷类。其他的几个窑口,汝、官、哥,均都是都属於青瓷类。 再有就是柴窑,有记载说得很清楚,柴窑出在北地。学者们曾纷纷解释北地在哪裏,查《史记》发现,北地确有实际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窑辖区。大致说来,柴窑应该是陕西耀州窑系,至少是这个标准。我们看到五代耀州窑的青瓷非常漂亮。最近耀州窑有一个地方出土了很多残件,不能想象一千年前的瓷器已经烧得那麼漂亮了。 北宋是越窑和龙泉窑,龙泉窑烧得很漂亮的时候,越窑就被市场淘汰了。龙泉是到了南宋以後,质量得以迅速提高的。南宋政权迁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了历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开始。龙泉窑迅速变得很受市场喜欢,极具生命力。我们如果看四川遂宁出土的龙泉,一定会叹为观止! 釉在当时开始革命了,北宋的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时候,是不透亮的。它是包含著所在的地域特色的。耀州窑是橄榄青,龙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犷,颜色深沉,南方人细腻,颜色就柔美。一种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赏很重的颜色,觉得太沉了,尽可能让这个颜色提亮,变得取悦於人。 并不讨好的酱釉,何以留到最後? 我们再看酱釉。酱釉是一种追求,它不是天然生成的颜色。严格意义上的酱釉,宋以前没有出现,宋代为什麼出现酱釉?主要跟漆器有关,漆器以前有极高的社会地位,是贵族们使用的,由於陶瓷的低廉成本和良好的实用性,漆器很难生存,宋以後减少,有的话也是其他功能,不是做餐具的。 宋代的酱釉,没有专门的窑口烧造,是其他窑口代烧。定窑烧过紫定,就是酱釉。酱色的耀州窑号称红耀州。还有杂七杂八的窑,杂窑也烧。但不作为主要的产品,是附属的产品,没有专门的窑口烧。历史上有很多的专门的窑口,定窑就是白瓷,耀州窑就是青瓷,主要窑口对著主要的瓷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酱釉一出现,明清以後,它在夹缝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後,尤其雍正、乾隆时候,酱釉的地位开始提升,到了这个时期,酱釉的名字都变了,叫紫金釉,因为当时景德镇的土都叫紫金土。 这时候文化现象就出现了。中国清代的官窑,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十朝,鼎盛时期是乾隆时期,官窑高达上百个品种,各种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种,此後依次递减。到了宣统一朝,清朝最後三年,陶瓷的品种就剩寥寥无几的几个,依然有紫金釉、酱釉等。我当时就想,酱釉颜色不悦目,自宋到清,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窑口烧造,地位也不够高。为什麼一个看似不那麼讨好的釉色,能够留到最终?酱釉很有意思,不与其他争锋。说它浅也不算,深又深不到头,你进他退,正是这样的处世哲学,使得最後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时候,居然就剩下它了。 黄釉。隋唐时期,唐三彩非常盛行,它是低温釉。辽代的马背民族喜欢金属器,金属器本身呈黄色,瓷器也追求黄。到明清以後,黄釉定为皇上、皇後、皇太後专用的。 绿釉跟黄釉一样,都是铅釉开始的。宋代曾有绿定。绿定的残件,五十年代就能看到了,完整的今天几乎没有人认。清代康熙,现在老说康乾盛世,康熙後期的时候,国家经济实力开始提高了。当时大量的瓷器都在烧造,郎窑红,郎窑绿。唐代的铅釉,受三彩的影响,器形非常的饱满。郎窑绿,玻璃感极强,古人称之为苍蝇翅,上面带有网状的开片,很细腻。 红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钧瓷的红颜色,一定不是主观追求的,是偶然出现的。真正纯粹意义的红色一定诞生在元朝,还有色斑状的瓷器,全红的高足杯,还有著名的牛血红。那个红颜色是极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不是一览无馀的。我们今天看到市场上有很多的中国瓷器,一点空间都不给,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觉,而是内心的感受。红之刺目,让人难以忍受,今天很多红瓷就烧成这样。中国的古代红瓷不是这样的,是有很多内心感受的。所以永乐时期的鲜红,看到的时候,才知道什麼叫鲜红。 清代,在郎窑红恢复的基础上,烧到各色各样的红,颜色很多。珊瑚红、盖雪红、霁红等。元代娴熟地烧成了红釉的高足杯,非常的高,为什麼?因为要一个手转著用。我曾经问朋友一个简单的问题,去一下地中海国家,古希腊,包括古埃及,土耳其,两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两个把拿著,中国汉以前,就是两个耳,双手持杯,为什麼今天单手持杯跟人家碰杯呢?就是因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骑在马上,一手持马鞭,一手拿著杯。慢慢就学会了这个感受。我们现在基本上单手持杯,双手持杯还跟酒量有关,过去酒量比较大,因为酿造酒度数比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馏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馏酒是明代中叶,文字证明,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应该都是馊了的米汤。 郎窑红,非常漂亮,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郎窑红的盤子,古书上记载,如初凝之牛血,如牛血刚刚凝固的样子。牛血跟人血不一样吗?牛血比较稠,人血比较稀,鸡血就更稀。

虚幻的蜻蜓
懵懂的电灯胆
2025-09-20 13:54:21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由于越窑所产青瓷,曾经风靡一时,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价格昂贵。正由于昂贵,收藏者又想得到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仿制的越窑青瓷,不声不响地问世了,这些仿制者依仗物以稀为贵,投人所好来骗取钱财。陶瓷海商城特别提醒:收藏越窑瓷器,千万谨慎!陶瓷海小编特此整理了一些仿制越窑瓷器器物特点,望给各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帮助。

仿制越窑瓷器器物特点:

釉色的鉴别

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窑各时期生产制品的配方化学成分。仿者只是凑合釉色,加上窑炉均用液化气与电炉烧制,因此,无法对火候的气氛理解与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开水冲洗就泛色。

成型工艺

成型工艺这里指的是拉胚。除动物造型捏塑外,这恰恰为识别真伪越窑的一个关键。仿品成型中只注意了外观,忽视了内壁旋纹,底部的线割痕。仿者多模制,内壁光,这又为识别仿品提供了证据。总之,仿品在造型、纹样、釉色上是十分敏感的,我们要抓主要的,对全器进行细审,才不会失误。

临摹纹样

纹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风俗与时代特点。由于不理解思想内容,仿造的图案线条不可能流畅,构图远不如原作。

效仿造型

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华》、《国宝大观》等有关照片制作。因此,外观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装饰的主题思想与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鉴定中,从局部入手,对制品造型进行总体审核。

体胎的仿制

胎体所呈的色泽与所用的原料有关。现在仿者大多用高岭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两者所显露胎体呈色就不同,一个灰胎,一个白胎,辨别较容易,实际上也是仿制品的一个特点。

装烧工艺

装烧工艺每一个时代,因使用装烧工具不同,所遗留的印痕特征也不一样,尤其是支烧印痕的形式与排列规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细节。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显原形,因此,是否胎体烧制过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鉴定支烧的一个标尺。

瓷器的鉴定是一门科学,是古器物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发掘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中出土了不少各个窑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器物,这些器物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标准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流散文物中的瓷器制品,在器物的鉴定中,要掌握造型、纹样、胎釉、装烧工艺与款铭五大要领。这五大要领要互相有机的结合。

1.传统眼学以经验为主

一直以来,瓷器鉴定专家的鉴定法宝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并用,并依靠世代相传的鉴定理论及与大量实物接触所积累的经验,通过与传世“标准器”的比对来判断被鉴定品的年代、窑口、真伪。此外,窑址出土标本、考古学出土文物也成为比对的“标准器”。

2.技术鉴定用仪器说话

而上世纪50年代后,比较系统的古陶瓷的科技研究逐渐展开。类似上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研究院的冶金陶瓷研究所内成立了古陶瓷研究小组,即后来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科技检测方法正式介入到古陶瓷鉴定中。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专门研究古陶瓷,她告诉记者,目前关于古陶瓷的技术鉴定有很多,包括测成分、测年代的。

“技术鉴定对古陶瓷鉴定有一定的帮助”,冯小琦指出故宫博物院在2005年陶研中心成立时购进一批仪器,近两年开始运用到对古陶瓷的鉴定上。前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他们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这对故宫官窑研究还是起到一定的帮助,利用仪器检测,我们发现部分官窑的成分属于河南。一直以来学界认为是南宋官窑,但接近河南的就应该是北宋时期在北方生产的”。

3.两种方法综合使用最可靠

专家的传统经验鉴定更多地建立在个人经验、经历上。鉴定者是在建立了标准器体系的情况下比照鉴定的。鉴定者长期接触了大量古陶瓷标准器后,在脑子里建立了数据库囊括了古陶瓷各个时代不同窑口的本质规律。由此,鉴定者鉴定时间长短、接触“标准器”的多少都成为鉴定关键。

而技术鉴定也需要不断的实战积累,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国技术鉴定起步较晚,数据库积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相比之下,牛津大学的检测由于起步早,数据库积累得多,相对更有信誉度,两种鉴定方法都有不足之下,最可靠的是将两种鉴定方法综合使用。

越窑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现的莲花瓣纹,融化了外来文化,形成中华民族自己的特突艺术风格,使越窑青瓷更加鲜艳夺目越窑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陶醉的大船
昏睡的芝麻
2025-09-20 13:54:21
茶圣陆羽对唐代越窑青瓷的评价非常高,如冰似玉,质感非常好。越窑最终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历史上一直有记载。但看到实物是1987年的事儿,是在法门寺的偶然出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账本,写了一十三件秘色瓷,一下子就把困扰中国上千年的问题解决了。秘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所谓秘色,简单来说,是一个秘密的颜色。秘色,不是一个具体的描述。这个颜色其实是青色中略带一点灰。因为唐代的青瓷,烧不了宋以后的那么美丽。过去没有办法确认,在法门寺出土的账本上写清楚了。

这种颜色,不是当时刻意的追求,是没有办法使青色烧得更为漂亮。青色是一个主观的颜色,不是客观的颜色。当看到绿色的时候,才知道是一个客观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之外,剩下都属于青瓷类。其他的几个窑口,汝、官、哥,均都是都属于青瓷类。

再有就是柴窑,有记载说得很清楚,柴窑出在北地。学者们曾纷纷解释北地在哪里,查《史记》发现,北地确有实际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窑辖区。大致说来,柴窑应该是陕西耀州窑系,至少是这个标准。我们看到五代耀州窑的青瓷非常漂亮。最近耀州窑有一个地方出土了很多残件,不能想象一千年前的瓷器已经烧得那么漂亮了。

北宋是越窑和龙泉窑,龙泉窑烧得很漂亮的时候,越窑就被市场淘汰了。龙泉是到了南宋以后,质量得以迅速提高的。南宋政权迁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了历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开始。龙泉窑迅速变得很受市场喜欢,极具生命力。我们如果看四川遂宁出土的龙泉,一定会叹为观止!

釉在当时开始革命了,北宋的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时候,是不透亮的。它是包含着所在的地域特色的。耀州窑是橄榄青,龙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犷,颜色深沉,南方人细腻,颜色就柔美。一种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赏很重的颜色,觉得太沉了,尽可能让这个颜色提亮,变得取悦于人。

宋代的酱釉,没有专门的窑口烧造,是其他窑口代烧。定窑烧过紫定,就是酱釉。酱色的耀州窑号称红耀州。还有杂七杂八的窑,杂窑也烧。但不作为主要的产品,是附属的产品,没有专门的窑口烧。历史上有很多的专门的窑口,定窑就是白瓷,耀州窑就是青瓷,主要窑口对着主要的瓷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酱釉一出现,明清以后,它在夹缝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后,尤其雍正、乾隆时候,酱釉的地位开始提升,到了这个时期,酱釉的名字都变了,叫紫金釉,因为当时景德镇的土都叫紫金土。

这时候文化现象就出现了。中国清代的官窑,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十朝,鼎盛时期是乾隆时期,官窑高达上百个品种,各种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种,此后依次递减。到了宣统一朝,清朝最后三年,陶瓷的品种就剩寥寥无几的几个,依然有紫金釉、酱釉等。我当时就想,酱釉颜色不悦目,自宋到清,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窑口烧造,地位也不够高。为什么一个看似不那么讨好的釉色,能够留到最终?酱釉很有意思,不与其他争锋。说它浅也不算,深又深不到头,你进他退,正是这样的处世哲学,使得最后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时候,居然就剩下它了。

黄釉。隋唐时期,唐三彩非常盛行,它是低温釉。辽代的马背民族喜欢金属器,金属器本身呈黄色,瓷器也追求黄。到明清以后,黄釉定为皇上、皇后、皇太后专用的。

绿釉跟黄釉一样,都是铅釉开始的。宋代曾有绿定。绿定的残件,五十年代就能看到了,完整的今天几乎没有人认。清代康熙,现在老说康乾盛世,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家经济实力开始提高了。当时大量的瓷器都在烧造,郎窑红,郎窑绿。唐代的铅釉,受三彩的影响,器形非常的饱满。郎窑绿,玻璃感极强,古人称之为苍蝇翅,上面带有网状的开片,很细腻。

红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钧瓷的红颜色,一定不是主观追求的,是偶然出现的。真正纯粹意义的红色一定诞生在元朝,还有色斑状的瓷器,全红的高足杯,还有著名的牛血红。那个红颜色是极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不是一览无余的。我们今天看到市场上有很多的中国瓷器,一点空间都不给,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觉,而是内心的感受。红之刺目,让人难以忍受,今天很多红瓷就烧成这样。中国的古代红瓷不是这样的,是有很多内心感受的。所以永乐时期的鲜红,看到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鲜红。

清代,在郎窑红恢复的基础上,烧到各色各样的红,颜色很多。珊瑚红、盖雪红、霁红等。元代娴熟地烧成了红釉的高足杯,非常的高,为什么?因为要一个手转着用。我曾经问朋友一个简单的问题,去一下地中海国家,古希腊,包括古埃及,土耳其,两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两个把拿着,中国汉以前,就是两个耳,双手持杯,为什么今天单手持杯跟人家碰杯呢?就是因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骑在马上,一手持马鞭,一手拿着杯。慢慢就学会了这个感受。我们现在基本上单手持杯,双手持杯还跟酒量有关,过去酒量比较大,因为酿造酒度数比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馏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馏酒是明代中叶,文字证明,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应该都是馊了的米汤。

郎窑红,非常漂亮,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郎窑红的盘子,古书上记载,如初凝之牛血,如牛血刚刚凝固的样子。牛血跟人血不一样吗?牛血比较稠,人血比较稀,鸡血就更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