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电窑300度可以开窑吗

喜悦的乐曲
留胡子的小白菜
2023-03-26 10:05:51

电窑300度可以开窑吗

最佳答案
潇洒的口红
矮小的耳机
2025-09-23 06:37:06

可以。电窑是用于烧制陶瓷器物和雕塑或是令珐琅熔合到金属器物表面的火炉,是通过电热元件发热,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的方式,实现快速加热,300度时可以开窑。但不能全部打开,窑炉温度降至500度时,打开窑炉顶部盖子,打开窑门5cm,300度时开窑门20cm,200度时开一半,100度以下时可完全打开,不可在窑内温度过高时打开窑门,否则窑内外温差过大,会引起窑体炉砖变形开裂,炉丝寿命变短及造成坯体炸裂。

最新回答
勤奋的奇迹
无聊的百合
2025-09-23 06:37:06

嗯。。。汗。。。

你是做什么?工业的还是自己玩? 感觉你似乎认为一个窑炉就什么都解决了一样,你知不知道制陶瓷的基本知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你说越详细越好,不知道是不是要从泥料、设备、工具、成型方法、釉料色料材料、烧制都说了。。。。具体点好不?

更汗了 自己做一个电窑。。。我的天,你真有野心,不过佩服你。

电窑的原理就是通过程序控制升温降温曲线,加热是靠两排碳化硅热棒进行加热。 靠石棉耐火砖保温。 想自己设计一个电窑比做一个柴窑都麻烦,你还得考虑很多问题,电路啊,火路啊,程序啊,流体力学都要用,很多比例的问题,而且你造假会很高的,如果你只是玩的话,建议你买一个,肯定比你自己做要省钱的多。而且电窑的型号分类多种多样,就算你设计出来了,你怎么实践?还得买好多工具辅助设计和制造。。

那个 你还是买一个或者到陶吧或者学校借用一下吧

冷艳的帆布鞋
机灵的牛排
2025-09-23 06:37:06
电窑炉的窑炉外壁由金属做成,里面是耐火砖和耐火石棉。电窑一般为氧化烧成气氛,可以作为(陶瓷)作品的素烧和中、低温釉的烧成,还可烧烤釉上彩等。电窑一般由电脑全程控制烧成,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烧成温度和曲线,操作便利安全。简单的来说电窑炉是给陶瓷印上精美图案用的。

电窑的特点:电窑的特点:热效率高,温度可精确控制,不需要燃烧室、管道、烟囱或排烟机,燃料与炉渣堆物,降温快。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清洁打扫。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电窑的传热方式主要是靠电热元件的福热传热,它和窑内充满火焰的传统窑炉不同窑容积不能太大,否则窑内温度分布将不宜均匀。二是他的经济效益比传统的窑效率高。

刻苦的雪碧
淡淡的毛衣
2025-09-23 06:37:06

电窑SP-1/SP-2段,选择其中一段进行设定。可设置:SP-1温度200°,升温时间2.00小时,恒温0.00,SP-2温度600°,升温时间4.00小时,恒温0.00,SP-3温度800°,升温时间1.20小时,恒温0.00,SP-4温度950°,升温时间1.20小时,恒温0.00。

电窑以电为能源,多半以电炉丝、硅碳棒或二硅化钼作为发热组件,依靠电能辐射和导热原理进行氧化气氛烧制。电子程序调控,操作简单,安全性能好,适用于各种工作场所,电窑是许多陶艺工作室必备的烧成窑炉。

相关信息

面对传统能源储量日益减少,能源价格飙升,陶瓷行业节能形势十分严峻,围绕这一新课题,国内外陶瓷行业正在抓紧研究开发新型的烧成方法,形成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如陶瓷微波烧成新工艺。据有关资料报道陶瓷微波烧成理论的研究取得成果。

已有多项陶瓷品种进入实施阶段,如特种陶瓷制品,象小件陶瓷齿轮、刀具,密封环等均可由微波烧成工艺烧制。陶瓷微波烧成工艺具有节能、烧成周期非常短等优点。特别是高温乃至超高温烧成1350℃~1600℃的精细陶瓷制品,传统烧成方法需要几小时至十几小时,采用微波烧成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其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长情的铃铛
满意的柚子
2025-09-23 06:37:06
1、烧成气氛的概念 陶瓷产品的烧成气氛是指在烧制的过程中,窑炉内的燃烧产物中所含的游离氧与还原成分的百分比。一般将烧成气氛分为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两种。游离氧含量在8%以上的称为强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在4%~5%的称为普通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1%~1.5%的称为中性气氛当游离氧的含量小于1%,并且co含量在3%以下时,称为弱还原气氛,co含量在5%以上的称为强还原气氛。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何种气氛制度来烧制陶瓷产品,要根据产品配方中原料的组成以及烧制过程中各阶段的物化反映情况来确定。当原料中所含有机物和碳较少,且粘性低、吸附性弱、含铁量较高时,适合与还原气氛烧成反之,则适合与氧化气氛烧成。 2、烧成气氛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众所周知,气氛会影响陶瓷坯体在高温下的物化反应速度、体积变化、晶粒尺寸与气孔大小等,尤其对陶瓷坯的颜色、透光度和釉面质量的影响,更显突出。 ① 影响铁和钛的化合价在实际生产中,当氧化气氛烧成时,坯料中的fe2o3在含碱量较低的玻璃相中熔解度很低,可析出胶态的fe2o3使坯显黄色当还原气氛烧成时,形成的feo熔化在玻璃相中呈淡青色。另外,当坯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一定时,若用氧化气氛烧成,被釉层所封闭的fe2o3将有一部分与sio2反应生成铁橄榄石并放出氧,其反应如下:(2fe2o3+2 sio2→2(2feo·sio2)+o2↑)反应生成的氧会使釉面形成气泡与孔洞,而残留的fe2o3会使坯体呈黄色。对含钛较高的坯料应避免用还原气氛烧成,否则部分tio2会变成蓝至紫色ti2o3,还可能形成黑色2feo·ti2o3尖晶石和一系列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呈色加深。 ② 使sio2还原和co分解在一定的温度下,还原气氛可使sio2还原为气态的sio,在较低的温度下它将按2sio→sio2+si 分解,因而在制品表面形成si的黑斑。还原气氛中的co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按2co→co2+c分解。在400℃时co2是稳定的,而在1000℃时,仅有0.7%(体积)co2。co的分解在800℃以下才速度较快,而高于800℃时需要一定的催化剂。碳虽也有催化作用,但要求一定的表面积,游离态的氧化铁催化作用则与表面积无关,因此在还原气氛中很可能因co分解出碳沉积在坯、釉上形成黑斑。若再继续升高温度烧成,在碳被封闭在坯体中若再被氧化成co2就会形成气泡,对吸附性能强的坯体尤为严重。 3、烧成气氛对产品缺陷的影响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如水分的蒸发,盐类的分解,有机物、碳和硫化物的氧化,晶型的转变,晶相的形成等。这些物理化学反应的速度,除了受温度影响之外,气氛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当,就会使陶瓷产品产生各种缺陷,下面介绍最常见的几种缺陷。 ① 黑心陶瓷产品的黑心是指在坯体的烧成过程中,有机物、硫化物、碳化物等因氧化不足而生成碳粒和铁质的还原物,致使坯体中间呈黑色或者灰色、黄色等现象。黑心缺陷的存在会影响陶瓷产品的强度、吸水率、色泽等性能指标。陶瓷产品产生黑心缺陷的关键是有机物、碳化物、硫化物氧化不足,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的低温阶段发生有机物的分解和如下的氧化反应:(fes2+o2→fes+so2↑(350~450℃))、(4fes+7o2→2fe2o3+4so2↑(500~800℃))、(c+o2→co2↑(600℃以上))在此阶段如果氧化气氛不足,有机物的分解和上述的氧化反应就无法完全地进行,c、fes2和feo等过多地残留积聚在坯体内而使坯体呈黑色、灰色、黄色。在实际生产中要消除产品黑心,须在600~650℃让有机物开始燃烧,在300~850℃让有机物、铁化合物和碳充分氧化,也就是说,应在预热带保证足够强的氧化气氛。另外,在烧成的低温阶段,烟气中的co会被分解,反应式如下:(2co→2c↓+o2↑)这一分解在800℃以上时会比较明显,而800℃以下时,在有一定催化剂的情况下反映也很明显(游离态的feo就是很好的催化剂)。如果在低温阶段窑内的氧化气氛不足,且存在还原气氛的情况下,由于在还原气氛中存在的feo,因此co会激烈分解而析出c。在低温阶段由于坯体的气孔率较高,析出的c很容易被吸附在坯体气孔的表面而形成黑斑缺陷。 ② 气泡和针孔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的低温阶段,除了发生前面所述的氧化反应外,还伴随着碳酸盐的分解:(mgco3→mgo+co2↑(500~750℃))、(caco3→cao+co2↑(550~1000℃))这些反应的速度和完全程度都受到气氛的影响,氧化气氛足够时,反应会快且进行得更完全反之,反应速度变缓且不完全。当烧成过程进入高温阶段后,坯体出现液相,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无法自由排出坯体外,于是便出现针孔、气泡等缺陷。在低温阶段将坯体内的气体成分全部氧化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碳酸盐和fe2o3在氧化气氛中要在高于1300℃以上才进行分解,但是在这样高的温度区域,坯体已经有液相存在,粘度减小,分解出来的气泡会冲破液相逸出,造成釉面不平,或者残留在釉层内,形成气泡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高温前(1000℃左右)要将烧成气氛控制为还原气氛,让fe2o3及硫酸盐类发生如下还原分解:(fe2o3+co→2feo+co2↑)、(caso4+co→caso3+co2↑)、(caso4→cao+so2↑) ③ 色差陶瓷产品的色差是指单件产品的各部位或单件(批)产品之间的呈色深浅不一的显现。在陶瓷坯体和釉料的原料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引入一些铁、钛化合物,在烧结过程中烧成气氛的不同会影响到铁、钛存在的价数,不同价数的铁、钛会有不同的呈色,当烧成气氛不稳定时,坯体的呈色相应改变,从而形成产品的色差。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钒钛金属砖,由于其坯料含钛较高,如在还原气氛下会有部分tio2转变成蓝色至紫色的ti2o3,形成色差,也有可能形成黑色的feo·ti2o3尖晶石和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加深铁的呈色,形成砖面颜色深浅不一,其反应式如下:(tio2+co→ti2o3+co2↑)、(feo+2tio2+co→feo·ti2o3+co2↑) 4、烧成气氛的控制烧成气氛的控制受到窑炉结构和设备配置的限制,比如风机风量的大小,风管直径的大小,排烟口、抽热口、抽湿口位置的设置等,都会影响到烧成气氛的控制。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稳定压力制度和合理操作燃烧器。 ① 稳定压力制度压力变化会影响到气体的流动状态,因此窑内压力制度的波动会引起气氛的波动,要控制好气氛,就必须稳定好压力制度,而稳定压力制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好零压面。在窑炉预热带,因要排走水分和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故压力相对比窑外环境的低,对比之下窑内气压处于负压状态在冷却带要鼓入冷空气使制品冷却,压力相对比窑外环境的高,对比之下窑内气压处于正压状态在正负压之间有一零压面,烧成带就处在预热带和冷却带之间,因而零压面的移动就会引起烧成带气氛的变化。当零压面位于烧成带前段,处于烧成带与预热带之间时,烧成带的气压为微正压状态,气氛为还原气氛当零压面位于烧成带的后端时,烧成带处于微负压状态,气氛为氧化气氛。 ② 合理操作燃烧器烧成的燃料是否完全燃烧将会影响到窑炉气氛,特别是烧成带的气氛。因此合理地操作燃烧器,控制好燃料的燃烧程度,是控制窑内气氛的重要手段。在燃料完全燃烧的情况下,燃料中的全部可燃成分在空气充足时能完全氧化,燃烧产物中没有游离c及co、h2、ch4等可燃成分,保证氧化气氛的实现当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中存在一些游离c及co、h2、ch4等,使窑内气氛呈还原性。要使燃料完全燃烧,须注意以下三点:①确保燃料与空气充分,均匀地混合②保证充足的空气供给,并保持一定的过剩空气量③确保燃烧过程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

 5、实际生产中烧成气氛的调整对于上述稳定气氛的理论要点,许多人都很清楚,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会因为要解决某些烧成问题而不自觉地改变窑炉的气氛,这种变化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以下是常见出现的问题。 ① 为了提高烧成温度而改变空气过剩系数有些多企业为了追求单窑产量的最大化,不断地加快烧成速度,缩短烧成周期。而操作工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加大燃料供应量,但燃料供应量增加后往往没有及时调节助燃空气的供应量和助燃风机总闸的调节,造成烧成气氛由氧化气氛变为还原气氛。 ② 为解决预热带出现的缺陷而改变其气氛一些操作工为了降低预热带后段的温度而减小排烟闸的开度,影响了窑炉压力平衡和气体流速,使预热带的氧化气氛减弱,如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前炉燃烧状态不良,使气氛出现波动。 ③ 为解决冷却带出现的缺陷而改变冷风量这样操作不仅影响到全窑压力制度的变化,而且会使气氛发生变化。比如加大冷风,容易使零压面向预热带移动,反之零压面又会向冷却带方向移动,这些都会使气氛发生改变。为了稳定压力,必须相应调节抽热闸的开度,以平衡全窑的气体进出量,稳定零压面。

悲凉的枕头
热心的服饰
2025-09-23 06:37:06
隧道窑炉在正常生产时,预热带烟气分散排出口,汇总烟道要定期清灰;窑顶不宜堆放重物;事故处理孔等窑内外相通连的孔洞应堵塞,防止漏风。砂封槽要定期加砂,砂粒粗细严格操作规程中的要求粘度,否则太大会挤破砂封槽,经常检查各风机的运转情况,要做到经常加油。紧固体也要经常性地查看是否转动等。隧道窑炉停窑检修时的维护保养隧道窑炉停窑熄火方法 熄火之前进车方法:可用空匣钵堆码10车左右进窑,然后推进空窑车。逐步地降低预热带的总抽力。窑炉空车推至高温点后,由烧成带前端向后逐步熄火,待制品车离开烧成带后最后一对燃烧室或喷嘴熄火。隧道窑炉按正常生产时的进车速度,继续进空车,适当调节冷却带冷热风量,使已烧成的制品按一定的降温速度冷却后出窑 随着温度的下降,适时调节窑顶拉杆的松紧。隧道窑炉当空车挤满窑道内部可停止进车,关闭冷却带的冷热风机,烟道闸板全部开启,打开窑门,关闭所有风机闸板,开启所有事故处理孔。收妥仪器仪表、热电偶送检验。隧道窑炉紧急停窑时的降温 在生产过程由于突发事故,必须熄火检修,此时不可采用鼓风机送风强制冷却且特别要注意经常调节拉杆窑炉结构是否合理,选型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量消耗的高低等,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窑炉设计:1、玻璃液熔制合格率99%(采用国内最先进熔制技术)。2、窑炉能耗低(节能型结构)。3、烟囱无黑烟(环保型。并且可根据用户需求安装环保装置)。4、炉龄长(国内同等造价、同等规格窑炉,而我公司燃烧系统设计更先进)。5、造价低(各部位耐材选择搭配合理,实用性强)。6、日常维护方便及冷检修热检修费用低(各部位耐材结构及钢结构设计先进)。7、综合性能与造价的性价比:高。 主要包括铁铬铝合金电炉丝和镍铬合金电炉丝两大类。前者属铁素体组织的合金材料,后者属奥氏体组织的合金材料。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电热合金丝如钨丝、钼丝等。从电热能量转换方面来分析,由于产生部分可见光而使能量损耗;电炉丝往往以螺旋状态使用,通电时会产生感抗效应

光亮的大侠
狂野的睫毛
2025-09-23 06:37:06
从控制温度来说是是可以,电窑就是加热到需要的温度,控制好温度,就可以烧出钧瓷来。

但问题是,烧瓷不只是控制温度,和烧柴相比,它没有“还原”的环境,所以,电窑烧出瓷,怎么看,与传统窑要差很多。电窑只能烧出抵挡旅游纪念品类货色,不可能烧出品质的东西来。

希望采纳。

耍酷的西牛
典雅的曲奇
2025-09-23 06:37:06
希望以下对你有用

用耐火材料砌成的用以煅烧物料或烧成制品的设备。

其种类甚多:

按煅烧物料品种可分为陶瓷用窑炉、水泥窑、玻璃窑、搪瓷窑等。前者按操作方法可分为连续窑(隧道窑)、半连续窑和间歇窑。

按热原可分为火焰窑和电热窑。

按热源面向坯体状况可分为明焰窑、隔焰窑和半隔焰窑。

按坯体运载工具可分为有窑车窑、推板窑、辊底窑(辊道窑)、输送带窑,步进梁式窑和气垫窑等。

按通道数目可分为单通道窑、双通道窑和多通道窑。

一般大型窑炉燃料多为重油,轻柴油或煤气、天然气。

窑炉通常由窑室、燃烧设备、通风设备,输送设备等四部分组成。

电窑多半以电炉丝、硅碳棒或二硅化钼作为发热元件。其结构较为简单,操作方便。

此外,还有多种气氛窑等。

窑炉结构是否合理,选型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量消耗的高低等,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设备。

忧郁的项链
满意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9-23 06:37:06
陶瓷 陶瓷 china,大写China,其意则为中国。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陶器的发明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定居”。因为陶器不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大致在700°C。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发现窑炉遗迹,可以推断是平地堆烧的。器型都是用盘筑或手工捏成型的罐、钵之类的小型陶器。虽然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大大地改进了原始人的生活质量。 距今5、6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制陶业以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烧制陶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裂和变形。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最能反映当时制陶水平的是细泥彩陶。它表面呈红色,里表磨光,且造型独特,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 一万年前,原始窑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为红色,成为红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绘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于器物表面,称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后期,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因此烧成温度达1100°C。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吸水率外型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 陶器的应用 陶器作为一种器具首先用于生活之中,所以一开始陶器多制成罐、碗、盆、钵等用于烧煮、储藏、饮食方面的用具。在许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各类炊煮器、食用器、盛贮器,这些都是满足先民们生活需要的用品。这一用途一直保留至今。 此外,在许多文化遗址还发现了陶网坠、陶纺轮、陶子弹等生产工具,陶网坠用于捕捞,陶纺轮用于纺织,陶子弹用于打猎。这表明陶制品已从生活领域跨入生产领域。 商代以后,陶器的最大用途是用做建筑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现了陶水管,晚期又出现三通陶水管,这些都是用于地下排水系统。 西周初期,筒瓦和板瓦已经出现,随后瓦当也问世了。这就使屋面的建筑材料有了新的格局。此后几千年,屋面建筑大都是这一格局。到了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砖块。陶制建筑材料,如砖瓦在秦、汉有了更大的发展,“秦砖汉瓦”成了建筑的基本材料。 陶器由于易于加工,人们在制造陶器时一开始就注意到美观的需求。最早的尝试就是在陶坯成型后,处于半干时用手和水将表面抹平,甚至在表面涂一层泥浆,即所谓陶衣。彩陶的出现,更增加了陶器的审美价值。陶塑作为一种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如河母渡遗址出土的陶猪、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头像等。到了商代,陶塑得到更大的发展,种类增加,形象更加生动逼真。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是秦代制陶工人的杰作。原料就地取土,未加调配。使用如此一般的黏土烧制这样巨大的陶俑而不变型,历经2000余年不损坏,这说明当时制陶技术的精湛、高超。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特殊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形象驰名于世界。这种“唐三彩”陶器是用白色黏土做胎,施以含铅的低温釉,釉中使用铁、铜、锰、钴等多种金属作呈色剂,在750-850°C低温下焙烧而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在制作时还采用了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的技法,巧妙的制成五彩缤纷,鲜艳奇目的器物。 陶器的耐火特性以及它易成型的优点,使它成为冶炼青铜时的陶坩埚和铸造青铜和铁器的陶范。从商周开始直到今日一直是人们使用的耐火材料。 瓷器的发明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中国陶瓷业对世界的影响 我国初唐时期,瓷器便由海上和“丝绸之路”输入到西方去了。公元8世纪,我国瓷器已经传到阿拉伯、印度、波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各国。 五代时瓷器传到朝鲜。与此同时,制瓷技术也被引进。朝鲜工匠在学习中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烧制成功了优美的“翠色”瓷器。唐代的陶瓷在日本出土的很多,南宋时期日本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在福建学习制瓷,回国后建窑,烧制出黑釉等瓷器。 在南洋一带,如印度尼西亚曾出土晚唐、五代的青瓷和三彩陶器。文莱也发现过唐代黑釉、青釉瓷器。马来半岛也发现过唐代的瓷器。 11世纪,我国造瓷技术传到波斯喇吉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等地。15世纪后半叶,中国的造瓷技术才传到意大利的威尼斯。从此,欧洲的造瓷技术便得到迅速发展。 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指与生物体或生物化学有关的新型陶瓷。包括精细陶瓷、多孔陶瓷、某些玻璃和单晶。根据使用情况,生物陶瓷可分为与生物体相关的植入陶瓷和与生物化学相关的生物工艺学陶瓷。前者植入体内以恢复和增强生物体的机能,是直接与生物体接触使用的生物陶瓷。后者用于固定酶、分离细菌和病毒以及作为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使用时不直接与生物体接触的生物陶瓷。 植入陶瓷又称生物体陶瓷,主要有人造牙、人造骨、人造心脏瓣膜、人造血管和其他医用人造气管和穿皮接头等。 植入陶瓷要求其一要与生物体的亲和性好,即植入的陶瓷被侵蚀、分解的产物无毒,不使生物细胞发生变异、坏死,不会引起炎症、生长肉芽等。二要在体内有长期功能,且可靠性高,即在10年~20年的长期使用中,不会降低强度,不发生表面变质,对生物体无致癌作用等。三要易于在短期内成形加工。四要容易灭菌。陶瓷不同于金属,它具有强共价键性质,即使在生物体内苛刻的化学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排异反应迟缓,具备长期使用的机械性质。与有机高分子材料相比,生物体陶瓷耐热性好,便于进行高压灭菌。 目前已经实用的植入陶瓷的品种如表所示。 植入陶瓷的品种、用途 氧化铝陶瓷和单晶氧化铝 表面为亲水性,与生物体组织有良好的亲合性人造骨、人造关节、接骨用螺钉 磷酸钙系陶瓷(磷灰石质陶瓷) 类似于人骨和天然牙的性质、结构,可依靠从体液中补充Ca2+、PO 等形成新骨,可在骨骼接合界面产生分解、吸收和析出等反应,实现牢固结合人造骨、人造关节、人造鼻软骨、穿皮接头、人造血管、人造气管等 其他陶瓷(碳,CaO-P2O5-SiO2、Na2O系玻璃、微晶玻璃等) 具有生物稳定性的碳有很好的生物体亲和性 人造心脏瓣膜、人造骨、人造牙等 生物工艺学陶瓷主要应用的有多孔玻璃和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用作固定酶的载体;多孔陶瓷可用于细菌、病毒、各种核酸、氨基酸等的分离和提纯,还可用于处理生活用水。 陶瓷人工关节 现在,人的关节万一损伤,可以换上人工关节。正像机器损坏了,换个零件那样。以前人工关节一般用不锈钢之类的金属材料制成。在气温变化时,特别是遇到阴雨天,装上这种金属关节的人,往往会感到酸痛。这是因为人体里的液体(称为体液)酸碱度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并与金属关节相互作用,产生电解现象,使人体的局部生理状态紊乱,引起不适的感觉。 如果采用陶瓷材料来制造人工关节,就没有这种痛苦和烦恼了。陶瓷不怕酸碱腐蚀,也不导电,无论体液酸碱度如何变化,对陶瓷都不会起作用。 不是任何陶瓷都可以作为人工关节材料的。凡是生物医学材料,除应满足一定的理化性质要求外,还必须满足生物学性能的要求,即生物相容性要求。 凡是可作为生物医学材料的陶瓷,称为生物陶瓷,它们可用于制造体内修复器件和人工器官,在化学成分上,生物陶瓷通常由存在于生理环境中的离子(钙、磷、钾、镁、钠等)或对人体组织仅有极小毒性的离子(铝、钛等)所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陶瓷的种类很多。例如,氧化铝生物陶瓷强度大、硬度高、摩擦系数小、耐磨性好,适合于制造人工关节头和臼等对耐磨性要求高的修复体、牙种植体、耳听骨修复体、骨螺丝等。氧化锆生物陶瓷不仅具有良好的耐磨性、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其断裂韧性和强度均优于氧化铝陶瓷,用其制作的髋关节头比氧化铝陶瓷的小20%左右,从而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更长的寿命,主要用于关节、牙等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学家还研制成功了等离子喷涂氧化铝、氧化锆人工骨与关节陶瓷涂层材料,并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淡定的煎蛋
留胡子的胡萝卜
2025-09-23 06:37:06
我是做陶瓷的。据我所知,在国外有很多你这样的人,当然国内也有不少,都是因为爱好,自己开个小作坊,当然,这些人不仅得懂陶瓷工艺,还得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烧制陶瓷产品可以使用的窑炉种类很多,用于批量生产的窑炉我就不说了,针对你需的可能选择梭式窑,目前比较流行的窑炉种类,这种窑炉主要使用电、液化气或天然气加热。使用简单,操作便利,易上手。

你所说的土窑,我对“土”理解就是原始,原始的窑就很多了,最原始的就是用泥捏成器具,然后放柴火堆里一烧,这就成了。

对于你的想法,实际并不难实现,你去买上几个高温匣钵(莫来石质的或碳化硅质的都可以),你的陶瓷放里面就可以了。然后就是想办法把这高温匣钵加热到1200摄氏度左右(温度确定可以买测温锥)。至于窑的样子,你可以发挥你的想像力,自己设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