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边捡到一块明朝的瓷片应上交国家吗?
看是否是珍稀文物。
如果是一般的瓷片,就不用了,自己收藏就好。如果比较珍惜,比如青花瓷,那应该上交国家。好像是国家会给百分之二十、三十的奖励。曾经看过一些资料,大约是这样的。
瓷器钤印款式始于乾隆年间,兴于同治民国,早期常见青花钤印款,同治以后多为红色印款,瓷器凹文钤印款较少见,本人仅见过一块"乾隆年制"无色凹文款青花瓷款式瓷片,印文很浅,曾经推测,这一类款式是否与紫砂器的钤印款有联系?无色凹文钤印款是不是有色钤印款的前身?
你这款瓷片对考究钤印款的演变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果你这块瓷片是乾隆以前的,就佐证了我的推测,可惜,不能上手一睹"峥嵘".
在江河边经常可以拾到古瓷片,我还没有见过大海,海水能把沉船上的古瓷片冲到海岸,那古沉船一定就在附近."宝山"瓷片是吉语款,菩提保佑再拾一艘"宝船"
那么你看到的可能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留下来的碎瓷残骸。这些瓷多半来自福建泉州的德化和江西的景德镇。
宋元时期福建的泉州为起点的海丝路曾经让中国吞吐过世界财富,一直到郑和下西洋时达到最高潮,然后猝死,锁国开始。
出水海捞瓷器开始脱盐处理及修复之前,必须首先将瓷器的表面、断损碴口、裂缝部位的各种污垢、杂质清理去除干净,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艺实施提供良好条件。
目前业内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基本的清洁方法:
1.皂液洗涤法。对器物表面的油垢和可溶性的污物,可用肥皂水、洗洁精等溶液浸泡洗刷待修复器物。此方法是古陶瓷清洁工艺中最常用的方法,适合大部分器物的清洁。
但对于釉面破损严重、釉上彩粉化褪色严重的器物则禁.止采用此法,避免这类器物遇水后酥解,及彩绘纹饰遇水洗而遭毁坏。
2.机械清除法。用小型超声波清洗机、电动刻笔刀、毛刷和铜刷等工具清除器物上的污垢。对那些不宜采用水洗、酸洗和浸泡方法进行清洁处理的器物、以及钙质附着物严重的器物,可采用此方法但不适用于胎质松软或风化严重的器物。
3.化学除垢法。用盐酸或甲酸等化学药剂来清除瓷器表面的碳酸钙、镁等附着物和面层的氧化铁等污垢。选用化学除垢法做清洁时,必须注意该试剂不能对器物本体带来破坏。可使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且易于后期去除引入的试剂。
4.有机溶剂去污法。用毛笔或棉球蘸取有机溶剂,擦拭器物表面和修复部位,以达到清除各种杂质和油渍的作用。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汽油、乙醇、丙酮和乙醚。我们通过事先了解每件海捞瓷器的胎质、彩绘纹饰及破损情况,确定其可适用的清洁方法和清洁剂,而后才开始实施清洁工作。
无论决定采用哪种清洁方法,都应该以不伤害器物为基本原则,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采用的方法没把握,则必须先在同类型碎瓷片等替代品上进行相关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在待修复的瓷器物件上实施。
我们对青花和龙泉之类釉下彩瓷器的普通污渍,采用稀释后的碱性溶液浸泡,浓度和时间视污渍的情况而定。
随后清水漂洗,用猪鬃刷蘸皂粉轻轻洗刷,最后再用温水冲洗干净。对于那些因透过破损釉层深入胎质的污渍,直观呈现出海捞瓷独特的痕迹,我们本着尊重历史信息的宗旨,予以适当保留,以体现其历史真实性、可读性。
对于那些由非专业人员修补过的、必须重新拆洗修复的瓷器,先将原粘补部位浸入丙酮内三至五小时化开填充冲线、粘接破损的502胶水。
再将其浸入热水中,加少许碱,-般只需10~20分钟,粘接处便会自动脱落。“.冲口”中的污垢则用棉花搓成条状,用滴管注入浓硝酸,饱浸度为80%~ 90%,敷在”冲口”之上,再用塑料膜封上,隔日开封即可去除。
我们清洗釉上彩海捞瓷时,为避免脱彩状况继续恶化,只能用药棉条蘸稀硝酸小面积逐步擦洗,然后再用清水轻轻冲干净。
另外,冬季洗刷薄胎瓷器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水温,以防止冷冻和遇热爆裂。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切忌不能用瓷盆和水泥盆,以免瓷器撞伤破损。
扩展资料:
海捞瓷的特点
瓷器沉入海底后,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经过附着、生存、死亡的过程, 并随瓷器一起经受海流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看上去“干”“老”,近期才”乔迁新居”的海底生物遗存基本没有。
经过上百年时间,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有的已成化石状,没有新鲜感。扳开个别海底生物残留体观察,会发现里外钙化程度相同,色泽基本一致,嗅之无异味,且基本没有锐角及特别突出的部位。
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些瓷器由于刚好掉入海底岩石或珊瑚礁缝隙中, 受海流、泥沙冲击影响较小,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类还能在瓷器上长成一定的形状。
瓷器来源于瓷社,与碳酸钙类矿物质有很好的物理亲和力, 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类矿物质,海流运动和温度变化会使海水中这些盐类物质逐渐集结在瓷器表面并沉积下来。
因瓷器表面釉层坚硬光滑,附着在瓷釉上的- -些沉积物并不牢固,出水后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利用渗透原理,以稀盐水浸泡这些瓷器数日后。
瓷器表面那些盐类沉积物会逐渐剥落,个别附着较牢固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 -般都可清理干净。假海捞瓷多是将新瓷器装入网内沉入海中经浸泡数月而成。
作伪者往往将装有瓷器的网一端系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趸船、浮标、网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进行浸泡 ,以便回收。有趣的是,他们有时还定期将瓷器提上来下些饵料之类,以吸引海里的鱼、贝赕来器物上附着、排泄,过半年左右 ,这.些所谓的“海捞瓷”就可以出水了。
这种短期浸泡瓷器有破绽可寻:瓷器上附着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看上去“湿”“新”,有的贝类好像是刚“乔迁新居”。有的附着物还有新鲜感,扳开个别螺壳观察,里外色泽相差明显,外面陈旧,面却很新鲜,有的还能嗅到明显的腥味。有的海洋生物残留体形体完整,有棱有角,没有磨损痕迹。
在黑龙江有一位男子走到路边的时候看到了陶瓷碎片,于是便捡回家给拼了起来,最终才发现原来这是新石器文物,距离到现在已经有了4000多年的时间,最终男子把该文物进行了捐赠。,发现文物之后,第一时间肯定是要进行鉴定,之后上交国家,千万不要去进行倒卖,因为这可属于是犯法行为。
来自黑龙江的这位市民,其实也是在采蘑菇的途中,路过的时候突然看到路边上有几个瓷片,他感觉到非常的特别,所以就捡回了家,在经过孙先生的拼凑之后,拼成了一个完整的陶罐,最终经过鉴定之后才发现这普普通通的陶器碎片居然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
在发现捡到的居然是如此有价值的文物之后,孙先生就立刻去了当地的博物院,并且把该文物进行了捐赠,对于双鸭山市宝清县的博物馆来说,真的也是一份很特别的赠礼,这个文物是孙先生在沟里面无意间发现的,但是也是因为看到瓷片上面的花纹比较特殊,所以比较好奇,这才挖了出来捡回家。
其实一开始孙先生以为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陶片,闲来无事的时候拼成的图案,直到有一次朋友来到自己家里,觉得越看越特别,怀疑是一个文物,为了弄清这陶罐到底是否是文物,所以孙先生直接来到了宝清县的博物馆,并且把陶罐让工作人员进行鉴定,这一鉴定才发现这居然是有很大科研价值的宝贵文物。
在发现文物的第一时间最好别去轻举妄动,因为有时候私自的挖掘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坏,特别是比较庞大的东西,有时候这些文物在博物馆妥善保管,才能够把文物真正的价值给体现出来,如果是在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发现疑似文物的东西,首先就要把现场给保护起来,在去向当地的文物行政部门进行报告,要知道这些文物本身都属于国家所有的,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是不能倒卖,藏匿,哄抢的。
莱克是个天生的幻想家,不过他的幻想也曾经变成过现实。在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潜水器还只是科幻小说家作品中的天才想象,他就真的制造了一只潜水器。从各方面看,这只潜水器无非是潜水艇缩小了的翻版,所以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也未给他带来大笔的钱财。这使他大为失望,因为他的幻想,大都是眼花缭乱的金银之梦。
1932年,莱克已经66岁了。一天,他伫立在纽约曼哈顿岛岸上,当微风吹起他的白发时,不禁悲从中来:漂泊一生,双手空空。他的眼睛凝视着遥远的海面……那里不就是“地狱之门”吗?暗礁密布,在历史上曾有不少船只触礁沉没……突然,他奔向档案馆,翻阅起积满灰尘的黄色纸片来。他终于找到了有关“胡萨”号的记载:船长34.7米,为英王陛下的御用船,装备有28门大炮;1780年9月13日,由于美国的独立战争,“胡萨”号装载着英军可观的饷银和价值400多万美元的黄金以及50名美军战俘,在“地狱之门”触礁遇难,船员及成俘无一幸免,全部沉入23米深的海底。
莱克继续往下看,档案上记载着当时的英军司令宣称“胡萨”号上并无黄金白银,但有人却看见4箱黄金和10箱白银被运上战舰。1823年有个名叫戴维斯的人,1829年有个叫麦克的人,都曾到沉没的“胡萨”号里打捞过,但都一无所获。1859年又有一位叫泰勒的船长领人下潜打捞,他捞起了几只金锭,由于淤泥太厚封住了舱门,后来他们也放弃了打捞。
莱克此时浮想翩翩,看来“胡萨”号的财宝还几乎原封不动地沉睡在海底,这不是天赐良机吗?他着手制定了一个新的探宝方案,首先是成立“莱克海洋救援公司”,然后以公司的名义向当局申请打捞“胡萨”号的专利权。当局开始不同意,莱克便答应交付所获财富的1/10以及打捞上来的全部大炮,当局最终同意了他注册。
接着,莱克试图筹措资金,计划打捞的经费为75万美元。虽然他四方奔走,但没一个财团肯慷慨解囊,何况当时美国正值经济萧条时期。于是莱克只得变卖家当,独资经营。他建造了一只潜水器,命名为“莱克救援”号,同时又租用了几艘水面船只,驶向他认为的“胡萨”号沉没地点进行勘察。没几天,因他的手头资金缺乏,无法支付雇工的工资和船的租金,几艘租船和全部人马都作鸟兽散,只剩下“莱克救援”号和另一条小型铁甲船仍忠心耿耿地跟着他在风浪里颠簸。
1933年春,他终于发现了“胡萨”号的葬身之地。一大堆无缘无故拱起的海底泥沙堆,泥沙堆旁有陆地的大工厂排放的沥青状沉积物和数不尽的废铜烂铁,这些都增加了打捞的困难。“莱克救援”号在海底来回潜航,有一次几乎被突然翻倒的大铁块压进海底,等它好不容易浮出水面时,本身也快成为一堆废铁了。莱克决定进行海底钻探,那艘小铁甲船被钻机震动得差点儿散了架,还有几次被大风吹得几乎倾覆海中,吓得船员们大呼“救命”。
不过,下钻的钻杆里发现了白垩粉,众所周知,当时的英军总是把黄金存放在白垩粉里的。这时莱克的精神大振,可惜由于他支付不起最低的资金,连那艘小小的铁甲船也快快离去。
1937年,莱克71岁了,已经是一贫如洗,一生的海底黄金梦该做到头了吧,但他还是到处喋喋不休地游说他打捞“胡萨”号的计划。各大银行门口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申请贷款的身影。可是,谁也没有向他伸出赞助之手。
莱克决心重新自筹资金。他在73岁那年,再次驾驶那只随时都可能进水沉没的“莱克救援”号来到沿岸浅海区打捞古代碎瓷片,然后在市场上出卖来获些钱财。同时一次又一次地到当局恳请支持。
1945年,莱克79岁,在自知不久于人世之时,他让友人把他用船载到“地狱之门”附近,他颤颤巍巍地站在甲板上,用最后的力气喊道。“我的计划决不放弃!”然后纵身跃入海里。
友人们救援不及,就等待他的尸体从海里浮起。可是一天之后仍不见任何影踪,他们只得花钱请潜水员到海底寻找。潜水员在水下活动了两天,才发现了死去的莱克先生。他趴在那堆埋葬“胡萨”号的泥沙之上,口袋里装着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