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第一次真正生产出瓷器是在哪个城市?
1710年德国迈森Meißner Porzellan
迈森瓷器是欧洲第一个硬糊瓷器。 早期的实验是由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于1708年完成的。 他去世后十月,约翰*弗里德里希Böttger继续冯Tschirnhaus的工作,并把这种类型的瓷器市场,由奥古斯都强,波兰国王和萨克森州的选民资助. 德累斯顿附近的迈森皇家工厂生产瓷器始于1710年,吸引了艺术家和工匠建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着名的瓷器制造商。 它的标志性标志,交叉剑,于1720年推出,以保护其生产剑的标志据说是现存最古老的商标之一。 在英语中,德累斯顿瓷器曾经是这些商品的通常术语,特别是数字这是因为迈森在地理上离德累斯顿不远,这是撒克逊首都。
青花瓷在欧洲的变革其实是源于在与元朝时期的瓷器贸易,当时中国的瓷器开始走入以青花瓷为主导的时代,所以贸易到欧洲后,青花瓷逐渐成为了欧洲的主流瓷器款式。而青花瓷本身的魅力也由此而来,不过对于青花瓷而言,产生还是源于染料的进步和高岭土的烧制工艺的改进,所以当时青花瓷成为了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而被世界所接受。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除了正面与南宋军队作战以外,还在中亚与各个小国作战,所以这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并且耐用的瓷器来支撑军队作战,而当时蒙古骑兵从中亚带回来的染料就给景德镇瓷器烧造处一个启发。
如果利用蓝色的染料进行简单绘制,并利用高岭土高温烧制快速形成一种轻而耐用的瓷器,不就解决了军需问题了吗?可当初的军需问题后来成了贵族都追捧的玩物,所以这也一时间兴起了青花瓷热。不过在青花瓷刚刚诞生的那段时间里,青花瓷的图案还是比较单调的,直到元代中叶才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瓷画,这给欧洲后来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同时在16世纪初,欧洲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青花瓷生产工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之路。
一、欧洲青花瓷的起步晚但发展快
相比于中国在元朝初期就发展青花瓷,欧洲要晚上400年,也是在中国明代晚期,欧洲青花瓷才自成流派,成为一个独具艺术价值的一体。不过这也是明朝隆庆开国贸易以后带来的发展转变,原本实行贸易壁垒政策的明朝居然主动开国做起了贸易。
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嘉靖时代留下的财政赤字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国力。所以明朝开国做生意以后,吸引了欧洲大批瓷器生产商,希望明朝能够回购一批,不过明朝的回购不代表欧洲的瓷器水平就已经真正赶上了中国,相反欧洲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明朝时期的回购瓷器也是给了欧洲一个信心,让其相信还有有机会可以追上中国的。
明朝外贸促进了欧洲大力生产瓷器,除了意大利的几个瓷器生产企业以外,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也有几处瓷器生产点为出口瓷器做准备。虽然同样用高岭土烧造,可是欧洲差的一些功夫却要在后来利用工业化生产工艺的方法来弥补,所以此时出口明朝的瓷器也只能说是处于中国青花瓷的中流水平,远达不到皇室要求的水准。
而同一时期明朝生产的官窑却是远销欧洲给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当时不少官窑瓷器的出口依旧是欧洲贵族的一个把玩奢侈品的渠道。相比于欧洲本土生产的青花瓷,当时的明青花瓷不仅在颜料上更胜一筹,并且在瓷画上表达也更为丰富,成为欧洲各家瓷器生产企业所要模仿的对象。虽然当时欧洲在管理上很有优势已经形成了具有规模的股份制公司,可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依旧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所以这也导致了欧洲青花瓷真正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二、欧洲青花瓷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
虽然欧洲后来的青花瓷脱胎于明代的青花瓷,可是在瓷器绘画上却独具自己的风格,不像明青花瓷那样单调,而当初明青花瓷设计单调图案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明朝在开国时期对贪官打压形成的一贯对策,所以较为简朴的图案有利于明朝进行反腐倡廉的运动,而这项反腐倡廉的工作一直到了万历时期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明青花瓷开始变得华丽了起来,可是在外貌上这也让欧洲瓷器设计师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精美但又华丽的青花瓷,所以欧洲的青花瓷艺术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走向从模仿到独立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不少欧洲的瓷器生产企业也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宠儿。
其实最早开始尝试生产青花瓷的欧洲瓷器生产企业在法国,也是应波旁王朝的要求,第一批带有独特欧洲纹路的青花瓷开始出现在欧洲各地。而当时来看,因为瓷器是一个体现实用和珍藏价值的结合物,所以一直受法国贵族的青睐,可是法国当时生产出来的青花瓷并不能严格意义的成为青花瓷,因为它仅仅只是在高岭土的烧造上变得可以逼近中国,可真正赶上并超越中国只是欧洲在绘制图案上有了独特风格以后,形成了一种艺术上的超越。
当然后来因为法国内部的战争导致青花瓷生产量越来越低,最终欧洲青花瓷的主要生产基地几乎都集中在了神圣罗马帝国之中,而最为耀眼的就是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公司了。原本都属于罗马教廷专用的瓷器生产基地,在后来逐渐成为德国统一以后拿的出手的奢侈品,虽然如今奢侈品都是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主,可实际上在19世纪前,奢侈品集中地主要还是神圣罗马帝国。
当时意大利尚未统一,依旧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所以罗马教廷将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几乎全部搬迁到了相对安全的地区,而其中瓷器又是重要的一环,所以瓷器生产基地的搬迁又意味着欧洲瓷器生产基地将主要集中在中欧地区。一方面是上层社会喜欢,另一方面又是瓷器过于昂贵。
而神圣罗马帝国区域内没有什么成行的瓷器加工点,因此在瓷器生产基地搬迁至此以后还要降低瓷器的生产成本是一个主要目的,当然铁矿的匮乏让罗马教廷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瓷器来赈济灾民,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点可谓是承担了诸多使命。可两家生产至今的瓷器生产企业之所以能生存至今,是因为在瓷器普及化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利润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这两家瓷器生产企业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在运作国家体制。
三、欧洲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差异巨大
欧洲青花瓷的画风差异巨大,这是留给不少第一次看欧洲青花瓷的观众的印象,因为欧洲青花瓷在绘画上更加偏重于形象表达,所以在欧洲的青花瓷,更加偏重于绘画艺术的直接表达,不少青花瓷上甚至出现了一整幅写实的画,这也是代表青花瓷在欧洲的发展其实更加偏重于写实性艺术而已,所以在绘画上就如此。
不过对于欧洲较早一批生产青花瓷的梅森瓷器而言,现在都可以看到其风格艺术,在瓷器上印一个logo就出厂,在欧洲生产青花瓷早期因为技术不成熟,所以有一段时间被迫只能采用简单性的logo表达,只表达自己为官窑瓷器的身份就可以了,所以不少欧洲瓷器收藏家都很关心瓷器的出产地问题,无非也就是对于品牌问题的纠结而已。
同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官窑上却不会出现,主要还是中国的官窑不仅印有国家独一无二的时期性标志,而且官府烧造的瓷器,无论在图案的复杂性还是艺术性表达上都是民间瓷器所不能相比的,所以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中,自从元代选择景德镇以来就一直没有改变过生产基地。
而在欧洲则不然,虽然早在16世纪就开始生产青花瓷,可是生产基地上一直不稳定,这也与罗马教廷的选择有关,如果罗马教廷选择了所需要的生产基地,那么不少诸侯国也无法干涉,正如同原本的意大利的生产基地搬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一样,表面上是对战争的避难,实际也是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
部分诸侯国也利用这个机会烧造仅属于罗马教廷的专用瓷器,获得了罗马教廷更多的经济支援,所以也有了日后德意志的强大,不过当时罗马教廷并没有想这么多,它仅仅只是一种对诸侯国的变相征税而已。以至于会不会促进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它变全然不管也不顾,最终导致了管辖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这也是导致局部战争的一个诱因。
但不可能否认自从在烧造瓷器的基地搬迁至神圣罗马帝国以后,瓷器的发展更加迅速了,将写实的画搬进瓷器中也是诸侯国们打算回馈罗马教廷的一种方式,而它最早则是源于奥地利赠送给罗马教廷的礼物,以便于稳定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主导位置,可是这样一来就打开了青花瓷绘画的新篇章。
四、欧洲瓷器绘画得益于颜料技术的进步
欧洲发展青花瓷不足百年就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瓷器绘画体系,主要还是得益于颜料的进步。欧洲化学工业在16世纪有了一次质的进步,也是这一次进步让欧洲在瓷器制造水平上快速赶超了当时的主导者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也在瓷器绘画上大有改进,并且也是瓷器烧制革新的一个时代,可是与欧洲在化学工业上的进步相比还是稍有一点落后,因此颜料的生产速度比不上欧洲,质量也不如欧洲鲜艳,所以如此一来欧洲烧造的青花瓷开始占据市场有利位置。
因此到了17世纪,中国陷入动荡的时期,欧洲在青花瓷生产上便更进一步,也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而欧洲这些瓷器生产基地真正成为企业还是到了18世纪初,因此神圣罗马帝国来了一次整体性改革,而改革的推动人就是当时波旁王朝的外交官员,他建议神圣罗马帝国也要与法国一样做国有资产改革,改成股份制公司,比较有利于国家征集资金,以及动员战争。
这样一来,神圣罗马帝国也做出了相应了的改革,于是有两个大型的瓷器生产企业诞生了,当时也都在神圣罗马帝国。一个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也是皇家哥本哈根的雏形;一个在维也纳,也是德国梅森瓷器的雏形。所以这两个欧洲瓷器生产巨头也是在后来国有企业改革中形成了股份制公司,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生产瓷器,在成立公司以后生产瓷器变得越来越讲究独特性,而梅森瓷器也是第一个印有本公司logo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代表了当时罗马教廷的选择,在当时也是绝对的奢侈品。
皇家哥本哈根的发展与梅森瓷器类似,但也得益于颜料工业的进步,因为在此之前它仅仅只是丹麦皇室自营的一家小作坊而已,每年的生产量比较低所以在颜料工业进步以后,皇家哥本哈根也做出了改革,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梅森瓷器相比,它算是北欧地区规模最大的瓷器生产企业,也是在市场上与梅森瓷器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
皇家哥本哈根是最早学习梅森瓷器首先在瓷器旁印一个公司的logo,然后再进行其他的瓷器绘画。不过皇家哥本哈根的瓷器绘画很特别,这种波浪形的纹饰,是不少人对皇家哥本哈根的第一印象,后来也是鉴别它的主要图案的方法,本意还是更加突出这个公司文化与品牌文化的信念,所以在品牌文化上,梅森和皇家哥本哈根都比较占有文化优势。
当然这也是当时对付市场上强劲对手中国瓷器的方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中国瓷器在艺术绘画上可谓是花样繁多,所以在当时中国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相比于这边些本土生产瓷器的公司而已都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因此这些公司原先打算以数量取胜,后来又形成以绘画风格来取胜,总之两者都表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上要取胜于中国瓷器就必须通过加强印象的logo,以及集中的产品数量和迎合欧洲人欣赏水平的瓷器,这样才能做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欧洲青花瓷起步较晚,可是发展比较快,比较具有地方特色,最后还形成了股份制的制造瓷器公司,这些都体现出欧洲在瓷器发展水平上其实并不落后于中国,只是在一袭技术上的瓶颈突破以后走上了与中国瓷器发展差异比较大的路线。
习惯将瓷器作为一个绘画的工具,而中国则喜欢将瓷器作为身份的一个象征性表达。二者虽然有目的重合之处,可是欧洲更加偏爱于企业文化以及艺术的表达,所以权力在官方瓷器上表达并不多,而中国则不然,权力在瓷器上有一个完美的表达闭合,比如官窑和民窑有着巨大差异等等,这都是体现权力导致了价值的不同,而欧洲则是由里至外用艺术表达的独特性来显示出瓷器的价值所在,这也是后来欧洲瓷器受追捧的原因。
实际上自从葡萄牙在16世纪的时候将中国的瓷器运销往欧洲的时候,就掀起了对中国瓷器的追捧。但是显然对于欧洲人来讲,单单是进口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研究着自己制造,并且按照欧洲的风格与品位制造也成为了很多欧洲瓷器制造商的目标。
总体上来讲,大部分这类的瓷器制造商都是有皇家支持,又或者是为了供应皇室宫廷的,因为造价不菲,所以普通民间的作坊很难支撑起这一整套的产业以及技术研发。历史上比较出名的瓷器制造商有英国的皇家道尔顿,它是由亨利·道尔顿创建于1887年,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因为瓷器制造被授予爵士头衔的手艺人。
再比如,法国的Gien,也是有名的瓷器生产,在1865年开始他们制作的瓷器就已经开始成为法国以及其他欧洲皇室的桌上以及柜上必备的用具。
此外们更加出名的就是宁芬堡王家瓷器,但是所有者来看机已经是不同凡响,即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可以说是欧洲最古老以及最有声望的贵族家族之一。据说也是查理曼大帝的后裔。其实最先开始这个家族史明代瓷器的脑残粉,基本上在16世纪葡萄牙人贩卖的景德镇进口瓷器,都会成为他们家的藏品。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历代君主也都十分热衷用这些精美的瓷器来装点自家的宫殿。
俗话说,粉丝当久了必然会学习一些技能。这个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就是这其中的典范。1747年选帝侯马克斯三世下令创建一个王室御用的瓷器手工作坊,为的就是从脑残粉变成深度技术粉丝,自己要开始制造瓷器。而最初的作坊就设立在行宫,直到1761年的时候,搬到了宁芬堡王宫里。这个其实还挺让人震惊的,因为这个王宫一直有个很牛的名头,那就是“欧洲最美巴洛克宫殿之一”。这个手工作坊在王宫里安家,一开就是250年。
而最初负责运作作坊的人也是出自于巴伐利亚的名门贵族。例如首任负责人帝国伯爵西格蒙德·冯·海默豪森。当然技术粉不是说当就当的,刚开始研制怎么制造瓷器肯定是不能尽如人意,毕竟中国的老祖宗们掌握着这些技术的秘方。于是马克斯三世还拨款资助这些手艺人。也正是因为这个海默豪森不肯放弃,还聘请当时著名的洛可可艺术雕塑大师弗朗茨·安东·巴斯特利,又投入巨资,最终才制作出了极具欧洲风格的瓷器以及瓷偶雕塑,也打响了宁芬堡皇家瓷器工作坊的名头。
三个世纪过去了,不仅仅是迈森瓷器厂在庆祝它的300岁生日,还包括世界知名的图林根和巴伐利亚瓷器生产中心,以及全德国多不胜数的博物馆和工厂。有关这个备受青睐的瓷器的历史和现状的专题展览或者庆典活动,均诚挚地邀请您的参与。
疫情反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而2022年的建陶整体产销率低迷,企业不得不停窑甚至降薪裁员,终端卖场关门撤店也成为常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企业的海外业务表现优异。陶城君了解到,很多瓷砖、陶机、色釉料企业今年出口订单都获得了增长。甚至有相关人士表示:如果不是有出口订单撑着,单靠国内已无法生存。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有人预测困难的日子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以科达、力泰、马可波罗、欧文莱、纳来等为代表的企业对海外市场经验丰富,它们的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1
产品与营销的全球化
改革开放后,依靠土地、人口、制度等红利,建陶快速积累起制造及成本优势,开始进入出口扩张期。有的企业选择自营出口,有的企业通过OEM订单涉足出口,高峰时曾有企业单年出口额超10亿。
欧文莱成立之初一直专注于出口业务,并坚持产品高端化,很早就成为高端瓷砖出口第一品牌。从早期的抛光砖和全抛、半抛仿古砖,到后来的现代仿古砖、素色砖,欧文莱一直站在国际化的维度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研发。产品因此受到全球客户的认可。
通过与B&Q、OBI、Homebase、HomeDepot等知名建材连锁超市和零售商进行贸易合作,欧文莱在海外拥有13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卖到了六大洲。即使如今发展重心转回国内,欧文莱的海外销售占比依旧保持在五成左右。通过不断与世界市场接轨,深入了解各地的文化和审美偏好,欧文莱对国际流行趋势了如指掌,这也让其产品更具国际化属性。
而另一个将产品渗透到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品牌——纳来,凭借对产品和自主品牌的坚持,也在国际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
2010-2013年,在国内多数企业还在生产抛光砖、抛釉砖的时候,纳来已经将喷墨打印、干粒效果、表面质感应用于产品研发。纳来创始团队在深度参访意大利瓷砖的设计、研发、生产体系后,坚定了“来源于国际,着眼于全球”的产品理念,并以“纳来”品牌为唯一输出窗口,产品系统全球共享,由此逐步在海外市场建立口碑,在澳洲、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表现优异。
2
组织与供应链全球化
走出去在海外建厂或成立分公司(办事处)是全球化的另一种模式。相比单纯的产品出口,在海外设厂可以享受生产所在地的市场、政策、资源(人口、土地、能源、原材料)等红利,还能节省关税和运输成本,对于抢占空白市场,辐射周边市场意义非凡。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科达非洲项目。2016年,科达与广州森大合作在肯尼亚投建第一座陶瓷厂,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盈利”。随后科达持续加注非洲,陆续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等国投资建立陶瓷工厂,覆盖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建陶市场需求。2021年,科达非洲建材业务营收23.45亿元,同比增长31.05%;2022上半年,科达非洲建材业务营收15.26亿,同比增长43.73%。
与科达类似的,还有以旺康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温州企业和福建企业,他们走出国门在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建立陶瓷生产基地,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较而言,一些品牌厂商选择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建厂,旨在以中高端产品开拓欧美市场。例如马可波罗在美国田纳西州建立生产基地,成功打进欧美品牌阵地,有效提升了品牌高度;而欧文莱与MML合作在马来西亚设立生产基地,不仅避开了很多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还提高了海外供货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陶机、色釉料企业则以成立办事处或分公司的形式耕耘海外市场。力泰从2003年开始出海,逐步建立起海外营销服务团队,还招募了数十名外籍员工,下一步计划在发展前景良好的市场就地设厂,实现本地化运营。新景泰在越南、印度都有办事处,接下来将在非洲与伊朗地区建立长期业务和服务团队,实现从非洲到中东、中亚、东南亚的全球化布局。
3
团队与资源的全球化
比海外设厂更高阶的全球化,则是通过合资或并购的方式,从全球视野构建人才、研发、技术、渠道、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优势,提升全球化竞争力。
纵观世界建陶产业链,莫和克、西斯特姆、埃思玛格拉斯·意达加、EFI快达平等知名企业能有今天的成绩,背后无不伴随着多笔跨国并购。在建陶行业,这样的企业还不多,科达算一个。
2019年,科达并购意大利陶机企业唯高(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条全自动化墙地砖生产线正是从唯高引进),这是首例陶瓷装备企业海外并购案。并购完成后,科达通过优化中、意资源配置和技术融合,构建起“制式”、“意大利制式”、“中意制式”三种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市场的客户需求。
并购唯高后,科达顺势成立科达欧洲
科达董事长边程透露,唯高公司原有40多名员工,科达并购后扩充到了60多人,现在业务发展很良性,“跟我们的结合让他更壮大了”。接下来科达还计划在意大利成立研发院,借助欧洲的先进技术和高校科研力量,加强公司的技术研发水平。“现在是研发哪适合就放哪,生产哪适合就放哪。”边程说。
诞生于意大利的道格拉斯瓷砖如今也是一家中意跨国公司。2001年,道格拉斯进入市场,逐渐成为高端瓷砖代表品牌。随后道格拉斯在建立生产基地,并依托意大利道格拉斯的生产和设计研发资源,实现了“意大利设计+意大利制造”和“意大利设计+制造”两种产品模式。
凭借对100%意大利设计的坚持,道格拉斯瓷砖得到了及海外广大追求高品质生活用户群体的喜爱。在此基础上,道格拉斯在佛山成立国际运营中心,在香港、北美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以亚太区为中心辐射全球市场,最终目标是全球化布局和本土化运营。
道格拉斯中 国总部
由世界陶瓷评论最新发布的《世界瓷砖生产消费进出口报告》显示,2021年世界瓷砖产量为183.39亿㎡,同比增长7.2%;2021年全球瓷砖消费量为182.09亿㎡,增长了6.8%。全球瓷砖生产和消费正在复苏。
以科达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大力在海外跑马圈地,瓷砖品牌也可以以全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发展路径。建陶,增长机会或许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