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瓷器的特点
如果说一些艺术品若是有价值的话,那一定是背后的文化、思想的外在体现。宋瓷背后所代表的是宋代文化,而宋代文化,大家现在都公认为是农业文明时代达到的一个巅峰。宋以后的元、明、清的文明都无法超越宋代文明。当时宋代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大概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它产生的GDP占世界大概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如果说宋朝只靠农业生产的话,早就亡国了,因为宋朝土地很少,并且农业是一个效率比较低下的方式,它的赋税根本支撑不起庞大的上层建筑。在那个时期,贸易的最大宗商品是瓷器、丝绸、茶叶,瓷器就是其中利润最大的商品。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随着烧制工艺和新材料的发现在瓷器的烧制上有了新的配色,可以烧制出颜色很白的瓷器,大多都有青、灰、白、玫瑰紫、铁褐色这五种瓷器为主,主要都是盘、碗、、杯、盏为主,将艺术的审美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润、活、厚、正的特点,其釉质温润感很强,光泽非常的柔和,随着其光线的变化就会展现出不同颜色,不同于一般瓷釉发亮的浮光,而是一种淡淡的乳光犹如玛瑙般,虽然不是玉但却胜过玉,因为其原料和釉色的加入使其在光的照射下散发出强弱不一的光,这也是宋代瓷器的最显著特征,釉面的动感加上瓷器口处的凸棱、炫纹、乳纹之处釉面脱口出呈现筋,产生虚与实对比变化的美感,仿佛具有了“活”性。
宋朝所烧制上等瓷器数量并不是很多,现在市面上大多都是仿制的,辨别真伪一般是通过一辨别出土的痕迹,器物的底足无釉处会产生泥釉或者是会出现火石红斑,局部瓷器还会有釉色暗淡的现象,这些都是被土质酸碱浓度氧化过的现象,是现在瓷器所无法仿制的。二是通过其器型的辨别,现所仿制的无论是在器型上还是画工上都显得呆板,缺少了灵动性,釉色的原料使用上和提纯度上也差了很多,颜色不正,而整正的瓷器画工非常的细腻,釉色自然、柔和,色彩非常丰富,主次之间人物之间山水之间的搭配构图十分和谐,这也是宋代瓷器的特征,尤其是上等的瓷器在光的照射下会散发出不同的颜色,或白、或青等色。
器物的造型、釉色、画工、发色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宋朝瓷器凝重、大气、耐看是其重要特征,蓝色、红色、黄色就像无数跳动的火焰,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就像烟花般绚烂夺目。其瓷器的釉质厚实,乳浊度高,不露底另一种是釉层较厚,不浅薄,色彩纯正,红色鲜艳亮丽层次丰富,这是其他朝代和现在仿制瓷器所无法比拟的,虽然价格尤为昂贵但是收藏价值非常的高,是许多收藏爱好者争相抢购的瓷器之一,足以显示了宋代瓷器的地位以及现代所无法超越性。
众所周知宋代的瓷器是我国瓷器史上跨时代发展时期,工艺革新和新材料的发现,烧制瓷器的技师和原料的提纯,让当时的匠人能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烧制出新的配色,尤其是纯白色瓷器的烧制成功,在当时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毕竟以往的瓷器,纯白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偏色,像这种纯白色,就像是变异一般,让人惊喜。
再加上,当时的艺术审美水平比以往都要高,造型的设计颜色的使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无论是盘子、碗、杯还是盏都深具艺术美感,润、厚、活、正,让这些瓷器更受世人的欢迎。而且,当时的宋瓷温润感很强,摸起来细腻,光泽柔和,并随着光纤的变化折射出不同的颜色,呈现不一样的釉色,犹如玛瑙般,是平民百姓无法欣赏的器物,一般都是朝廷专供和富商官宦世家才会拥有的器物,足以显示了宋朝瓷器的地位。
现在在瓷器市场上上等的宋朝瓷器少之又少,原料和釉色颜色上的使用,烧造的温度造就了宋朝的瓷器随着光源的变幻会散发出不同的颜色,这也是宋代瓷器所独有的特征,造就了宋朝瓷器今天的地位。
真品才有收藏价值,图片无法判断真假,建议拿实物找专家鉴定为准。
宋代瓷碗造型以简洁和实用为主,这与宋代瓷碗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进食器有关。宋代瓷碗在细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如,口、唇、沿、腹、底、足等部位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仅衍生造型就可以达到数十种,但这些造型上的变化极其微小。另外,大多数宋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这应该与其民间窑场“生存第一”的需要有关。民窑在造型上实用的原则,对官窑瓷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如,著名的汝窑瓷碗在造型上也是朴实无华,未有矫揉造作之气。
宋代瓷碗在品类异常繁复。常见品类主要有,青釉、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图3)、淡青釉、青白釉、白釉(图4)、淡天青釉、淡青釉、深绿色釉、黑釉、酱色釉、褐釉、豆青釉、窑变红釉、梅子青釉、兔毫釉等等。不过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色彩,不难看出其色调是以青、黑、白等色彩演变而来,如,如粉青、青绿釉、天青釉、淡青釉、青白釉、淡天青釉、淡青釉等是青色的衍生色,而兔毫釉、油滴釉等色彩,应该属黑釉,只不过加入了窑变的元素,同样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以及 “钧红”,实质上都是青瓷在色彩上窑变的结果。
宋代瓷碗十分注重釉质,瓷碗基本上都施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手感细腻、润泽、玉质感较强,施釉均匀,流釉现象不常见(图9)。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对待釉质的态度是精益求精。宋代瓷碗在釉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如开片釉,它本身是一种窑内烧造的缺陷,但在宋代人们却奇迹般地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缺陷美,哥窑的开片纹犹如“金丝铁线,片片相联”(图10)即是说此种现象。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釉质总体变得稀薄,这与宋代窑场生存压力大有关,如,著名的定窑白瓷碗有时釉质薄得都可以隐约看到胎色。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
咸丰在位十一年,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资料记载的汝窑瓷釉色共有八种,但是传世至今的只有三种:卵青、粉青、天青。卵青釉颜色与鸭蛋的青色相似,颜色闪淡蓝,有粉质感,几乎不透明,也称月白色。釉面存在较浅的开片现象和少量棕眼。粉青釉颜色蓝中闪绿,比卵青颜色更深一些,釉层透亮,釉面开片纹路较深,纹线呈白色,棕眼较多。天青釉颜色呈淡蓝色,釉色纯正不闪绿,犹如雨后的天空蓝色,釉面呈现亚光光泽。值得一提的是,天青釉在较低的烧成温度下,其发色为淡淡的天青色,釉面半乳浊,如果温度过高,则变成透明的青绿色,并存在排列稀疏的大气泡。
汝窑瓷釉层薄而均匀,釉色纯正,为结晶釉,透过放大镜观察釉层,能看到结晶颗粒。汝窑中的釉色粉青、虾青、月白和偏天青色为早期瓷,釉下存在稀少气泡,排列均匀。而釉色纯正的天青釉和天蓝釉瓷,釉下气泡较大,排列密集。
豆青釉瓷有卖呢拥有较强玻璃质感,釉下气泡较大排列紧密。梅子青釉面下的气泡聚集,但不见攒珠现象,釉面不存在开片纹路。葱绿釉面也不存在开片纹理,釉面下不存在气泡。
汝窑瓷釉料中因为加入了玛瑙研磨成的粉末,所以烧成后釉面呈现于是版光泽,
且釉色跟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从早到晚观察其颜色都不相同,并且釉面会闪现若隐若现的红斑。
汝窑釉面存在的开片现象,按照纹路的不同分为蟹爪纹、鱼鳞片纹(也称蝉翼纹)、细碎鱼子纹、柳丝纹、冰裂纹等,纹路轻浅,且很细。
汝窑瓷器中圆器都是采用支钉烧的烧造方法,所以观察瓷器底面,能看待细小如芝麻的支钉痕。支钉痕排列紧靠底足内墙,断面颜色呈现白色;琢器大多采用垫烧,也有采用满釉支烧的,使用垫烧方法的瓷器底足不施釉露出瓷胎,釉面和瓷胎的结合部位,颜色微泛粉红色。
埋藏地下百年乃至千年的汝窑瓷在出土后常常伴有“吃土”现象,但这对瓷器本身没有什么影响。透过放大镜观察,
能看到瓷器表面存在很多土咬斑痕。根据烧成温度的高低、埋藏地区的情况,瓷器受泥土侵蚀情况也不同:瓷器烧成温度较低,埋藏地区的土壤较潮湿的,其被侵蚀程度较重,偶有存在水沁水锈的现象;反之,瓷器表面局部或小面积存在泥土侵蚀的斑痕,斑痕和瓷器表面的开片纹记忆体在浅金黄橙色沁痕,周围存在白化扩散现象。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里这样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这说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二、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三、仿品
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
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
汝窑稀少,与它烧造时间短不无关系。古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认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1101年)的15年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汝州城文庙烧造青瓷,专供宫廷。之后几年,宋徽宗时而“废汝用钧”,时而“废钧用汝”,汝窑烧制便时断时续,至靖康之耻,专供宫廷的汝窑与北宋同时灭亡。
关于汝窑存在的时间,各路专家推测并不一致,但主流的说法是,仅有20年左右。南宋时,汝窑已经“近尤难得”,十分珍稀了。
宋徽宗时而“废汝用钧”,时而“废钧用汝”,汝窑烧制便时断时续,至靖康之耻,专供宫廷的汝窑与北宋同时灭亡。
关于汝窑存在的时间,各路专家推测并不一致,但主流的说法是,仅有20年左右。南宋时,汝窑已经“近尤难得”,十分珍稀了。
南宋龙泉窑的足底特征是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
南宋龙泉窑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
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
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扩展资料:
龙泉窑以烧造青瓷闻名于世,器物除烧造盆、碟、盘、碗、壶、渣、斗等日用器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炉等,还有仿玉器的琮。
器物造型至南宋时形成自己的风格: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南宋中晚期,成功创烧出粉青和梅子青两种纯净的青釉,代表了中国青瓷工艺的最高成就,并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其中,粉青釉釉层厚而透明,釉面光泽,外观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的釉层比粉青釉更厚,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色调可与翡翠媲美。特别是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泉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