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青花云龙纹大龙缸在古代是干啥的

哭泣的音响
魁梧的篮球
2023-03-26 03:34:58

青花云龙纹大龙缸在古代是干啥的?

最佳答案
执着的爆米花
土豪的鲜花
2025-09-24 13:51:20

随着对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这三朝御窑瓷器的真实面貌被逐渐揭开。自20世纪80年代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迄今已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御窑瓷片标本。

展览中有很多展品使人耳目一新。如:一组青花云龙纹大缸残片,修复后龙缸口径70多厘米,高80多厘米,形体之大,在明代绝无仅有。这种青花云龙纹大龙缸的出土,印证了相关文献记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北京宫殿刚刚落成一年,前朝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即遭雷火焚毁。直到19年后的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才开始重建,于正统六年九月完工。

据《明史》记载,当时“命造九龙、九凤膳案诸器,既又造青龙白地花缸。王振以为有璺,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当时命造这种青花大龙缸是为了用来蓄水救火,但因烧造难成,遂改用铜缸、铁缸。来源:北京青年报

最新回答
单身的花瓣
悦耳的手机
2025-09-24 13:51:20

引言 景德镇是江西省东北部一个市镇,地方不大,但名声很大,无论古今中外,都知道景德镇以产“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瓷城。“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这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对景德镇的高度评价,景德镇也当之无愧。

景德镇的形成阶段 景德镇在东晋叫新平镇,唐武德四年改镇为县,仍叫新平。因其雄居昌江南岸,又叫昌南镇。北宋真宗时(公元1004--1007年)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镇烧制的瓷器光致茂美,名扬海内,真宗皇帝赵恒派官员到镇督造瓷器,贡奉朝廷,并命陶工在瓷器底部写上“景德年制”四字。景德是真宗年号,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改名为景德镇,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五代景德镇 五代时,景德镇瓷业已初具规模。当时,景德镇制瓷还没有使用高岭土作瓷坯原料,仅用瓷石作原料。这种单一的原料制胎,史称“一元配方”。用瓷石制成的坯,在高温下易变形。为减少变形,陶瓷工就把底足加厚加重,以承受上面的压力,这样瓷器的造型风格受到一定影响。五代时,景德镇的主要产品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胎呈灰色,与当时名噪南方的浙江越窑制品风格相近,其质量上乘的制品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白瓷较精,白瓷胎致密坚实,吸水率低,色调纯正,与北方白瓷接近,但透光度更好。五代景德镇烧制白瓷的成就,对于该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明清时期彩瓷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景德镇也是南方最早生产白瓷的地方,它开始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但从全国范围来说,那时的制瓷格局是“南青北白”,即南方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北方以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景德镇窑同它们相比,还稍逊一筹。五代是景德镇瓷业的起步阶段。

宋代景德镇 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社会恢复安定,生产得以发展,制瓷业也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各地名窑名瓷不断涌现,其中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和哥窑被后人称为五大名窑,成为当时制瓷水平最高的代表。受其影响,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日益成熟,规模迅速发展(瓷窑多达300余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一种品种。这种瓷器因釉色青中显白,白中泛青,介于青、白之间,故得名(也称为影青、映青、隐青)。青白瓷,清淡高雅,俊秀挺拔,享有“饶玉”之称(即饶州之玉,因景德镇在宋时属饶州)。它是景德镇独创的一种瓷器,因而也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珍贵的品类。

青白瓷以日用器为主,饮食具有碟、盘、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卫生具有钵、洗和各式香薰,照明具有灯盏,瓷枕有象枕、狮枕等,盛化妆品和香料的盒更是丰富多彩,还有浮雕人物。齐全的品种说明,景德镇瓷工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器物的成型方法;而且还出现了较细致的分工。

此时,瓷工们对成型质量非常讲究,坯胎已做得很薄,坯体表面也加工得十分精细,再辅之刻花、篦点、篦纹和印花装饰,与影青釉相互配合,相互辉映,使青白瓷真正收到了光致茂美的艺术效果。它常见花纹有牡丹、莲、梅、卷草、凤、鱼、婴戏等。北宋前期,青白瓷多光素无花纹,器形规整,釉质润洁,有“冰肌玉骨”之誉。北宋中期以后,刻花、篦点、篦划纹饰在器物上大量出现。南宋以后,盛行印花装饰。其纹饰题材,布局方法,明显受到河北定窑影响,因而又被称为“南定瓷”(即南方的定窑)。如果从瓷器的致密度、透光度、烧制技术等方面比较,青白瓷比定窑瓷好,青白瓷的白度和透光度都很高,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标准。此后,社会上大量使用的白瓷都是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白瓷的出现,使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它以其独特的风姿而具备了与同时代的其它名窑名瓷一争高下的实力。

色质如玉的青白瓷一出现,就倍受人们喜爱。这也使它的销售市场极为广阔,不仅销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大量销往海外。青白瓷对江南地区的瓷窑影响很大,出现了许多模仿青白瓷的瓷窑(共计有8省

34个县),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青白瓷系是江南地区两大瓷窑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宋代是景德镇瓷业全面发展的阶段。

元代景德镇 元王朝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官府用瓷。为什么元王朝要把唯一的为皇室服务的瓷局设在景德镇呢?这是因为蒙古统治者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当时,景德镇大量烧造青白瓷,这种白色调瓷器博得了蒙古统治者的喜爱。这便是他们把瓷局设在景德镇的主要原因。浮梁瓷局的设立,使景德镇倍受“关怀”,它得以集中全国各窑场的优秀工匠,得以垄断优良的原料等,这为瓷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元代结束了宋、金、西夏对峙的分裂局面,社会趋于稳定,蒙古统治者虽不善于治国之术,却大力提倡海外贸易。那时,中国的瓷器输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的海上贸易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必然刺激各种手工业发展,它对于在宋代已有广大市场的景德镇制瓷业来说,无疑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元代景德镇瓷业的辉煌成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元代景德镇瓷工凭借其出奇的创造力,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发现了新的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并把它掺进瓷石制胎,这便是著名的“二元配方法”。高岭土(此土产于景德镇市东北45公里处的东埠高岭村的高岭山,故名之,它也是国际通用的专门术语。此后,就把这种能制瓷的白色粘土通称为“高岭土”)的应用,是元代景德镇的伟大创举,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其一,迎来了瓷业的繁荣。南宋后期,景德镇出现了原料危机,上层优质瓷石枯竭,瓷业生产陷入困境。高岭土的应用,使过去无法利用的藏量巨大的中下层瓷石得以使用,从而使景德镇瓷业安然渡过了南宋以来的原料危机,迎来了元代瓷业的兴旺发达,也为明清景德镇瓷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其二,减少制品变形。高岭土掺进瓷石制胎,提高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使制品的烧成范围增宽,变形减少,成品率提高。高岭土在瓷胎中起到骨料作用,因而能烧造颇具气势的大件瓷器。高岭土的应用,改善了瓷器的理化性能,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变成高火度的硬质瓷,从而完成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其三,降低了成本。高岭土是土质原料,采掘方便,仅需淘洗即可使用(瓷石需经长时间粉碎后才能使用),这样,瓷器的成本必然会有所降低。高岭土的应用,是元代景德镇瓷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枢府器”是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一种白胎白釉瓷器(因有的器物上刻有“枢”、“府”二字,而得其名)。同青白瓷相比,枢府器胎体稍厚,釉色偏白,呈鹅蛋色泽,故又称“卵白釉”瓷器。它具有烧成温度高,胎釉结合紧密的特点,而成为一代名品。卵白釉瓷分精、粗两类。精制的制品基本为白乳浊釉色,有印花装饰;较粗的制品一般胎体厚重,素面无纹饰,釉色白中略显灰青。卵白釉的出现,为青花和釉里红的艺术效果提供了物质条件。元代景德镇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蓝彩瓷器)。清新明丽的青花瓷取代了元代以前的刻、划、印花等装饰技法,而成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主流,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青花瓷的出现,使其它大部分古老的窑场都相形见绌,它昭示着景德镇瓷业的高度发展。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优良的使用价值,赢得了古今中外人士的喜爱,为此,青花瓷的生产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绝大部分供外销,主要销往伊斯兰教地区。销往这一地区的青花瓷器多数是大件器,各式盘的口径一般在35--45厘米之间,大的达58厘米之多。这是适应当地生活习惯,为人们围在一起,席地而坐吃抓饭时所使用的。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又一重要发明。釉里红也是釉下彩,在操作上亦与青花相同;与青花不同的是,青花的着色剂是氧化钴,釉里红则为氧化铜的呈色。元代釉里红的呈色红而不鲜,朴实无华,

象征吉祥与富贵,深得人们喜爱。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也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器。青花和釉里红的综合装饰,有着奇特的艺术效果,二者相互衬托,显得和谐高雅。它至今仍为景德镇瓷器中的名贵产品。此外,金彩、珐华彩、红釉和蓝釉等,也是当时的新品种。这些颜色釉的出现,大大丰富了瓷器的彩饰技法,它表明景德镇瓷工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色剂的使用方法。元代景德镇的瓷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开始进入黄金时代,它为明清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明代景德镇 明代景德镇瓷业在宋元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宋元以前,名窑遍布全国,各名窑产品各具特色,并且都有各自市场;但制作水平相差无几。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瓷业的技术水平和烧造规模都明显地超过各地窑场,其产品几乎占据了全国主要市场,而至精至美的宫廷用瓷也几乎全部由景德镇供应。由此,景德镇成为 “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瓷业中心。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外,御器厂的设立也有重要作用。在元代浮梁瓷局的基础上,明洪武年间,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了御器厂,亦即官窑,专烧皇室用瓷。为满足宫廷需要,官窑不计成本,讲究质量,向高、精度发展,同时还不断开发新品种,从而也带动了民窑的发展。民窑为了扩大市场,也不断提高质量。这样就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据史料记载,明代景德镇制瓷最盛时期有官窑58座,民窑900余座,从事瓷业的瓷工达10余万众,出现了“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盛况。清清昌江水,悠悠贯城过。在这条古代景德镇主要的交通运输道上,每日装运瓷器的“舟帆日日蔽江来。”瓷器为景德镇这座江南山区的古镇,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了空前的兴旺。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景德镇民窑的分工很细,从瓷土开采到瓷器烧成,要经过72道工序;同时,官窑的分工也极其细致,御窑厂内有大碗作,酒盅作等23种专业分工。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力,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当时,所产瓷器的瓷质细腻,釉色精美,艺术造脂相当高。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产品,其它各类品种也很出色;还能烧造气势宏伟的大龙缸和薄如蝉翼的薄胎瓷。按制瓷工艺分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大类。

釉下彩是指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因彩绘在生胎上,着釉后一次烧成而得名。明代景德镇青花器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由于绘画用的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的不同,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往往各具特色,千瓷百态,例如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中期浅淡秀雅,晚期鲜艳且蓝中泛紫,末期则蓝中带灰。此时,官窑青花精细优美,民窑青花也不乏精致之作。在青花的制作和青料的运用上,明代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成为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顶峰。釉里红的制作在洪武时发展到极盛阶段,宣德釉里红器也颇有盛名,其后,釉里红器逐渐减少。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但未见成功之作,明宣德时,烧制出了较成功的青花釉里红。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彩在釉上而得名。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品种丰富,有单彩、三彩和青花五彩等。青花五彩创制于宣德朝,盛行于嘉靖、万历朝。嘉靖、万历青花五彩浓艳夺目,不但官窑器精彩纷呈,民窑器也争奇斗艳,青花五彩制作技艺步入一个新阶段。斗彩,是釉下青花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真正的斗彩创造于明成化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但以成化斗彩成就最高、名气最大。颜色釉是指各种色泽的高温釉和低温釉。它有一种色泽的单色釉,也有多种色泽施于一器的杂色釉。明代景德镇的颜色釉瓷,主要是官窑制品。明代的白瓷属于高温颜色釉。明代白瓷胎体薄、白度高,这种白瓷釉色柔和,给人以“甜润”的感觉,被称为“甜白瓷”。此后,各朝的白瓷均别具一格,如宣德白瓷“光莹如玉”,嘉靖白瓷“纯净无杂”,万历白瓷“透亮明快。”高质量的白瓷为彩瓷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永乐,宣德时成功地烧造出高温铜红釉器,即“祭红”,它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色调纯正的红釉瓷,也是景德镇瓷工的又一重大贡献。宣德以后,高温铜红釉渐趋衰落。此外,明代景德镇烧制的高温蓝釉、柿色釉、黑釉和青釉等都有极高的成就;其低温的孔雀绿釉、铁红釉、黄釉也很出色;嘉靖时,杂色釉制作特别兴盛。

明代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它不但销往亚洲和非洲,还销往欧洲。随着瓷器的输出,明代景德镇的瓷艺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产生了影响。在埃及、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制作 的陶器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影响,有些产品模仿得非常逼真,在形状、图案、纹饰上与明代景德镇瓷器的风格很接近。随着瓷器的输出,景德镇制瓷技术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先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泰国、中东等国家与地区,稍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丹麦等国,为欧洲制瓷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明代景德镇瓷业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明代景德镇无可争辩地成了中国的瓷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城。

清代景德镇 在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瓷业生产仍分官窑和民窑两类,但官窑和民窑的关系与明代相比有区别,它废除了明代官窑官办官烧的制度,采用官搭民烧制度;取消了明代那种对民窑限制性的禁令,充分释放了民窑的发展潜力。民窑的生产规模,专业分工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烧制技术普遍提高,精细瓷器不断涌现,清代官窑瓷器多为民窑所出。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整个瓷业的发展。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业得到了巨大发展,进入了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极盛的黄金时期。其全盛时期,制瓷工人有20余万之多。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汉名)在康熙51年(公元1712年)写的信中这样描述景德镇:“景德镇拥有一万八千户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们有占地面积很大的住宅,雇佣的职工多得惊人。按一般的说法。此镇有一百万人口,每日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浮梁县志》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这里的数字可能有些不准确,但它却实实在在反映出清初景德镇瓷业已十分繁荣昌盛这一事实。就整个清代来说,景德镇瓷都的地位比明代更突出:全部的宫廷用瓷由景德镇供应,社会上绝大部分民间用瓷也由景德镇供应;景德镇瓷器还销往世界五大洲,其中销往欧洲的瓷器的数量非常巨大。当时的外销瓷,大多是按照外国指定品种、器形、图案和色彩进行制作的。这些对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清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康熙年间,景德镇瓷工对窑炉进行了改革,他们吸取了北方馒头窑和南方龙窑的优点,发明了蛋形窑(其形状像半个鸡蛋覆于地面,故名为“蛋形窑”)。蛋形窑也叫镇窑,又因其以松柴为燃料,所以又把它称为“柴窑”。它以容量大,烧成快和利用还原焰见长。我们知道,决定瓷器品质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原料,二是窑炉烧成技术。因此,窑炉便构成我国优秀传统制瓷工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蛋形窑在我国陶瓷史及窑炉技术史上有特殊地位,也对欧洲的陶瓷窑炉产生了重大影响。蛋形窑的出现,为景德镇瓷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改进制备工艺,在瓷胎上大大增加了高岭土的用量,使瓷胎的理化性能大大提高,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

清代景德镇的瓷器,胎质坚实致密,略呈半透明状,釉色洁白纯净,莹润如脂。这为彩瓷和颜色釉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青花瓷仍是清代景德镇最主要产品,其中尤以康熙时的民窑青花最著名。康熙青花题材多样,色分五等,成为整个清代青花瓷的代表。除康熙青花外,康熙釉下彩还有青花釉里红,釉三彩和各种色地釉下彩,它们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其中釉里三彩是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康熙釉上彩也是百花争艳,康熙五彩便是其中一个著名品牌。它的重大突破就是用釉上蓝彩代替了明代青花五彩中所用的釉下青花,并将黑彩也用作釉上装饰,丰富了彩色,是一种纯粹用釉上彩料绘就的五彩瓷。此时,瓷工利用国外进口的珐琅彩料烧制出颜色丰富的珐琅彩瓷;景德镇瓷工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创制出一种新的釉上彩——粉彩。此外,康熙斗彩、素三彩也相当出色。康熙颜色釉更是品种繁多,美不胜收。光红釉就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有天蓝、霁蓝、洒蓝之别;既有变幻莫测的窑变花釉,又要别具一格的结晶釉;它们之中,尤以郎窑红和豇豆红而享誉天下。

雍正一朝时间虽短,但它的制瓷成就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品种之多,制作工艺之精湛,都是其他朝代所无法比拟的。雍正朝的颜色釉,以仿官窑、哥窑、汝窑、钧窑为最有名,仿制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其青釉的烧制水平攀上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发色鲜艳,成为空前绝后的杰作。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雍正粉彩的技艺已趋成熟,并形成粉彩装饰的独特风格,无论官窑、民窑、粉彩瓷的制作都非常讲究。自雍正开始的整个清代,粉彩成为了彩瓷的主流,它和青花两个品种在整个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中占了极大比重。另外,低温胭脂水釉的制作水平也创了历史新高,炉均釉则是雍正朝首创。

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攀上了历史的新高,其精美奇巧的造型,五彩缤纷的釉色,华缛多姿的纹饰,都堪称一代之奇。若单从成型技巧角度看,乾隆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确实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它竭尽制作之能事,无论大件器小件器,均不惜工本,精益求精。青花、斗彩、珐琅彩、金彩、粉彩制品,在继承雍正的传统上,都有极精致的产品;高温和低温的各种色釉如红釉、蓝釉、青釉、松石绿釉等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乾隆朝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极大地发展了特种工艺瓷,如“象生瓷”和“仿生瓷”。象生瓷是用瓷土塑造植物、动物及干鲜果品的形象。所仿胡桃、藕、石榴、茄子、花生、螃蟹、海螺等形象,几乎与原物不能分辨。仿生瓷就是用瓷器仿制各类工艺品。所仿古铜器、漆器、竹木器、牙角器和玉石器都得心应手、惟妙惟肖。纵观乾隆一朝,其瓷器的特点是以“奇”、“巧”取胜,它雄伟浑厚不及康熙,精致茂美不如雍正;而特种工艺瓷的制作技巧则有鬼斧神工之妙。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过去中国瓷业的鼎盛时期,乾隆以后,景德镇瓷业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作为中国瓷业中心的景德镇受到了很大打击。

小结 景德镇制瓷业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虽然不是瓷器的发明者,但却能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艺和高度的瓷业成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最杰出代表。景德镇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它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景德镇陶瓷理所当然地在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故意的丝袜
现实的酒窝
2025-09-24 13:51:20

中国古代有五大名窑,包括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著名的窑口还有耀州窑、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等等。

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与瓷器不同的种类,所以说,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一、钧窑

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窑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它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二、汝窑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三、官窑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作为国仪之用,北宋官瓷造型古朴、典雅,釉质淳厚、匀润,釉色温润如玉,纹片如宝石冰裂,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色如铁,其清籁幽韵、趣雅拨俗的艺术风格和追求,是其他瓷种所望尘莫及的。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

四、定窑

定窑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五、哥窑

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流传于世的“哥窑”经典器大多源自清宫旧藏,由于这批器物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的“哥窑”特征不符,而且没有考古资料佐证,因而造成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悬疑。

六、磁州窑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耀州窑

耀州窑瓷以刀代笔的刻花装饰最为精湛,运刀挥洒如行云,刀下线条如流水,讲究一气呵成,刻成后纹饰奔放遒劲,线条活泼流畅,立体感极强,再施以透明的青绿色釉,烧成后更显器物淡雅秀丽,格调高峻。装饰技法以刻、印、划、雕、堆、镂空为主。

八、景德窑

景德镇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称名冠天下,并创造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温色釉等精巧绝伦的名瓷。

扩展资料

“五大名窑”收藏价值

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其珍贵与稀有使得世界各大博物馆及顶级私人藏家都以拥有五大名窑瓷器来论英雄。而由于其传世精品主要保存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尤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为主。

专家指出,能够流通于收藏市场上的五大名窑瓷器便是凤毛麟角。每每出现,必会惊起顶级藏家的一番“厮杀”。

汝、官、哥、钧、定”,从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的传世器极为稀少。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告诉记者,五大名窑传世珍品主要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国外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集美博物馆等也有所收藏。其中,汝窑瓷器存世量最少。

尽管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这几家博物馆的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也有说法认为不足百件。台北故宫是汝窑瓷器最集中的地方,现有21件,其余则存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

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时至今日,汝窑瓷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不过,尽管价格不菲,在拍卖市场上能够流通的汝窑瓷器,甚至包括其他五大名窑瓷器都是凤毛麟角。

无聊的荔枝
彪壮的鞋子
2025-09-24 13:51:20

大明建文年制的瓷器有两个特点,具体分别如下:

1、大明建文年制瓷器属于明代建文年间瓷器纪念款。

2、清代瓷器寄托年号款。

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瓷砚,砚外底中心部位有长方形青花双框款,双框线粗细基本相同,框内青花料楷书“大明建文年制”六字双行款;

字体工整秀丽,笔法道劲,但结合器物造型、胎釉、纹饰等诸方面特征观察,此砚系清代雍正时的仿制品。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坟的年号。

扩展资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庆、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明代瓷器装饰手法已从元以前的刻、划、印、塑等转为彩绘为主要手法。绘画纹饰的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植物、动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鸟、鱼及虫等无不入画。明代早期以写意画为主,画风自由、奔放、洒脱;明后期以写实为主,画面抒情达意,简约轻快,极有漫画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书写为主,官窑款工整端庄,民窑款则多种多样,以吉祥语款为多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瓷器

如意的耳机
甜甜的小蘑菇
2025-09-24 13:51:20
中国名瓷网认为应该从以下这些因素去判断:

1.造型和用途:第一眼看到的是瓷器的造型,然后联想到它的用途和名称。所以,造型和用途,我把它们排在第一位。依照档次来细分就是:杯碗盘碟炉,罐板瓶尊缸,杯碗盘碟属于趴件,炉、罐、(瓷)板、瓶、尊、缸属于立件。关于尊,尊是瓶类衍生出来的一种,一般而言,瓶类的大口为尊,比一般的瓶的档次要高很多。缸是成本最大(费料)、成功率最低的,也是历朝历代最为难烧的重头戏。嘉靖时期烧造龙缸逼死过窑工,万历一朝烧不出大龙缸,万历墓里陪葬的龙缸用的是嘉靖的。顺治一朝景德镇用尽各种方法都没烧造出大龙缸。所以把它排在造型第一位。关于用途:文案摆件、把玩件当属第一位。其次是礼器、陈设器。日用器排在最后。一般来说,放在案头雅玩者第一,博古架上陈设器也不弱。而普通日用瓷是档次最差的,厨房用来装油盐酱醋的、用来喝酒吃饭的等等,诸如此类的。

2.尺寸:同类而言就是尺寸越大越昂贵。大和小又是相对而言的,何谓大何谓小?不是很好说清楚。精巧者如康熙斗彩羲之爱鹅小盏,直径不过五厘米,小中见大,美不堪言。蠢笨者若同光时期之广彩大瓶,一米多高,俗不可耐。所以,只能同类做比较。例如类似画片的康熙花觚,有三十多厘米高的,有四十多厘米高的,有五十多厘米高的,也有九十多厘米高的,显而易见的是,九十多厘米高的肯定要贵不少。关于尺寸,高度或者直径大三厘米就能大出一号。所以有大一号,价格翻一倍之说法,例如二十三厘米直径的盘子如果价格为一万的话,那么直径在二十六到二十八厘米的盘子,其价格当在两万。

3.发色或者色彩:对于单色釉,以最标准的颜色为依据,达到最佳釉色为第一。以价值而言,釉色最佳为十,釉色其次为五,再其次为一,最次者分文不值。对于青花来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使用苏料时期的瓷器,当以最佳苏料发色为标准色;使用回青时期者以回青最佳发色为标准色;使用朱明料时期者又以朱明料的最佳发色为标准色。其价值也是以十、五、一、零递减。对于五彩和粉彩,也可参照上述标准进行判断。其实无论是单色釉、青花、五彩、粉彩等各个品种,都以色彩和发色纯正为第一。

4.绘画:绘画是反映时代风格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判断真伪的标准和依据。对于民窑瓷器而言:绘画生动,反映民俗或者历史典故为首选;对于官窑瓷器而言:绘画精细工整、纹饰繁复、富丽堂皇为首选。无论在民窑或者官窑品种当中,有一些神来之作,那些作品,其绘画功底明显远胜于同时期所有的精品之上,例如成化鸡纹或高士纹饰、康熙西园墨彩诗文纹饰等,这样的作品其价值当十倍于同时期之其它器物。

5.品相:磕三冲七,残不缺肉十分之一。瓷片不在讨论范围内。以完整器十万计算,小磕减掉30%,有冲减掉70%,残不缺肉10%,依次是完整的十万,有磕的七万,有冲的三万,残不缺肉的一万。具体的磕和冲的尺度衡量,例如磕的多少和大小,冲的多少和长短等,需要个人经验去判断了。总而言之,有伤的物品,要以不损害器物的艺术性为前提,不能磕的惨不忍睹,也不能冲得乱七八糟,直接影响了物品的美感。

6.出处:好的出处能为你的藏品加分。一件良好出身的物品,必然是传承有序,系出名门,其价值可以倍数计算。即便是一模一样的一件物品,如果出身极好,其价值是同样物品的一倍到三倍,甚至能达到十倍。如果你从良好的有知名度的古董商购买到的物品,也能为你的物品额外增加不少价值,一般能增加30%-100%。如果你的物品,没有很好的出处,非常一般的来源,那就没有额外的价值增加了。关于出处所带来的额外附加值,可能不少藏友嗤之以鼻,但我想说的,事实确实如此,这就是品牌效益。

关于如何衡量瓷器的价值,目前总结的是这六点,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和中国名瓷网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美满的哑铃
微笑的大象
2025-09-24 13:51:20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隋朝在瓷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明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