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考古队在哪里发现中国瓷片?
4月5日,中沙考古队员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展开工作。正在沙特阿拉伯塞林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中沙联合考古队日前在遗址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宋元时期的白瓷片与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3月22日,“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的中方队员一行5人,于3月26日至4月13日开赴沙特阿拉伯,与沙特考古人员组成“中沙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红海之滨的塞林港遗址开展为期20天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塞林港遗址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处红海之滨,往北即是著名的朝圣贸易港口——吉达港(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者同为麦加朝圣贸易港。201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曾派出考察队伍,对塞林港遗址进行前期考察,在红海之滨的一片盐碱沙滩地上找到该遗址,现为一片废墟,地表可见散落的建筑构件、陶瓷器残片及零星的碑刻等。
岭南窑火,源于秦汉,兴于唐末五代,宋代时达到辉煌之巅。岭南窑火最兴盛时期当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走进岭南,沿着洛清江与北流江等河流盘桓,就会发现很多古窑遗址,如严关窑、永岁窑、田岭窑、中和窑、垌窑、红渡古窑、九龙窑、笔架山窑等,这些古窑,按形态有马蹄窑、葫芦窑、馒头窑、龙窑,废窑累累,星罗棋布,遗址上散布的无数的制瓷窑具、旋转模具、圆器、琢器,碎落的隔代瓷片洒了一地,一脚就能踩踏几个朝代,自将磨洗认前朝,那些窑火映红脸膛的匠人像刚刚从这里撤走似的,附近还在隐隐地散发出瓷土的温润气息。
岭南烧制陶瓷,古已有之。从秦代开始,秦始皇开灵渠,中原瓷器匠人渡过灵渠,穿过蛮烟瘴雨,到岭南发展、寓居,给岭南带来制作陶瓷的新工艺。古代制瓷是烧柴,岭南的森林密布,保证了制瓷的燃料供应。岭南的天然瓷土资源,保证了制瓷的原料和釉料供应。
从1107到1224年的百余年间,就建有几百座瓷窑,以烧青瓷、月白、黑釉等瓷种,烧得多是日用品如碗、盏、碟、壶、瓶、钵、炉等,纹饰的图案多以富贵平安、寿山福海、双鱼戏水、婴戏图、姊妹花等内容为题材。窑火烈焰,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固在瓷品上。一时间,窑火相望,蔚为壮观。两宋时期,岭南窑火,持续辉煌。
元代,曾一度“禁商泛海”,海上贸易走下坡路,岭南瓷器的海外贸易中断。加之元代贵族崇尚白色,此时,岭北的白瓷业日益崛起。而岭南瓷窑以生产传统青瓷为主,市场份额占有量剧减,自然败下阵来。岭南瓷业经过这一次重大冲击,一蹶不振,岭南窑火渐渐地暗淡下去。谢谢
我家那边的人都在那劳作的时候拾取到古代瓷片,玉片及金银制品,很多,剩下能捡到的地方如远古城镇的废墟,现代人很少去的地方,容易发现,要不你就去挖一下,废墟那边肯定可以。谢谢
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在这长河中得到了积累和沉淀,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华和艺术的莫过于文物了。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裘家坞村一处古窑址,初步推测是春秋时期的古窑,在这个古窑发现了内有印纹硬陶坛和大量原始瓷片。看来这个古窑址对研究萧山地区商周时期窑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的重要产地是进化镇,目前被发现的窑址有茅湾里窑址、纱帽山窑遗址、安山窑址等20余处,裘家坞村窑址的发现,更加丰富了进化镇的窑址资料,也让现在的人们能更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发展水平和相关信息,更能通过这些瓷器推测和猜想当时朝代的生活水平和活动习俗。这个古窑长约5米,文化堆积层厚约40至50厘米,出土有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及红烧土,这次古物的出土让考古学家们欣喜异常,这些在平常人看来陈旧而普通的物品,在考古学家眼中却是不可复制的珍品,它们都具有唯一性,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与现代生产线量产的产品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进化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虽然目前部分窑址已经被破坏,但是从现场的土层来看,泥土中陶片堆积非常密集,不少陶片上都印有整齐的纹饰。从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杨金东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坛具有时代特征,上面是米筛纹,下半部分是网格纹。该古窑址内的瓷器就有这样的特征。“并且这里烧制出来的瓷器陶器主要是供给越国民众使用的。
古物是珍贵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悠久,也展示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相关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