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陶瓷隧道窑

优秀的书本
忐忑的路人
2023-03-26 05:33:31

陶瓷隧道窑

最佳答案
忧心的洋葱
痴情的方盒
2025-09-24 00:46:58

您好!!!

前两天刚好我也在看这个

窑炉经过一段时间的歇息后,窑体已逐渐冷却下来,窑上的系统工作参数逐步变为一个需要重新设置的状态,这时窑的状态参数虽然与新建窑不一样,但也已经处于 “零”状态。在再次使用窑炉时,需要对窑炉进行重新点火,那么重新点火时应注意什么呢?针对不同的窑炉,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

1、隧道窑再次点火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隧道窑来说,由于其建造时内部大部分使用耐火材料砌筑,窑停用一段时间重新启用时,应对窑上的各种系统及设置进行重新调整,并按耐火材料的性能对窑进行加热处理,逐渐使窑炉温度升至正常使用温度。

1.1再次点火时对窑的检查当再次对隧道窑进行点火作业时,应对窑上系统、窑上的各种设备、各种设施进行详细地检查,给点火提供充足的条件。

1.1.1 检查窑底冷却系统隧道窑窑底冷却系统是针对隧道窑轨道和窑车而专门设计的系统,它能够降低窑车底下的温度,尽量使窑车轨道的热胀长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对窑车进行冷却,使窑车受热变形处于最小值。检查窑底冷却系统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保证窑底供冷风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让底部通风管道畅通无阻,抽取余热风的管道风量足够将冷却风全部抽出。

1.1.2检查窑车运转系统窑车运转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证窑车不但在窑内正常运行,而且要求窑外的运行系统也能够实现整条生产线的正常进行,使卸砖部位能够及时将砖坯卸完,空窑车能很快被送往码坯处,码好坯的窑车能在必要的时间被送进干燥室或隧道窑中。检查窑车运转系统时,应特别注意窑内顶车机的工作状态,要保证顶车机能够按照预定的速度,准确的位置将窑车送往窑内指定地点。对于拉引机,要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将窑车拉出隧道窑放于电托车之上。窑两端的电托车要能能使回车线上或窑内的已被烧好的砖车及时地进窑或出窑。回车线上的运转设备,不但能将烧成的砖车运送至卸砖处,而且能将空车运到码坯处,并将码好坯子的窑车送往进车电托车上。

1.1.3检查窑上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对窑炉的烧成作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窑内温度的高低及温度的均匀程度取决于通风能力和风量分配的好坏,烧成过程就是能量交换过程,湿热交换过程,这些都是靠调节窑上通风系统的风量来实现的。检查时应重点注意管理道是否畅通,应清理干净管道内的积灰。各种控制阀门的动作是否灵活,能不能按要求调到需要的位置,是否能够达到控制送风量和排风量的目的。管道上的保温层保温效果是否良好,因为这关系到余热风温是否满足干燥要求,温度对厂内生产环境的影响有多大。对于保温层损坯的地方。要进行更换,对保温不够的位置,应增加保温层厚度,争取达到要求的热阻系数。

1.1.4检查窑上检测控制设施窑上检测控制设施是监测窑内温度制和压力制度以及窑内温度分布的关键部件。它能够使我们掌握窑内烧成的实际状况,为控制窑炉的烧成提供基本的真实数据,是窑炉烧成的依据。检查检测控制设施时,首先要校核所有的检测仪器、仪表,使其检测精度符合要求。其次,检查其安装位置是否准确,该位置检测出的数据是否反映了窑内的实际情况。再之,校正舆设施在传输时的损失,要保证传输损失符合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传输设施,要进行更换。

1.2再点火时,隧道窑的操作仅靠对隧道窑的检查,是不能保证隧道窑再次点火时就能顺利运行,细心和操作才能使点火过程逐步过渡到正常运行。

1.2.1 严格控制进窑干坯的含水率进入隧道窑的砖坯虽然是干坯,但是其中会有一定量的水分,这一部分叫残余含水率。由于窑烧成过程是在高温下进行的,坯内的残余水分和坯内的化学结合水都在较低温度下被排出坯体。再次点火时,窑体处于“冷”态,需要大量的热量才能将窑体加热,按照预定的升温速度,使窑体和坯体被加热到烧成时的状态参数。如果坯体残余含水量高,则升温时吸收大量热量,轻则浪费能源,造成点火能耗增加,重则影响点火升温制度,且影响烧成制度的稳定。所以,再次点火时,要严格控制进入窑内干坯的含水率,越干越好,当坯体残余含水率大于7%时,不能进窑。

1.2.2按照要求控制升温速度点火时,窑炉的升温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窑放置一段时间不用后,窑体中吸入大量的水分,排出这部分水分不但要吸收大量的热量,而且要特别注意窑体的升温速度。因为,水在由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中体积要发生很大的变化,约22.4倍。如果升温太快。窑体内的水分不是缓慢地被蒸发掉,而是短时间由液态更为气态,那么体积膨胀所产生的应力是非常大的,将对窑体的整体性产生极大的破坏,轻则使体产生裂纹、裂缝,重则使窑体的崩裂。窑内墙所用的耐火材料本身的性质要求,使得窑再次点火时升温速度也应按照一定的进度完成。升温速度超过耐火材料所允许的加热速度时,会使耐火材料产生爆裂,升温速度太慢会使耐火材料处于温度最薄弱的温度下的时间快长,会对窑墙或窑顶的强度产生较大影响。

1.2.3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进车制度再点火时,窑内温度提升的快慢,是否处于最佳升温速度范围内,与进车速度有直接关系。点火后要根据火床处于窑内的位置,窑内各段温度分布的实际状况,调整进车的速度,当局部温度升高过快时,应增加进车,而当窑内温度提升的过慢时,应该减少进车,让高温坯车在该部位多呆一会儿,为该处提供较多的热量。

1.2.4 注意控制窑内通风量窑内的热能是由燃料与氧结合进行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提供的。当燃料量与氧气量配合的恰到好处时,可放出最大热量,温度可以升到最佳状态。同时,砖及砖坯与热气体之间是靠对流换热进行热量交换的。如果风量过大,虽然综合传热系数大,但由于风温低,气体与砖之间温差较小,总传热量较小,不利于窑炉温度的升高。如果风量太小,虽然风温高,气体与砖之间的温差大,但由于综合传热系数小,总传热量也不会很大,同样不利于窑炉温度的升高。只有当窑内燃料量与风量都合适时,气体与砖之间具有较适宜的温差,具有较大的综合传热系数,这时总传热量也最大,会使窑炉升温很快。所以,可以通过控制窑内通风量的方法,控制隧道窑再点火时的升温速度。

参考资料里面还有轮窑再次点火的资料

最新回答
开朗的煎饼
机灵的苗条
2025-09-24 00:46:58

隧道窑始于1765年,当时只能烧陶瓷的釉上彩,到了1810年,有可以用来烧砖或陶器的,从1906年起,才用来烧瓷胎。最初著名的隧道窑,是福基伦式,到了1910年以后,就渐渐有了许多改进的方式。

隧道窑一般是一条长的直线形隧道,其两侧及顶部有固定的墙壁及拱顶,底部铺设的轨道上运行着窑车。燃烧设备设在隧道窑的中部两侧,构成了固定的高温带--烧成带,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隧道窑前端烟囱或引风机的作用下,沿着隧道向窑头方向流动,同时逐步地预热进入窑内的制品,这一段构成了隧道窑的预热带。在隧道窑的窑尾鼓入冷风,冷却隧道窑内后一段的制品,鼓入的冷风流经制品而被加热后,再抽出送入干燥器作为干燥生坯的热源,这一段便构成了隧道窑的冷却带。

在台车上放置装入陶瓷制品的匣钵,连续地由预热带的入口慢慢地推入(常用机械推入),而载有烧成品的台车,就由冷却带的出口渐次被推出来(约1小时左右,推出一车)。

应用于钢坯连续加热,或陶瓷连续烧结。

冷傲的流沙
高兴的毛巾
2025-09-24 00:46:58
隧道窑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归纳为:

1.按照烧成温度的高低可分为:

(1)低温隧道窑(1000~1350℃);

(2)中温隧道窑(1350~1550℃);

(3)高温隧道窑(1550~1750℃);

(4)超高温隧道窑(1750~1950℃)。

2.按照烧成品种可分为:

(1)耐火材料隧道窑;

(2)陶瓷隧道窑;

(3)红砖隧道窑。

3.按热源可分为:

(1)火焰隧道窑;

(2)电热隧道窑。

4.按火焰是否进入隧道可分为:

(1)明焰隧道窑;

(2)隔焰隧道窑;

(3)半隔焰隧道窑。

5.按窑内运输设备可分为:

(1)车式隧道窑;

(2)推板隧道窑;

(3)辊底隧道窑;

(4)输送带隧道窑;

(5)步进式隧道窑;

(6)气垫式隧道窑。

6.按通道多少可分为:

(1)单通道隧道窑;

(2)多通道隧道窑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

谦让的嚓茶
英勇的仙人掌
2025-09-24 00:46:58
平顶:在热工特性方面,平顶结构减少了窑内气体的分层,使窑内温度分布均匀,隧道窑的烧成带采用平顶还便于上排烧嘴的布置。随着隧道窑的发展,隧道窑内宽不断增加,陶瓷工业隧道窑的内宽大于2m已很普遍,有的甚至在3m以上。如果大内宽的隧道窑仍采用拱顶,势必有很大的拱高,严重影响窑内上下温度和水平温度的均匀性,所以无论引进的还是国产的宽截面

隧道窑,大多是采用平顶。

拱顶:(1)拱顶部位燃烧空间增大,可以增加截面中间部位辐射层厚度,增加传热能力;

(2)拱顶弧面有利于截面中部获得更多辐射传热;

(3)可更有效地克服平整顶存在的截面热气流死角,大大改善截面的温度均匀间。

另外,隧道窑烧成带中传热方式以辐射和热对流为主,辐射传热的关键是和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和辐射曾厚度成正比。隧道窑的拱顶结构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辐射传热效率,而且可增加辐射层厚度及温度均匀性。如果在高温带采用拱顶,而预热带和冷却带采用平顶结构,这样更有利于窑内热气流的搅拌,有利于减少温差。

整齐的超短裙
神勇的蓝天
2025-09-24 00:46:58
一、陶瓷生产过程的特点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投入原料开始,一直到把陶瓷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在陶瓷生产过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陈腐、坯件的自然干燥过程等。还需要借助自然力的作用。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这时,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合。

一般来说,陶瓷生产过程包括坯料制造、坯体成型、瓷器烧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同时陶瓷生产过程的组成可按生产各阶段的不同作用分为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和生产服务过程。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陶瓷生产过程,和其他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陶瓷生产过程是一种流程式的生产过程,连续性较低。陶瓷原料由工厂的一端投入生产,顺序经过连续加工,最后成为成品,整个工艺过程较复杂,工序之间连续化程度较低。隧道窑虽然是连续生产,但其速度尚不能与成型工艺的流水作业线相配合,需要做存坯、装坯和装窑等一系列烧成准备工作。工艺陈设瓷的生产更是带有浓厚的手工作坊式色彩,缺少工业化生产的规模与条件。因此进行工艺革新,实现连续化生产,对于提高陶瓷工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陶瓷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陶瓷工业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的习惯观念认为,技术不是这个行业的主要因素,因而忽略了对其的技术改造,再加上国家资金有限,陶瓷工业技术装备长期处于落后状况,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相当低,大部分机械设备只相当于先进制瓷国家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有的甚至处于二三十年代水平;彩绘、检验、包装等工序还依靠手工操作。

3.陶瓷生产周期较长。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产为止,所经过的全部日历时间。包括基本作业时间、多余时间和无效时间。陶瓷生产的周期较长,从矿山采掘、原料处理、产品成型、锻烧到销售,工序多,过程长,但在陶瓷生产周期中,真正利用的基本作业时间所占的比重是不大的,一般在30%一40%左右,时间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减少或消除作业中的多余和无效时间,增加基本作业时问的比重,这是陶瓷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待于在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新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去缩短陶瓷产品的生产周期。

4.陶瓷生产过程中辅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钵等消耗量大。石膏模型是采用可塑法或泥浆法成型坯件的重要辅助材料,其强度较低,耐热性差,使用寿命较短,所以在陶瓷企业中消耗量很大。由于废石膏的利用尚未得到满意解决,给厂区环境带来了影响。匣钵是陶瓷制品在烧成工艺中作为承烧物的耐火材料制品,匣钵的使用次数一般在10—15次,匣钵质量的低劣往往造成制品变形、落渣、火刺等一系列缺陷.因此,如何提高石膏模和匣钵的质量,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以及解决废石膏模和匣钵的利用问题,是值得陶瓷企业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5.陶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陶瓷生产过程中,坯体瓷化、釉层玻化需在1000℃左右高温条件下进行,日用陶瓷和电工陶瓷的烧成更需要在1300℃以上,加上各种机械和电器也需要消耗能源而获得动力.因此,陶瓷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据统计,陶瓷工业生产成本中,燃料要占30%以上,在我国,用于燃料的平均成本费用更高达40%。居各项成本的首位。

6.运输是陶瓷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陶瓷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品种繁多,生产出的半成品、成品及产生的余料、废料等,具有数量多运输量大的特点。此外,在陶瓷生产操作过程中,运输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如:球磨机的装料、榨泥机的卸料、坯泥及半成品的运输、制件的成型上釉等等。这就要求陶瓷企业一方面在厂址选择、空间布置、厂内运输线路的安排等方面力求合理,尽量减少运输量,另一方面力求实现陶瓷企业运输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7.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粉尘、固体废料和工业废水污染环境较严重。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窑炉多以煤和重油作为能源,会排出不少的烟气,企业对此要严格控制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使之符合国家允许的排放标准。力争采用煤气烧窑,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成型修坯车间应装有吸尘器,避免粉尘污染。榨泥机排出的废水应尽量回收,反复使用,废匣片、废瓷片也应尽量回收粉碎,继续使用。

8.陶瓷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较低。长期以来,陶瓷工业企业问的相互协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比重大,辅助性服务方面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如陶瓷企业几乎都有原料、成型、烧成、彩绘、包装与机修等车间和工段,这就使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劳动生产率低下。今后,必须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改造我们的陶瓷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向组织结构合理化要潜力。

二、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陶瓷企业生产过程能顺利进行,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使整个陶瓷生产过程的各工艺阶段、各个生产环节和各道工序之问都互相衔接,密切配合,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行程最短,时间最少,耗费量最小,效益最高。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注意按下列要求组织陶瓷企业生产过程:

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即产品在生产过程的各个工艺阶段、各个工序之间的移动,在时间上是紧密衔接的、连续的,不发生或很少发生中断现象。也就是说在整个陶瓷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没有或很少要停顿与等待现象。保持和提高陶瓷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可以更好地利用物资、设备和生产面积,减少产品在停放等待时可能发生的损失;有利于改善产品的质量。

陶瓷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在不同的生产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制泥工艺过程产品单一,属大量生产,机械化程度高,劳动对象属于连续不断的流动状态,但生产操作中运输工作占很大比重,原料的停放、等待时间较长。成型工艺阶段多属小批量生产,产品品种规格较多,劳动对象处于周期、轮番地连续状态。焙烧工艺过程主要是在窑炉中进行的,坯体成批送入,成品成批输出,处于周期性的连续生产状态。

针对陶瓷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搬运工作量大的特点,要保证和提高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首先,在企业和车间内部要有一个符合工艺路线次序的总体布置,使生产流程所经过的路线尽量短,减少厂内运输距离和时间;第二,要提高运输工作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减少工人搬运量;第三,要作好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和日常生产服务工作,减少停工待料时间。

2.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即在整个陶瓷生产过程中,基本生产过程同辅助生产过程之间,生产各个阶段、各个工序之间,在生产能力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是组织陶瓷现代化生产的必然结果。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可以充分利用陶瓷企业的人力、设备和生产面积,减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停放等待时间,保证各个环节均衡地、成套地出产产品。

为了保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在工厂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时,就要正确规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机器设备、各工种工人在数量和生产能力方面的比例关系。在陶瓷生产中,各环节之间应保持的比例关系有:坯料制备能力与坯体成型能力,坯体成型能力与生坯干燥能力,成型能力与烧结能力,白瓷制造能力与彩绘能力,生产过程的各种设备能力,设备维修同基本生产。原燃材料提供能力与基本生产需要,工艺过程与检验过程、运输过程之间的比例等等。

比例性对于陶瓷企业的设计,现有工厂的技术改造,各种生产设备的革新。生产计划的安排和日常生产的组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陶瓷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采用、产品结构的变化、质量的提高、原材料条件的变化和工艺革新等等,都会改变原来的比例关系,出现新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生产组织工作,及时调整各种比例不协调的现象,建立新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保证陶瓷企业生产的发展。

3.生产过程的节奏性。节奏性亦即均衡性,是指生产过程从投料到最后完工产品入库,各阶段、各工序生产都能保持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要求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生产大致相同数量或递增数量的产品,避免前松后紧,即月初完不成任务,月末加班加点突击完成任务那种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均衡地进行生产,能够充分利用设备和人力,防止突击赶工,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避免资金积压和各种损失浪费,还有利于安全生产和保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生产过程的节奏性应当体现在原材料投入、生产和出产产品三个方面。出产节奏性是计算原科、坯料投入以及生产节奏性的基础,而投人节奏性和生产节奏性又是出产节奏性的可靠保证。因此,陶瓷企业要加强计划组织工作,使各个生产环节协调进行,注意及时投料、及时成型和及时焙烧,以及日常生产准备和生产控制。

4.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即各个阶段、各个工序之间平行交叉地进行作业,它们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并存的。不仅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如陶瓷生产中的原料处理、成型、焙烧是平行地进行工作,而且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基本生产环节和辅助生产环节也是平行地进行工作。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对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在制品的数量,合理使用生产设备和仓库占地面积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生产过程的平行性,实质上是为了使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得到进一步体现而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必须保持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否则,即使个别设备或人力的不足,都会形成薄弱环节,影响整个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5.生产过程的适应性。是指生产过程适应市场多变的特点,能灵活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一个企业要实现生产过程的合理组织,除了要达到前面四项基本要求外,还应有生产过程适应性这一要求。即当产品品种发生变动时,就可以用最少的投资,以最快的速度,灵活地调整生产过程,以便顺利而及时地转人新产品的生产,否则,便会因产品陈旧过时而被淘汰。

由于陶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对陶瓷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迫使陶瓷企业要不断发展新产品,而不能不考虑产品的变动这个因素对合理组织生产过程带来的问题和产生的影响。为了增强适应性,陶瓷企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能力,不断使产品更新换代,还必须采用计划评审法、成组工艺和多品种混流生产等先进的生产组织方法,采用适应性强的机器设备以及柔性生产制造系统,以适应生产变动的需要。

从以上阐述的合理组织陶瓷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可以看出,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平行性和适应性这五项基本要求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和平行性是实现连续性的前提。而比例性、平行性和连续性又是实现节奏性的前提。因此,在组织陶瓷生产过程时,必须对上述基本要求全面加以综合考虑。

整齐的裙子
友好的歌曲
2025-09-24 00:46:58
梭式窑的方法比较老式,

隧道窑也可以叫电脑窑,

生产连续化,周期短,产量大,质量高。

所以可以看出隧道窑的比较好!

提高质量。预热带、烧成带、冷却带三部分的温度,常常保持一定的范围,容易掌握其烧成规律,因此质量也较好,破损率也少。

忧心的鸡翅
不安的自行车
2025-09-24 00:46:58
20-200排除残余水,200-500排除结晶水,500-700石英晶型转化,700-1050氧化,分解反应,1050-1200还原阶段,1200-烧成温度,烧结阶段。烧成温度-700,急冷阶段,700-400,缓冷阶段,400以下快冷阶段。

难过的硬币
俏皮的苗条
2025-09-24 00:46:58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陶瓷烧成窑分类如下:

(一)隧道窑

隧道窑因其产量高,燃耗低,劳动条件好,易机械化、自动化,是目前陶瓷及耐火材料工业应用较多的现代化窑炉。

隧道窑的窑顶用耐火砖砌筑,或用耐火浇注料预制块砌筑。窑底则由多台窑车组成。窑车沿固定的导轨移动。料坯放在窑车上由窑头推入窑内,经过预热、烧成和冷却,最后从窑尾出窑而获得成品。

(二)倒焰窑

倒焰窑是陶瓷工业目前常用的一种火焰窑炉,亦是烧制耐火制品的热工设备。因为火焰在窑内是自窑顶倒向窑底的,所以叫倒焰窑。

倒焰窑为间歇操作。其容积随生产的需要和工艺条件而变化,容量小的只有几立方米,大的可达200?300立方米。其外形可以分为圆窑和方窑两种。圆窑窑内上下温差较小,约20℃左右,上下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目前使用较多。窑的烧成制度、亦随烧成制品的材质而变动。

(三)梭式窑

梭式窑是一种窑车式的倒焰窑,其结构与传统的矩形倒焰窑基本相似。

梭式窑烧嘴安设在两侧窑墙上,窑底用耐火材料砌筑在窑车钢架结构上,即窑底吸火孔、支烟道设于窑车上,并使窑墙下部的烟道和窑车上的支烟道相连接;窑车在窑室底部轨道移动,窑车数视窑的容积而定;窑车之间及窑车与窑墙之间设有曲封和砂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