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烧制过程中出现针孔怎么解决

苹果战斗机
傻傻的金针菇
2023-03-27 00:48:04

陶瓷烧制过程中出现针孔怎么解决?

最佳答案
美好的篮球
眼睛大的悟空
2025-09-20 17:57:55

泥釉颗粒不宜过粗,泥料一定要经过陈腐,通过陈腐,可以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使泥料中的水分湿润渗透、分布均匀,还可以通过细菌的作用,促使有机物的腐烂而生成有机酸,还可以发生一些氧化还原反应使FeS2分解成H2S气体和铁的氧化物,CaSO4还原为CaS,并与H2O及CO2作用形成CaCO3,放出H2S气体等一系列反应,由于FeS2分解成H2S气体和铁的氧化物,这样使非磁性的FeS2转变为具有磁性的铁的氧化物,就可以用吸铁器、吸铁棒除掉FeS2(注浆泥而言),减少了FeS2氧化反应产生气体和Fe2O3,同时由于Fe2O3减少,也减少了Fe2O3在高温时进一步分解或还原而放出气体,故减少了制品的釉面针孔或气泡;由于CaSO4转变为CaCO3,这样使在高温下才能分解的CaSO4转变为在较低温度下就能分解的CaCO3,故也减少了制品的釉面针孔或气泡。

    (2)泥料捏练要充分,真空度要达到要求,经过真空练泥机练泥可以除去空气,增加泥的致密度,从而减少了坯的气体含量、减少了坯的气孔率,故有利于减少了制品的釉面针孔或气泡。(3)在釉浆制备过程中,如果球磨效率低、球石质量差,会造成球磨时间长,球石磨损量大,使釉中SiO2含量提高,增加釉的高温粘度和釉烧温度,若仍按原温度进行釉烧,则由于温度低、高温粘度大,阻碍釉中气泡的排除,以及气体排出后留下的凹坑未能及时弥合(尤其是低温快烧的低温釉),从而形成了釉面针孔或气泡。

    (4)釉浆制备后存储的时间过长,碱类物质会继续分解而改变釉的成分,釉烧后也会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存储釉浆的地方温度偏高,釉浆会发酵产生气泡,釉浆搅拌速度太快,易卷入空气,如果施釉前过滤不好,这些气泡就会留在釉层中,烧后而造成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最新回答
腼腆的荔枝
多情的小蝴蝶
2025-09-20 17:57:55

1、看真空机是否滤芯已经堵塞,清洗。或有密封不严的地方。

2、泥坯料搅拌时间短。

二次回复:

1、你用的是粉料干压吗,粉料是不是有些潮湿,可烘干后压。

2、另外你等静压成型,可作一次预成型,设备做小回程排气后,第二次成型到位。压机如果带PLC程序控制,调整后可自动完成二次成型,每个循环多出2~3秒时间。如果没有PLC,我可告诉你一个土法。不过你把压机详细资料给我。

炙热的乌冬面
俊秀的香水
2025-09-20 17:57:55
在釉面砖的生产过程中,有一种缺陷是非常让技术人员头疼的。那就是针孔。

表现为釉表面出现细小毛孔,一般尺寸在0.03~0.5mm之间。刚好处于人肉眼可见的区域(再大就是釉泡了)。这样的气泡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品质。

产生针孔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坯体引起的针孔缺陷、釉料引起的针孔缺陷,以及生产过程中工艺和意外因素引起的针孔缺陷。

01

坯体因素

1)坯体配方影响

坯体配方对釉面砖针孔现象影响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控制坯体中的碳酸盐类矿物原料,就可以阻止针孔的出现,而是应该配置合理的配方以及对应的烧成制度,让坯体中的烧成气体能够在釉烧过程之前,将该排除的气体尽量排除,以免烧成后期坯体中的气体进入釉面,导致针孔出现。

2)坯体入窑前水分过高

坯体入窑水分过高,导致于热带水分烘干不彻底,一部分没有及时排除的水分就会进入氧化分解阶段,降低了实际氧化分解区域的温度,导致各类氧化分解反应滞后,气体排除困难。于热带升温过快,也会导致釉面针孔。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的梅雨季需要特别注意。

3)素烧和素坯

如果坯体素烧温度不够,素坯欠火,会导致素坯中的物理化学反应不充分,其中的碳酸盐分解以及有机物的燃烧不完全,会导致针孔出现。同理,坯体结构松弛,孔隙率高,在釉烧时,也会容易造成针孔。坯体表面不干净,有很大可能导致针孔缺陷。

02

釉料因素

1)釉料配方影响

釉料中碳酸盐含量过高,容易导致针孔。目前建陶非常注重钙元素的含量,以避免针孔的出现。同时,釉料中的高岭土质量对釉面质量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讲,低灼减量的高岭土产生针孔的概率会更小。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建陶釉料使用不少煅烧高岭土的原因之一。同时,酸洗高岭土的用量需要控制。酸洗高岭土中,硫酸盐的分解温度高,易造成针孔现象。

2) 釉烧过程

釉料高温粘度大,釉烧时间段,气体排除困难。在烧成的高温阶段,从坯釉中大量产生的气体冲破粘稠的釉面后,如果未能熔合或釉面表面张力过小,不能及时封闭气孔,就会留下针孔。同时,如果控制釉的高温粘度,配方设计为较小表面张力,让气泡可以快速排出釉面,同时釉面自动流平也是一种烧成方案,但配套的工艺设计也应做好。

3)釉的始熔温度设计过低

釉的始熔温度高低,釉面很早就出现液相闭合,这样坯体与釉中的气体就很难顺利排出,会导致釉面针孔的缺陷存在。

4)釉浆储存

储存时间长的釉浆,会出现分层现象,同时,釉中的有机物随时间因素发生降解变质,这些特别在南方的夏季,会出现不利影响。

03

工艺及其他因素

1)杂质

有机物质、杂质等,在未淋釉之前就掉落在坯体表面,或混入釉中的杂质未及时清除,在釉烧过程中就会导致釉泡出现。这类釉泡无规律,数量也较少。出现的时候,需要去生产线上仔细观察周边环境变化。

2)成型

成型时,生坯强度低,坯体结构疏松,孔隙率大,在釉烧过程中容易出现针孔。坯体表面未清扫干净,表面粗糙,也会导致针孔。

气泡总体来说,在坯釉中是必然存在的。通过控制配方及调整工艺,将其处理成肉眼不可见状态,是目前技术人员应考虑的事情。

失眠的衬衫
从容的绿草
2025-09-20 17:57:55
瓷砖上面会有黑点和针孔,应是瓷砖在煅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针孔,一般对瓷砖的影响很大,它是由于细小气泡从釉底层跑出来导致的,有针孔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其力学性能和抗水性。

根据陶瓷砖国家标准GB/T 4100-2006中规定:各种陶瓷砖的表面质量规定是“至少95%的砖其主要区域无明显缺陷”,如果砖面的黑点及针孔数量多的话,这个是不符合国家陶瓷砖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需及时找销售商更换。

耍酷的黑夜
眯眯眼的夕阳
2025-09-20 17:57:55
造成这个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就是原料调配、烧成温度、施釉等环节的误差引起瓷砖黑点或出现针孔,有销售人员会解释为特殊的花色效果,但这其实是瓷砖在煅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砖面气泡状的针孔会影响瓷砖吸水率并引发渗色现象,针孔还会堆积污物,导致瓷砖不易清洁,久之产生黑黑点点,所以选购瓷砖时最好用肉眼在一米内观察瓷砖表面有无针孔。建议使用比较正规的牌子,比如诺贝尔,汤普森陶瓷等品牌,这些质量比较好的牌子用起来省心。

淡然的钢笔
伶俐的铃铛
2025-09-20 17:57:55
针对楼主烧出来的陶瓷出现的问题,我做了以下的整理和收集,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一) 变形:产品烧成变形是陶瓷行业最常见、最严重的缺陷,如口径歪扭不圆,几何形状有不规则的改变等。主要原因是装窑方法不当。如匣钵柱行不正,匣钵底或垫片不平,使窑车运行发生震动,影响到产品的变形。另外,产品在烧成中坯体预热与升温快时,温差大易发生变形。烧成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太长也会造成大量的变形缺陷。使用的匣钵高温强度差、或涂料抹不平时也会造成烧成品的变形。

(二) 开裂:开裂指制品上有大小不同的裂纹。其原因是坯体入窑水分太高(大于2%以上),预热升温和冷却太快,导致制品内外收缩不匀。有的是坯体在装钵前已受到碰撞有内伤。坯体厚薄不匀,配件(如壶把、咀等)重量过大或粘结不良也会造成制品开裂。防止的办法是:(1)入窑坯体水分小于2%,车速适当减少冷却量。(2)装窑时套装操作谨慎,垫片与坯体配方一致。配件大小、重量与粘接位置恰当。有的在粘接泥浆中加入10-15%的釉料,可以使咀、把与主体牢固熔接一体,如此可克服开裂缺陷。

(三) 起泡:烧制品起泡有坯泡与釉泡两种。坯泡分为氧化泡与还原泡两种。氧化泡指坯泡外面覆盖釉层,断面呈灰黑色,多形成于窑内低温部位。主要是瓷胎与釉料中的分解物未能充分氧化,烧失物未完全排除所致。予热升温快,氧化分解阶段时间短、氧化结束时窑内温度过低,上下温度差过大。在坯釉料中,碳酸盐。硫酸盐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等都是造成产品起泡的主因。此外时装车密度不当、入窑水份高等原因亦须注意。

还原泡又称过火泡,断而发黄,多发生于高温近喷火口处的制品。主要由于坯体内硫酸盐与高价铁还原不足,强还原气氛不足及烧成温度过高造成。釉泡系沉积炭及分解物在釉熔前未能烧尽挥发,气体被阻于釉面层中形成。若延长釉熔时间或适当平烧即可解决。

(四) 阴黄:制品表面发黄或斑状发黄,有的断面也有发黄现象,多出现在高火位处。主要原因是升温太快,釉熔融过早,还原气氛不足、而使瓷胎中的fe2o3未能还原成feo。此外,装钵柱太低,窑顶局部产品温度偏高而还原不足也会形成阴黄缺陷。在产品原料中tio2含量太高,也会导致产品发黄,如若在坯料中加入微量coo,可遮盖产品的黄色。

(五) 烟熏:不论采用何种燃料都会发生烟熏现象。烟熏指产品表面呈灰色或不纯正的白色。主要由于坯体氧化不完全或还原过早使坯内炭素、有机物或低温碳未能烧尽在釉层封闭之前。有时烟气倒流也会熏蚀釉面。若釉料中钙含量偏高也易形成烟熏缺陷。

(六) 针孔:指产品釉面出现微小凹痕或小孔。形成此类缺陷一是坯料中有机物。碳素、氧化铁含量较高,当升温快时烧失物未能完全烧尽挥发而到后期高温阶段才逸出釉面,形成宛如微观火山状的针孔。此外,高温炉还原气氛太弱,喷火口部位产品再次被氧化也会造成针孔。再者,当釉料流动性差或施釉过薄时也会发生针孔缺陷。

(七) 桔釉:制品釉面不平、呈桔皮状。一般发生于盘、碟类或瓷板砖类制品。主要原因是釉面波化时升温过快,烧成温度过高使釉面产生沸腾现象所致。另外釉浆厚薄不均、高温流动性差及釉料研磨不细等都是形成桔釉缺陷的症结所在。

(八) 惊釉:产品釉面有发丝粗的裂纹。主要原因是坯、釉膨胀系数相差较大形成。这就需要重新调整坯。釉配料配方。此外烧成温度过高、冷却制度不合理或釉层过厚也会形成惊釉缺陷。

(九) 生烧与过烧:生烧的制品外观发黄、吸水率偏高、釉面光泽差而粗糙、强度低、敲打时声音浑浊。过烧时产品发生变形,釉面起泡或流釉。主要原因在烧成温度偏高或偏低,高温保温时间控制不当,装车密度不合理或烧成温差大等产生局部过烧或生烧。

(十) 无光:亦称消艳。产生釉面无光的原因是釉面形成微细体和釉层熔融不良,因此形成釉面无光缺陷。可在冷却初期采取快速冷却,防止釉面层析晶。提高釉面光泽度。

腼腆的发箍
飘逸的发箍
2025-09-20 17:57:55

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会有气孔的。依据使用材料、配方工艺,压力大小、压的方式、保压时间、块体厚度、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的不同气孔率也不同。陶瓷有气孔是正常的,好一点的肉眼是看不到的,要放大镜下才可见,气孔过大、过多说明陶瓷杯质量一般。(特殊留气孔的杯子除外)。

现在好像有无气孔陶瓷。

想人陪的蜜粉
谦让的黄蜂
2025-09-20 17:57:55
釉面砖在建陶行业的占比越来越高,生产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令不少陶瓷厂技术人员困惑的是,很多时候,在同样的生产环境、釉浆的各项参数也都没有变化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瓷砖总是会出现针孔、凹釉等缺陷。

首先来看看釉浆的构造。釉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原矿料和化工料,通过加水混合而成,这些原矿料和水中都含有大量的繁殖能力超强的微生物和细菌;在制釉的过程中,又会加入一些CMC等有机材料。

在釉浆的陈腐存放过程,这些有机物会慢慢发酵变质,轻则致使釉浆性能变化产生沉淀,重则影响生产,表现在产品上就会出现常见的针孔凹釉等缺陷。这种现象,到了夏季高温时更为严重,由于釉浆的腐败变质,导致料浆、釉浆的性能大大降低影响使用。

但这些微观化学变化,一直没有引起厂家的足够重视。目前,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业内主要采取快速用完釉浆、不放置,或者使用防腐剂等措施防止釉浆变质。

一般而言,添加防腐剂之后,釉浆的保质期可由三天延长至半年左右。保驾护航网提醒,目前行业内的防腐剂也是性能各一,鱼龙混杂,更有企业使用有毒刺激性致癌的甲醛,俗称福尔马林来做防腐剂等,这对一线的员工也是伤害,因此笔者还是呼吁大家使用国际通用的高效安全、无味无刺激的MI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