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为什么景德镇瓷器上的龙是绿色的

过时的冬日
拉长的煎饼
2023-03-26 19:54:20

为什么景德镇瓷器上的龙是绿色的?

最佳答案
爱听歌的冰淇淋
超帅的大神
2025-09-21 15:34:47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作为景德镇瓷器如果上面出现龙纹的话,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而绿色的龙纹的话出现的话是应该在明代就出现了,属于釉上彩。也就是说在胎质上面刻画出龙等纹饰,然后在釉上填涂绿彩。一般来说,这种龙纹都是五爪的,属于官窑制品,属于贵妃等所使用的。代表身份的龙纹瓷器。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美医生。

最新回答
生动的酸奶
清脆的树叶
2025-09-21 15:34:47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角 龙

“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瓷器上不可使用。

图1

图2

图3

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图1)、四爪与五爪(图2)。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图3),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图4),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图5),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应 龙

“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吴志·吾粲传》中也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图4

图5

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曾制作过应龙纹饰的瓷器。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到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他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明代史学家焦竑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帝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指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问所在,曰:‘见《尔雅》。'命取《尔雅》视之,信然。”由此可以推测,应龙纹应是该事发生后才出现在宣德官窑瓷的纹饰中。

明宣德、成化时期,应龙纹使用较多,成化朝继承延续了宣德朝纹饰(图6),但也带有自己的风格(图7)。根据当时应龙纹双足与飞翼的特点,应龙纹可以进一步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以及“鳍足蝙蝠翼类”等多个种类。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不多(图8),御厂多仿制明代宣德、成化名品,较少创新制作本朝特色的应龙纹器物。

无语的季节
贤惠的酸奶
2025-09-21 15:34:47
嗯,这个问题问得好,关键看是哪个时代的,景德镇瓷器出现龙纹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影青瓷,剔刻龙纹,十分少见和珍贵,到了元代不但有剔刻龙纹,还有青花龙纹等,明、清时期龙纹更是一级官窑和二级官窑的标志,至少在万历以前五爪龙纹是皇帝所独享,但是万历至崇祯期间,普通的藩王都可以定烧五爪龙纹。到了清代早期至中期,五爪龙纹仍然是皇帝独享,但是四爪龙纹已被民间大量使用,比如雍正时期的过墙龙纹大盘至今还能见到大量的存世作品。一般来说,时代越早、龙纹越精美、明清时期最好是五爪龙纹,其市场拍卖价值越高。

拼搏的衬衫
唠叨的舞蹈
2025-09-21 15:34:47
景德镇是中国最著名的瓷都,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景德镇现代仿明代雕刻龙纹碗一模一样,是因为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自明代以来,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就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水平。明代的瓷器制作技艺已经被景德镇瓷器制作者们完全继承,并不断改进和发展,从而使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达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景德镇现代仿明代雕刻龙纹碗一模一样,是因为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彪壮的篮球
笨笨的鞋垫
2025-09-21 15:34:47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巅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抱月瓶,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抱月瓶外形最早来源自宋元时期西夏民族的“马挂瓶”,系典型少数民族器皿汉化后的风格,极具特色。此种器形发展至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为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直到雍正中后期停烧,而乾隆年间又开窑复烧。

本器为清雍正仿明永宣抱月瓶,其造型源自阿拉伯铜器。器型端庄隽秀,壶细口,直颈,扁圆形腹,椭圆形圈足,平砂底无釉,肩部饰对称的如意形双耳,这在整体视觉效果上达到均衡虚实之美。通体釉质莹洁温润,色泽沉稳高雅。直颈,颈、肩处饰如意双耳,扁圆形腹,秀美端庄。胎体细腻,釉面莹润

腹部以五彩装饰,绘制人物图案,构图疏朗,人物神态传神,色彩亮丽,绘画细腻流畅,图案写实,生趣盎然,器型、纹饰风格上均为仿明永乐式样是雍正仿永乐瓷器的佳作。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在仿古方面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稳重的画板
孤独的春天
2025-09-21 15:34:47
历代瓷器龙纹浅议

( 2004.08.06 )

龙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龙为四灵之一,是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因此,装饰在远古时代陶器上的龙纹图案大都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如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盘上的彩绘蟠龙纹图案,就“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瓷器龙纹概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东汉至唐代,龙纹多数以堆贴、捏塑、范印手法表现,典型器物有东汉堆塑人兽纹蒜头瓶、南北朝青釉莲花尊、隋朝白釉龙柄鸡首壶、唐代青釉凤头龙柄壶等。别具一格的是,此时的龙纹常常同人物、走兽、飞鸟、莲花等堆塑纹组合使用,反映了人神沟通的宗教思想。这种创作构思,当与该时人们信奉道教,又值佛教传入中土有关。

五代至元代,民间用瓷基本沿袭前朝模式,仍以贴、塑、模印为主。例如北宋吉州窑青白釉龙虎耳瓶、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皈依瓶、南宋龙泉窑青釉蟠龙盖瓶等。与皇权有密切联系的瓷器则以刻划、模印的平面图案为主。从l966年浙江杭州钱元瓘墓出土的五代越窑青釉浅浮雕双龙纹罂,从流传有序的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定窑印花云龙纹盘、扬州市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景德镇窑蓝釉白龙纹梅瓶及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上我们可以窥见这一时代信息。此时,作为主体形象的龙纹,因常常与祥云、波涛组合在一起,遂被赋予了神圣的涵义。给龙纹以5爪和3爪、4爪的等级区别,则是已近元末的事情。至元二年(1336年)元廷下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元史·舆服》),是龙纹最终变成封建帝王权威象征的发端。

明清两代是龙纹的全盛时期,纹饰主要采用釉下、釉上彩绘方法,亦有用印花、划刻、堆贴等工艺技法制作。除了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和海水龙纹题材外,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在明清两代更加盛行,契合于龙爱宝珠的民间传说;相对而言,元代宝珠一般较小,多数画成中空的圆圈状。明清宝珠通常较大,形如火球,又多数与火焰纹一端相连.故有火珠纹之称。尤为重要的是,明清两代龙纹的上颌部位出现了双须。同时,明清龙纹还出现了花间龙、莲池龙、翼龙、正面龙、立龙等形式,为前朝所不见。而五爪龙纹则被官方垄断,并贯穿了明清两朝。

龙纹的分期

纵观瓷器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东汉至唐为早期。龙的形体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形制取决于器物的装饰需要,着重龙首的艺术效果,所以龙角卷曲,嘴部刻划细腻,但身躯较呆板,颈、腹、尾变化不大,龙爪似蹄。

五代至元为中期。龙身多数披鳞,身、尾界限清晰,体格有强壮的也有纤细的,龙首有角、发,却无双须,龙爪一般为三趾。

明清为晚期。龙作蛇形,龙首之鬓、发、须齐全,身躯矫健、爪以四五趾为主。

龙纹的演绎,深刻着古人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亦不乏帝王的君主意识,特别是元、明、清三代的龙纹。总体而言,三代龙纹的外观可概括为元秀、明狞、清庄。

元龙头小,身躯长,常被绘作细脖、细腿、细爪和尖尾形,体态轻盈,屈躯蟠舞,给人一种“昂首举爪、遨游在天”的感觉。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清龙气宇轩昂,后脑勺丰满,身躯硕壮,以其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地之威。

这三个朝代的龙纹,虽于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发:元,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造型如火炬,有的竖发作垂直状,有的略偏斜似不规则的三角形,清,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洪武至正德的眼险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有些睫毛似竖立起的长螺蛳,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险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有的竹叶呈倒垂状),顺治时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眼睫毛现象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眼睫毛现象十分普遍。

须:元,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皆前冲,直而不弯;清,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特别是须尖,绝大多数带翻卷。

爪:元,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趾的形态无定制;明,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除上述基本特点之外,龙身的装饰在各时代亦多有变化。一般而言,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邀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龙纹是瓷器装饰中富有意味又有品位的题材,是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单靠掌握纹饰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现代作伪者从高保真图录上所获得的知识,已令仿制品的外观非常接近原件。而求真,就需要鉴定者对古瓷潜在的方方面面信息都具有识别破译的能力。

幽默的微笑
迷人的小鸽子
2025-09-21 15:34:47
宋代龙成为统治的象征,皇帝用五爪龙,亲王用四爪龙,龙的形象也多起来,有立龙、侧龙、升龙、降龙等。 从元代始,元代可见到三爪、四爪、五爪龙,但规定臣民不准用双角五爪龙,这种情况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出土的卵白瓷上有充分反映。明清两代瓷器上的龙图案,多以云纹、海水相陪衬,通常称之为海水云龙纹,龙翱翔于云海之间,象征着封建帝王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威严气势。采用云海相陪衬,正是为了显示其威武磅礴,不可一世的气势。 明清两代的宫廷内部,对什么人使用什么品种的龙纹瓷器也有规定。例如黄地暗龙纹碗是皇后、皇贵妃使用的;黄地绿龙碗是贵妃、妃使用的;蓝地黄龙碗是嫔使用的;绿地紫龙碗是贵人使用的。皇家是五爪龙,王公大臣是四爪龙,一般臣民使用三爪龙。谢谢

幸福的刺猬
动人的电话
2025-09-21 15:34:47
是一件“青花龙纹玲珑碗”,玲珑瓷是在坯胎上先镂出米粒形状的通孔,用特制的釉填满,并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又称米通瓷,中国景德镇传统名瓷之一。从龙纹看你这是件现代贴画工艺的实用器,至于说CHINA中间少了一个I,可能是印制的颜色不清晰,一般不会出现少字的现象,也不会对其价值产生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