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有裂痕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 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
刚开始的时候陶瓷都是小而开大片的,或者是瓷器大而开小片的,在整个瓷器市场上价值都是相当的昂贵的。而近世以来,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开裂一般可分为生坯开裂和炸裂
生坯开裂面比较粗糙,炸裂面看起来很光滑。
引起开裂的原因很多,比如材料自身原因,如ZrO2相变并发生体积变化。
粉体太细或颗粒级配不适当可能引起开裂
成型也易引起开裂,比如成型速度过快造成密度分布不均和大量气体残留,成型模具没有倾角也可能造成脱坯时膨胀开裂
烧结升温速度过快容易造成开裂,降温过快则可能引起炸裂
烧结加的成分在高温下收缩(如膨润土);或在降温过程中发生相变而产生体积收缩(如二氧化硅)。
还有就是可能粘结剂选择不合适、成型时压力和保压时间选择不恰当、或者升温速率控制不好等等。
如果里面有胶,排胶过程没有处理好也会导致开裂
1.
原料引起的开裂:当半成品或烧成排的开裂现象增加时,应
考虑黏土的可塑性(温度过低会降低可塑性)是否下降,原
料的风化期和泥浆的陈腐期是否过短。
2.
使用环境:注浆成型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泥浆在
25~35
℃,
性能较好。温度太高或太低会出现不宜脱模开裂等缺陷。一
般放置一天后在搅拌均匀脱气后使用效果更好。
3.
泥浆的粒度:太小,则水分较高。容易造成脱模困难,干燥
收缩大。易开裂等现象。
4.
坯料制备引起的开裂:练泥不够均匀,真空度不够,原料粒
度不够。
5.
坯体在膜内存放时间过长,局部收缩大而拉裂。
6.
石膏模个部位干湿程度不同或局部温度过高,吸水量及吸水
速度不同,致使生坯干湿不一,收缩不匀,导致开裂。
7.
器形设计不合理,制品各部位厚度不一,厚薄交接处太突然
或有积浆存在,收缩不均,导致开裂,
8.
工作环境或泥浆温度太低。
9.
注浆时中断后在注,易形成含有空气的间曾,很容易从此处
开裂。
10.
泥浆质量不好,陈放时间不够。
11.
可塑性黏土用量不足或过量。
干燥过程开裂,原因请参考干燥过程的三个阶段:等速干燥、第一降速干燥及第二降速干燥。等速干燥阶段是坯体表面水挥发的过程,通过液膜在气液两相传质,各个位置无浓度差,外部条件一致,为匀速干燥;等表面水挥发完后,坯体内部自由水在毛细力驱动下向外挥发,此为第一降速阶段;第二降速阶段为少量自由水及结合水向外排放的阶段。因此,引起干燥开裂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毛细力大于坯体自身强度。此外,毛细力的大小与水(坯体内的溶剂)表面张力等相关。解决干燥变形及开裂,主要在于控制好(降低)两个降速阶段的气液传质速率。提高外部环境湿度、降低环境温度、减小坯体内溶剂(水,通过置换)的表面张力等。
要解决烧成阶段开裂问题,必须了解不同材料体系的烧结原理,固相烧结、液相烧结或者两者并存,烧结过程中有无相变(体积变化)。其实质就是传质。所以解决办法就是首先保证坯体各部分均匀受热,再次就是在发生烧结(产生液相、出现新相等)的温度段减缓升温速度、延长保温时间。
2、用江南老青瓦细研成粉,以纱布包之,包到6层,杏子大小。在喝茶过程中趁热沾上茶汁轻轻擦拭,假以时日,既可去旧伤,又可养壶。
3、把出现裂缝的瓷器放入牛奶中煮沸半小时,牛奶中的蛋白质便能将小裂纹封住。既能堵住裂纹还能大限度地保持瓷器原有的表面质感。
4、如果瓷器裂缝较大,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将几只螺蛳连壳带肉捣烂成浆,嵌入瓷器裂隙,阴干即可正常使用。
5、使用包金、包银、包铜、包锡这类手法来修补破损的紫砂壶,虽然其材料不同,但是修补手法却是相同的,都是将整个紫砂壶壶身,以透雕有纹样的片包裹起来,这种手法修补出来的效果完全就是画龙点睛,既美观又实用。
2.石膏模:如果石膏模很久没用了,要用湿抹布反复擦几次,这样可以使石膏模潮湿,注浆后毛细管作用力降低,避免水分急剧流失带来的坯体开裂。(貌似这点大家都没提,不过我觉得这点最有可能是你所要解决的问题。)
3.石膏模表面要涂覆一层膜,以便于脱模。
4.注浆后最好用湿抹布盖住上端。(这点最好也注意下)
2、先刀片将裂缝处污渍划出,再用清洁酸及碱性清洁水洗净。
3、用三星胶水渗透裂纹处。
4、用120号砂纸打磨。
5、用240或320号砂纸打磨。
6、用400砂纸磨细。
7、喷底釉(3-4次)
8、12小时后喷面釉(4-5次),24小时内不能使用,7-10天硬度达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