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主要体现了器物文化的成器思想和理念。
从先秦诸子百家经典思想来看,墨家崇尚科学技术的运用,强调器物的实际功用性,而拒绝任何“加费而不加利”的装饰性功能构件。各类陶瓷器物应该是简单、平实、朴素、洁净甚至是单调、乏味、重复的才是墨家认为的“好”的器物。墨家的实用主义和单纯的绝对平均主义应用于陶瓷器物的以及成器行为方面就是墨家思想的典型例证和其思想主张得以传承的凭借。
儒家提倡仪礼,讲究“仁义礼智信”,因此陶瓷器物的成器标准是为考察其能否表现“礼”的价值,官方或者民间岁时节令、庆典仪式所用礼器或者墓葬所用明器等都认为是合理的,反映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和民间工匠造物的智慧和技巧,甚至推崇各种毫无实际功用的繁琐的装饰纹样和细节,以及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的奢侈品陶瓷器物,与墨家思想针锋相对,却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意义。另外孔子所说“文质彬彬”除了表现君子的内心平和质朴和外在形象风度翩翩的统一和谐以外,在陶瓷器物的制造、鉴赏、交换和收藏等环节上也同样强调了陶瓷造物的标准问题,换言之,只有在陶瓷器物上表现出自然质地、外在形制、色彩纹理等“下层的质”、表现工艺技巧、创意思维、意匠独运、形神兼备等审美特征“中层的质”以及表征等级身份、出身门第、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上层的质”的多重的“质”的完整系统,同时结合一切可能的装饰性“文饰”特征,这样的陶瓷器物才是真善美的化身和诠释。
老庄代表的道家思想推崇的“无为而治”的“空”的理论,认为陶罐的壁、底和盖等实物形态的器物之流并非造物的目的和价值,而真正带给器物使用者终极意义的是“陶罐所包围的那个空间”,是这个空间提供了酒、饮、食的保存的基础。同样的关于建筑物也是同理,墙壁、地面和房顶的有形实物也不是建筑造物的根本目的,而真正为人们所利用的仅是建筑物所包围起来的那些个“空间”,这个“空间”的位置、大小、形态,甚至温度、湿度、亮度等等是建筑物作为人类所造之物的本源性价值载体。道家强调”“减损”的作用,认为人类甚至可以不要进行器物的制造,仅仅利用自然界提供的物品就可以实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当然这样的人文虚无主义也不是完全可取的,道家的“减损”思想在陶瓷器物领域的应并非让人们放弃陶瓷的造物活动并砸掉已有的器物然后掩埋这些个人造的物件,而是站在纯粹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层面上教化陶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要敬畏自然的力量,使用自然之原材料,维护生态的平衡、尊重环境的制约、保持资源的原生性,这样的造物理想恰恰符合当前全人类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需求,是一种真正的“低碳”环保主义者的千年追求。
1.中国陶瓷文化的生活之美
中国的陶瓷艺术创作产品与人类生活美学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针对陶瓷产品而言,对于生活之美的探究与 分析其实就是在创作过程当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活 方式所构建形成的审美观念。传统的物质文化生活针对中 国陶瓷艺术独有的艺术内容进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 用。陶瓷艺术创作产品不仅仅具有良好的审美功能,而且 也逐渐融入了生活当中人们对器皿的运用功能,这些内容 与艺术的存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陶瓷产品的艺术 生活之美表现在通过各不相同的历史时期,以社会精神文 化发展为载体,与各个区域、时期的现实生活习俗和民族 精神都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2.中国陶瓷文化的科学之美
对于中国陶瓷而言,在制作和加工的过程当中融入了 多种科学化技术手段,进而形成独居艺术审美价值的陶瓷 文化产品。陶瓷文化艺术所表现出的艺术之美不仅包括其 视觉之美、触觉之美、听觉之美,同时还包括精神之美等。 在陶瓷艺术作品当中,设计与加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 原料进行选择、加工处理、烧制成型、器皿外观装饰、上 料等不同的工艺流程,在陶瓷加工与制作的全过程则需要 结合各不相同的科学技术与技巧加以制作。清代时期最为 著名的进士——朱琰曾经创作出著名的著作《陶说》,这 部著作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首部陶瓷史书,对中国的陶瓷 制作与加工以及陶瓷产品的发展历程都有着详细的记录。
3.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陶瓷动物雕塑的夸张,则是运用变形处理技术来呈现艺 术,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大胆且抽象化的提取自然图像,自 觉地将其本质进行改革,不必在自然形象的约束下进行塑造, 而是运用夸张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重塑,将其细节以及重要的 特征呈现出来。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变形”处理 技术为主,大胆地采用各种图像,通过图像的本质,利用夸 张的变形处理方式,改变自然图像本质,并对图像细节进行 严谨描绘,既能展现出原本图像的内涵,又能体现出现代雕 塑的艺术性。
我国历史比较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众多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陶瓷能够代表了中国的文明,是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积淀的结果,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陶瓷的器型、纹洛以及装饰都能够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经典,在陶瓷的外形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的美学价值,陶瓷文化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能够凸显出我国民族独特的历史风情和民族风俗习惯,能够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本文就针对陶瓷艺术的进行研究,对陶瓷的艺术美和生活美进行探讨。
二、陶瓷的艺术美
陶瓷的艺术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技术演练逐渐成熟的结果,陶瓷艺术的外观不仅仅是造型艺术的一种,陶瓷的外形设计大多来源于自然美和生活美,来源于人类对生活、对艺术的诠释,来源于特定的物质世界,具有一定的历史社会价值,但是陶瓷艺术并不是纯天然的艺术,是通过对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诠释的一种艺术价值,在加工的过程中并渗透了艺术家自身的美学观点以及对美学的思考的艺术体现,艺术家对艺术的构建具有创造性,使得陶瓷艺术在构造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自然性和生活价值,能够使得陶瓷真正的融入到生活当中,这样能够真正的展示出陶瓷的艺术美,展现出陶瓷的风姿神韵。陶瓷的艺术形象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审美价值,让人真正的引起人对美感的体验,使得人能够在陶瓷中看出审美价值,在艺术生活中能够对社会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陶瓷艺术中能够理解出审美的和谐性,这种和谐性不仅体现在陶瓷的造型、装饰上,在体现在陶瓷中的各个因素的矛盾是否和谐,艺术家能够通过对和谐性的把握进行陶瓷造型设计,形成一种新的结合,从而达到互动的美学特征。
陶瓷造型是陶瓷艺术显示出来的核心部分,在整个陶瓷艺术中,应该充分把握和谐性在陶瓷造型中的体现,陶瓷造型本身就具备组合性,在组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陶瓷艺术的线,线是陶瓷艺术的基本,由线组成面最后再形成体。
而且在构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显示出局部的设计应该与整体的设计相和谐,陶瓷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陶瓷造型的局部,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局部进行处理,局部的处理得当才能够保证陶瓷的整体造型,突出整体的风格和个性。陶瓷的艺术美不仅体现在整体的造型上,还要注重局部的变化,这样能够保证整体和部分和谐的前提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艺术效果。陶瓷的设计中,各个部分的设计都能够保证陶瓷的艺术效果。对美感的要求不仅是造型,还对陶瓷艺术的质地和装饰有比较高的要求,每一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陶瓷的质地以及构成陶瓷每一部分的设计都应该融为一体,构成陶瓷艺术的形象设计构造,陶瓷的整个艺术形象是赋予了艺术者的灵魂,只有将这三个部分真正的融为一体才可以设计出动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三、陶瓷的生活美
陶瓷的生活美,指的是人在设计陶瓷的工程中所融合的生活美的观念,通过生活能够充分的研究陶瓷的艺术特色,物质生活本身就对陶瓷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陶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陶瓷艺术不仅代表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陶瓷制品的创建本身就在具备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特色,陶瓷艺术从根本上与原本的艺术就显示出明显的区别,不同于原本的绘画制品和其他雕塑艺术作品。陶瓷艺术美的本质内涵来源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融入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创造出陶瓷艺术。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陶瓷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时期的文化内涵。随着生活的不断变迁和历史的进步,不断的推动陶瓷产业的进步,陶瓷业不断的设计出新的文化图案。
各个地区的历史风貌也决定了陶瓷文化的异同,在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背景是不同的,在历史的不断变更下,由于各个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的不同这就使得陶瓷的艺术美出现异同现象,陶瓷的出产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审美的需要,陶瓷艺术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的文化和生活状况,陶瓷文化逐渐的成为象征一个地区生活的真实情况,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在生活发展中的流行心理,生活价值都能在陶瓷艺术中展现出来,生活状况具体的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思想、以及对审美的需求等诸多方面做引起的审美情趣,这就对陶瓷造型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地的各个文化特征都能够提下出当地的陶瓷生活美。
四、陶瓷在技术研究上具有科学性
我国的陶瓷产业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能够通过对生活的体会在加上对科学手段的运用能够设计出良好质量的陶瓷艺术,能够保证陶瓷的艺术价值。陶瓷的制作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艺术家对陶瓷制品工程能够准确的把握,对陶瓷原料要精确的鉴别,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的通过加工保证陶瓷的形状,在装饰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对成型的陶瓷进行烧成然后进行装饰。窑炉的结构和烧成温度都对陶瓷的质量产生影响,相同的配方在不同的烧成的情况下能够产生不同的色调,这样艺术家在生产陶瓷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生产的质量。陶瓷艺术的色质成品比较复杂,就需要在科学的制作工艺进行调整,来形成各个色质的陶瓷成品。这些艺术技巧能够完全的依靠科学手段进行高温设置。
陶瓷的艺术美显示出了整个创作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创造者对美的感受,能够体现出创作者一定的思想内涵,体现出陶瓷的艺术美,其陶瓷技术的科学性能够保证陶瓷的质量标准,体现出陶瓷的美学特征,陶瓷的生活美和艺术美都是通过技术的科学性展现出来的,主要对美学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陶瓷的艺术美能够通过艺术自身来衡量,陶瓷的艺术美和时代性要求都比较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进行陶瓷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增强技术的科学性,通过对技术的增强这样能够增强艺术的总体效果,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陶瓷的艺术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进行设计陶瓷时,要遵循时代的发展,遵循文化的象征,充分的通过自身对生活的感悟,通过科学的技术能够增强技术水平,将在生活中的启示能够研究陶瓷美学并运用到陶瓷艺术中。
五、结束语
总之,陶瓷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我们对于陶瓷美的研究主要针对陶瓷艺术的生活美和艺术美,在这两个方面中延伸出陶瓷技术的科学性。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陶瓷艺术能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内涵,在陶瓷艺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艺术价值和生活价值的体现出我国独有的陶瓷艺术,在世界领域也将大放光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生产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在陶瓷行业,不仅要求艺术家能够保证陶瓷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陶瓷产业的艺术价值。
古陶瓷艺术的特色:
(一) 材质之美。陶瓷的胎土材质有精有粗,由于原材料和烧制温度的限制,一般陶器胎质较软,吸水透气性强,而瓷器胎体则是坚实致密的,轻叩敲击可发出清脆悦耳的金石之声。即使是质地较为粗糙的陶器,古代工匠们也同样努力呈现泥土自然的材质之美。从粗制的彩陶,走向精细、精美的瓷器,陶瓷器皿的材质逐步质地细腻、莹白洁净,给鉴赏者以赏心悦目的艺术感受。
(二) 器形之美。中国古代陶瓷的造型是符合中国传统阴阳合一,五行和谐以及中庸平衡的哲学观或宇宙观。陶瓷的产生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器形多以实用便利为主,但不论何种器形,都多为对称形态,即使带有嘴、流、耳、把手的器物,或附着其上的装饰纹样,也都力求达到一种均衡协调的效果。中国陶瓷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内涵与先民的创新智慧。
(三) 釉色之美。釉色的美感,主要体现为光泽之美、清澈之美、凝厚之美、色彩之美、莹润之美等等。对釉色审美趣味与品味最多的首推宋代人,他们赋予了瓷器以许多美好而生动的名称。例如,哥窑称“金丝铁线”,汝窑称“雨过天晴”,龙泉窑称“梅子青”,定窑称“象牙白”?这些美称都体现了当时宋代人对陶瓷的喜爱与其釉色呈现出来的自然之美的最高评价。
(四) 装饰之美。古代工匠不仅很早就认识到雕、堆、贴、塑、模等是造型装饰的美,也认识到印、缕、剔、划、刻、漏、洒等是技法装饰的美,更认识到点、线、彩、描、染等是书画装饰的美。中国陶瓷上的大量书画纹饰,直接受到中国诗、书、画、印的影响,陶瓷绘画在吸收国画技法的同时,还受到陶瓷独特材质的影响,工笔技法与陶瓷制造工艺相适应,且陶瓷的稳定性保证了画面色彩历久弥新。彩绘瓷器艳而不俗,讲究装饰图案雅致吉祥的寓意,与匀称的器形相配合,反映出古代工匠高超的绘画装饰技艺。
(五) 款识之美。人名款所书姓名字号多为制器的工匠,其中一些自家堂号还蕴含着人们内心美好的祈愿与精神理念。吉语款就是把吉祥之语作为款识的内容,表示赞颂与祝福。款识本身在设计与书写时所具有的独特形式感,具有很高的审美趣味与价值,从内容上来看,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辨识作用更是中国陶瓷所特有的审美内容之一。明间还喜欢把独特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来标记自己的产品。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盏成为宋代典型的饮茶器。唐盏多以紫金、白玉、水晶、玻璃等制作,“至宋,则瓷盏为斗茶之胜具矣”(朱琰《陶说》)。其造型新颖,精致高雅,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而含蓄、简洁而质朴的美。
1. 清丽挺拔的造型
宋瓷茶盏造型清丽挺拨,体现了宋代自然淡雅的艺术观和尚意崇韵的审美意味,于有限的造型中体现了无限的韵外之致。
自然生动之美。宋瓷茶盏从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等的形态中选取最生动、优美的部分形体,与固有的抽象几何形体相融合。它不是对自然形态的简单模仿,而具有更深的寓意。中华民族擅长于象形表意的思维方式,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模拟、类比和象征,以体现形而上的“道”。花卉形象在宋瓷茶盏中十分常见,宋人用弧线将圆形或椭圆形的盏口分成若干等份,有四瓣、五瓣、六瓣甚至十瓣以上的花瓣口,从花瓣口延伸到碗底的弧线,使盏腹曲折起伏,形如花朵,极富圆润和韵律之美。
典雅质朴之美。宋瓷器造型以简约见长,多有“天然去雕饰”的道家美学风范,且具高雅韵味。宋瓷茶盏以大口、深腹、小足为基本特征,在造型上具有不同于其他器物的简洁,曲与直的线条,组合成优美的造型,呈现出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韵味。宋瓷茶盏,造型简约实用,线条流畅,独具一种难能可贵的简逸。如江西省博物馆藏的景德镇窑青白釉托盏,设计新颖,简洁大方,在单纯、质朴中体现素雅、平淡的理性精神。
宋瓷茶盏的造型体现了宋人崇尚平淡自然、简洁明朗的精神气韵,从而达到典雅含蓄的美学意境。
2. 淡雅自然的釉色美
宋代的茶盏有黑、青、青白、白色等,色调含蓄莹润,其装饰效果主要体现在透明的釉层本身丰富细腻的变化效果,以及窑变所产生的肌理色彩变化。
“尚玉”的意蕴。人们将玉与人之德相联系,玉被视为至清、至洁、至善理想美的象征。宋瓷茶盏受尚玉美学观的支配,追求温润如玉的色质感。景德镇窑青白瓷色质如玉,有“饶玉”之美称。宋人在釉质的变化中实现了崇尚“玉德”的理想追求。
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青色是植物的色彩,也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通常给人单纯、明朗、纯洁、雅静、幽玄的感觉,传统文化赋予青色以独特的意蕴。这种“崇青”心理,是与“尚玉”密切相关的。在宋代文人士大夫看来,青白瓷、青瓷和白瓷是点茶最合适的茶器。释惠洪有诗云:“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赞的是白瓷茶器。这些史料都证明了青、白等淡色茶盏在文人士大夫中广泛使用。
“色贵青黑”。宋代盛行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盏,“已发现的宋瓷窑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见到黑瓷,南北都产”。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当时上层社会的斗茶风尚有直接关系。蔡襄在《茶录》里说,“茶色白,宜黑盏”,是说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此外,中国古代崇尚黑色。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到道家以玄黑主张色彩的平静,再到以墨代五色以及对水墨的崇尚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自然肌理之美。以窑变、开片等釉色自然变幻为美,是宋瓷茶盏的风格特点之一,是尚逸、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结果。《稗史汇编》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是之谓窑变。数十窑中,千万品而一遇焉。”可见窑变的出现实属偶然,其自然变幻莫测的效果是刻意追求的人工修饰所无法比拟的,它所展示的是由意境所传达的一种含蓄而典雅的极致韵味。如宋钧窑月白釉紫斑莲花式碗,碗为十瓣花口,月白色的釉面上缀着不规则的紫色斑块,似空中浮云,若隐若现,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宋代还以开片为美,这些都是通过釉的工艺流程自然呈现的,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和本真美的追求。开片是由于胎、釉收缩率不一而在冷却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大小不等的裂纹,陶工却利用这一缺陷,使其成为一种自然天成、趣味无穷的装饰。
窑变、开片犹如天成,千变万化,这些釉面装饰深化了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充分表现出景有限而意无尽的韵味。
3. 清新朴素的装饰美
宋代制瓷艺人在充分考虑茶盏自身的适用性条件下,依据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适时地创造和发展了许多精湛的装饰技法和纹样。
装饰手法多样。宋代茶盏多采用刻、划花和印花的装饰手法,线条流畅而富于深浅变化。如玉的釉色与刻、划、印花的结合,体现了淡雅的审美意境。
印花是以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具,趁陶胎尚未全干时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印出花
纹,再施釉入窑焙烧,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如汝窑粉青釉印花盏托,盘心凸起,印莲花瓣纹。这种含蓄的装饰与淡雅的色泽相得益彰,进一步增添隐约朦胧的韵味,尽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
彩绘,也是宋瓷茶盏的装饰手法之一,有釉上描金、釉上红绿彩、釉下彩绘等技法。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再入窑烧,永不得脱。”说的正是釉上描金彩绘。釉上红绿彩是在白釉上用红、绿等色彩勾画纹饰,红绿相间,鲜艳生动。这种在釉上进行彩绘的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釉下彩绘,在坯体上先罩上一层底釉,然后在上面用各种颜色釉进行装饰,再加上一层透明釉。其画面黑白分明,主题突出,具有朴实自然的艺术效果。
装饰纹样图案丰富。纹饰是装饰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具有装饰功能,而且是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取向等的综合反映。宋茶盏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以花卉为主。花卉有牡丹、莲花、荷叶、菊花、梅花等,动物有龙、凤、孔雀、鹤、鸳鸯、喜鹊、鸡、蝶、鱼、海马、螺等,还有民俗风味极浓的婴戏图、剪纸贴花等。
宋代对莲花纹饰的运用大大超过前代。莲花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象征佛光普照,如意吉祥。随着佛教的世俗化,莲花成为纯洁、正直、高贵品德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使人们对莲花的喜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大名瓷几乎都有莲花造型。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藏的青瓷莲花形盏托,形似盛开的莲花,足底有一孔,中间一盘为莲花瓣口,莲花上为直口,内饰莲蓬纹,其下刻覆莲瓣一周,釉色莹润,造型构思精妙,为越窑艺术之瑰宝。
宋瓷花卉图案中,国色天香的牡丹后来居上,作为主题纹饰开始超过莲花。
宋瓷茶盏造型简洁、优美,轻盈,装饰典雅含蓄,反映了两宋时期崇尚平淡质朴、清秀自然的社会审美情趣,在器物造型、装饰、纹饰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后代学习的范本。
宋瓷茶盏是宋代制瓷工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茶盏已不单纯是盛贮之器,它体现生活品位和质量,融合了时人的审美、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为研究宋代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物质载体。
这次去苍南,就去了制作瓷器的碗窑村。碗窑村位于苍南县玉龙湖河谷中上游,桥墩水库尽头。建于明洪武年间,融民居、古陶瓷生产线、古庙古戏台于一体的碗窑古村落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至今村民仍完整保留着300余间清初样式的古建筑。古村因其保护完整,以及独特的村庄结构,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人们誉为“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
村子背山面水,古色生香。未走近,远远地就看到,山路崎岖蜿蜒,屋宇错落有致,涧水潺潺湲湲,村子活像一幅油画展现在你面前。进入村子,古朴的建筑与石阶会引领着你前行。沿着蜿蜒的石阶行走,你会发现村子里很安静。石阶、木屋、小桥、流水、仙人掌、水车、戏台、作坊、吊脚楼,以及悠闲的人们和站在房顶瓦片间轻啼的公鸡,无不体现古村原汁原味的美。
碗窑的美大多体现在建筑。村内的古民居多建于清末年间,现存有的300余间房屋皆为木结构,这些房屋均依山而建,不仅错落有致,且布局巧妙,迤迤逦逦,形成了别致的线条美。而且房子的周围还建有水渠,潺潺流水穿村而过,与古朴的建筑,悠悠古巷互相呼应,构成一幅典雅而恬静的农家风俗画卷,令人不停驻足流连。
在陈氏祖宅前我停留了一会儿。出陈宅,是一段倚墙而筑的小路。沿着石阶前行,前面出现了一座精致而又古朴的吊脚楼。吊脚楼是碗窑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它的构造类似于木廊桥,整座建筑未采用一枚钉子,而是利用力学结构而建。这种风格独特,颇具浙江山乡风韵的建筑,是清代浙江能工巧匠的杰作。这种古朴轻巧型建筑极适合写生,遗憾的是,这种建筑已经不多了,村中也仅存4座。
过了吊脚楼,前面人声喧哗,我循着人声而去。转个弯,便来到了古陶瓷手工作坊。作坊内,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陶器泥坯,四周围满了观看的游客。我也走进去观看。老师傅的面前有一个木质转盘,只见他将陶泥置于盘上,然后转动转盘,并对泥巴进行拉制,顷刻之间一只只造型优美的碗坯便成形了。我站在那里看得目瞪口呆,觉得十分神奇。如果将那些泥坯烧成瓷器,我总觉得那瓷器的光亮能照出我们的人生与人性的光辉来。因为制作瓷器的过程的确需要心境,瓷器的光也恰如一面境子,瞬间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龙窑是碗窑村标致性的建筑,也是村内仅存的一条窑,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烧制青花瓷的一条窑。龙窑沿山坡而建,系砖土结构,全长约50米,宽约7米,因形状像一条长龙,俗称“龙窑”,由于碗窑依坡而筑,形成阶梯,也称“阶级窑”。龙窑自下而上层层叠叠,共有13级,中间逐层隔断,仅在窑底设有空洞,让逐层相通、烟火相连。龙窑最低一级正面开拱形火门,自正面烧窑,各层级侧面分设有拱形火门,自侧门可以直接点火烧窑。因碗窑是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乾隆年间碗窑制瓷业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村有龙窑18条,大小水碓500多座,作坊700多间,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年产值达8万银元。现村中仅存的龙窑建于清康熙年间,于近年才停止使用。
从村民口中得知,龙窑以制碗为主,以荷花盖碗最负盛名,以前烧制瓷器时,村中的男子主要负责制作碗具,女子则为碗具上画。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苍南碗窑也渐渐退出市场,走向衰落。然而古村落“依山筑房、沿山建窑、引渠入村”的独特而典型的村落建筑格局,以及原有的风貌,完好的建筑与遗存的古韵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前来探访与品味古村百年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