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越窑青瓷受到哪些作品受到中外文化交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唐青瓷器物中,还可见中外文化交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代表作品是“青瓷凤首龙柄壶”(故宫博物院藏),造型巧妙生动,壶身是一修长的瓶体,重心在瓶体下部,颈细长,口部微撇。壶盖是一个捏塑成的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弯曲的柄塑成一条由口沿至底部的矫健长龙。它既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又把中国特有的龙凤造型融为一体,是一件中西文化结合的十分巧妙的优秀作品。而这件作品的纹样也是唐瓷装饰中杰出的代表,壶腹部有6组联珠纹,联珠纹内安排6个大力士袒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处安排有月亮、星星、飞鸟、水壶等,下层是6组精美的宝相花图案,壶颈和足部安排了联珠、莲瓣、卷草等装饰,整件作品优美、瑰丽,主题纹样突出,是一件造型和装饰结合十分巧妙的佳作。
分类: 娱乐休闲 >>收藏
问题描述:
谁有?
解析:
我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而越瓷的故乡绍兴市,则被认为是我国青瓷的著名发源地。越瓷是我国陶瓷艺术园地中的一枝奇葩。
早在商朝中期,古越人民就率先彩叠压的“龙瓷”,烧制印纹硬陶,釉色绿中泛黄,有一定的光泽度,这就是历史上的原始青瓷,至东汉,制瓷技艺日趋成熟,至今在曹娥江两岸遗留下来的代古窑址就有40多处。从这些古窑中发掘的瓷片,经过化验表明,烧成温度达1300℃,釉色呈淡青色,光亮明快,瓷胎质地坚实细致,说明越瓷从色泽到质地,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已具有相当水平了。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创制了将坯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使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纯熟的程度。当时的越瓷器型端庄,器壁减薄,色泽青绿、晶莹,质量居居全国瓷器之冠,蜚声海内外,产品广传到日本、朝鲜、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收藏有越瓷的珍品。但南宋以后,越瓷生产渐趋衰落,为其他名瓷所取代。
建国以来,随着绍兴瓷厂、上虞陶瓷厂的建成投产,使失传近千年的越瓷又重放光彩,今日绍兴资厂已初具规模,年产量达到3500万件以上,品种多达500余件。各类产品,古风犹存,质地更精,被誉为“越窑新瓷”,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上虞县在恢复发展越瓷生产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上虞陶瓷厂通过对大量的古窑址和瓷石矿点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50多次的配方试烧,缍获得了仿越窑青瓷的试制成功,于是983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优秀科技成果奖和省优秀“四新”产品奖。1987年6月,该产品在瓷都江西景德镇举行的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会上,获得“优胜产品”称号。1984年5月,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国际博览会上,1985年春季在日本筑波城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和同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地区世界博览会上,均得到赞美。目前,已生产合格产品5000件(套),产品除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各地。
目前,越瓷生产具有传统制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以细瓷生产为例,从原料----成品共需经过72道工序。生产的瓷器主要有4大类:
1、高温变色釉瓷器。这是越瓷的佼佼者。它以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发色灵敏,能随着光源的不同变幻十余种颜色。既可制日用品又可制高档工艺品,采用腐蚀金装饰后更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1981年获轻工部科技成果奖,产品远销至日本、美国、德国,载誉五洲四海。
2、兰亭牌青花瓷。是当今越窑新瓷中一朵奇葩。它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以高温煅烧而成,具有瓷青花白、幽靓雅致的特点。其中30—150头中西餐具、敦煌壁画画面的艺术挂盘和大小花瓶、青花旅游瓷器等尤为国内外
消费者所青睐。
3、帆船牌中式餐具。分红、蓝边花2种,造型端庄秀丽、配套合理周全,配件中饭碗、酒盅、碟子都采用微微翻边的“正德式”。用金银线装饰,具有赏用兼优、艳而不俗的特点。多次荣获浙江省轻纺产品“百花奖”和省优质产品称号。
4、仿越窑青瓷。上虞陶瓷厂已仿制出汉代到宋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越窑青瓷代表作。其中有:四系罐、鸡头壶、羊尊、蛙盂、狮形烛台、羊形烛台、觞、扁壶、荷花粉盒、熊足砚、龟形水注、龙柄凤头壶、香熏、鼎炉、
碗、盏、盘等二、三十个品种。其中部分产品已被编入《中国陶瓷》丛书。这些仿制品,专家们一致认为,无论釉色、形态或胎质,古风犹存,几可乱真。质地比古瓷细腻,制作也更为精良。产品投放市场后,赢得较高的声誉。
越瓷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其中有“越瓷类玉”之说。
越瓷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的瓷器,主要产地在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自东汉开始,经三国、两晋、唐,一直至宋代,长达千余年。越瓷的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釉色滋润,深受当地文人墨客的赞赏和喜爱,并且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精彩诗话。
陆羽在《茶经》里赞美道:“碗,越州上。”他推崇越瓷为天下第一名瓷。陆龟蒙《秘色瓷器》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盛沆瀣,共稽中散斗遗杯。”诗人把青雅如玉的越器比做“千峰翠色”。施肩吾的《蜀茗新词》中说:“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未匀。”许浑《晨起诗》曰:“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灌注着诗人对越瓷深沉的爱慕之情。皮日休《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孟郊在《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中,有“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之句。诗人郑谷在《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中云:“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诗句清新朴实。韩《横塘诗》中有:“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徐夤《贡余秘色茶盛》曰:“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皆显示了古代文人对越瓷的高度赞誉。
由于唐代对外交往的频繁,在唐代青瓷中,还可见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痕迹。具有代表的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瓷凤首龙柄壶”,壶身是一修长的瓶体,壶盖是一个捏塑的高冠、大眼、尖嘴的凤头,弯曲的柄塑成一条由口至底的矫健长龙。造型巧妙,形态生动。它既吸收了当时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造型,又把中国特有的龙凤融为一体,是一件中外文化结合得十分巧妙的罕见器皿品种。壶上的装饰纹样设计也是唐瓷中的典型。
壶腹部有六组联珠纹,联珠纹内安排六个大力士坦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处安排有月亮、星星、飞鸟、水壶等,下层是六组精美的宝相花图察,壶颈和足部安排了联珠、莲瓣、卷草等装饰,整件器皿造型优美瑰丽。主题纹样也颇为突出,造形和整饰两者结合得十分巧妙。这些足以说明沿着丝绸之路,渊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曾使中国彩陶艺术增添过绚丽的光彩。
陶瓷艺术灿烂辉煌的基础是精良的制作工艺,唐代越瓷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水平,都显示了盛唐的风范,艺术设计形成了独特的技艺与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不可忽视的阶段,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并且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对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响,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国”的雅称。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各类瓷器争艳斗妍、灿若群星。而烧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当首推越窑。
越窑遍布山阴、会嵇 ( 山阴、会嵇今绍兴市 ) 、余姚、上虞、肖山等地。越窑从商代烧造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起直到东汉时期,我国陶 瓷史上划时代重大发明,上虞县小仙坛、帐子山一还发明成熟瓷器,也是我国目前 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的源地。
越窑瓷器之所以著称于世,是因为她不但釉色类玉、类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众多千瓷百态,深受国内外人们所喜爱和珍视。越窑瓷器从东汉创造成熟瓷器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直 至唐、宋近千所繁盛不衰,唐、宋时期已形成一个庞大制瓷系统,吴越王时期还专设了官窑“秘色窑”,秘色窑在民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青绿美丽的釉色、精致的造型,奔放的线划花纹,被称为青瓷中的精品为世人所珍视。促使越瓷大发展,不但是国内需求量增大,而且是越窑瓷器的大量对外输出国外。从当前(2013年)世界各地出土陶瓷器中,越窑又可以居首位。越窑青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在今浙江慈溪县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1957年始,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故宫博物院、丝路营行网多次调查,发现慈溪上林湖、古上岙湖、白羊湖、杜湖(里杜湖)及古银锭湖(今彭东)四周古窑址120余处,上林湖最集中。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发展时期,到南宋时停烧。以上林湖为中心地的越窑青瓷的发展,使瓷器同丝织品一样成为明州港输出的主要商品。上林湖越窑青瓷深受世界各国的钟爱,成为古代宁波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使。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上林湖依偎于群山怀抱中,此外还有湖东的杜湖、白洋湖、五磊寺、金仙寺等名胜古迹。如今上林湖畔,遍地青瓷遗片,成为室外的越窑青瓷博物馆。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秘色瓷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顾少波是个有故事的人。从五星级饭店大厨,到如今的制瓷能手,蜕变过程励志而艰辛。
2006年,顾少波在宁波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实习,通过几年勤奋练习,食物雕刻工艺日趋精湛,在厨师行业有了一番作为。也许是天生的缘分,他看见充满历史印记的瓷片便爱不释手。2010年,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开始学习制瓷技能。也许是之前厨师生涯的雕刻练习为瓷器雕刻奠定了基础,他不断尝试,忘我练习,终于创造出拥有个人特色的青瓷作品。有时候,他深夜还在阅读青瓷文献,凌晨又起身烧制瓷坯,一忙起来总是连续几天在瓷器堆里,无休无止地钻研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越窑青瓷文化,顾少波经常深入各地的古窑遗址收集青瓷残片,参加相关学术论坛,先后与关宝琮、刘远长、汪洋、嵇锡贵等国家级大师学习交流,共同探讨青瓷技艺,努力将自己的所学应用于青瓷制作中。
文化的印记,贵在传承,也离不开创新。顾少波的作品里,传承和创新并重。古瓷器低调沉稳的釉色,搭配独特新颖的造型,再加上古典秀丽的花纹,一件时尚又典雅的青瓷作品便诞生了。
古今结合的创作理念,让顾少波的作品屡屡获奖,也频频收到文化界前辈的收藏邀约。
2015年,顾少波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暨第五届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精品展,凭借青瓷作品“尚品”,一举荣获中国陶瓷作品“大地奖”金奖。2016年,他参加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轻工消费品展览会,作品“素颜”“大地圆梦”“绽放”“飞花”斩获两个金奖、两个银奖。
近年来,顾少波还致力于挖掘、弘扬越窑青瓷传统技艺。他通过采集上虞本地矿物原料,摸索试验,先后成功仿制唐代越窑青瓷蟠龙罂、五代越窑青瓷莲花樽、五代越窑鸽子水注、五代越窑镂空香炉等作品20余件。他的青瓷作品“上善若水”被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收藏,其他优秀作品也分别被龙泉青瓷博物馆、慈溪市博物馆、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等收藏。
作为越窑青瓷的传承人之一,顾少波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越窑文化。他说,每一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去年,由他创设的“菁致”在曹娥江边悄然对外开放。每一位走进这里的市民都能品茗赏玩、捏陶聊天,赴一场与越窑青瓷的浪漫约会。谈及打造“菁致”的初衷,顾少波说他想把越窑青瓷文化元素融入一江两岸的城市街景,让更多的人了解青瓷文化,感受越窑青瓷的独特魅力。同时,他依托顾氏越窑青瓷研究所,和各大院校建立实践基地,受聘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教授学生制瓷技艺,并在上虞的多所中小学开设越窑青瓷课程,培育传承新人。
谈及未来,顾少波还想把传统青瓷和现代艺术品结合起来,打造一批时尚潮流的青瓷首饰作品,让外国人也能感受东方文化,把青瓷之源和越窑的美丽传说讲述下去。
在瓷器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花了钱,而买到的却是赝品。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从目前的收藏市场来看,从瓷片类别上进行收集,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关注瓷片的釉色,专收一些高古名釉瓷片,如唐越窑、宋汝、官、钧、定窑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等。另外一种是收藏以明清民间青花绘画研究为主,由于这些瓷片价格较低,特别是在江浙地带的山区,随便挖挖,就能看到不少瓷片,因此这个群体是越来越大。第三类则是专门收藏元、明、清景德镇御窑瓷片,上至元青花、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下至清代官窑残片,尤其重视有官窑底款的瓷片收藏。由于现在官窑整器的价格比较高,因此即使是残片,价格也不便宜。
除了按照瓷片的类型,按照瓷片的图案进行收藏,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古陶瓷上的纹饰或图案,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都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和风格。以瓷器装饰常用的龙纹为例,各个时代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除了是瓷器鉴定的参考因素,也是当时的历史时尚、民族信仰、民间风俗以及美学、美术方面的珍贵资料,因此收藏有完整纹饰或图案的瓷片,价值相对也较高。
在收藏瓷片的时候,要牢记“贵精不贵多”,拥有太多的普通瓷片无异于垃圾,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唯利是图者制作伪瓷片出售,利用人们“破瓷片还会有假吗”的心理,使许多警惕性不高的收藏者上当受骗。同时,不要过高期待古瓷片的价值升值。一般来说,古瓷片除了一些特别稀有的品种,其他的是不可能具备升值空间的。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