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窑类有哪些
窑炉的种类很多,用于烧成陶瓷制品的窑炉按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间歇式窑
连续式窑。
按火焰的进行方向分:
升焰式窑(纵焰式窑或直焰式窑);
倒焰式窑(升降焰式窑);
半倒焰式窑;
平焰式窑(横焰式窑)。
按使用的燃料种类分:
柴窑;
煤窑;
煤气窑(瓦斯窑);
重油窑;
电气窑(电热窑或电气炉,电热炉)。
又由于陶瓷种类,分为瓷器窑,陶器窑,缸器窑,瓦器窑等;还有由于窑炉形状,分为圆包窑,龙窑,方窑(多是长方形),阶梯窑(登窑)等
窑炉是烧造陶瓷器的场所,其作用是使陶瓷胎釉在一定温度和气焰条件下完成物理化学反应,烧结成器,并形成颜色及其变化。我国古代窑炉的类型很多,有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龙窑、阶级窑、葫芦窑、蛋形窑等。
横穴窑,焙烧陶器的窑炉类型之一,流行于新时期时代。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膛位于窑室的一侧,比窑室略低。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后烟从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横穴窑升温较快,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商周时期已基本不见。
竖穴窑,常见于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窑建在地下,火膛为小口广底的袋形坑,其上为窑室,窑室的出口开在地面。火膛与窑室之间有数条火道,火焰经火道直接升入窑室。竖穴窑比横穴窑有所进步,可将烧成温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烧利用率较低,伺候逐渐被馒头窑取代。
馒头窑,亦名“圆窑”,是古代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型之一,常见于北方各地,至迟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具有馒头窑特点的窑炉。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馒头窑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火焰由火膛升向窑室的顶部,然后在倒向后半部分的窑床,经后面窑壁底部的排烟口从烟囱排出。馒头窑容易控制烧成温度,保温性好,适用于焙烧坯体较厚、高温下釉粘度较大的瓷器。北方著名的耀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临汝窑等均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
龙窑亦称“长窑”、是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窑炉类型,最早出现在商代。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形体狭长,当窑火点燃时,远望似一条俯冲的火龙,故称龙窑。龙按结构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段。窑头为火膛,用来点火;窑室放置待烧的器物;窑尾为出烟口。窑的两侧筑有窑墙,墙中开窑门,用来装窑、出窑。窑的两侧各开有一排柴孔,用来分段添加燃料。烧窑时,先在窑头点火烧窑,待第一排柴孔下 的坯体接近烧熟时,窑头停止烧火,改投柴孔投柴烧窑。由此逐渐往上烧烧到窑尾结束。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升温降温迅速,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宜烧造青瓷。
阶级窑,又名“阶梯要”。窑建在坡度平缓的山坡上,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要串联成整体。从第二窑起,每个窑的水平面均高出前面的窑,此女工程层层台阶,故名。火焰从要扣升向窑顶部,然后倒向窑室后半不错分窑床,再经后面窑壁底部排烟口进入第二窑,对后面各窑起到了预热作用。从第二窑开始,燃料从没柴孔投入火膛。各窑由前至后依次焙烧,原理相同。阶级窑出现于明代,既有龙窑烧量大的长处,又有馒头窑易控制的优点,适合烧制德化白瓷等氧化钾含量高、釉在高温下粘度大的瓷器。
葫芦窑,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室比馒头窑长,前大后小,腰部内折,将窑室分为前后两室,窑壁两侧各设一排投柴孔。葫芦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适合于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粘度大的瓷器。至明末清初,后室比例缩小进而消失,逐渐发展成了蛋形窑。
蛋形窑,形似覆盖的半个蛋,故名。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高,窑室前大后小,呈长椭圆形。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造价低廉,装烧量大,适合多种坯釉的烧制,同时它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成为清代景德镇地区焙烧瓷器的主要窑型~
陶瓷窑炉烧成技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陶瓷烧成窑分类如下:
(一)隧道窑
隧道窑因其产量高,燃耗低,劳动条件好,易机械化、自动化,是目前陶瓷及耐火材料工业应用较多的现代化窑炉。
隧道窑的窑顶用耐火砖砌筑,或用耐火浇注料预制块砌筑。窑底则由多台窑车组成。窑车沿固定的导轨移动。料坯放在窑车上由窑头推入窑内,经过预热、烧成和冷却,最后从窑尾出窑而获得成品。
(二)倒焰窑
倒焰窑是陶瓷工业目前常用的一种火焰窑炉,亦是烧制耐火制品的热工设备。因为火焰在窑内是自窑顶倒向窑底的,所以叫倒焰窑。
倒焰窑为间歇操作。其容积随生产的需要和工艺条件而变化,容量小的只有几立方米,大的可达200?300立方米。其外形可以分为圆窑和方窑两种。圆窑窑内上下温差较小,约20℃左右,上下温度分布比较均匀,目前使用较多。窑的烧成制度、亦随烧成制品的材质而变动。
(三)梭式窑
梭式窑是一种窑车式的倒焰窑,其结构与传统的矩形倒焰窑基本相似。
梭式窑烧嘴安设在两侧窑墙上,窑底用耐火材料砌筑在窑车钢架结构上,即窑底吸火孔、支烟道设于窑车上,并使窑墙下部的烟道和窑车上的支烟道相连接;窑车在窑室底部轨道移动,窑车数视窑的容积而定;窑车之间及窑车与窑墙之间设有曲封和砂封。
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
,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
。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
艺术中的珍品。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
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
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因钧台或钧
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
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
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
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
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
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窑作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宋代产品
<1>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2>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
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3>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4>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瓷�裕�辔�尉�卣髦�弧?br><5>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
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
底刷芝麻?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瓷�蕴卣鳎�魃碛肫鞯子陨�嗤��魑锷系淖仙�蠖辔�ザ赖淖习摺?/P>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区别
点是:除器物造型不同外。宜钧为陶胎,胎有紫色与白色两种。广钧亦为陶胎,
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层铁锈色底釉,故釉面颜色较深且有兔毛纹状。炉
钧是景德镇在清雍正年间仿钧窑烧的一种低温釉,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在低
温炉中第二次烧成,故称炉钧;胎色洁白,釉较薄,光泽性强,缺乏宋钧高温那种
厚重奔放感。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
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
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
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
铁线”。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
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
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1992年,香港佳士得
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
达1000万元以上。
官窑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官窑泛指历代由朝廷督办、专门烧制御用瓷的瓷
窑;狭义的官窑则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
,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
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
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
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
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
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文献记载,北宋后期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设置过官窑。但至今未找到窑址。南宋官
窑在浙江杭州,其中的一座郊坛下官窑已经过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出土的器物主要有青瓷盘、碗、碟、洗、炉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的造型。官窑瓷器胎
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釉色是官窑瓷器技术和艺术上的最高追求,它
创造出青釉的高档品种粉青、月白、米黄等釉色,这些釉色色泽幽雅,透明感降低,釉层
厚而匀净。由于胎体中含铁量较高,大部分器物的口、足沿等釉层较薄的部位泛出铁红色
,古代文献称为“紫口铁足”。南宋官窑瓷器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釉面上分布着长短、深
浅不一的裂纹,叫作“开片”。它原本是一种釉面缺陷。瓷胎比瓷釉的膨胀系数大,瓷器
烧成冷却的时候,收缩幅度大的胎体就会把玻璃质的釉层拉碎,釉面出现开片。而艺术素
养高的宋代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缺陷,人为地把它变成一种釉面装饰,让自然延伸、
交错的冰裂纹与温润的青釉搭配和谐,相得益彰,给单色的器物平添了天然的美感。
汝宫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
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传世的汝窑器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盘有大小深浅之区分,
以卷足者为多,也有的卧足。洗有敞口和直口两种,前者圈足外卷,后者口与底垂
直,至近底处则为内敛平底,其中有椭圆形的四足洗,这类洗在其它窑尚未见过。
汝窑制品素身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
汝宫窑的烧制时间短,一直都作为贡品,所以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
之物,视为珍品。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
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汝官瓷烧造于1086年到1106年间。它以玛淄为釉,温润古朴,精美细致。现其釉色,如雨
过天青,拂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细细观察,釉面呈蝉翼般细小开片,迎光可以
看到其中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的光点。在釉与胎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
的美感。由于工艺考究,色泽独特,上品皆被皇室垄断。今汝官瓷传世珍品仅有60余件,
非常珍稀。李善禅大师生前认为“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这决不是矜夸。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汝瓷珍藏,这是上海人的骄傲。几年前,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曾以15
4万美元巨资购得一件直径仅为8厘米的汝瓷小碟,应看作是爱国之举。
瓷器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1、汝窑
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严和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2、官窑
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
3、哥窑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4、钧窑
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5、定窑
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定窑 有南北之分,初设窑于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以后迁往景德镇,俗称定州为北定,景德镇为南定。南定,胎质极细,色袖白,其袖为白玻璃釉。定窑瓷器,釉薄有光,以色白而滋润者为佳,自似粉故又名粉定,亦称白定。凡粉定之真者,其袖光润,与旧象牙颜色相似。袖中多有柳纹开片,伪者釉或混、或太干、或太透亮、或太暗谈。粉定种类不一,质釉而稍黄者,俗称土定,定器均覆烧。其特点是,上边口沿无袖,制作的底足较小。装饰花纹有:光素、凸花、画花、印花、刻花、堆花、绣花、划花、暗花等。纹饰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繁密有致是它的主要特点。大致有花者多,无花者少,以划花者为佳。划花线条较细,比较简练,自由豪放。花纹图案有:仿古铜花纹、牡丹、双鱼等。造型有:盘、碗、瓶、炉、壶、瓷枕等。官窑在河南开封,过去叫泞京,宋代“官窑”号称“五大名窑”之一,凤有“新官”、“旧官”之分,前者为南宋官窑,后者为北宋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当时月白为上,粉青次之,以后变为粉青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为开片纹,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纹次之,细碎纹为下,开片纹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钧窑在河南省过去的钧州,现在的禹县。钧窑瓷器色彩之多不可枚举,最著名有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天蓝、胭脂红、朱砂红等。有的上面还有杂以红色、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其变化,可以说复杂微妙,难以形容。我国过去有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它的美丽。胎骨灰白,釉细而润有泪痕。钧窑瓷器的另一特点是在瓷器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其形状好象一条“蜓蚓走泥纹”,这一点往往成为后人鉴定钧窑瓷真伪的一个标准。烧造时,是悬烧法(支钉烧)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为好,一般只是在精致的尊、盆及盆托等器物底部划阴文数码,从一到十不等。过去对于这类钧瓷曾有种种推测。例如: 1、在清人无名氏的《南窑笔记》一书内曾提到钧窑器“......有一二数目字样于足之间,盖配合,副之记号也”。 2、有人认为器底单数是红紫色器物的标志,双数则是青兰色器物的标志。 3、有人认为器底的数字是为了区别真品类的。最近钧台窑的发掘,才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多年的疑案。根据出土器物的排比分析,得出一条规律:即数目字越大器物的口径越小,或器身越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盆、托及尊等宫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钧窑用的是一种乳浊釉,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铜元素。当时烧成技术较为熟练。然而,铜红釉对温度和烧成时窑内气氛十分敏感,稍一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这种“窑变”却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在高温阶段釉料流动填补空隙,形成了如同“蚯蚓走泥”般的纹痕,这种缺陷美也是在鉴别时的重要依据。钧瓷的传世品以尊、炉、瓶、洗、花盆、盆托居多。 汝窑在河南省,过去叫汝州,现在叫临汝县。是唐宋以来,我国北方重要产瓷场地。汝窑青瓷,造型多样,富于装饰,不但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同时,也倍受皇家的赏识。宫延御用汝瓷,胎质细腻,呈香灰色,釉色光亮,莹润如碧玉。汝窑的釉色有:天青、卵青、海青、豆青、虾青、粉青及茶叶末等色。袖料多于器物的上部,其形状类似蜡泪痕的堆脂。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乃为佳品。胎骨坚硬,采用支钉烧法
民窑
民窑即民间瓷窑,相对于宫廷(朝廷)兴办的官窑(御窑)而言,属非官方经营的,以商品性生产为主的瓷窑,生产的瓷器都为满足国内外市场普遍需要的日用瓷和陈设瓷,销售地区极为广泛。这里的窑也是特指瓷窑,而非瓦窑、砖窑等。时间上也是特指民国以前,其中以明、清两个朝代最为兴盛。民窑的产品称客货,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自由。明代景德镇拥有为数众多的民窑,是我国陶瓷窑的主体,其制品粗细,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比较著名的有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
民窑特点
历代瓷窑绝大多数都属民窑。五代时期出现官办瓷器,宋代有汴京官窑相修内司官窑的命名。如宋代著名民窑有磁州窑、哥窑、龙泉窑、耀州窑等。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但民窑仍大量存在。民窑生产的瓷器也称"客货",造型纹饰不受官府拘束风格与官窑瓷器迎然不同,题材丰富,画笔自由奔放。清康熙时青花、五彩瓷器上的历史故事画大量出现,有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空城计、西厢记等。蓝彩、黑彩、金彩的使用,使彩瓷更加辉煌灿烂,五彩品种由此得到新的发展。
民窑历史
民窑的历史远比官窑早得多,陶瓷器均产生于民间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远销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据考证,在这些地区都发掘有唐三彩,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等。民窑于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带有商品生产的性质。 唐代以后,各地民窑辈出,竞相媲美,往往有供不应求之势。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钧窑,汝窑,定窑。章生一的哥窑“纹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窑(龙泉青瓷)等。 宋元时,民窑发展较快,仅景德镇的民窑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时的民窑完全属于商品生产的性质,民窑在产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窑大得多,在质量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到了清代,民窑占了压倒优势,官窑瓷器也为民窑所出。
宋代民窑的发展
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个窑系;南方是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以及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四个窑系。 实际上北方窑口非常多,只不过在学术上没有划分。人们就把北方广袤土地上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为磁州窑。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很多。而文字装饰是其他窑口非常罕见的。这种书写的文字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体现了宋人的哲学:祈求家国永安,愿意过一种安定的生活。 宋代瓷枕多,最早有人认为瓷枕就是给死人睡的,因为瓷枕非常硬。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原因是很多枕头上有字,比如“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又如:“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些提醒的话写在枕头上,就是给人个提醒。 我们今天觉得瓷枕硬,没法枕。其实古代人枕硬枕头是有传统的,史书上记载司马光就睡一种“警枕”:截一块圆木头,枕在脑袋下,上面还坠一个铃铛。铃铛一动,你就醒了。司马光之所以能写出《资治通鉴》,就因为睡了这枕头,珍惜光阴啊! 宋枕的造型最为丰富,有动物形的,比如狮枕、虎枕;有人形的,比如孩儿枕、仕女枕;有几何形的,比如长方、八方、云头等各种随意造型。瓷枕上画的内容也丰富,有画熊的,还有反映当时民间生活的,如垂钓、蹴鞠(踢球)。
景德镇窑
宋代南方民窑也有四大体系,第一是饶州窑,世称景德镇窑;第二是龙泉窑,青瓷;第三是建阳窑,就是建窑,以黑盏著称;第四是吉州窑,跟北方磁州窑有点儿相似。 饶州窑,现在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记载。景德镇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岭土,挖出来的土都是雪白的,非常漂亮。高岭土后来被世界公认为是烧瓷器最好的原材料。 景德镇原来总处在模仿的阶段,不是青瓷,就是白瓷,但在北宋以后,开始走上创新之路,开创了一种青白瓷,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颜色偏蓝。这对景德镇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青花瓷 一统江山,君临天下
“鬼谷下山” 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罐,成交价折合人民币2.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创造了单件工艺品的最高价。 元青花为什么价值连城呢?第一,是它的题材决定的。战国时期的军事奇才王翊,号称“鬼谷子”,大名鼎鼎的孙膑(孙子)就是他的徒弟。当时燕国和齐国交战,齐国人孙膑被燕国俘虏了。齐国就求他的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这青花罐画的就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第二,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一个先河。鬼谷下山罐的颜色、画艺、质量,今天看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第三,就是这个罐子的传奇色彩。民国时期,一个荷兰军官在北京无意中买了这个罐。之后带回国放在阁楼上近一百年。2005年专家发现它是一个元青花才请出来拍卖。在卖之前,这罐子一直在他们家装CD。
青花之谜
由于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的成熟烧造,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基础。青花的创烧有宋代创烧说和唐代创烧说,但地点都不是景德镇,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未见完整器,而残存的碎片的胎质跟景德镇的胎质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能认为所谓的唐青花、宋青花跟元青花有直接关系。 元青花有很多谜: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它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为什么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元青花为什么题材众多:花卉、走兽、戏剧故事、人物等等,无所不包?为什么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人猜测这些都和蒙古习俗有关,蒙古人崇尚蓝色,并且和波斯来往密切;蒙古人性格粗犷,好大器…… 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因为有市场需求,元青花才迅速膨胀。后来明清两代,瓷器都是以青花为主。青花瓷有很多优点:在元青花之前,陶瓷没有这么漂亮悦目;青花花色稳定,成品率高,工艺上有所突破。同时,青花质地优良,极具市场竞争力。元青花一反宋代那种含蓄美,大胆奔放,开辟了陶瓷的一条新路。元青花出现后,一统江山,确立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700年来无法撼动。
评判民窑价值标准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国内兴起收藏明末清初的民窑青花瓷器,到了90年代初,其价格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随后又有所回落。近一两年,明末清初民窑青花的市场价格又开始新一轮的攀升,并为众多陶瓷收藏家所青睐。就目前来看,民窑瓷器尚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况且眼下价位偏低,正是广大低额投资者收藏的好机会。但是民窑当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投资者在购买民窑瓷器时也应该区别对待。判断民窑瓷器价值高低的标准:一看图案。看民窑瓷器上绘画图案是否精美,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简单图案4档。在各种图案中有字的比没字的值钱,诗文题赋的价格更高。有些民窑青花瓷器上书有特殊的文字款识,其价格也相对较高。二看器型。陈设瓷、琢器的价格高于日用瓷、圆口器。近两年市场中收藏最热门的是书房中用的印泥盒、笔架、笔筒等方房小摆件,其中以笔筒的价格升速最快。买一些康熙时期绘画水平比较高的香炉、笔筒等,比较有升值潜力。三看工艺。在选购民窑瓷器时,要从它的工艺、装饰、窑火3个方面来考虑它的价位。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天津文物公司上拍的一件康熙青花暗缸,在康熙时期是比较普通的器型,由于它的画工比较精细,颜色烧得很好,但沿口上有伤,当时的估价在5万元左右,最终以22万元成交,说明了拍卖市场对这类民窑精品的认可程度。如嘉庆至道光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山水人物天球瓶,可以估到8万至12万元。在选择这类收藏品时,一定要选择文人气息比较浓、画法精细、器型完整的瓷器。四看品种。目前投资晚清、民间粉彩瓷器,特别是粉彩陈列瓷器具有升值潜力。晚清、民国的粉彩器比同时期民窑青花器价格高,现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之说。特别是清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珠山”生产的署“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官窑内造”或有准确纪年款的各类粉彩瓷器,特别是陈设器最具升值潜力。
中国历史上有五大名窑,而非四大,最辉煌的时期在宋,以五大名窑为著名,有定、汝、官、哥、 钧,被称为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如果真要评出四大,那么应该是哥窑、官窑、汝窑、钧窑,它们可以真正表现出土与火的真谛,反映出的是一种烧造出来的窑变自然之美。例如钧窑,大规模烧造铜斑釉,给人一种斑斓璀璨的感觉,它有一种含蓄的美,是一种半钨光釉,汝窑、哥窑的釉面都是追求冰裂纹的效果,在器物造型上多仿青铜器,所以在审美上价值很高。
1、中国宋代陶瓷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2、简介
汝窑
一提到汝窑,很多人会想到天青的釉色,如雨后天空一般的天青釉,是汝窑最直观的特征。
此外,汝窑瓷器的釉面上还经常有细小的开片,被称为“鱼子纹”或“蟹爪纹”。唯一一件没有开片的,是中国台北故宫收藏的——水仙盆。
汝窑莲花式温碗,上面的细小开片清晰可见
开片和天青釉这两个特征,是大多数人熟悉的。然而神秘的汝窑器物还有两个“隐藏特征”,需要与它亲密接触之后才能了解。
第一个隐藏特征可以用鉴定界的一句话来概括:“芝麻支钉釉满足”。
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瓷盘
制作汝窑瓷器时,工人们为了提高它的颜值,决定将底部尽可能全部上釉,但是底部上满釉的瓷器不能直接放在窑里或者匣钵里烧。若果直接往窑里、匣钵里一放,烧成之后,器物和窑底、匣钵共同经受了烈火的考验,就粘在一起分不开了。
因此,在烧制之前,汝窑的窑工会用细小的支钉撑住瓷器底部,不让它与匣钵或窑接触,并在支钉周围全部上釉,烧成之后再敲掉支钉。这样一来,瓷器底部就会留下米粒或者芝麻大小的断痕。
台北故宫藏汝窑“奉华”款纸槌瓶,底部有5个细小的支钉痕
芝麻钉的特征在传世的汝窑器物中比较常见,而在窑址出土的器物中,既有用芝麻钉支烧的瓷器,也有用垫饼垫烧或搓个泥条垫烧等老办法烧制的瓷器,而且用老办法烧制的器物还不少。
清凉寺窑址出土
如果说上文的几个特征讲的都是汝窑的外在美,那么最后一个隐藏特征“香灰胎”体现的就是它的内在美。
汝窑瓷器的胎体呈灰白色。虽然不同器物胎的颜色深浅有别,但色调都与燃烧后的香灰近似。如果迎着光看,胎体还会呈现出一点点粉色。胎色与釉色相互衬托,更添素雅婉约之美。
汝窑纸槌瓶
官窑
五大名窑之中的官窑指的是南宋官窑。窑址有两处,分别位于杭州凤凰山南麓的乌龟山和杭州万松岭南的老虎洞。有学者认为,它们就是文献记载中南宋都城临安的郊坛下官窑和修内司官窑。
南宋官窑博物馆,位于杭州玉皇山以南乌龟山西麓,郊坛下官窑遗址就坐落在馆区之中
北宋灭亡后,南渡的赵宋皇室在临安继续着他们对高品质瓷器的追求,南宋官窑应运而生。在釉色上,南宋官窑的很多瓷器都模仿汝窑,呈天青色或与天青色相近的粉青色。
官窑大瓶,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也有很多器物呈现出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并且有张牙舞爪的大开片,与汝窑的细碎开片风格差别很大。
官窑瓜棱直口瓶,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紫口铁足。器物底足的颜色非常深,像是铁做的一样,在口沿处又常常显出隐隐的紫色。
故宫博物院藏官窑圆洗的底足部位
同一件官窑圆洗的口沿部位
原因在于官窑瓷器原料胎土的含铁量极高,在烧造后的冷却过程中,没有完全上釉的底足部位,裸露胎体中的铁元素逐渐被氧化,使胎体变成深色。而器物的口沿、棱角等处,釉层较薄,像是给深色的胎体加了一层美颜滤镜,从外表上看呈紫,呈现出“紫口铁足”的效果。
哥窑
哥窑堪称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窑之一,也是存在最多悬而未决问题的瓷窑之一,历来备受关注。虽然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但在宋代文献中却找不到任何有关哥窑的记载。元、明两代的文献,虽然提到过哥窑,但要么语焉不详,要么记载不完全可信。
哥窑胆式瓶,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宋代的墓葬和窖藏中也不见有典型传世哥窑瓷器出土。哥窑的神秘程度,可能仅次于文章开头提到的柴窑了。
神秘归神秘,人们还是从传世哥窑器物中提炼出了它的一些特点。一般来说,它的胎体颜色很深,与官窑瓷器一样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釉色有米黄、粉青等;釉面光泽温润,如同酥油一般。
哥窑青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藏
器物通体常常布满开片,有的器物开片较为细碎,称为“百圾碎”“鱼子纹”;还有的器物开片粗细深浅不一,粗者呈黑色,细者显金黄色,人称“金丝铁线”,又名“文武片”,是哥窑比较有个性的特征。
故宫博物院藏哥窑弦纹瓶局部,金丝铁线的开片十分明显
钧窑
钧窑的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它虽然也属于青瓷系统,但与其他那些釉色走冷淡风的青瓷窑口相比,钧窑的釉色简直是多姿多彩、活泼可爱。
北宋钧窑鼓式洗,上海博物馆藏
钧窑烧瓷的时间很长,宋、金、元、明时期均有烧造。釉色有天蓝、月白、紫红等多种色调,以紫红釉色最为独特。即使在同一件器物上,不同位置的釉色,浓淡深浅也各不相同,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美誉。
钧窑月白釉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钧窑葵口盘,河南博物院藏
奇妙的紫红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都知道,红色+蓝色=紫色。同样,钧窑器物上的紫色也是红釉与蓝釉融合的结果。入窑烧造之前,工匠们会故意在蓝釉层上涂抹一些红釉。烧造过程中,蓝釉与红釉在胎体上自然流淌交融,谁也无法预料,最终烧出的瓷器会是什么样子。
元代钧窑天蓝釉紫红斑钵,故宫博物院藏
入窑的时候,器物看起来都差不多,出窑的时候一下子万紫千红起来。钧窑的这种特征,被称作“窑变”,所以有人称赞它:“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值得一提的是,钧窑工匠使用的红釉,以铜的氧化物为呈色剂,是中国最早的铜红釉。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宝石红、清代的郎窑红,工艺基础都可以追溯到宋代的钧窑。
此外,宋代的钧瓷釉面上,常出现一长条一长条弯弯曲曲的痕迹,像是有蚯蚓藏在釉下面一样。这种纹路被人形象地称为“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特征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钧窑洗
由于钧窑器物釉层比较厚,在烧造之前或烧造初期,釉层容易发生开裂;窑炉温度特别高的时候,釉到处乱流,釉层的裂缝又被其他地方流过来的釉填平。蚯蚓走泥纹,就是钧窑的釉面开裂又补好后留下的“疤痕”。
定窑
定窑的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在宋代以烧白瓷为主。与后代雪白的白瓷不同,成熟期定窑瓷器的白色在白中微微闪黄,类似于我们说的米白色,看起来非常的柔和养眼。
北宋定窑孩儿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喜欢在胎体上印花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色。定窑的印花纹饰,在崇尚极简、素雅的宋朝可谓是一个例外。纹样多位于盘、碗等器物的内底,图案有花卉、禽鸟、水波、云龙等,非常繁密,但美就美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密而不乱上。
定窑印花云龙纹盘,上海博物馆藏,可以看出印花图案的复杂
在烧造工艺方面,定窑工匠创造了一种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支圈覆烧法,也就是利用一些截面为L形的支圈组合成匣钵,把盘、碗等产品倒扣过来烧:
定窑覆烧法示意图,图自李辉柄、毕南海《论定窑烧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
同样是用匣钵装烧瓷器,如果将器物正着放在匣钵里,每一个匣钵只能放一件瓷器;如果用L形支圈组合成匣钵,再运用覆烧法,每一个匣钵里可以放许多瓷器,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因此,这种方法出现后,迅速在全国的各个民间窑口得到推广,影响特别大。
但覆烧法也给定窑的产品带来了显著的缺陷:如果瓷器还像以前那样在口沿部上釉的话,烧造完成后,器物的口沿就会粘在匣钵上拿不下来。所以,在运用覆烧法烧造瓷器之前,工匠们必须忍痛把器物口沿部的一圈釉刮掉,烧成后的器物,口沿的一圈是没有釉的。
定窑印花蟠螭纹盘,口沿无釉
这种缺陷叫做“芒口”。宋人笔记谈到北宋宫廷抛弃定窑器物改用汝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定瓷有芒,不堪用”。然而,聪明的定窑工匠并没有气馁。他们很快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在没有釉的口沿部包镶一圈金、银或者铜,既能遮掩“芒口”的缺陷,又能提高器物的格调。
故宫博物院藏定窑盘,口沿部包镶了一圈铜
这种位于碗口、盘口的特殊装饰,被后人称为“金扣”“银扣”或“铜扣”,也是定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北方在六大窑系里有定窑、钧窑、磁州窑和耀州窑。南方在六大窑系中有两个,一个是浙江的龙泉窑,还有是江西景德镇窑。
龙泉窑主要是以青瓷为主,龙泉青瓷在北宋后期开始走向兴盛,到南宋和元代早期达到了高峰,最有代表性的是梅子青,像青梅一样,釉色非常好。景德镇窑,主要是烧青白瓷,又叫影青瓷,是介于白和青之间。景德镇窑一旦形成之后,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条件,独步了整个窑业,宋代之后就是景德镇窑的天下了。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著名的汉族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
这些地区宋代属河南漳德府磁州,故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磁州窑是宋代成就突出,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
磁州窑的釉色较为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动多姿的鱼间窑以独特的创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国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并创造一系列的装饰纹式的格律。在色釉基础上,又创造了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烧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宋红绿彩。单以上两项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赋予创造性的磁州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如:白地刻划、铁锈花、珍珠地、白地褐彩、白剔花、黑釉剔花、芘纹刻划等等。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影响着后世。特别是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真可谓是一部历史民俗图象。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具有极高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一直以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另一种是胎质粗松,呈红褐色。器物拿在手里感觉不是很重,而民国及近代仿品普遍是坚硬偏厚重。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
磁州窑还往往使用化妆土施加在胎的表面,化妆土最早为白色优质瓷土制成的泥浆,是为了适应粗瓷细作,掩饰胎体表面的凹凸不平,从而提高瓷器的外观质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后又出现了有色化妆土。从馆藏陶瓷枕来看,白釉黑花卧女枕,其赭黄色衣衫即施了一层赭黄色化妆土,上绘黑花,再施透明釉烧制而成。白釉剔花婴戏莲纹枕是在较厚的化妆土上进行剔刻,再剔去纹饰外的化妆土,亦是化妆土艺术的变化。珍珠地划花枕,亦先施较厚的白色化妆土,经刻划纹饰、戳印珍珠地后,又在纹饰内着一层色粉,(有的不着色粉)用力蹭擦,使花纹、珍珠地的凹处着满色粉,施釉烧好之后,纹饰内呈褐红色,非常漂亮。磁州窑巧妙利用化妆土,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使化妆土成为一种装饰艺术,并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烧制方法,多采用匣钵装烧,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器内一般多挂釉。碗、盘一类采用叠烧法,器内留有五个条形支烧痕。瓶、罐的圈足及枕的底部往往露胎无釉。白釉多是白中泛黄的奶白色,具有象牙白的质感,釉层也不是很厚,没有肥润感及垂釉现象,不太透明匀净,釉面光泽感不是很强,常见有细碎开片。这时期还烧造黑釉、绿釉、黄釉、酱釉及孔雀蓝釉、红釉、三彩。另外在白瓷基础上烧出釉下彩绘,如: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划花填绿彩、白釉釉下酱彩、白釉釉下酱彩划花,珍珠地划花、绿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红绿黄黑彩等。
以今河北省邯郸市观台镇一带瓷窑为代表,当时属磁州,故名。这一窑系乃历史悠久,规模冠于北方的民窑体系,窑场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如河南鹤壁集窑、当阳峪窑、扒村窑、曲河窑,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白地黑花”,即以黑色造成的强烈对比来装饰器物,是磁州窑系装饰工艺的最醒目的特点,因而构成了粗犷豪放、气魄宏大、线条简洁明快的独特风格。其器物造型追求生活实用、大方朴素、坚固耐用,富于浓烈的乡土气息。胎体较为厚重粗糙,但表面大量施用化妆土,再施透明釉,因而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觉。主要器物有瓶、瓮、罐、壶、盆、碗、盘、妆盒、枕、灯、香炉以及各种动物玩具等。 江西景德镇在五代时受越窑影响烧制越窑系青瓷,北宋时期,始创“影青瓷”。影青瓷又名青白瓷、隐青、罩青,是一种由白瓷向青瓷过渡的瓷器。其釉色近白,只在积釉处显出湖绿色的青色,青色在若有若无之间。此种瓷器胎薄、釉细、纹饰精美,产销量很大。北宋中、晚期,是景德镇影青瓷生产的鼎盛时期,以湖田窑产品为代表,达到最高水平。其胎质洁白细腻,器壁极薄,呈半透明状态。釉色青白,光泽度强,透明度高。
图5 快烧隧道窑的结构和气流流动示意图
5.1 坯釉烧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坯釉的烧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在整个烧成过程中坯釉在窑内经受温度与气氛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失重、收缩以及密度、颜色、强度、硬度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自身发生显著的质变化学变化。根据坯釉的烧成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特征,可以将烧成分为五个阶段,见表6。
表6 坯釉在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阶段名称 温度范围 主要作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低温阶段 室温~300℃ 排除机械水、吸附水,质量减轻,气孔率增加
氧化分解阶段 300~1000℃ (一)质量减轻
(二)气孔率增加
(三)硬度与机械强度增加 (一)氧化反应:
1.碳素及有机物氧化;2.硫化铁氧化
(二)分解反应:
1.结晶水分解排除;2.碳酸盐分解;3.硫酸盐分解;4.氢氧化铁分解
(三)晶型转变:
1.石英的晶型转变;
2.氧化铝的晶型转变
玻化成瓷阶段 1000℃ (一)强度增加
(二)气孔率降低,直到最小值
(三)体积收缩,相对密度增大
(四)色泽增白 (一)继续氧化、分解(主要是碳素和硫酸盐)
(二)固相熔融形成液相
(三)形成新的结晶——莫来石
(四)对在还原气氛下烧成的制品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并形成低铁硅酸盐
高温保温阶段 保持烧成温度 (一)玻璃相进一步增多,莫来石晶体进一步发育成长
(二)晶体扩散,固相、液相分布更为均匀
冷却阶段 烧成温度~室温 (一)液相凝固
(二)白度、光泽度增加
(三)硬度、机械强度增加 石英晶型转变:
1.冷却至573℃时,α-石英→β-石英
2.冷却至270℃时,α-方石英→β-方石英
5.2 烧成制度
5.2.1 快烧隧道窑烧成带截面温度分布及其均衡
通常,由预热带向烧成带的转换温度为900~950℃ ,此后窑内的传热方式便既有对流传热又有辐射传热,在高温带窑内温差超过15℃时就有可能导致桔釉、针孔、釉泡及至变形等欠烧或过烧缺陷,故在烧成带更应采取必要的温度均衡借施。为了减少烧成带的温差,首先应确定适宜灼窑炉断面结构。为了使来自窑墙和窑顶火焰的热辐射作用得到相互补充,应在窑顶与被烧制品的上边缘之间选择上部烧嘴的最佳位置,并应通过改进烧嘴结构避免窑内局部温度过高。
5.2.2 快烧隧道窑急冷带截面温度分布及其均衡
从烧成温度到800℃,由于坯体内液相尚处于热塑性状态,故可实施快速冷却。这样既可防止坯体中因液相析晶、晶体长大而影响制品的机械性能又可防止制品因釉面析晶而失去光泽,同时还可满足快烧需要,缩短烧成周期[6]。但是,如果急冷速度过快会导致窑内局部温度过低、温差太大,可能引起处在窑内不同部位的制品或制品的不同部位结晶程度的差异,急冷过快还可能超过窑具所能承受的冷却应力极限,影响到窑具的使用寿命。为了防止急冷带温差过大可采取如下措施:
l)由于急冷带传热主要是对流传热,因此它具有与预热带相似的窑炉断面,而且在隧道窑的急冷带设置“屏障”有助于遏制来自高温烧成带的热辐射作用。
2)通过设置在制品上方和下方的多个喷孔向急冷带横向鼓人冷风或低温热风可达到预期急冷效果。但为避免窑内局部过冷,应注意喷孔的合理选位及其结构形状设计。
3)在窑体急冷带设置分散、可变的热风抽出系统可减少热风向烧成带的流动,并利于窑炉断面温度的分布。
5.2.3 快烧隧道窑缓冷带和终冷带截面温度分布及其均衡
当制品冷却到800℃以下时,坯体中液相已基本凝结为脆性固态而失去其热塑性,制品只能靠弹性抵抗热应力;尤其是卫生陶瓷制品,在冷却到573℃时还会发生石英的晶型转变并导致坯体体积发生急剧变化(体积收缩),会产生一定破坏应力,故在常规烧成中这一阶段宜采用缓冷工艺。但是,在卫生陶瓷快速烧成的冷却阶段,如果坯体中的温度分布愈均衡则愈有利于制品安全、快速地通过这一关键阶段。为缩短冷却时间并保证窑炉冷却带截面温度分布均衡,可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l)在冷却带的起始阶段,为减少自然升力对热气流分布和截面温度均匀的影响,窑顶可设计为具有较小间隙的低矮、扁平悬顶结构。
2)在急冷后采用较缓慢、均匀的冷却(如图5中所示),它有利于石英晶型转变的顺利完成。
3)在冷却带中、后期增设上、下冷风鼓人和热风抽出装置(如图5中所示),这既有利于截面温度均匀又利于实现快速烧成。
5.2.4 快烧隧道窑对装窑方式、窑车台面结构及窑具的要求
关于料垛的码放,原则上应尽量减小料垛和窑顶、窑墙及窑车台面间所形成的外:履道与料垛中的内通道之比[7]。首先应省通过采用平吊顶以便减小顶部外通道,然后通过合理码放制品来减小顶部间隙,优化装窑密度并可采用“上密下疏”的码装方式,亦可采用混装方式并将热容较大的制品置于上部,由此使上、下温差减小。窑车台面结构应采用轻质或中空、耐热、保温材料制作,窑具宜采用轻质、薄壁、抗热震性能好、荷重软化温度高的耐火材料,窑具与产品质量比控制在2.0以内。
1.按照烧成温度的高低可分为:
(1)低温隧道窑(1000~1350℃);
(2)中温隧道窑(1350~1550℃);
(3)高温隧道窑(1550~1750℃);
(4)超高温隧道窑(1750~1950℃)。
2.按照烧成品种可分为:
(1)耐火材料隧道窑;
(2)陶瓷隧道窑;
(3)红砖隧道窑。
3.按热源可分为:
(1)火焰隧道窑;
(2)电热隧道窑。
4.按火焰是否进入隧道可分为:
(1)明焰隧道窑;
(2)隔焰隧道窑;
(3)半隔焰隧道窑。
5.按窑内运输设备可分为:
(1)车式隧道窑;
(2)推板隧道窑;
(3)辊底隧道窑;
(4)输送带隧道窑;
(5)步进式隧道窑;
(6)气垫式隧道窑。
6.按通道多少可分为:
(1)单通道隧道窑;
(2)多通道隧道窑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