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清代雍正鱼化龙纹盘四抓为官瓷吗

聪明的毛巾
激情的大侠
2023-03-25 19:12:04

清代雍正鱼化龙纹盘四抓为官瓷吗

最佳答案
朴素的小丸子
内向的寒风
2025-09-26 02:53:16

不是。清代雍正鱼化龙纹盘是是明清瓷器中常见的吉祥图案之一,“五爪龙”代表皇帝,“四爪龙”代表皇族成员,“三爪龙”则用在各级官员身上的官袍上,所以四抓并不是官瓷。主题纹饰绘鱼化龙图,图中碧海扬波,四尾鲤鱼腾跃,中间绘一猛龙正首舞爪。

最新回答
热心的乌冬面
成就的薯片
2025-09-26 02:53:16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角龙

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瓷器上不可使用。

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图3),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应龙

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吴志·吾粲传》中也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曾制作过应龙纹饰的瓷器。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到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他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明代史学家焦f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帝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指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问所在,曰:‘见《尔雅》。'命取《尔雅》视之,信然。由此可以推测,应龙纹应是该事发生后才出现在宣德官窑瓷的纹饰中。

明宣德、成化时期,应龙纹使用较多,成化朝继承延续了宣德朝纹饰,但也带有自己的风格。根据当时应龙纹双足与飞翼的特点,应龙纹可以进一步分为双足三爪羽翼类鳍足羽翼类双足龙爪蝙蝠翼类以及鳍足蝙蝠翼类等多个种类。清朝建立后,应龙纹制品不多,御厂多仿制明代宣德、成化名品,较少创新制作本朝特色的应龙纹器物。

夔龙

战国至汉代初年成书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介绍过一种神兽: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一些古代文献说夔是蛇状怪物,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夔,神魅也,如龙一足。总之,夔因似龙而被称为夔龙。

夔龙纹在宋、元两朝及明洪武、永乐官窑器中也都没有发现,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仍是宣德制品。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为区别其他夔纹,可称其为兽足夔龙。宣德夔龙具备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等特征,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仅是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番莲而已。因为明清时期的夔龙形象多为口吐蕃莲,所以俗称含花龙。成化朝的夔龙纹除兽足夔龙外,还有三爪夔龙(即双足绘为龙状三爪)。器物种类在当时发展出各种造型、釉色。清朝雍正时期,御厂还制作出五爪夔龙,应是由成化三爪夔龙纹演变而来。清朝进入鼎盛时期之后,曾为主图案的夔龙纹锐减,作为辅助纹饰的夔龙纹(图12)骤然增多,那些源自青铜器、珐琅器中的拐子龙随处可见,与各类彩釉、纹饰相互搭配,产生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螭龙

一般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所说无角曰螭。但从明清官窑瓷器看,所绘螭龙多为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的情况。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宋书·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钮,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描述秦始皇玉玺上雕刻螭虎,随后各朝纷纷仿效,常以螭为钮制作宝玺。

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螭纹瓷器,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宣德时期的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和五爪三大类。总体看,其强悍雄健的体形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特点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当时的螭龙形象多作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造型的结果。

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确立后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明成化、正德以及万历等各朝螭龙纹基本保持了宣德时期的造型特征,仅是不同时期所用青料与彩釉略有差异。到了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以及兽足螭龙。例如一件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上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纹,既有兽足,也有龙爪,展现出当时御厂所用螭龙的多样性。另外,乾嘉时期经常出现足攒花、灵芝等螭龙纹,这些都说明螭龙纹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隐形的钢笔
曾经的小懒虫
2025-09-26 02:53:16
鬣毛整齐,向上飘前。根据查询雍正青花瓷相关信息得知,雍正青花九鲤龙纹特征为鬣毛整齐,向上飘前。清雍正青花瓷是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可靠的汉堡
凶狠的小白菜
2025-09-26 02:53:16
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龙纹少见,多为堆塑,捏塑,范印以及龙首壶等,而且此时的龙纹常常和人物,走兽,花鸟,花纹等堆塑组合使用,与道教,佛教相关联,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到宋辽朝时期,基本上以堆贴,捏塑,模印为主。龙纹经常会出现在定窑,耀州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

宋代龙纹的特点是矫健雄奇,看似异常迅猛,龙犄角分叉较早,龙角曲度大,多云纹环绕,龙嘴大张,露齿,吐舌,眼睛不明显,龙发龙须均为几缕,飘向脑后。

宋代龙凤纹在宫廷用瓷上大量采用,民间则不得使用,特别是在定窑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元代龙纹特色很鲜明,元龙纹龙形蜿蜒细长如蛇,头比身躯小,头呈扁长形,上头鼻梁前端有尖挺形和平整形两种。

平整行鼻尖两侧有龙须,但是很短,尖挺形则无。

龙光头无发或者有几缕飘在脑脖处。

龙张口,露齿,吐舌,额头高凸,两眼凝视前方,角和发朝向后方,龙角与鹿角相似,背脊朝上状如火舌,四足肌肉结实,关节弯曲,爪张而有力。

有三,四,五爪不等,五爪罕见。尾部渐细而尖,也有少数火焰状尾,一部分龙纹腹部呈环节状,犹如蛇腹,鳞片有多呈鱼鳞状,网格状,胸部和身躯间绘有火焰状条带纹。双龙戏珠纹珠子比较小。

五爪的

明朝的龙纹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发展的,其总体的特征是龙的形态整体看起刚烈凶猛,龙纹极具威严之气,散发出浓重的皇家气息。龙爪呈风火轮状,五趾间距几乎相等,第一趾与第二趾呈蟹钳状,后四爪同向。龙鼻多数上翘,特别是表现在夔龙上,夔龙鼻高翘并且翻转。

龙发明显,有一簇清晰可量的长竖发,状如火焰,有的倾斜,但是很僵硬。鼻端有两根龙须飘扬,少数龙的龙睫毛比较明显,并且上扬。龙眼睛渐渐的清晰起来。龙嘴一般,上颚要长于下颚,俗称猪嘴,龙大多是尖尾,并且五爪龙居多。前期多数龙纹的龙角描画模糊。

明代早期:龙身比元代要粗大,龙爪如鹰爪雄健有力。龙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在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上,龙纹题材非常广泛,不仅有独龙、双龙,还有九龙、十龙、团龙等,这些龙在海水中上下翻腾,气势磅礴。

明代中期:目光呆滞温驯得像宠物。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明朝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统治阶级糜财无度,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明代晚期:龙纹简化用笔草率马虎。这一段的历史情况是,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即位之初,明朝的政治颇有中兴之势,可惜好景不长。这段时期,龙纹在瓷器上,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早期尚能属阳刚之形,后期则属阴柔之态,龙身更细长,龙首变小,上颚伸出。龙纹简化多以平涂方式渲染,用笔草率马虎的程度历史上罕见。

进入清朝,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龙纹的那种威压霸气。

龙爪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

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了,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

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

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乾隆以后,眼睫毛现象普遍。

龙身曲度大,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其中,蟠龙戏珠纹和双龙抢珠纹在清代尤为盛行,与民间传说“龙爱珠宝”相契合,宝珠一般个体较大,状如火球,尤如火珠。

清朝早期龙的形体和形态具有明朝的遗风,比较威严。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毛发蓬松,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雍正时期瓷器上的龙纹,其栩栩如生之态也毫不逊色永乐、宣德。

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乾隆晚期以后的龙,下颚低垂,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

清朝中晚期龙纹:状似威严实则毫无神韵。当嘉庆爷从他父皇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

清朝中晚期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中国龙纹图案各个时期的造型风格是承上启下,代代相传,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发展和各自特点。我们鉴定的时候不要教条,应学习古人的创作构思、装饰技巧、造型特点,开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