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纹瓷器的哥窑瓷故事
于哥窑瓷的开片曾有一个故事。
浙江龙泉县,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弟兄俩各主一窑。
生二妒忌哥哥的技艺,一次,在哥窑即将出窑的时候,从窑口浇进一瓢冷水,好端端的一窑瓷器釉子全部开裂了,可不成想,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美感,哥窑也因此入选宋代五大名窑。
古代文献都说,哥窑专烧开片瓷,弟窑也就是龙泉窑,烧的是无开片的龙泉青瓷。
可是当代古陶瓷研究者发现,宋代文献里只字没有哥窑和弟窑的记载,这个故事是从元到明逐渐编出来的。
故事虽然荒诞,倒也点出了瓷器骤冷开裂这个技术上的关键问题。
专家们在龙泉县境内进行了大面积的窑址调查和发掘,并未找到专烧哥釉瓷的哥窑,却一致认为:带开片的哥釉瓷就是龙泉窑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
它的开片技术,受的是同处浙江的南宋官窑的影响。
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这种装饰方法的出现,与宋代的文化风尚和审美情趣极其和谐。
读读宋词:抑扬顿挫的节奏,细腻婉约的情调;看看宋画:出神入化的笔墨,归隐田园的意境;听听宋歌:凭栏怀古的低吟,嘈嘈切切的琴音……高雅得几入巅峰的宋代文化,充满了理性的洒脱与人工的自然,难怪连日常器用都印上了鲜明的文人气息。
宋代文化造就了官哥瓷器独特的审美价值,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
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
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
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 *** 。
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哥窑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片,虽然五大名窑其中的汝、官、哥都有开片,但就要数哥窑的开片最为有特点,俗称——金丝铁线。开片就是指瓷器的釉面裂开了,在烧制过程中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样,造成其釉面开裂,其实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这是一种缺陷,你第一次见到这种瓷器的时候,你心里一定觉得不舒服,看得哪儿都不舒服,好好地瓷器咋裂成这样?但中国文人把这种缺陷上升到了一种美学的高度去欣赏它,这就是所谓的缺陷美。鉴定哥窑瓷器的时候要用另外的眼光去看待它的釉面。
在中国,关于缺陷美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长得歪七八钮的病梅树等。
一、哥窑瓷器胎体
1、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之分。胎质粗、胎壁薄、质地细腻坚密。
2、胎色:深紫灰色、黑色、深灰色、浅灰色、土黄色等。
哥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紫口铁足”,器物口部流釉,露出胎体,呈紫色,足部有酱釉或漏胎,呈黑色。
二、哥窑瓷器釉质
1、釉质:玉质感强,宝光内敛,釉层较厚,双面施釉,有开片。
2、釉色:粉青、青黄、月白、油灰、以油灰色最常见。开片处有黑色和黄色的裂纹。
三、哥窑瓷器器型
哥窑瓷器器型一般也是仿青铜器造型,主要器型有:瓶、洗、炉、盘、罐、碗。哥窑一般都是小件器物,未见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