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有关秘色瓷的知识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解析:
70多年前,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长相和衣着上看,他并不是当地村民,手拿肩背的工具显然也不是用来耕作的,当地人很好奇,不知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不时出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找什么。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他来浙江,是要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要烧成这种瓷器,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人们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诗赋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
传说中的秘色瓷和那个神秘的配方真的存在吗?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也就是窑址。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是一种颜色青绿的茶具这首诗的题目“秘色越器”一语道破了天机!如果“秘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就应该能够找到秘色瓷!史籍上记载着 越窑在浙江,那里,应该就是那个传说的诞生地!可是,偌大一个浙江,倒底哪一个田间土埂或者荒野山坡会是越窑窑址呢?
靠猜是没有答案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处一处的找。陈万里已经下定决心,实地走访,为了寻找真相 宁可踏破铁鞋!
在上个世纪初年,中国的考古学还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是笼统的被称作金石学。大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只是就手边玩物进行讨论琢磨,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一个时代过去了,陈万里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
这一带在战国时属越国,唐代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自此开始,无数仁人志士,追随陈万里的脚步,在上林湖越窑的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的寻找着 关于秘色瓷的蛛丝马迹。
在方圆数十公里的上林湖区域内,分布着几百处窑址遗迹,破碎的瓷片和废弃的窑具残片堆成了山岭,俯拾即是。然而,在这些碎片中,人们即没找到带有“秘色瓷”字样的残片,更找不到任何与秘密配方有关的证据。除了破碎窑具之外,只有 青瓷 碎片。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瓷器。而这种瓷器,就是越窑创烧的!
古人诗赋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说明秘色瓷也是一种颜色青绿的瓷器,文献中又说秘色瓷在越窑,这是不是意味着,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为什么要给它取个秘色瓷的名字,还有秘密配方一说呢?
在找不到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解释秘色瓷。一些学者认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并没有其它特别的含义,只是带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实际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
采访李纲:秘色就是神奇之色,而且秘不是禾字旁,是礻字旁,将秘念成碧,从后来的文章看,秘已经不是神奇之色了,而是更多的将它与碧玉的碧联系起来。
还有的学者认为秘色瓷作为一种青瓷中的精品,专供皇室使用,当然要与一般的青瓷区别开,因此在烧造时,就特意取了个“秘色瓷”的名字,而至于所谓的秘密配方,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采访李纲:他们都是民间文人,他们都能看到,能说是秘密的吗?各处分布的窑场,窑工也是村里人,能保住秘密吗?进贡后剩下的还能做商品出售,能说是秘密的吗?
一时间,各种观点和猜测层出不穷,秘色瓷就是青瓷?还是用不为人知的神秘配方烧造出来的特殊瓷器?抑或根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在中国陶瓷史上,根本就没有出过秘色瓷?层层迷雾缭绕,真相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寻找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在学术界此消彼长的争论声中,时光已经流逝了近半个世纪。步入80年代,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考察范围触及到古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文明,用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线,曾经由秘色瓷引发的学术界大讨论,在接二连三的各种惊喜中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半个世纪后,在距离浙江千里之外的陕西,一个旷世惊天的大发现 却意外的 引出了关于秘色瓷的下文。
故事还得从87年的一场地震说起。
下面太长了,附上链接吧:
news.xinhua/collection/2005-07/01/content_3161723
越窑的“秘色瓷”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
秘色瓷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根据报道,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前举行,百余件为皇帝烧造的贡品“秘色瓷器”,今起至2017年7月2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展,观众可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参观。
据悉本次展览展期至2017年7月2日,展出地点为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观众可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参观。2017年正值法门寺地宫发现三十周年,秘色瓷产地后司岙窑址的确立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发现。“秘色重光”展览,正是对这两大重要学术事件的纪念和总结。
从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两百年间里,越窑烧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专供皇家使用的珍宝。但宋代以后,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越来越模糊,秘色瓷终成悬案。继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现秘色瓷之后,近两年对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明确了秘色瓷的最主要产地,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后司岙窑址出土文物120件组。除少部分越窑普通青瓷外,多数为秘色瓷器。展品中包括大量的窑具,秘色瓷釉色的关键,正在于这些专用窑具。透过后司岙窑址出土的文物,既可知秘色瓷之特征,又能了解其制作之工艺。
根据报道,百余件为皇帝烧造的贡品“秘色瓷器”,从5月23日起至2017年7月2日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开展,观众可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参观。
据悉2017年正值法门寺地宫发现三十周年,秘色瓷产地后司岙窑址的确立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发现。“秘色重光”展览,正是对这两大重要学术事件的纪念和总结。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是以晚唐五代至北宋初年的秘色瓷器为主要内容,展品共计187件(组),包括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瓷器标本,还有法门寺地宫等佛教遗址、吴越国康陵、辽圣宗贵妃墓等皇家陵寝出土的秘色瓷珍品。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后司岙窑址出土文物120件组。除少部分越窑普通青瓷外,多数为秘色瓷器。展品中包括大量的窑具,秘色瓷釉色的关键,正在于这些专用窑具。透过后司岙窑址出土的文物,既可知秘色瓷之特征,又能了解其制作之工艺。
此外,苏州博物馆的经典藏品——秘色瓷莲花碗也来到了展厅现场。这件碗于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后入藏苏州博物馆,自此从未离开过苏州。本次展出,是这件秘色瓷莲花碗发现六十年来首次对外巡展
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裁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五代时期 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 今藏 苏州博物馆 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关于秘色瓷的“千年之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写秘色瓷。
唐代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这样解释“秘色瓷”。
北宋 越窑青釉刻折枝花卉纹盒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转机在1987年。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而秘色瓷就在这个账目中。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拓片
碑文中明确记录着与地宫出土器物中相对应的13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一般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既然考古让我们认定了一部分秘色瓷,我们就可以在考古发现中找出一堆秘色瓷。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 越窑釉色瓷八棱净瓶
此次展出的不同出土地点不同时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对比
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 复活 ”了。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文物介绍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刻海水龙纹盘(细部)
其他文物 越窑秘色瓷刻云鹤纹盒等
辽圣宗贵妃墓介绍
越窑秘色瓷银扣执壶
越窑青釉刻划对蝶纹盘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南青北白指的是浙江的越窑青瓷以及河北的邢窑白瓷盛行于晚唐。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以慈溪市上林湖、上虞区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商周战国秦汉六朝等朝以来,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其历史可上溯到北朝,隋后期曾短期繁荣,经过唐早期的低靡,唐中期生产极盛,晚唐开始衰落。
时代背景:
唐时社会流行饮茶风, 名士陆羽,精研茶道,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曾把“南青北白”并尊,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但是从饮茶角度他评定,邢不如越。
《茶经》里的 “茶之具”“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等章详细叙述了茶的用具、饮茶风俗及历史,饮茶风也间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