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德化陶瓷作坊主要集中在哪里?
主要集中在德化陶瓷街、宝美工业区、霞溪工业区、城东开发区和鹏祥开发区。
其中,德化陶瓷街汇集着德化县陶瓷精品,游客可在很短的时间内纵览瓷都陶瓷精粹,陶瓷玩家亦可在此随心所欲鉴赏各商家的品牌产品。该街的商品琳琅满目,涉及日用陶瓷、传统雕塑工艺瓷、西洋工艺瓷、红壤陶等四大类近万个品种,是德化陶瓷产品“大观园”。
扩展资料
德化陶瓷的独特之处
1、胎釉质量优良,说明从制作到装烧工艺都极其认真考究。作品形体厚重,釉面滋润。少见瑕疵、大件作品不多,追求和谐完美的艺术风格。
2、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思造型、整体与局部比例协调、形象完美。
在中国封建时代人物雕塑创作中,在无人体模特儿可供参考情形下,能够如此精确地把握人体各部位比例,得益于艺术家们长期观察和细心揣摩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形体,并吸取了书画人物作品和民间石、泥、木各种雕塑工艺的精髓,从而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3、擅长把握刻划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由表及里,展示细腻生动的神情风韵。尤其是观音像的脸,丰腴、慈祥,人物的形态刻划生动准确,以犀利流畅的刀法表现衣褶、纹理的层次及深浅变化,正所谓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韵律。
由于做工严谨,人物的塑造具有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德化瓷塑在中国瓷塑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德化陶瓷街
百度百科-德化陶瓷
我国目前享有瓷都之称的城市共有三个,他们分别是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和福建德化。
景德镇久负盛名,曾为皇室制作瓷器长达900多年。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历来被称为瓷之都。早在汉代,景德镇就出产瓷器。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在古代叫做新平镇,可见景德镇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五代时,景德镇最早在南方烧造白瓷,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宋、元两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迅速。北宋真宗在景德镇设立御土窑,专门为皇家烧制瓷器,明、 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到1911年清朝覆灭,景德镇为皇室制作瓷器长达900多年。
天下名瓷出醴陵,醴陵釉下五彩闻名世界
所谓“天下名瓷出醴陵”,意在说明醴陵一代出产的瓷器,尤其是釉下五彩瓷,质量很好,享有美名。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远在东汉时期,醴陵近郊就有较大规模的陶器作坊。在清雍正年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历经百年发展,光绪末年在醴陵成功烧制了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釉下五彩几次代表我国出征国内外赛会,均取得不错成绩,从此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成为醴陵一绝。
福建德化蜚声海内外,号称世界陶瓷之都
福建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不同于景德镇的官窑背景,德化自古以来就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早在宋、元时代,德化瓷器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有“中国白”之美誉。这个时期,泉州港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得此便利,德化瓷器随着海运走向世界各地,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德化的瓷业,烧制规模很大,分布也很广。德化境内山多、水足、矿富,德化陶瓷先天条件好。在古代,从城市到山村再到密林到处都是古瓷窑。目前,德化全县共发现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德化瓷业在晚清以后走向衰落,不过在今天德化工艺陶瓷重新焕发了生机,德化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销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影响很大,并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世界陶瓷之都”称号。
德化县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中部,以出产白瓷为主。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瓷土矿藏密布,质地优良,是中国瓷器的着名产地,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德化瓷器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时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法和风格,进而取得了很大发展,在中国瓷艺中独树一帜。清代德化瓷器的烧制工艺进一步发展,清人烧制的瓷塑艺术品相继在上海、台湾、日本、英国的博览会上荣获四次金奖。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瓷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烧造的传统瓷器品种发展到390余种,现代题材的产品也日益增多。
德化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此地所产的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种类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德化瓷器中以白瓷塑佛像最为精彩,佛像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传神。
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雕塑工艺最为兴旺的时期,民间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人,吸收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应用瓷器胎釉的质感特点,精心烧制各种形象的道释人物,无论造型神态和细部线条处理都刻划细腻、表现逼真,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一代宗师何朝宗,德化后所村人,他创作态度严谨认真,刻意求工,一丝不苟,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他的瓷塑成就主要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他雕塑如来观音,达摩等佛像人物,尤以观音作品称着,冠绝一时。
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千年观音,虽未知是何人所作,但其造型也很有特色。该器通高25。8厘米。分上下两段塑造。上部观音结跏跌坐于莲花之上,正身双手台掌作祈祷状,神情肃穆。另有十六手臂自背部上下展开,腕内各执火焰、灵芝、桃实等杂宝法器。下部为海水浪座,左右浮雕二龙,张口吐舌,昂首对峙,龙背各立神像,执笏朝奉。虽然层次复杂,但各部分比例协调,上下两段又以柱状承托隔开空间,处理得体。观音上身虽然集中了莲冠、飘带、披巾、缨珞、玉镯等众多装饰,但以简练的手法增添了华丽的形象,无繁琐之感,达到了造型艺术的整体统一。如此层次复杂,又以上下隔开,在烧成上难度是很高的。
明代工匠高超的瓷塑技艺,一直为后世风范。雕塑人物而外,明代德化窑还生产陈设供器和日用器皿。陈设供器是大宗产品,此类作品的造型主要是仿制商周青铜器和当时所流行的式样。形制大小不一,大者质朴厚重,可作为祭祀礼器和宗教法器,小者精巧典雅,可供案头赏玩。其特点是造型规整,结构合理,装饰不多,气氛庄重,以胎釉的质感取胜。
工匠善于利用器形的体积感,器形的轮廓线,以及堆贴上去的兽头、铺首、蟠螭、夔龙等凸出部分富有弹性的弧线,把体积感中最强烈部分安排在显着的部位,甚至不作任何装饰,烘托出浑然一体的古色古香气氛。以习见的香炉供器为例,属于仿古类型的有印花饕餮纹双耳四足方鼎式炉、印花双螭耳三兽蹄足炉、贴花梅花纹双耳三足圆鼎式炉;属于明代典型式样的有:印花云雷纹高筒形罄式三足炉、竹节筒形三足炉、印花回形纹双螭耳宣德炉等。
建白瓷的装饰应用了印花、堆贴、划花和透雕四种手法,因器而异,不落俗套。常见图案是松鹿、松鹤、八仙、螭龙、梅花、盆景和仿古的云雷纹、夔龙纹、饕餮纹等。其中堆贴技法最为普遍,对增强器物的立体视觉起到显着作用。如贴螭壶,圆筒状的壶身左右,一璃为銎,俯首向下翘尾作翻腾状,一螭为流,昂首张口,四足贴壶身作飞跃状,又一小螭居壶盖中央为纽,螭龙追逐嬉戏的生动情态与壶身结合成器,既实用又美观。
以往读到德化瓷器,一概流称之曰“白建”,其实是偏面。就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来说,清代青花瓷器则大大超过建白瓷器。青花瓷器之在清代,不仅供应各地民间的日用需求,而且还供御朝廷宫府,甚至大量地运销南洋群岛以至东非海岸,这都是有出土实物可以为证明的
德化青花瓷器品种,以日用饮食器皿数量最多,陈设供器次之。造型的特点主要从实用结构出发,采取当时流行的形式。器物无论尺寸大小,胎体都比较厚重,未见轻薄者,体现朴实稳重的特点,制作时广泛应用模制轮修。因而趋于规格化的倾向,适应产品多数量大的要求。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于窑炉结构、配方原料和烧成气氛的变化,由乳白演变为淡青色的白釉,这种色调很类似当时景德镇的白釉,只是釉光比较景德镇白釉刺目,因而又有“填白”或“甜白”之称。胎骨的瓷土淘洗不如建白瓷精细,加上成份有所变化,呈色由“糯米胎”变成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质地非常坚实。
您可能也喜欢
锦绣太原城,太原最值得看的景点
中国四大书院,汇集历朝历代名流之地
宗教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