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赏析---《人才不如鬼才》(上)
一块古瓷片 <魁星点斗>引出了话题。
饭后茶余,朋友们欣赏瓷片〈魁星点斗〉。
看真假,一眼开门。断代也不难,细沙底、玉环足、单线平涂、淡描铁线,万历~天启。价值吗,也不甚贵重,区区几十元而已。可是,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瓷画,却引出一番话题。
(一) 魁星结婚了吗?
魁星有没有老婆?有人说:魁星的老婆是麻姑,证实这一段红线因缘的,是一首无名氏的打油诗: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
魁星娶麻姑,有此事吗?一脚长,一脚短,一瘸一拐,一脸大麻子的魁星老爷,如果真有这等美事,真是天大的喜庆姻缘,真正的“郎才女貌”,内在美与外表美的统一。真希望是这样。
(二) 魁星的身世之迷
有两种传说:
1.魁星爷虽相貌丑陋,但是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于是就金榜题名,高中了状元。
2.另一种传说,说魁星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所以魁星总是站在螯头上。如果真是第二种来历,魁星点斗的画面,岂不是一幅遗照?如此看来,魁星的来历,确实有些不解之迷。
(三)魁星是一颗星星
魁星,往往与文人关系密切。
鲁迅曾经写过《范进中举》说:“……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呀”但是,范进的老丈人毕竟是布衣,管不了许多,还是掸了范进一巴掌。不过,所说的星宿是那颗?看来,应该是是这颗魁星吧?在古代天文上面,按照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的排列,魁星属于白虎七宿,依次是: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这颗奎木狼,就是魁星。天上称“奎”,人间称“魁”,这也是仙间与俗世的不同吧?所以各地的魁星楼、魁星阁……,很少写作“奎星楼”的。如果有这种建筑,一定是稀有的国宝建筑。因为它保持了天上的称呼,尚未随俗。
(四)魁星是几行文字
如何成为文人之星?“魁星”来源于“奎星”,“奎星”是天上的星辰。天上的星辰,如何又与地上的文人联系在一起?是谁第一个成为魁星与文人的媒介?于是,又引出一个中国古代神话中,重要的人物——苍颉。据说,苍颉是造字的人。苍颉造字的灵感,来源于观天象。
苍颉举头观星,发现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有棱有角。
古籍中说:苍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古代文献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于是,后来便有了汉字的“六书”,便有了漂亮文章,便有了文章的高手——状元。
(五)魁星是一个鬼
魁星,究竟是人?是神?是仙?是鬼?
有的朋友把它归结到人物瓷画中,这是值得商讨的。
这个形象,是古人留下的艺术作品,按照古代民俗的绘画规矩,魁星是一个鬼。
版画《魁星图》展示了魁星的形态,
古代文献所载:“鬼者,赤身短衣虎皮裙,上扎护肩下赤足。”按照这个鬼服装的标准,仔细端详瓷片,那魁星的装束,一点也不错,完完全全的鬼之小打扮。大千世界的学子们,供奉的是鬼身、鬼面、鬼衣、鬼形。一个地地道道的鬼。却乞求自己成为人才。其实,所谓的人才,不过是泛泛之才,真正的才,是天赐之才,于是才有天才之说。但是,天才也太普通了,被封的,自称的………这类天才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历代的举子们,为什么愿意让一个鬼来选才?答曰:人才,不如天才,天才,不如鬼才。
只有鬼才,才是真正的才。
这个东西不是瓷片,有一种东西,叫做瓦当,就是你这玩意
这种东西俗称瓦头,是古代建筑中筒瓦末端下垂部分,不知道你听没听说过红墙绿瓦这个说法,你这就是绿瓦,封建时代只有皇家宫殿能用红墙绿瓦,说是绿,其实不准确,应该是碧色琉璃瓦,很明显,你这东西不是皇家宫殿用的,民国时期,很多大户人家也开始按照皇家宫殿的风格盖自己的房子和祠堂,这就是你这东西的来历,泥底薄色,这样的东西完好还能有点价值,大约百十来块,有专门收藏瓦当的,可惜,你这东西破损严重,甚至无法断代,一文不值了
涂睿明本来在南昌海关工作,后来迷上了瓷器,辞职到景德镇开了一个制瓷作坊,一边研究瓷器,一边制作瓷器。对于瓷器审美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他经常可以提非常独到的见解。在这本书里,作者选了10个瓷片作为线索,这些瓷片标志着中国瓷器发展史上10个重要节点。他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和美学为血肉,勾勒了瓷器史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说的是公元1004年到1930年,这近1000年来景德镇瓷业的故事。作者的构思很巧,用10个瓷片、10个片段,串起了景德镇瓷业的兴衰。但是这个方法的寓意又很深,因为只有打破审美观念的叙事,我们才能窥见更深层的规律。
瓷器行业是中国古代的高科技产业。这本书说的是公元1004年到1930年,这近1000年来景德镇瓷业的故事。作者的构思很巧,用10个瓷片、10个片段,串起了景德镇瓷业的兴衰。但是这个方法的寓意又很深,因为只有打破审美观念的叙事,我们才能窥见更深层的规律。
今日人物至介绍涂睿明《捡来的瓷器史》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鉴定方法:在投资高古瓷(民间俗称元朝以前产的陶瓷即为高古瓷)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定要选择“名窑口、典型器”来收藏。比如说,唐代的名窑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窑的青瓷见长,北方以邢窑的白瓷取胜。那么收藏唐代瓷器时,就要重点考虑这两个窑口的典型器物。
而投资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选择五大名窑的东西,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
就拿定窑来说,定窑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窑,土定则是各地模仿烧造的产品,粉定的窑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阳,对于粉定的瓷器,投资者即使收藏不到带“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图案漂亮的,这些瓷器极具升值潜力。
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资价值就要逊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窑、龙泉窑等八大窑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窑口、典型器”的收藏标准,这些瓷窑的瓷器也都大有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扩展资料
高古瓷器收藏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高古瓷器的历程来评估(即历史价值)。中国高古瓷器发展经历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三个高峰期)、衰落期,从的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2、从艺术性来评估(即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
3、从研究价值来评估(即科学研究价值)。如有纪年款的瓷器、在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这些瓷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不是评估价值的主体,因此在高古瓷器价值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4、从其他因素来评估。包括完残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古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古瓷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