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瓷中的青花瓷如何鉴定?
古陶瓷市场中相当受欢迎的藏品,如果进行分类,它可以分为有颜色的釉瓷、彩色瓷还有工艺瓷三种,其中彩色瓷又可以按照上釉的部分分为上、下、上下三种,青花瓷就是就是釉色在下的品种。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着这釉下的青花瓷。
如果你见过青花瓷真品,那第一感觉一定是震撼,被这精美而传奇的藏品吸引到挪不开眼睛。青花瓷又叫白地青花瓷,它是利用钴矿为底料,在胚样上图画图案,然而在图案表面在抹上一层透明釉,让整个瓷器变得光滑透亮。在所有的釉下瓷品中,青花瓷属于最稳定、最巅峰、最着名的彩瓷,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都深受瓷器爱好者的喜欢,如今的市场价格更是高昂地让人吃惊。
瓷器市场有这样一句话,鉴定青花瓷,官窑看青,民窑看花。其中前半句说的是不同的朝代官家造瓷所采用的青料必然会不相同,官家资金雄厚,技术发达,所设计的青料多以高贵华丽为主,不容许有一丁点瑕疵和纰漏。而民窑看花指的是民间制造青花瓷主要用于买卖和使用,因此制作产家重视实用性和美观性,于是在图案设计上穷尽思路,创造出来鲜艳夺人的花样图案,尤其是笔法的勾勒上,层次分明,浓淡适中,非常有讲究。因此,从这两方面去鉴定青花瓷,至少能够将不符合对象全部排除。
一次。青花瓷是一次烧制而成的。青花瓷瓷胎利坯施釉风干后,画匠便会用青花钴料在上面绘制各种纹饰、图案,然后再施上一层釉,入窑高温烧制,出窑后成品器物便呈现在我们面前,青花料种类很多,有进口的苏麻尼青料,也有国产的浙料、珠明料、回青料、石子青料、洋蓝等。
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方法之一。在窑器“以青如尚”,单色青釉为主的基础上,景德镇的陶工们创造性地吸收了外地经验,改革了色釉,并且不满足于刻花、印花纹饰。他们丢掉了使用过许多世纪的刻花刀、印花模,把我国人民最善于驾驭的毛笔用到瓷器上,使它显示出独特的功能。历史上,在景德镇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丰富多采的陶瓷装饰中,尤以“青花”的影响为大。它是中国瓷器中突出的产品,在陶瓷工艺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青花瓷地出现据说是陶工们曾用毛笔彩绘了黑花和釉黑红,经过辛勤的劳动实践,找到了钴土矿,陶工作又用毛笔把它彩绘在坯件上,再在绘了花纹的坯件上罩了一层白釉。这样,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鲜明的“青花”,就在景德镇特有的瓷器上出现了,这就是青花瓷器。
青花所用的钴青料,最初是一种自西域输入的称作“Smaite”的含钴的琉璃色的玻璃,后来才改用一种天然出产的黑祸色原料磨得极细加茶水使其成为墨汁般的鸟黑东西,然后在坯上绘画。
釉下五彩在景德镇也叫窑彩,是一种釉下高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窑彩集中了许多表现方法的特长,将点、洗染、勾、涂、空白线条等不同方法综合运用,效果良好。现在釉下五彩所用颜色有艳黑、草青、海碧、金茶、玛瑙红、紫色、大绿、墨绿、蓝绿和黄色等几十种。
釉下五彩不仅运用于日用瓷,而且也运用在陈设瓷上。
釉里红是釉下彩绘的一种颜色,又名“釉下红”。釉里红是随釉下青花开始不久而出现的。它的制作是由均窑紫红斑釉引起的。元代,釉里红即已流行,当时的青花夹紫就是青花釉里红。
过去称釉上彩为“表绘”,釉下彩则为“里绘”。但是它们的调制、应用和煅烧情况就有显著的差异。釉上彩的烧成在釉的表面,它的烧成温度比釉下彩低得多(700-850℃即可)―――制品烧至红热状即可,它的性质几乎不受釉的组成所影响。相反,釉下彩必须达到一定的高温(一般都在1250℃以上)才能产生所应有的效果。釉上彩的着色剂常常混合在易熔融的熔块中,当煅烧后就牢固地粘结在器皿上,釉下彩的着色剂就不必调制在熔块中,但需要足够的耐火性以适应它的需要,往往需要很高的温度进行烧制。
釉下彩又包括青花、釉下五彩、釉里红等。青花是釉下用含有钴的珠明料为着色剂,在生坯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1300℃上下)焙烧而成的一种陶瓷彩绘装饰。
2、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3、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4、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然而,对于每件瓷器的收藏价值,还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如其保存状态,历史背景,制作年代,作者等等。如果这个瓷器是真正的古董,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同时保存得比较完好,那么它可能会被视为珍贵的收藏品,并且具有很高的价值。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市面上也存在许多仿冒或者伪造的瓷器。如果您考虑购买这样的瓷器,最好先向专业的鉴定机构求证确保其真实性。
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这些都是中国的珍贵文物,是中国辉煌历史的见证。大家都知道景德镇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被誉为瓷都、瓷乡。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世界公认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它有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景德镇瓷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修复的青花瓷有哪些观赏的亮点吧:
1、造型精美“造型精美”是景德镇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中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符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美学原则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并能够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但在古代,我国的景德镇是最早出现了“瓷雕”这一艺术形式的地方,而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发展成了艺术造型,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景德镇陶瓷艺术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元代始,景德镇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精美、釉色白润光亮、纹饰多样繁缛、纹饰精美、造型典雅而端庄大气、胎骨微动、细腻温润等特色。
2、釉色青翠釉色青翠,是在青料上施釉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釉的种类有青花釉和黑釉两种,也有不施釉的。以黑釉为代表的,有黑釉小盘,在黑釉盘上画青花海水纹。瓷器上画“碧云天”或“彩云间”图案,都是景德镇青花瓷装饰工艺的一种创新。釉色青翠,主要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常见的青花瓷为代表,一般以天蓝青翠欲滴为主要特征;釉下青花带翠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以青白玉红翠玉为主的釉下彩。
3、纹饰精美青花瓷的纹饰既有写意,也有写实。如用夸张技巧描绘事物的各种造型、图案,如葵花、牡丹、双凤朝阳等图案;又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等纹饰。也有极少数的纹饰是写实的,如龙凤等纹饰。青花的装饰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对后世的瓷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4、工艺精湛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高超,具有许多艺术特点。比如,其青花纹饰装饰技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青花纹饰之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开片”和“跳刀纹”的工艺手法和图案装饰手法,较好地体现了出器之本和审美之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青花瓷器表面装饰技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如“天青釉”工艺,是当时景德镇青花瓷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5、造型美观人们通常认为景德镇的瓷器很有特色,是最具有艺术风格,最具有传统魅力的陶瓷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的釉面肥厚光洁,胎足细密,呈色鲜艳,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装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气氛。青花色泽明亮润泽,釉面光亮。青花瓷胎质坚密致密,胎体多为中空式且有少量的圆筒形底,底足有细密小孔;釉面多为均匀洁白,釉色青白,釉面滋润;胎体质地坚硬细腻,胎体内外壁釉厚处有微细砂粒状颗粒分布;釉面与釉底之间有轻微的釉内气泡存在,俗称“点麻点”。此外青花瓷器上还有一种釉下青花、釉里红以及釉上五彩等品种,这类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有粉彩、紫釉、胭脂红、天青釉以及蓝釉等品种,这些品种纹饰精美细腻,釉面釉彩开片层次分明;釉外青花彩绘图案细腻美观;釉内五彩花纹丰富;釉下彩釉相互交错;釉上五彩图案色彩绚丽鲜明;釉里红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娇艳,色彩鲜艳丰满;釉里青色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青白光亮,色泽淡雅清新。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