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中彩有什么区别,哪种好
釉彩可以从五个方面区分
1、制作步骤、过程不同
2、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3、外表不同
4、分类不一样
5、色料不同
一、 制作步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直接用色料进行创作,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色料可充分渗透在瓷器当中。
釉中彩:在生坯上一层釉料,然后在表面上彩绘完毕后,再在绘画的表面全部覆盖一层釉。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创作,最后窑烧而成的,故画作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二、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1 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2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则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中彩: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又在表面喷一层薄釉,再经1060—1250℃的高温快烧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创作完画作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三、外表不同
釉下彩:画法是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中彩: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滋润恍月,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这种用高温快烧颜料装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色彩玉润柔和,制品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强,同时彻底解决了陶瓷器‘铅毒’的危害。
釉上彩:很多日用瓷多采用这种方式,色料颜色有几百种,表现力极强,色料的最终烧成温度很低,烧成之后色彩的变化不大。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如经长久的摩擦侵蚀,易于脱落变色。由于釉上彩的色料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所以日用瓷如发现有脱落的现象,最好不要使用。但一般情况下比较新的日用瓷没有脱落迹象的还是安全的。
四、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釉中彩:绘画,贴花为主。
釉上彩: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还有印花、贴花、刷花、喷花等其他种类。
五、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中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对于初学者来说,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可从陶瓷表面观察。
釉下彩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色彩呈现效果一般。
釉上彩有凹凸感,画面光亮度较差,色彩好。
釉中彩色调较釉上少,但画面不磨损,光滑
日用陶瓷餐具主要问题是铅和镉,这两种元素长期微量摄取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目前全球对日用餐具的主要检查项目就是铅和镉的含量。解析如下:
陶瓷餐具含铅和镉的原因:
1,原料:生产低端产品小型工厂,为控制成本而实用循环土或污染土,致使产品原料本身就含铅和镉。
2,釉料:釉料本身大部分含有铅和镉,特别是色釉产品。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铅和镉会挥发,烧制后基本没有残留。所以烧成温度是釉料去铅和镉的重要决定因素。
3,釉上彩:釉上彩主要分为2种,釉上手绘和花纸(主要辨别方式触感有凹凸感,直观颜色比较鲜艳),鲜艳的颜色基本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所以含铅和镉的成分也较高,残留的可能性较大。
4,釉烧窑氛围:这个是有些专业人士也认识不到的问题。目前有些国家实行无铅釉制作,但是还存在一些含铅镉的产品是通过釉烧窑烧制过程的高温让铅镉挥发掉,最后成品达到铅镉达标标准。但是我所在的日本波佐见产地确认为这种情况也不能成为无铅釉,从釉料,色料全部杜绝含铅产品,在釉烧窑也不能存在一个含铅镉产品进入。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釉烧窑半封闭情况下,铅镉挥发后整个釉烧窑的氛围还是含铅镉,多多少少还是会有残留,而且釉烧窑一直处于有铅镉的氛围。所以彻底根绝铅镉氛围就是不让一个含铅镉的产品进入釉烧窑。
盖碗,可以说是茶具里最常见的角色了。它几乎适用于所有茶品的冲泡,加之便捷易用,因此大家都喜欢。
那么,对于新手来说,选购第一个盖碗,有些什么基本的讲究呢?
1大小
一方面,大小决定容量。市面上的盖碗一般在100ml-150ml之间,要考虑盖碗的容量与经常喝茶的人数、品饮杯的容量相搭配、适应。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喝茶的人多了,可以弄一个大一点的公道杯,冲泡两次再分茶即可。
另一方面,是最重要的,就是盖碗的大小决定使用的手感。也就是说,要想用起来趁手,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大小。一般女性的手比较小,更适宜于选择小一点的盖碗。
2器形
盖碗看上去大差不差,实际上器型还是有一些不同的,而这些不同和冲泡体验息息相关。
比如,比较高的盖碗,出汤时水流容易聚合,不容易烫到手;碗盖上按钮高一些,也有助于降低食指接触部位的温度。
3厚薄
一般说,薄胎的盖碗吸热比较少,更有助于激发茶香,同时散热比较快,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导致盖碗烫手。
4釉彩
茶具讲究简洁大方美,但审美这个东西是很私人化的,清乾隆之后的茶器有很多就是色彩斑斓而图案繁复,也照样追捧者众多。
有必要考虑茶与器的色彩搭配,从这个角度出发,一个白瓷的盖碗,就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颜色。
如果喜欢图案的盖碗,那么釉彩的选择,当然应该是釉下彩或釉中彩。不过,现在好像还没有几个厂家生产釉上彩的盖碗吧?那样的话用来做观赏的艺术品还行,用来泡茶则不合适,不如釉下和釉中安全健康。
彩釉通常是一层不透水或玻璃状的涂层,涂上瓷器后,通过焙烧与瓷器熔接,可用作染色、装饰或提供防水作用。彩釉中最重要的成分为二氧化硅,而彩釉的种类则取决于当中额外添加的其他物质。这些物质包括铜、铝,以及其他会改变彩釉黏稠度、颜色和质感的物质。瓷器可在焙烧前或后上釉;焙烧前上釉称为釉下彩,焙烧后上釉则称为釉上彩。
由于不具彩釉的粗陶器及陶器大多有着许多细孔,难作容器之用,故彩釉的出现,原为实用而设。不过事实上,美感亦占据着部分角色。彩釉效果赏心悦目,因此即使瓷器没有细孔,工匠仍会涂上彩釉作装饰用途。早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中国已出现手制陶壶,但直到隋唐时期,陶瓷技术才发展成熟。当时的工匠能使用陶轮制造厚薄一致的容器,并在窑内烧制色彩斑斓的彩釉。
釉上彩: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绘画,再入窑在600~900℃之间进行二次焙烧而成的品种。这种彩,因施在釉上,用手扪之,有凸起感觉。如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等。
釉中彩:陶瓷的彩烧温度达到制品釉料的熔融温度,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所覆盖。这种产品表面视觉平滑,有玻璃光泽。由于颜料不直接接触食物,所以铅(镉)溶出量较安全。
这是三种施彩釉的区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