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瓷器有何特点如何鉴别
官窑特点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的辨别方法
要鉴识官窑瓷,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去进行辨别。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创烧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的,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所以,这两个窑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艺特点虽多有相仿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北宋官窑的胎骨与汝窑相似,但较汝窑器要薄些,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窑器胎质中含铁成分比汝窑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体的器物。北宋官窑器一般都用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裏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与汝窑的芝麻粒状不同,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也较汝窑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鉴于上述制瓷特点,要鉴识南宋官窑器,就必须先看胎质。市场上可见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窑器,但这些仿品黑胎虽相似,而胎质常显粉状而过于细腻,不像真品因含杂质较多反而显得粗糙,在酱色的露胎处,可见点点黑褐色斑状色块。所以,凡在露胎处不见点点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状,仿品胎质常无法做出糯米状。因为缩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状态,露胎处也可见点点黑褐斑。仿品常无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真品器形规正,形美而又有沧桑之感;仿品在这一点上常无法达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历史的沧桑之感。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宋官窑瓷器从明朝开始被仿制,特别是到清朝,博雅好古的雍正、乾隆父子,不但经常鉴赏把玩、赋诗赞美宫中珍藏的珍贵的宋官窑瓷器,还命御窑督陶官唐英努力仿造。在景德镇艺人的研制下,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宋官釉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仿官釉当时称为“仿铁骨大观釉”。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宋汝、官、哥釉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雍正、乾隆拿出宫中珍藏的宋汝、官、哥瓷器真品,派人送到景德镇按样仿制的;另一种是以汝、官、哥釉色制作新的器型,主要是各式瓶、尊等大件陈设。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月白等色,釉质莹润似玉,或无纹片,或有冰裂纹,连露胎处也涂成黑色,以反映宋代官窑器“紫口铁足”的特征。但总体风格没有宋代的古朴浑厚,而带有雍正、乾隆时期精致秀丽的时代特征。
宋官窑琮式瓶
官窑瓷器的釉质、纹片、胎色等都极富有特色,以官窑的特色为依据可以辨别真假官窑瓷器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宋官窑花口盘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春拍藏品征集,一八零五,六零五三,二三七。高经理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宋官窑葵瓣口盘
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宋官窑六棱花口洗
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1、制作目的
通常情况下,官窑制作主要有日常用瓷与祭祀瓷两大目的。
与官窑相比,民窑制品也以日常实用瓷为主,只是制作质量相对落后,造型不太讲究。明清时期民窑外销瓷制作空前壮大,并发展到外国商人设计纹样,再由各地窑场按图纸烧制、提供。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明清民窑发展超越官窑的最大亮点。
2、样式设计
明清官窑瓷的样式设计主要包括造型与纹饰两方面,都由内府设计完成。“内府”是皇宫内负责监管制造器具的部门,也称“内务府”。由于统治者对官窑器物样式涉及、过问,导致各自时期的官窑器制作风格也与统治者审美观密不可分。同时,设计者多是画院名手,令图案纹饰“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遗画也”,因此,官窑的设计质量都很高。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相对简单,只要大众喜欢,商家满意,就有发展前途。另外,由于涉及人员少,样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时变更调整。因此,与官窑相比,民窑在样式设计方面多了随意,少了拘谨。
3、制作场所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 洪武三十五年,改陶厂为御厂。
清代除了景德镇御厂制作官窑外,康雍乾三朝还在清宫造办处使用御厂烧制好的填白瓷胎制作珐琅彩,该类制品堪称官窑极品。由于制作时间短暂,制品数量有限,只能算在官窑制瓷历史上的特例。
民窑烧制场所非常复杂,明清疆土辽阔,百姓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因地制宜,其中较有成就的民窑就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德化窑、博山窑等,数量之多,体系之广,令笔者无法深入探讨。相对而言,明清官窑制作单纯很多,只是景德镇窑系中的一个分支,涉及层面并不复杂。
4、原材料选择
制瓷原材料主要以胎土、釉料以及彩料等为主。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优越性,经常利用手中权力限制民窑瓷器自由制作与发展。
1.胎土
史料证明元代已经出现被统治者垄断使用的“御土”。到了明代,该土又被称为“官土”、“麻仓官土”。由于统治阶层对这类优质陶瓷原料垄断、独享,使得官窑器的瓷胎质量出类拔萃,远优于同时期景德镇民窑制品。
2.釉料以及彩料
官瓷瓷器表面一般都涂有一层薄薄的釉,它是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制瓷者将其加水稀释,涂在瓷胎表面,烧制后形成一层玻璃釉。釉通常具有保护、装饰美化瓷器的功能。因为釉内通常会含有各类微量元素,它们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釉色。于是,制瓷者经常利用这一特点,调整釉内元素成分,改变釉色,以致出现铜红、钴兰、铁黑、金红等釉色。
制作彩瓷时,还需要用到不少彩料。彩料有些被混合在釉内使用,有的则单独使用。彩瓷初创时期,因为制作尚不普及,显得技术先进、造价高昂,只有御厂才有相关技术与财力开发应用。更多情况下,统治者严禁民窑私自烧造色釉。
违反条例者,所受处罚极其残酷。因此,仅就彩料应用,民窑已经失去使用权,更谈不上与官窑竞争,瓷器色彩多样性方面自然无法与官窑器并驾齐驱了。
5、制作工艺
对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言,不论宫内日常用瓷、赐予群臣及外来使者的赏赉制品,还是国家出面的祭祀用瓷、海外贸易瓷,都关系到国家荣誉、皇权尊严。为此,统治者不得不苛刻要求、不计工本、力求完美,这些因素促使景德镇御厂汇集天下英才。于是,技艺高超的制瓷工匠,使用本朝最优良原材料,以最严谨制作态度,在威严皇权下,必然能够制作出当时最高水准的瓷器。鉴于这些原因,中国瓷器制作史上,历代官窑瓷一直被看做为该时期瓷器制作最高峰,不仅质量凌驾于民窑,纹饰、造型也足以引导全国制瓷发展方向。
6、甄选淘汰
通常,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每年都会给御厂安排一定数目的烧制任务,御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为确保任务圆满完成,御厂实际烧制数目要大于制作任务,然后通过甄选淘汰,确定上交瓷器。多余器物为防止流入民间,打碎淘汰并掩埋。瓷器制作中,不少器物烧制艰难,以明清制作龙缸为例,仅烧制就需要历时十九天,再经过督陶官甄选,最终“上解成器者百不得五”。所以,至今景德镇还流传万历时期烧制龙缸难成,童公不忍同伴受苦,以骨为薪、舍身成器的故事。后来,童公被景德镇制瓷工匠供奉为火神公,并修风火神庙纪念。
景德镇珠山御厂局部发掘后,考古工作者修复了成千上万件被当时淘汰的官窑制品,能够侧面反映出当时御厂甄选的严谨程度。相反,不论哪个朝代,都没有一个民窑厂家可以承受如此苛刻、残酷的淘汰制度。只有一国之君才能凭借国家财力,不计成本与利润,保证总体质量,淘汰残次、多余制品。
7、法规条例
无论是上文所提元代统治者对御土控制,还是明正统帝对民窑彩瓷烧造限制,都是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利益,限制百姓拟定的游戏规则,毫无公正性可言。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为维护帝王尊严,法规条例成为束缚民窑厂家,阻碍其正常制作发展的枷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官窑内造是清末民初瓷器款识的一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
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是自然与智慧的结晶。中国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更是不断发展与积淀,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和工艺技法。从古至今,陶瓷用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它不仅能满足生活上的需要,更能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之国,流传至今的陶瓷数量非常之多,为古陶瓷的收藏与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古陶瓷鉴定中的标准器,有传世品,也有考古发掘品。它们都是前辈精心总结遴选出来的,使我们在鉴定中有了参照物。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不断积累。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道路拓展,新的考古发现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增长。
这就需要我们将考古新发现及时记录下来,纠正现有的理论。有些内容原本是错误的,有了新的证据后,需要更正。还有些内容原本不够全面,需要填补与充实。举例说明,杭州南宋官窑青瓷窑址的发现就是一个不断补充的过程。先是郊坛官窑的发现,后是老虎洞官窑的出现,对南宋官窑的认识和鉴定也就不断提高和完善。
如何判别陶瓷的真正价值,关键在于鉴定方法和自身的积累。陶瓷鉴定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非神秘莫测。目前主要的鉴定方法是目鉴,条件充许还可以结合科学仪器,测试其化学成分、生产年代等内容。
笔者认为古陶瓷鉴定主要应从四个方面去学习与思考:一是掌握古陶瓷的特征及种类二是古陶瓷鉴定的理论方法三是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方法四是如何识别仿品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 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
大家也知道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很多新的事物,就比方说瓷器吧!瓷器可以说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一项发明,我国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瓷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花瓷了,青花瓷现在在市面上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现在有很多喜爱瓷器的人都喜欢去收藏一些瓷器,不过现在市面上的瓷器大多数都是赝品,接下来小编就教一教大家如何去鉴别瓷器吧!
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的成型工艺:瓷器成型工艺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例如,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时,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脱坯脱出来的,而不是手拉坯。它们的区别就是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2、看瓷器的款识:款识表明一件瓷器的时代、制作者、窑口等,也是鉴定古瓷器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为主,如果用放大镜照一下,发现多是深厚下沉,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窑的瓷器,然而字体、笔法与乾隆时不同,基本可判断为赝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依据。
3、看瓷器的注浆工艺:如果一件款式为清康熙年制的,采用的是注浆工艺,那么就可以确定是仿造品。因为注浆工艺是到了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制作工艺。
4、看瓷器的纹饰:瓷器上的纹饰都刻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少则三、四层,多则七、八层,层次多布局密,这些不同的特征,都为我们判断瓷器年代提供宝贵线索。
5、看瓷器的釉质:不同时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器所谓的宝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新瓷器的则是光泽直白,没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油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关于瓷器的鉴别方法小编已经为大家介绍完了,通过小编详细的介绍之后,大家应该对瓷器的鉴别方法有了一个最新的认识了吧!当然了要想掌握各类瓷器的鉴别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小编在这里只能为大家介绍一点儿皮毛。现在民间还专门成立了一些研究古玩的一些会所,大家要是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的话下去可以做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