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明代瓷器的空白期?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被称作明代景德镇陶瓷烧造的“空白期”,虽然在此期间御窑厂与民窑均未停止生产,但由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宫廷争权,加之景泰皇帝偏好铜胎珐琅器,导致此时期瓷器烧造严重萎缩,至今未尚发现署年款的空白期官窑瓷器,民窑瓷器精美者亦少。祝你好运
空白期指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因为国内政治和经济都比较动荡,所以景德镇御窑厂处于一个相对低落的时期.
由于在以前,还未发现过这三代有明确纪年的官窑器,因此学术界称这段时期为空白期. 其实严格的来说,不是瓷器的空白期,而是官窑纪年款的空白期.
其实这三代,尤其是天顺时期,瓷器产量还是比较多的.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官窑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它无精美的雕饰以哗众,也无艳彩涂绘以媚人,唯以古朴庄重的造型、莹润如玉的釉色、鳞鳞如波的纹片协同紫口铁足之美,形成了和谐优美、神完气足的艺术珍品。
宋代官窑瓷器的辨别方法
要鉴识官窑瓷,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去进行辨别。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与汝官窑的烧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创烧时间上几乎是先后衔接的,同出于皇家的专用窑,可以看到其间的承接和发展。所以,这两个窑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艺特点虽多有相仿之处,但还是有差别的。北宋官窑的胎骨与汝窑相似,但较汝窑器要薄些,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窑器胎质中含铁成分比汝窑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体的器物。北宋官窑器一般都用正烧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为多,也有少量是满釉裏足用支钉支烧的。其支钉与汝窑的芝麻粒状不同,呈圆形的小米粒状,支钉数量也较汝窑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单数也有双数。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无论是在胎釉和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加上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除了垫饼烧的以外,支钉烧的器物底足也可见棕褐色支烧痕。晚期用垫饼托烧的也见有一些灰白色胎的,这种胎上常刷以酱色护胎釉,因此烧成后也有“紫口铁足”的效应。早期南宋官窑与汝窑一样,采用支钉托烧,但支烧痕呈圆形,数量也比汝窑器多,大器可达到20个,而且单双数都有。晚期多采用垫饼托烧。
在施釉上,早期南宋官窑多薄胎薄釉,晚期多薄胎厚釉。厚釉器施釉多至几层甚至十几层,釉的厚度甚至超过胎骨。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青灰、青黄、灰绿、黄绿和炒米黄等色。釉面有开片,以蟹爪纹为主,也有冰裂纹等,大多是较稀疏的浅黄色开片。在开片中以暗红色的所谓“鳝血纹”为上品,黑色的“梅花片”次之,墨纹再次之。
南宋官窑器均属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追求精致,不可越规。一般均是仿古代青铜器形式而制作,形制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大件器物较少见,所见大都是小型器物,如盘、碗、瓶、炉、洗和文房用品等。
鉴于上述制瓷特点,要鉴识南宋官窑器,就必须先看胎质。市场上可见到一些黑胎的仿官窑器,但这些仿品黑胎虽相似,而胎质常显粉状而过于细腻,不像真品因含杂质较多反而显得粗糙,在酱色的露胎处,可见点点黑褐色斑状色块。所以,凡在露胎处不见点点黑褐色斑者,就要小心。真品胎色呈糯米状,仿品胎质常无法做出糯米状。因为缩釉,真品有棕眼,棕眼呈自然状态,露胎处也可见点点黑褐斑。仿品常无棕眼,有的也不自然。在釉面上,因为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感,因此,首先要看器物有无玉质感。真品视之如青玉。因为要追求玉质效果,釉面玻璃质感不强,釉面润泽,呈亚光乳浊性。放大镜下可见气泡如细小的串珠紧密聚集在一起一样。因为烧造温度不高,整器击之声音较低。仿品这一点上是最难做到的。所以,凡器物无玉质感者,就须谨慎待之。出土器在开片之内可见有土沁深入肌理。仿品也可做出土沁相似的颜色,但在放大镜下常可见土沁都是浮在表面的,做得好的,也可有侵入的,但不自然,不均匀,认真细看,不难识别。真品器形规正,形美而又有沧桑之感;仿品在这一点上常无法达到,尤其是不能传递出历史的沧桑之感。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 汝、官、哥、定、钧”闻名于世,其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汝、官、哥、定、钧”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绝伦,弥足珍贵。
传世官窑有人疑伪
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在于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等特点。宋代官窑瓷器不做随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因此对于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有位山东学者认为传世的宋代官窑瓷器都是赝品。此说一出,引起瓷界广泛争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传世宋代官窑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窑不带“官”字款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地较多从 明 嘉 靖 起 瓷 器 胎 质 已 远 不 如 明代早、中期淘炼精密、细密洁白。万历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可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显着见差,胎质较细、空地较多,并多见黑色杂质。瓷釉方面,万历,在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期间几乎没有生产瓷器,在中国历史上变成瓷器空白期。
期间瓷器釉子光润肥厚,釉色泛青。
辨纹饰
纹饰线条如硬笔所绘万历期间瓷器纹饰选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概括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因为回青料晕散景象严重,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期间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提所绘通常纹饰已趋烦琐,画面缺少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提头大如斗麒麟瑞兽返老还童。
辨技能
器物底足处理不非常规整万历期间瓷器上最为杰出的的装修是镂孔方法,这是以前不常用的技能方法。镂雕器中多见瓶、盒之类,镂雕方法较率意,无精密之感。万历期间瓷器大器很多,多制造粗糙,时有夹扁景象瓷器修胎不非常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因为其时是分段拉坯成型,加上此刻技能较粗糙,腹部可见显着接胎痕器物里釉可见白色绞丝纹小件瓷器多见有各式盒子、笔杆、笔山、盘、碗、香薰、炉、莲瓣形洗、烛台、各式托座、执壶、盆、壁瓶等,有的修胎较精密,有的则稍粗。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坦盘有塌底景象,底足处理不规整,器物底足可见粘砂景象盘碗类器物底足足墙较窄,圈足较浅,微向内收拢底足的胎釉交接处多有一线橙黄之色,也称火石红,这是判定的一个根据。
辨款识
"万"字表现了迟早两期的个性明万历官窑年款多为六字楷书,四字楷书较少见。有青花和紫彩书写款,也有刻划款或在刻划款的笔画上填绿彩的。落款方位较杂乱,多见于外底,还有内底、外口沿、肩部等。青花烛台则书于盛盘下。六字款的摆放方法有六字双行、三行、单排横书、单行直书及旋环形等。款外有围以双圆圈或双方框的,也有无边栏的。有一种青花番莲八吉利纹高足碗,内底心直书六字单行款,款外加双方框,框外复加双圆圈,此种样式较罕见,明代除万历朝外,唯宣德朝还有此样式。有些尊、洗的外底不施满釉,而是仅在基地有一圆饼形釉罩住六字双行青花款。万历官窑瓷器年款中的绝大多数为青花款,且迟前期特征明显,前期的青料与隆庆时类似,呈色淡雅,字体挺拔有力,中晚期则淡雅者少。万历款识字体颇近颜体,正经整齐,敦厚刚劲,笔力较硬,转机处多抑扬,捺多偏长
为什么要收藏明清官窑瓷器
一说起中国的官窑,就能联想到宫廷剧里太监或者奴婢细心擦拭宫内大大小小的瓷器摆件的画面。
在明清时期,也就一百多年前,一般百姓是看不到官窑的,只有少数流传宫外,都是宫廷里太监或者奴婢受赏送出宫外或私自偷出宫外。
明清官窑历史价值,你知多少?
全世界最值得投资的品种是中国瓷器
想想中国的英文是china,亦有瓷器的意思,投资瓷器意味着投资中国?当然不能这么肤浅,能以一个器物来给国家命名,可见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支撑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力。
其中投资明清官窑瓷器经济效益最好。为什么呢?
其一,中国明清官窑瓷器历史悠久。
首先中国的景德镇从洪武二年到宣统三年,中间跨度643年,在643年当中有记载的烧造的时间差不多整整将近五百年,其中万历三十五年停灶以后中间有一段,包括中间还有明代空白期的停灶。
其二,物以稀为贵,明清官窑瓷器很稀缺。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热衷于收藏古物,对御制器物亦是精益求精。当时的官窑瓷器有一个特点,很多都承载着帝王的思想和愿望,还有很多历史的背景。
一百年前,中国的明清官窑瓷器是一般老百姓官窑看都没看过
太监宫女是在皇宫后宫里边打扫时才有机会接触上太和殿朝拜的大臣也只是瞄视旁边的彩色瓶
直到1925年故宫开放,普通百姓才有机会看到神秘的皇家瓷器,短短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能看能摸,甚至还可能拥有一件,但是它的数量是非常珍稀的,是一种稀缺资源中的稀缺资源,因为现在大部分官窑都在博物馆。
在鱼目混杂的市场,鉴别真伪是一道难题
一个好的艺术品,它的收藏背景非常重要,我们在收藏时,一定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收藏从历史的高度去审视每一件作品,尤其是它背后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懂没关系,小编还带来了一堆干货喂饱你(行家可以飘过了~)
下面是明清历代官窑部分款识,可供大家参考:
1、大明嘉靖年制真品的款识
2、大明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3、大明宣德年制真品的款识
4、大明成化年制真品款识
5、大清康熙年制真品款识
6、大清雍正年制真品款识
7、大清乾隆年制真品款识
8、大清嘉庆年制真品款识
9、大清道光年制真品款识
10、大清咸丰年制真品款识
11、大清同治年制真品款识
12、大清光绪年制真品款识
往期精彩内容:
视频解析小叶紫檀棕眼知识,太全面了
硬币收藏中的“天坑币”,如果能够碰到一枚,那就是太幸运了!
哪位老铁认识这手串是什么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