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别举例说明陶瓷文化是如何与中国食文化发生互动和联系的?
在中国、饮食与餐具息息相关,饮食带动餐具创新,餐具促进饮食进步与精致。远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发明了制陶术,拉开了陶瓷发展史的序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饮食器便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少人类活动遗址中考古发现的陶制釜、罐、盂等原始食用瓷器,便可追溯中国食文化的萌芽,最早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由此看来,中国食文化与陶瓷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起初是陶制食用器皿。
瓷制饮食器在饮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原始青瓷饮食器出现在商代早期,这一时期是我国瓷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陶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是在青铜文化与陶文化融合发展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象,并以新的生命形式开启陶瓷艺术的先河。
扩展资料
一开始,陶瓷只是一般的生活用品,作为容器或餐具。后来陶瓷制造逐渐脱离了实用主义,出现了只作为装饰功用的产品。殷商初期,随着烧制温度的不断提高,瓷器初具雏形。中国饮食文化,其实真正的是从陶瓷文化开始,从而,人类的文明才真正的开始。
在中国八千年的陶瓷历史长河中,实用性器皿形式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应该说一部中国陶瓷发展史,就是一部物化的浸漫着中国人文精神的文化史;中国陶瓷器皿,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
陶瓷文化与中国食文化发生互动和联系,主要是源于人们对于美食的容器的一个接纳程度以及容器有一个进步的阶梯,像这个容器的发展,其实一方面是促进了中国人未来的一个刺激感以及极大的满足感,像他们对于食物的容量,还有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盛放食物的容器也在慢慢的从外观以及品质上有一个极大的进步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因此,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出相当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广泛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
我国人民有一个好传统,不管处于何种时代、何种处境,都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和谐、吉祥。因而,表现喜庆、幸福的祥瑞题材,自古至今,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和一个基本的文化特征。
祥瑞题材,主要围绕着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内容而展开。因此,在选择题材表现寓意时,经常选用如下一些事物:珍禽类,经常选用凤凰、白鹤、白头翁、喜鹊、鸳鸯、雄鹰;名花类,经常选用牡丹、芙蓉、莲花、梅花、菊花;在芳草类中,经常选用兰草、灵芝;竹木类中,松、竹、天竹;在果类中,常用桃子、石榴;在异兽类中,常选用龙、狮、鹿;在鱼藻类中,喜用鲤鱼、鳜鱼。
另外,这种祥瑞题材在约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如莲生贵子、福寿双全、竹报平安、吉祥如意、喜上眉梢、福在眼前、六合同春、麒麟送子、连年有余、五子登科、天官赐福、五福捧寿、多福多寿、福、寿、麻姑献寿、鱼跳龙门、丹凤朝阳、龙凤呈祥。
我国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的社会并以此为基础结成相应的故乡。因此,企求光宗耀祖、门庭昌盛、富贵荣华便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在祥瑞题材中有许多这样的内容。祥瑞题材的产生,与先民对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密切关系。陶瓷艺术还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以及广袤的大自然,并有非常鲜明的贴近现实、亲和自然的理性品格。
所以,要欣赏陶瓷艺术,就需要了解我国的哲学、宗教和民族心理,也要有一定的文化、音乐、舞蹈等艺术修养。否则,是很难把握住陶瓷艺术的审美特性的。
因为没有相关的原材料。
为什么古代中国更喜欢陶瓷,而不是玻璃?从技术上来说,要想做玻璃,真的不难,难的是原料碳酸钠,这是烧制玻璃不可或缺的。但在古代,碳酸钠是无法人工制造的,中华文明是随着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容易产碱,又没有原料,自然做不出玻璃来了。相反,中东国家位于沙漠中,沙漠中的盐湖很容易产生天然碱,所以玻璃一定起源于那里。
新时期以来,我们多次改进玻璃的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特色的玻璃。钢化玻璃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名字里有个钢化二字,但是和钢没有关系。通过一些手段,我们在普通玻璃表面覆盖一层应力层,加工后的玻璃在硬度和强度上都会有质的提高,因此也能承受更大的冲击和载荷。然而,钢化玻璃并非无懈可击。当外力或温度作用于应力层中的缺陷并不断聚集时,压应力就会转化为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最大值时,整个玻璃就会碎掉。
技术的差距和性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制瓷技术传承了几千年,在这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望尘莫及。事实上,玻璃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国家。中国最早的独立产品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技术上的差距也导致了质量上的差距。中国的瓷器导热性差,适合做器皿,因为耐高温,易碎。然而,玻璃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的茶文化根深蒂固,中国的茶要和中国的瓷器的差距相匹配,如果换成玻璃,会觉得不伦不类。最后就是审美差异,中国人讲究素雅、内敛、含蓄,简约的瓷器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