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在工地上拾到一个古代的宝物该到哪里去卖钱啊!

粗心的方盒
香蕉网络
2023-03-26 16:47:12

在工地上拾到一个古代的宝物该到哪里去卖钱啊!

最佳答案
烂漫的百褶裙
飘逸的楼房
2025-09-22 02:50:31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用泥土制陶是全球人类的远古创造,而瓷器却是中国人的独有发明,瓷的出现不仅赋予陶器以矿石元素的光洁晶莹,更为之融入了艺术的灵魂,中国人经历了上千年的探索,用泥土、矿石与火创造出了稀世珍宝,让人们不由得为之心醉神迷……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到底是如何发现了这种曼妙迷离的美?勤劳而智慧的他们又是怎么将这种美发展到了极致的呢?

□中国历朝历代都设有由官府烧造专供宫廷用瓷器的窑场,史称“官窑”。1982年的冬季,考古学者在江西景德镇的珠山一带发现了大量碎瓷片,人们寻觅了多年的明代官窑遗址终于露出了冰山一角。

中国有着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历史,为了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帝王总是渴望占据世间的珍宝,四面八方的进贡者纷至沓来,各地官吏更是汇集民间能工巧匠打造的人间珍奇,只为博君王一笑。大部分中国瓷器中的极品也不无例外地被收入帝王之家。

由于皇家对既实用又美观的瓷器钟爱备至,历朝历代都设有由官府烧造专供宫廷用瓷器的窑场,史称“官窑”,“官窑”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因为皇帝对珍宝的探索与追寻是没有止境也是不惜成本的。

1982年的冬季,考古学者意外的在中国著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珠山一带的建筑工地发现了大量碎瓷片,这些碎瓷片可不是景德镇随处可见的普通陶瓷碎片,据考证,它们出自明代著名官窑的所在地———御窑厂。

经过多年的数十次抢救性的清理发掘,考古工作者不仅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找到了数件官窑的绝世孤品,还从挖掘出的10余吨埋藏在地下的官窑瓷器碎片中修复还原出1000多件瓷器文物,这不禁触动了人们心中的那个谜团:御窑厂遗址中为何会有这么多可以修复出原形的碎瓷片呢?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建新告诉我们,因为官窑是官府自己生产的,是皇帝老子独家使用的,所以民间或者其他人是不能用的,包括它的纹样是不能流失的,控制非常严格,瓷器的掩埋也都是有意识的,都是挖了一个坑、一个坑的,还要用一层土把它盖住,所以当时来说是非常严格的。

这个时期,人们将元代出现的青花瓷器发扬光大。到了明代永乐宣德年间,中国的青花瓷器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有一件青花大炉重达68公斤,烧造于明朝宣德年间,炉上绘有一座巨山被称为“寿山”,它屹立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形成东方传统寓意中的“寿山福海”。

在明朝永乐年之后,海水的纹样被大量的运用到瓷器中,这与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息息相关,他就是郑和,郑和曾奉明朝永乐皇帝之命七下西洋,途经21个国家,每到一国,郑和都以大量的中国瓷器作为东方珍宝相赠,以显示大明王朝的富庶与慷慨,这些赠品无不出自明代官窑御窑厂的所在地———景德镇。

□1982年,从御窑厂遗址中挖掘出来的碎片,被一筐一筐送到了景德镇考古研究院,据说,这里的每一块碎瓷片都价值连城。

因为,说不定哪一片不起眼的碎瓷中,就隐藏着明代瓷器烧造工艺的某个重要的线索。

景德镇官窑博物馆的江小民告诉我们说,修复瓷片就像小孩子拼图一样,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技术,只要坐得住,有耐心,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官窑出土的瓷碎片应该是以重量来计算,有人问我有多少片瓷片,这是无法计算的,像我们一件瓷器,碎瓷片最多的一件器物由400多件瓷器拼成的,我们建所十多年来,在珠山御窑挖到的瓷片应该有几十吨吧,我们的修复主要就按照那种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办法,比如我这边放的是八盏盒碗,那边放的就是盘子,我们先按照它的器形分类,分类以后再按照它的颜色,口颜来比较再来拼合。

考古工作者就是这样从10余吨元代至明代正德官窑瓷器残片里,复原出了1000多件官窑瓷器,这些经过修复的瓷器虽然身有裂纹,但其局部的光泽和整体的形态依然能折射出当年官窑的烧造水平。

由青花瓷衍生出来的斗彩瓷器就出现在明朝成化年间。斗彩的独到之处就在于釉下彩与釉上彩相映成趣,拼逗成彩色画面,在其釉下彩的基础上,在相应的区域再涂一层彩色釉料复烧一遍,形成斗彩,奇妙的釉上釉下的色彩便像花朵一般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中映现,能工巧匠们不断在色彩的工艺中探索,很快,景德镇的瓷器业就迎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时代。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流行的青花五彩工艺,到了万历朝发展到了高峰。万历青花五彩器在构图方面,改变了成化斗彩疏朗的风格而以图案花纹满密为盛,在用彩方面,则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青花的蓝色为主,尤其突出红色,使全面色釉显得浓艳,而富有华丽之感。明朝万历皇帝对五彩瓷器的追求可谓到了某种极致,他下令烧造了大量的五彩瓷器,所绘内容多以龙凤呈祥为题材,无处不显示皇权的尊贵与威严。

□斑斓的彩绘瓷在明朝这样一个崇尚色彩的时代不断绽放出艺术的奇葩,而事实上,中国瓷器在明代官窑中幻化出的传奇却是经历了一个神奇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用泥土、矿石与火来创造出稀世珍宝,古代中国人经历了上千年的探索。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形态是原始青瓷,它在陶器的基础上粗浅地涂上了一层青釉而与陶有所区分。

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陆明华介绍说,陶器在中国1万年以前就开始烧制了,而瓷器的出现要晚得多,在3000年以前,原始的瓷烧造经历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到西汉,甚至于在东汉还在烧,经过这么长的一个时期,原始瓷烧成了很多产品留下来,有一些器物带有一种青铜器的痕迹,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青铜时代,好多器物是仿造青铜器的。

瓷器工匠有意对青铜器的模仿,使泥土的价值大大提升,而当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掌握了瓷器烧造的奥秘后,泥土在他们的手中便可以幻化出更美妙的珍宝。

对玉的崇拜,给古代中国人许多感知温润的青色之美的灵感。如果说青瓷体现了中国人对玉的憧憬,那么白瓷的冰雪素淡则表达了人们对银的向往。白瓷虽然比青瓷发展得晚,但到了唐代,二者已呈现齐头并进之势,唐代盛行一种说法,叫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类玉类冰”,北方著名的邢窑白瓷则“类银类雪”。

陆明华研究员介绍说,唐代的越窑又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了,同前面的越窑瓷器不同,因为唐代很多的瓷器是宫廷采用,皇家需要,在浙江瓷区的上林湖那一带有宫窑专门烧造供皇家使用的瓷器,特别像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量的珍宝,其中有14件是越窑瓷器,是秘色瓷,这种秘色瓷代表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

白瓷则相对来说更让人一目了然,洁白无瑕、通透素淡的白瓷工艺尽显着高贵含蓄的大雅之风,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唐朝的衰落,邢窑也渐渐淡出了历史,接替它的是中国河北的定窑,它一改唐代白瓷素净的风格,以刻花、印花的装饰手法来美化器物,将白瓷的烧造推向新的高峰。

一件白釉印花云龙纹盘就是南宋时期,位于金朝统治之下的定窑所烧造的作品,定窑首创的刻花与印花技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优秀的白瓷工艺使定窑在宋代跻身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也正是宋代的五大名窑引领了中国瓷器业百花齐放、名窑迭起的一个发展高潮。

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陆明华介绍说,宋代有五大名窑,五大名窑以外还有很多的地方窑,都是很有特色的地方窑,五大名窑为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均窑,汝窑是第一。

汝窑瓷器传世只有70余件,明清文人一直在津津乐道汝窑的情况,大家都把它看成珍宝。汝窑瓷器的釉面上浮现出许多小气泡,但因为汝窑的消失,这一工艺也随之失传,人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直到河南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的发现,其中的奥秘才重新浮出水面。原来汝窑在釉料中使用了玛瑙,而汝窑瓷器中散布着的梦幻般美丽的微小气泡正是玛瑙在遇热分解后产生的,釉料中的玛瑙使汝窑瓷在特定的光线下焕发出七彩纷呈、灿若星辰的美感,其釉质蕴蓄,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美称。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种神奇的现象被人们称为“窑变”。北宋中晚期,中国瓷器生产终于在只有高温青釉和黑、白釉的单色釉格调之上有了色彩的变革,这有赖于五大名窑之一的均窑,它创造性地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铜红釉,釉色随着窑内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独具匠心,艳丽多彩的窑变釉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装饰手法。

陆明华研究员介绍说,宋代五大名窑之外,还有龙泉窑、耀州窑、瓷州窑、吉州窑、建窑等等。在百花齐放的民窑之中,龙泉窑的青瓷堪称极品,它往往涂有很厚的釉层,先上一道釉用低温烧过后,再上第二层釉,然后放入窑中覆烧,这使它青色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下凝结,生成玉质感的表面,光滑如肌肤一般。

有一尊南宋烧造的青釉堆塑蟠龙盖瓶,釉色如玉般通透,仅用眼光掠过仿佛便能体味到它温润的触感,瓶身上的蟠龙雕像极富动感,呼之欲出,光洁剔透的釉色,历经百年而风韵犹存。

宋代是一个瓷的时代。南北各地,名窑纷呈。新的技艺、新的釉色层出不穷,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在青瓷与白瓷两大瓷系之间争奇斗艳。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瓷系在沉睡多年的景德镇横空出世,那就是青白瓷。

青中显白,白中泛青。这种介于青瓷与白瓷之间的青白瓷是景德镇独有的创造。但这也并不完全是历史的偶然。景德镇的青瓷功底自汉代以来一直香火未断的发展至今。而在宋辽战乱的年代,北方擅长白瓷工艺的工匠避难南迁,把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了景德镇,使得景德镇在吸纳与兼容南北所长的基础上在宋代创烧出了名扬天下的青白瓷。

“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这是百年前的景德镇曾出现的壮观场景。如今人们只能从这些布满沧桑的遗迹中寻觅旧日的痕迹。那时曾有多少人面对这座名扬天下的瓷都顶礼膜拜,又有多少人面对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奥妙而望洋兴叹。然而中国瓷器的烧造技术一直到18世纪仍然是一个严守的秘密。

事实上,一件瓷器精品的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细的过程。据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记载,一只普通的杯子,细分起来工序达到72道之多。从炼泥、拉坯、到上釉、彩绘、烧制,每道工序都由专门的窑工负责,绝不互相牵扯。

1279年,一个新的王朝统治了中国。草原之鹰成吉思汗的后代——蒙古族的大军最终结束了南宋苟延残喘的统治,建立了元朝。新的统治者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而景德镇所创烧的洁白雅致的青白瓷正好迎合了元朝以白为吉的国俗。景德镇再一次获得了皇家的亲点。宋元战火未熄,元王朝就在全国众多的产瓷区选择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

宋代以前,景德镇又被称为“浮梁”。这个浮梁古县衙是迄今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县衙署,号称“江南第一衙”。在中国古代,知县一般是七品官,但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这空旷的古县衙仿佛能闪回出景德镇当年的兴旺,自元朝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直到清朝,这里显然一直都受到了皇亲国戚的恩宠。到底是什么魅力如此经久不衰?这个小小的浮梁又何以如此受到朝廷的重视呢?

事实上,南宋中后期,景德镇制瓷一直使用的瓷土在连续开采了200年之后面临资源枯竭,元代初年,正当景德镇制瓷业开始陷入原料危机的时候,人们在距景德镇45公里的高岭山上,意外的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粘土。

由于高岭土的发现,景德镇瓷业安然渡过了南宋时期的制瓷原料危机,并同时得到了更加飞速的发展。在高岭土最初被开采的200年中,高岭山下的东埠村曾是最繁忙的水运码头。当年大量的高岭土、窑柴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使更多更新的瓷器的创造成为可能。

在青白瓷的烧造工艺基础之上,景德镇又创烧出了青花瓷,它一改元代以前瓷器装饰的单调技法,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这件出自官窑的青花万寿纹尊就是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尊的周身绘有寿字蓝色纹饰。口的上沿两周,每周七十七字;口的侧沿、圈足外沿每周四十八字;器皿身上竖列七十五行,横置一百三十排,共计整整一万字。有楷、行、草、篆、隶五种字体,千姿百态,没有一字重复,令人叹为观止。字的大小随器物的造型曲线伸缩,规整而自然。而这种既无起点也无终点的圆周排列,象征着万寿无疆。封建帝王的臣子们的确是为皇家贡品竭尽所能了。

青花,经过火焰的煅烧而永不褪色。这一特性使中国瓷器更加令人迷醉。在洁白胎体的映衬下,蓝色的花纹明净素雅,烧成的瓷器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般的效果。

也许是上天眷顾着景德镇这座中国南方腹地的小镇,它除了受到皇家的重用,还自古依傍着一条通向大海的河流——昌江。这为景德镇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 600年来,景德镇的瓷器远销海内外,一车又一车优质美妙的瓷器就是经过这条路被运往景德镇唯一的码头的。直到今天,老青石板路上还有一条深深的独轮车压出的痕迹……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不断刺激着景德镇人的创造。更加斑斓美妙的瓷器不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又一创造。其制瓷的工艺过程其实和青花瓷完全一样,都是着彩后在胎体上施透明釉,再经过高温烧制。不同的是青花用钴料着彩,而釉里红则用铜红料,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能产生红色。

正如元代的帝王喜爱白色一样,明朝的开国皇帝则更偏爱红色。于是中国的官窑又开始在釉里红瓷器上大下功夫。明朝洪武年间烧制的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爪棱罐是景德镇窑釉里红作品中的极品。略带金属感的红色氤氲在釉下自然的铺开。图案典雅大气,色泽红而不艳,从里到外无不透出皇家的气魄。

中国瓷器就是这样在皇室对珍宝的喜好与追求之下不断发展与升华,并最终步入明清的鼎盛时代。

这里曾经是景德镇窑场中最喧嚷的地方,无数瓷器的半成品就是成批的运到这儿等待最后一道决定成败的工序——煅烧。

一座优秀的窑炉是精美瓷器烧造不可缺少的元素。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窑工们创建了一座特有的窑炉——镇窑。它因为外型象半个鸭蛋覆于地面,也被称为蛋形窑;又因为用可以产生高温的松柴为燃料,景德镇人还把它称为柴窑。镇窑在构造、砌筑技术及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即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我们也不得不为它的巧妙所折服。烧窑时,窑内的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度。窑内形成的递次温差,使一个窑内就可以同时烧成不同温度要求的40多个品种的瓷器。

原来,镇窑有一个抽力很大的八字型烟囱,通过它可以控制窑内的气压。烧窑时窑外的冷空气通过投柴口和窑顶的看火孔进入窑内,在窑体内壁上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冷空气隔热层,将窑体保护起来,这样就使得用普通粘土砖砌成的窑体能够经受住1300℃以上的高温。

窑火的温度就像一位性情捉摸不定的艺术家。在不同温度下,同样规格花纹的两件作品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两件明代永乐年间烧制的青花青龙扁瓶规格花纹都完全一样,只是由于温度的不同而烧出了两条不一样的龙。其中一条从温度偏高的炉中烧出的腾龙釉质融化,形成朦胧的动感。另一条龙则硬朗干脆,富有张力。但是没有人能说得清哪一条龙更符合优质瓷器的标准,因为也许有人就是喜爱清晰之龙,有人反而偏好缥缈之龙。

流水作业式的生产方式,在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作坊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明代,景德镇瓷器的产量巨大,单是嘉庆时官窑每年烧制的五色龙凤瓷器这一个品种,就达14万3千余件。而万历四十二年,由荷兰船运销欧洲的瓷器就达6万多件。

不过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商船并不是只运输景德镇一家的瓷器。90年代,人们从靠近泉州附近的一艘海底沉船中打捞到大批古瓷。经考证,人们发现它们都是产自明代另一座著名的瓷窑——福建德化窑。

德化窑并非官窑。它所烧制的瓷器没有了官府的条条框框,创作上反而更趋于自由和洒脱。这件白瓷达摩雕工传神,形态富有抽象的动感。据说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在创作他著名的人物作品《巴尔扎克》时曾因为看到了一件中国的白瓷达摩雕像而获得了灵感。不知罗丹当年见到的是否是这样一件类似的瓷雕。

对于人物、山水与情节的揣摩使中国瓷器不再只停留在实用层面上,而是加强了其作为观赏性工艺品的艺术内涵。将绘画、诗词和书法搬上瓷器,这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大创举。在明清的瓷器身上,人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服饰和娱乐,甚至可以读到历史典故,所有的记录都与瓷器本身融为一体,表现得如此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官窑的彩绘瓷器上常绘制龙凤花鸟,有时还会画上八仙、百鹿。那些代表天子威严的龙纹和象征长寿与吉祥的图案都会成为官窑彩绘瓷绘画的主题。

硕大红润的蝠桃就是传统的长寿的象征,因为它酷似古代中国神话中寿星老人的额头。这樽烧制于清代雍正年间的瓷瓶,为粉彩工艺的瓷器。 雍正王朝虽然只有短短13年,但制瓷工艺却日臻炉火纯青,尤其是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所谓粉彩就是在所有的釉色中都加入了白色而使画面整体附上了一层粉质的气氛。这种朦胧而恬淡的色彩效果充满女性的柔和,因而深受大清王朝慈禧太后的喜爱。这一组题有“大雅斋”三字的瓷器正是专为装饰慈禧起居环境而烧制的粉彩系列。

清代的彩绘瓷还出现了一绝,那就是在宫廷内烧制的珐琅彩。

珐琅彩瓷创烧于清朝康熙年间,它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笔法,赢得清代皇帝后妃们的钟情,更成为了皇家的专有。若想得到珐琅瓷必须由皇帝亲赐。名贵的宫廷瓷器虽然是老百姓望尘莫及的,但是明中后期的民窑彩绘瓷也得到极大的发展。

《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明末清初时在民间家喻户晓。在这件瓷器上,故事中的四个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均姿态各异,个性分明。

其实民窑一直与官窑同时发展。严格的官窑工艺保密制度并没有抑制老百姓的创造性和对生活的体味。反而让世俗的主题与人物在瓷器上表现得更为随心所欲和富有人情味儿。随着明朝衰败,一部分官窑的工匠流落到民间,把先进的制瓷技术与民窑的生动题材结合在一起,民窑瓷器很快便成为了那个时代文人雅士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又一大艺术载体。

曾经沧海,华夏大地上不论多少次改朝换代,中国的瓷器的创造依然能香火延续。

然而,清代灿若群星的瓷器精品的烧造到了乾隆后期盛极而衰。此后的清王朝日渐没落,西方列强又用大炮轰开了沉封的国门,将圆明园的皇室珍宝抢掠一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最终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而走到了尽头。

皇帝的珍宝之梦结束了,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依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积蕴着,并在一个新的和平年代蓬勃兴盛发扬光大,继续创造和书写着中国瓷器的神话。

最新回答
舒服的砖头
高兴的乐曲
2025-09-22 02:50:31

中国历史悠久,而在这上下五千年的时光之中,所孕育出的是意蕴绵长的华夏文化。我们要想了解那些历史长河之中的文化的话,就需要从这些文化的载体——文物之上着手,去探寻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史记》之中有一段对于秦始皇陵的描写,极尽奢华,但是却偏偏没有提到秦始皇的地下军队——兵马俑。这支以陶土为身的军队身上,又有哪些秘密等着今人去发现呢?

兵马俑重见天日

兵马俑的发现,并非必然,而是一个偶然事件,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村民杨志发只是在为自家打井,结果偏偏在土里挖出了一个陶人和一些陶瓷碎片。杨志发越看越觉得不太对劲,于是立马报告给县里面的文物局,想让上级领导来看一看,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而就是因为这一铲子,震撼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于泥土中埋藏二千年后,终于重见天日。据《人民日报》报道: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由此产生一个谜团。

而后人,对于秦始皇陵之中的兵马俑,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猜测,这些猜测之中,有一个让人觉得不寒而栗,那就是这些兵马俑是否是使用活人烧制的。

除了个人猜测以外,还有不少的电影人直接将这个猜测搬上了大银幕,就比如1989年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和2008年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其中都出现了活人制作陶俑的情景。那么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真的是用活人烧制的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中国的远古时期是有以活人殉葬的传统的,这种听着就让人感觉十分血腥的制度,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十分盛行,直到封建时代很长一段时间,人殉的制度都没有被彻底消灭掉。

先秦时期,正是人殉制度最为兴盛的时期, 直到秦献公继位,他直接废止了人殉制度。那么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的秦始皇,会不会破除这个祖宗法令,开始使用人殉呢?毕竟为了秦始皇的千古霸业,秦朝的土地之下已经有了无数的亡魂,包括还有野史记载,秦始皇杀了给他修建秦始皇陵的众多工匠们。

而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这些陶俑也太像真人了吧,神态惟妙惟肖,包括大小比例也和真人没有什么差别,真的不是直接用真人烧制的吗?

最终答案揭晓

当时同时段,也有人提出了异议,如果真的是真人烧制的话,怎么保证这些人不会挣扎呢?秦始皇兵马俑中的兵马俑一个个气势轩昂,神态自若,根本不像是被烧造出来所能够呈现出来的状态。就从这一点上来说,秦始皇兵马俑是不可能是用活人所烧造的。

而且秦朝的人数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更不要说军队的人数了。军人,不死在战场之上而是死在成为地下军队的路上,就算是再残暴的人,也不会这样玩,这样就等于是把江山社稷把不放在眼中。更不要说秦始皇还希望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的流传下去,这种事他更不会做。

而就在大家众说纷纭的时候,专家终于出来辟谣了。面对这些纠纷,专家直接表示,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是以陶土建造的,和活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虽然现代专家们对秦始皇陵的保护工作做得十分到位,但是毕竟两千多年过去了。这些陶俑还是有着一些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有不少破碎了。而通过这些破碎的陶俑,就能够探到真相。

现实就是,这些破碎的兵马俑中心并没有填充任何东西。照理说,如果说是真的用人作为主体,那么陶土的封闭性足以让人体组织保持千年。退一步说,如果因为这些兵马俑破碎而导致身体腐化的话,也应该会有人体组织留下来,不会了无痕。但是经过对于这些兵马俑陶土的探测,专家们没有发现任何人体组织残留的痕迹,所以说兵马俑是真正的陶土做成的,唯一和活人有关系的可能就是制作的工匠是活人吧。

哭泣的羊
苗条的信封
2025-09-22 02:50:31

法国总统希拉克:“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国际公认的世界七大奇迹分别为: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由于法国总统希拉克的一句话感叹,中国的秦陵兵马俑才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岭兵马俑确实是我国古代五千年智慧的结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名副其实的。它的制作工艺精良,刻画出的兵马俑惟妙惟肖,尤其是鼻子、眉毛、眼睛、耳朵、嘴巴五官,及服饰衣纹、铠甲、腰带、带钩等细部的刻划,简直和真人一模一样。难能可贵的是,兵马俑“千人千面”,每一个都不一样,并非用模具制作而成的。

因此,一个不寒而栗的猜测随之而来,那就是这些兵马俑是否是用活人烧制的。如1989年的电视剧《古今大战秦俑情》,出现了活人制作陶俑的情景,就是基于这个猜测而设计的。那么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真的是用活人烧制的吗?

我国古代,尤其是奴隶社会,盛行人殉,那就是奴隶主在去世时,让大量奴隶陪葬。即使在封建社会,也有不少陪葬的,如多尔衮生母阿巴亥给努尔哈赤殉葬。

先秦时期,人殉制度最为兴盛, 虽然秦献公废止了人殉制度。可是难以彻底禁止,人殉事情还屡有发生。那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始皇,可能采取人殉制度吗?

这个可能性很大,很多野史记载,修建秦始皇陵的大批工匠被封死在陵墓之内,为其陪葬。由于秦朝末年项羽一把火烧了秦始皇陵地面附属建筑,致使兵马俑被深埋地下。两千多年间,秦兵马俑一直深埋地下,不为人知,也就不知道兵马俑是不是真人烧制而成了。

兵马俑的发现,是一个偶然事件。1974年3月,陕西省下河村一个村民打井,结果在土里挖出了一个陶人和一些陶瓷碎片。他感觉不太对劲,于是向县里面的文物局,让专家看看是什么文物。

从此,埋藏2000多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终于重见天日。2000年时间太长了,关于秦兵马俑的相关记载,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因此,重见天日后的秦兵马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就有了它是否为真人烧制的猜测。

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秦兵马俑方面的专家终于出来辟谣了。专家明确表示,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是以陶土烧制的,和活人没一点关系。他们有什么根据呢?

原来在秦兵马俑挖掘过程中,部分陶俑有着一些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甚至还破碎了。而真相就在这些破碎的陶俑中间。这些破碎的兵马俑中心是空的,并没有任何填充东西。正常来说,如果兵马俑是用真人仿制的,即使过了千年,也会有人体组织、骨头留下来,怎么也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如几亿年前的恐龙,还有有化石留存。

距离现在仅仅2000年的兵马俑,如果真的是用真人仿制的,不可能连骨灰渣都没剩下。但是,专家经过高科技对这些兵马俑陶土的探测,并没有发现任何人体组织残留的痕迹。这一点,已经破了所谓兵马俑是用真人烧制的谣言,2000年谜团终于天下大白。

那么,这些兵马俑为何如此逼真、栩栩如生,导致人们胡思乱想呢?

这和烧制兵马俑的工匠有关。在秦朝,有一个“物勒工名”制度,就是说每一个手工制作者,都会在作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如果这个物品出了质量问题,可以溯源,找到制作这个艺术品的匠人。这一点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猜测应该都是陶工名。这些优秀陶工在每一件自己的作品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万一哪一天有质量问题,官府可以找到制作者, 加以修补,或者处罚。他们为了免于处罚,免于被追究责任问题,于是尽心尽力地干活,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将兵马俑制作得惟妙惟肖。正是由于秦朝陶工的“工匠精神”,才制作出“以假乱真”的兵马俑。

其实,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知道那些怀疑兵马俑是用真人烧制是多么荒谬无知了。试想,再纪律严明的军队,也不会站在那儿不动,任由陶工烧制吧。

留胡子的老鼠
强健的哈密瓜
2025-09-22 02:50:31
1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2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3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明亮的板凳
愉快的饼干
2025-09-22 02:50:31
可以回收。

1、有些陶瓷碎片是可以回收的。

2、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可回收物主要品种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3、一吨废玻璃,回炉后可再生2万个500克装的酒瓶,可以节约石英砂720公斤,少用纯碱250公斤,节约长石粉60公斤,节约煤炭10吨,电400度,比利用新原料生产节约成本20%。

靓丽的灯泡
含糊的指甲油
2025-09-22 02:50:31
可能在很多人的了解里,认为陶瓷只有景德镇名气最大。其实,广东佛山有个地方叫石湾,它生产的陶瓷名气可一点都不比景德镇小。民间流传着“石湾瓦,甲天下”的说法,说的便是佛山石湾的陶瓷。

几百年前,石湾的民窑达到了107条,如今,保留下来的依然有两条,并且依旧在使用当中。这两座民窑所处的位置就是如今的南风古灶景区。

可能很多人来过无数次南风古灶,也见识过石湾陶瓷的制作过程,可是南风古灶隐藏的秘密大多数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

南风古灶有两座龙窑,一座叫南风灶,一座叫高灶。可能读者会感觉到奇怪,为什么一会说“窑”一会称“灶”,这是因为旧时石湾人习惯把“窑”称为“灶”,认为窑和做饭的灶头一样重要,是他们赖以为生的事业。同时也说明,几百年前,石湾的陶工将烧制陶瓷视为用灶火做饭一样平常。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窑都可以称之为龙窑呢?其实,并不是。古时,石湾被分为上、中、下三个窑区,南风古灶有一个旧石湾民窑的分布图,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民窑分布在整个石湾各个角落。各窑区所建窑的外形也各不相同,只有依山坡而建的窑才称之为龙窑,火势和热量一级级倾斜传送,像一条龙。

南风古灶的两条龙窑依山而建,南风灶大约建于明朝1506-1521年期间,距今已有500年 历史 ,它也是我国现存 历史 最久的一条龙窑,有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南风古灶的灶口朝向正南方,灶尾有两棵古榕树,每日凉风习习,很是惬意。

高灶的具体建造年代因为没有详细资料可考,据研究分析可能距今大约400多年。当时高灶的后面有座高庙,香火非常旺盛,窑主灵机一动,将龙窑取名高灶,希望高灶能像高庙一样香火旺盛。

当时的窑主们为了能够烧制出稀世珍宝,还常常拜祭火德星君。

因为现代人对陶瓷的需求并不像古人那样大,两条龙窑一年使用一条,轮流使用,并且只在每个月的12号和28号装窑。游客要是有制作好的陶坯也可以在南风古灶装窑的那天前来烧制。

烧窑分为几个环节:装窑、烧窑、开窑。拆掉防火桩、防火泥把泥坯摆放于窑内称为装窑。烧制陶瓷主要有三步:急火、上火、 降温。急火需要烧制12个小时,上火6小时,龙窑上面的火眼用来供窑工查看火势。这时就需要用到窑工的第一件宝物:草鞋。烧制的过程中窑的温度达到1000多度,而且龙窑有坡度,旧时窑工通过火眼查看火势的时候,为了防止烫伤脚底以及打滑就要穿上草鞋。

要烧出上等陶品,温度、时间和速度的把控非常严谨,古时,烧窑用到的柴火都是好柴,只有好柴才能对火力有更好的把控,现在为了节省成本,改用工业木材。石湾人把烧窑煅制的过程称为“过火山”。烧一次要用掉几百吨柴火。

出窑的时候,窑工需要用到另外一件宝物:捏布。虽然烧制好的陶品冷却了2天,但依然保留有一定的温度,为了防止烫伤双手,就要戴上捏布来将陶品搬出龙窑,现在有了手套,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了。

“南风古灶”景区的“古”字得名也是有来历的,除了南风灶的500年 历史 的“古”之外,还有一条“龙”形壁画更加古。

龙形壁画作品名为“瑞龙献宝”,是由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和助手苏锦伦大师共同设计制作的陶片壁画。长10.2米,高3.8米,由大约1万块陶瓷碎片拼贴而成。这些碎陶片有挖掘于清代时期南风古灶附近的,约100年到600年的 历史 ;有发掘于张槎奇石唐宋时代的,约有1000年 历史 ;还有发掘于新石器时代的,距今已有5000年 历史 ,这样的陶片有13片,谁要是能找出这13片陶片,那肯定会交好运的。这幅“瑞龙献宝”可谓是石湾陶瓷的 历史 缩影。

能让人交上好运的还有两棵古榕树,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和南风灶的窑尾长在了一起。当南风灶在使用的时候,这两棵古榕树同样在经受高温的锤炼。也许有的人认为它们肯定耐不住高温,实际上,它们却完好无损,并且越长越茂盛高大,因此理所当然的被称为好运树。

实际上,还有一棵树更是神奇。

南风古灶除了有两条龙窑,还有很多高高低低的建筑,以前是窑工们的住所,现在大部分被商户租下来用来展示和售卖艺术品。其中有一幢二层小楼,二层带着一个小院,小院的一角竟然长着一棵粗壮的树,这是由一棵树的种子随机飘落而长成的树,小院内并没有土,却无地生根,直到长成一个成年人怀抱那么粗的树干,堪称奇迹。

南风古灶除了从前窑工居住的瓦房,还保留了一些清朝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之间的胡同常常被当作网红打卡地,因为拍照很好看,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建筑普遍比窑工居住的房子豪华、气派。这是因为这里以前居住的都是一些有钱人。

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林家厅。

林家厅始建于明朝,清代时即是住宅,又是家庙。有头门、前殿和后楼,建筑面积达到200平方米左右,而且有两层。林家厅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主人林绍光和他的三个弟弟都当过官,在当时名噪一时。

林家厅附近的这些青砖建筑便都是当时的富户居住的地方,而富户之间也有穷富对比,最明显的对比方式是:有钱没钱看房屋的墙基。

清朝时期,麻石非常贵重,有钱人家将墙基的材料用作麻石,看谁家的麻石墙基高,谁家就有钱。

烧制陶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它的成功率实际上只有65%左右,一件精美的陶瓷在烧制前需要很多的工序。光是制作陶坯的泥料就过程繁琐。泥料主要取自于软泥和陶砂,有时候还要根据情况添加瓦粉,将泥料放入泥池浸泡,用制作面筋的方法反复揉搓、踩踏,直到没有泥粒变成熟泥,旧石湾人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反泥”,以前都是采用人工制作,过程又累又麻烦,现在使用机器来完成这个步骤就省事多了。

在陶坯进行装窑之前,还要经过模具设计、制模、注桨、脱模、修模、零碎部件粘贴、打磨、上色、风干......等等一系列的过程,最后才会到烧窑这一步。据说开窑的那刻,窑工的心情常常七上八下很是忐忑。

一般游客到了南风古灶,除了参观龙窑、亲自制作陶坯外,也可以购买成品的陶瓷。

一件好的陶瓷,用普通观众的眼光来看,不外乎设计要独特,外观要形象,色釉要好看,能够让人感到栩栩如生,虽然只是一件陶瓷,却是被赋予生命的陶瓷。

南风古灶摆放了很多件作品,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很有趣,有的体现了岭南特色,还有一些让人刮目相看。这些作品的好最主要体现在细节上。有的人物或者小动物制作的非常细小,通过放大镜观看,能看到人物表情很丰富,细节非常完美,面对这样的作品,观赏者常常赞不绝口。

没有人比设计者和烧窑者更了解作品的成功之处以及石湾陶瓷的灵魂所在了。表面上看南风古灶只是一个 旅游 景区,是石湾最后的两座龙窑,实际上,它是南国陶都最后的 历史 证据和生命的延续,全世界的人都将知道,佛山石湾作为南国陶都在过去以及未来并非徒有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