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生产基地分布在哪里?
1、佛山陶瓷生产基地:
佛山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行业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早期粗放式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环保压力。从2007年开始,就以“宁舍几百亿GDP也要把环境搞好”的决心,关停转移了300多家污染较大的陶瓷企业,仅留下60多家陶企在本地实现清洁生产,持续开展环境执法治理。
2、黄冈市黄梅瓷砖生产基地
杉木乡被称作黄梅“景德镇”。该乡有6家规模以上陶瓷企业、14条陶瓷全自动生产线,年产值30亿元。“陶瓷作为传统材料,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陶瓷企业都在升级改造生产线,天成陶瓷还准备新上无机非金属陶瓷项目。
3、广西梧州市陶瓷产业园:
梧州市陶瓷产业园藤县中和集中区,已有5家陶瓷企业的33条生产线成功点火并试产投产,每日几十万块瓷砖“新鲜出炉”。另有4家陶瓷企业的基建、安装等工作也紧锣密鼓进行。中和集中区总体规划2.1万亩,规划建设陶瓷生产线200条,年产值将达200亿元,配套物流业产值达100亿元。
4、黑龙江依安经济开发区:
黑龙江依安经济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陶瓷工业区规划面积10.84平方公里,拥有长江以北储量最大的230亿吨砂质高岭土矿,石英砂储量达100亿吨以上。产品涵盖日用工艺陶瓷、外墙劈开砖、内墙砖、室内地砖、广场地砖、陶瓷刀具、特种陶瓷等,填补了黑龙江省陶瓷产业空白。
5、山西阳城陶瓷工业园:
阳城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陶瓷产业,斥资数亿元兴建陶瓷工业园,引进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江西等地客商入驻,全县建成21家大中型现代化建筑陶瓷企业,形成年产2亿平方米的生产规模,以建筑陶瓷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阳城国际陶瓷城为抓手,以陶瓷产业配套项目为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佛山:中国产业重镇兴起“绿色制造”浪潮
参考资料来源:国际在线-黄梅新材料产业紧盯高质量:从“一片瓷砖”到百亿产业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广西最大陶瓷生产基地建设探秘:白土变“真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国瓷都”依安:两年内打造10亿级陶瓷产业集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山西阳城亮出新名片 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生产销售基地
中国八大瓷都分别是:汝窑(河南汝州)、耀州窑(陕西铜川)、官窑(江苏扬州)、定窑(河北保定)、磁州窑(河北邯郸)、钧窑(河南禹州)、景德镇窑(江西景德)和哥窑(浙江省龙泉)。
瓷器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扩展资料
1、汝窑
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和汝州市张公巷均发现汝窑烧造迹象。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2、耀州窑
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名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汝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耀州窑
江西省东北部一个市镇,地方不大,但名声很大,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以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瓷城。“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这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景德镇也当之无愧。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五代景德镇 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这种单一的原料制胎,史称“一元配方”。用瓷石制成的坯,在高温下易变形。为减少变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压力,这样瓷器的造型风格受到一定影响。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胎呈灰色,与当时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窑制品风格相近,其质量上乘的制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白瓷较精,白瓷胎致密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与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五代景德镇烧制白瓷的成就,对于该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景德镇也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它开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但从全国范围来说,那时的制瓷格局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景德镇窑同它们相比,还稍逊一筹。五代是景德镇瓷业的起步阶段。
宋代景德镇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恢复安定,生产得以发展,制瓷业也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各地名窑名瓷不断涌现,其中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和哥窑被后人称为五大名窑,成为当时制瓷水平最高的代表。受其影响,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日益成熟,规模迅速发展(瓷窑多达300余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一种品种。这种瓷器因釉色青中显白,白中泛青,介于青、白之间,故得名(也称为影青、映青、隐青)。青白瓷,清淡高雅,俊秀挺拔,享有“饶玉”之称(即饶州之玉,因景德镇在宋时属饶州)。它是景德镇独创的一种瓷器,因而也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珍贵的品类。
青白瓷以日用器为主,饮食具有碟、盘、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卫生具有钵、洗和各式香薰,照明具有灯盏,瓷枕有象枕、狮枕等,盛化妆品和香料的盒更是丰富多彩,还有浮雕人物。齐全的品种说明,景德镇瓷工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器物的成型方法;而且还出现了较细致的分工。
此时,瓷工们对成型质量非常讲究,坯胎已做得很薄,坯体表面也加工得十分精细,再辅之刻花、篦点、篦纹和印花装饰,与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辉映,使青白瓷真正收到了光致茂美的艺术效果。它常见花纹有牡丹、莲、梅、卷草、凤、鱼、婴戏等。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无花纹,器形规整,釉质润洁,有“冰肌玉骨”之誉。北宋中期以后,刻花、篦点、篦划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南宋以后,盛行印花装饰。其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到河北定窑影响,因而又被称为“南定瓷”(即南方的定窑)。如果从瓷器的致密度、透光度、烧制技术等方面比较,青白瓷比定窑瓷好,青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都很高,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标准。此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广东产区品种齐全,技术先进;以抛釉砖、抛光砖、仿古砖、瓷片、岩板为主。
江西产区品种齐全,性价比较高;品种有抛釉砖、仿古砖、抛光砖、瓷片、中板、小地砖等
福建产区主要仿古砖、外墙砖、地铺石。
江西瓷砖厂家分布较为集中,其中以高安及泛高安产业带瓷砖厂家最多,其中包括宜丰、上高、丰城;江西产区接近80%的产能都在这一地区。
高安瓷砖产区位于高安市新街镇——“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这是目前全国建筑陶瓷行业中第一个命名为国家级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因高安市瓷砖厂位置集中,交通运输方便,土地、原料、人力等资源相对丰富,市场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有着较好的发展建筑陶瓷产业的基础条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产能第二大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