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底足有什么特点?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元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底部
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别的瓷器底部有釉就可断定为假。元青花底部因为没有上釉,所以能看到瓷器胎体的颜色,元青花瓷胎体制作过程中掺入了高岭土。
大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如果加了高岭土就不会变形。如果被鉴赏瓷器底部没有上釉,这还不能确定起就是元青花,如果底面颜色及胎体颜色为又细又白者,则多为假冒。
2、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
青花瓷中比较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青花瓷中绘有人物图案的最为珍贵。
4、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5、看釉
真正上乘质量好的元青花,釉色很有特点,能感觉出幽兰绽放、靓丽坚硬,胎釉结合平滑细腻。普通元青花的釉同样有着一种气质,简单说可以用一个“润”字来形容,仿品元青花的釉则可以用一个“嫩”字来表达,这需要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去观察培养锻炼。
青花瓷我们都知道,非常值钱,而且是可遇不可求,有价无市,然而除了青花瓷之外,还有一个与之有关的东西也深深牵动着亿万收藏者的心,那就是元青花瓷片。有人要说,一个元青花瓷片价格能有多少,谁会要一个瓷片。这个一看就是外行,要知道,即使是一片小小的元青花瓷片,如果验证成真,也是极具价格的。那么,元青花瓷片价格是多少?到底值不值钱呢?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比较普遍的元青花瓷片价格是8.88万元一件,如果是特殊的,价值更高一点。不过,要想遇到好的元青花瓷片也是不容易的,很多收藏者都会将其留在手中自己欣赏,流入市场的很少,这就造成了元青花瓷片价格的飙升。当然,也有一些便宜的,比如说有的人看网上报价不过几百块钱,有的甚至不过百。
只能说他们给出的报价肯定是有问题的,即使不过万,一件真正的元青花瓷片也不可能那么便宜。所以,在收藏元青花瓷片的时候要格外的注意。
江西景德镇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这些都是中国的珍贵文物,是中国辉煌历史的见证。大家都知道景德镇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被誉为瓷都、瓷乡。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世界公认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它有着景德镇陶瓷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底蕴。景德镇瓷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修复的青花瓷有哪些观赏的亮点吧:
1、造型精美“造型精美”是景德镇瓷器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景德镇陶瓷的另一突出特点。在中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符合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美学原则才能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并能够被人们接受和喜爱。但在古代,我国的景德镇是最早出现了“瓷雕”这一艺术形式的地方,而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发展成了艺术造型,也成为了景德镇陶瓷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景德镇陶瓷艺术形式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元代始,景德镇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造型精美、釉色白润光亮、纹饰多样繁缛、纹饰精美、造型典雅而端庄大气、胎骨微动、细腻温润等特色。
2、釉色青翠釉色青翠,是在青料上施釉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釉的种类有青花釉和黑釉两种,也有不施釉的。以黑釉为代表的,有黑釉小盘,在黑釉盘上画青花海水纹。瓷器上画“碧云天”或“彩云间”图案,都是景德镇青花瓷装饰工艺的一种创新。釉色青翠,主要以景德镇窑青花瓷中常见的青花瓷为代表,一般以天蓝青翠欲滴为主要特征;釉下青花带翠为主要特征;此外还有以青白玉红翠玉为主的釉下彩。
3、纹饰精美青花瓷的纹饰既有写意,也有写实。如用夸张技巧描绘事物的各种造型、图案,如葵花、牡丹、双凤朝阳等图案;又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等纹饰。也有极少数的纹饰是写实的,如龙凤等纹饰。青花的装饰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对后世的瓷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4、工艺精湛景德镇的青花瓷工艺高超,具有许多艺术特点。比如,其青花纹饰装饰技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青花纹饰之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如“开片”和“跳刀纹”的工艺手法和图案装饰手法,较好地体现了出器之本和审美之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青花瓷器表面装饰技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特征,如“天青釉”工艺,是当时景德镇青花瓷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代表作品之一。
5、造型美观人们通常认为景德镇的瓷器很有特色,是最具有艺术风格,最具有传统魅力的陶瓷品种之一。景德镇青花瓷的釉面肥厚光洁,胎足细密,呈色鲜艳,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装饰简单而富有韵律气氛。青花色泽明亮润泽,釉面光亮。青花瓷胎质坚密致密,胎体多为中空式且有少量的圆筒形底,底足有细密小孔;釉面多为均匀洁白,釉色青白,釉面滋润;胎体质地坚硬细腻,胎体内外壁釉厚处有微细砂粒状颗粒分布;釉面与釉底之间有轻微的釉内气泡存在,俗称“点麻点”。此外青花瓷器上还有一种釉下青花、釉里红以及釉上五彩等品种,这类品种在装饰手法上有粉彩、紫釉、胭脂红、天青釉以及蓝釉等品种,这些品种纹饰精美细腻,釉面釉彩开片层次分明;釉外青花彩绘图案细腻美观;釉内五彩花纹丰富;釉下彩釉相互交错;釉上五彩图案色彩绚丽鲜明;釉里红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娇艳,色彩鲜艳丰满;釉里青色是一种低温釉下五彩瓷,釉色青白光亮,色泽淡雅清新。
一、梅瓶、大罐等琢器呈现不规则的环形足,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不很圆。底部多不施釉,但会有制作时留下的不经意的粘釉痕迹。部分玉壶春瓶底部施釉。带有明显的刷釉痕。沙底可见明显的旋削痕及收刀点。
二、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深浅不一。器底厚重、圈足厚宽。从圈足呈八字形旋削修胎足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三、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内所含的杂质及铁质较多,呈现出颗粒状态突出,瓷胎断面处会有有偏狭形气孔或杂质留下的缝隙。元青花的瓷胎老化干燥,但断面会呈现糯米光泽,这种情况在玉壶春瓶上最为明显。大部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这就是元青花的底足特点。谢谢
宋、元和明前期的瓷器施釉普遍肥厚,温润如玉。元青所施之透明釉,在20度左右的放大镜下观之,如冰层履盖于器表和青花之上,既有透明感又有蒙珑感。这种现象是仿品所不能和不及的。其二、出汗,在天气闷热或下雨前釉面出汗,以手抚之似有一层雾水,光滑无比。第三、釉面随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弱光下,元青釉面呈鸭蛋青色。在此种情况下看元青花整体发出一种幽幽的、蛋绿色的宝光。釉如水,似有流动感,青花如在水中,是鲜活的。强光下,釉面呈青白色,积釉处呈湖绿色。此种现象可能与釉层的厚薄、青花的满工和汽泡中空气对光和颜色的吸收、反射有关。
汽泡,元青釉中汽泡大而密集,浑圆通透,以大、小两种居多,中等汽泡很少。个别大汽泡边沿有小汽泡围绕,似系一珍珠项连一般;还有个别大汽泡顶端有一小汽泡,状如妇乳。大汽泡多鼓出釉面,视之抚之如蛤蟆皮。釉面棕眼较多,胎中铁质充满和溢出破汽泡,形成褐色小点一一芝麻点。这是仿者无法仿出的。
二、苏青。元至永、宣期间,精品瓷器多以苏青作出画,永宣以后苏料绝矣,这已成藏界定论。若此说立,则苏青当为鉴别元青真伪的重要根据。苏青作画,画面显得深沉而厚重,深入胎骨,无轻浮之感。迎火面发色蓝黑,褐色斑厚重,偏老;背火面发色艳丽无比,蓝如宝石。因此,元青发色多深浅不一,老嫩不一。苏青作画,画面较大且在平面者,多有聚缩现象,其成因为何,理论界尚无定论,吾人也不得而知,仿者至今亦未攻破。在立面则多有流滴现象,无论聚缩还是流滴,均有褐色锈斑生成,所不同者,聚缩处锈斑居中且下沉,流滴处锈斑居中下,尤以下沿为重,其釉表多有锡斑。在20倍左右的放大镜下观看,苏青成象深遂攸远,如秋夜之深空。发色蓝艳如同宝石,有玻璃质感。看用苏青所作之画,无论远近皆清亮悦目。
三,锡斑。目前藏界对其称谓不一,以称锡光者居多。所谓光者,无形易逝。而苏青所成之锡斑,则有形且千姿百态,光生于斑。所以,当以锡斑称之为妥。关于其生成原因,有的老师说是经数百年氧化而成。吾人认为,此说值得商榷。以铁锈斑为例,铁天生无锈,因日久天长空气氧化而成锈,铁为锈之母,锈为铁之衣,无铁则无锈矣。同理,釉表无锡,锡斑从何而来?实在值得打上几个大大的问号。吾人认为,锡斑应是在高温条件下,苏青中的一种特有元素或者就是锡元素游移到釉面而成。元青之锡斑,与釉面结合十分紧密,难以去除。吾人曾以锡斑为异类,用金属网擦,用稀流酸洗,均不能去除。元青之锡斑,非常薄,薄如箔。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如豆大者,有如针尖者,稀稀密密星星点点,其面十分细腻平滑。侧视,锡斑、釉层、汽泡和釉下青花及铁锈斑层次分明、互不相连。在20倍以上放大镜和白色光照下看,有如蓝色深空中闪烁的群星,十分美丽壮观。今人所仿之元青,其锡斑系人工所为,表面粗燥如豆碴,形状多为块、片状,且易脱落。全无自然之美,十分难看。
四,凹凸痕迹。元青瓷器釉面之凹凸痕迹是元青的又一特征,其形成是因苏青中铁质含量高,铁质比重大于胎土,在高温条件下铁质沉入胎土引起釉面下凹而成,下凹的程度随青花颜色的浓淡而变化,浓者下凹深,淡者浅之,其形状随同纹饰。在平面,其下凹状如同一个规则和不规则的干涸的水塘;在立面,无论凹面形状为何,均是上半部下凹明显,从中部开始渐渐上凸,随着铁元素的聚结增多,上凸则渐渐增高。此种现象是铁元素在高温条件下同时向里向下沉堕所至,由于是渐进形成,其坡度十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