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啤酒
2025-09-26 14:08:07
首先,传统陶瓷原料价格低廉,众所周知,陶瓷的原料是天然的岩石、矿物、粘土等材料,其中主要原料是高岭土,取材方便,分布广泛,含量也比较高,陶瓷的生产以传统工艺为主,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其次,传统陶瓷本身的化学性质稳定,硬度高,耐磨损,导电性地等等,适用范围很广。
再次,陶瓷包含的门类较多,有日用、艺术、工业、科研等等方面,陶瓷档次不同,同样是吃饭的碗,价格也从一两元到几十元不等。
还有,新型陶瓷的研究是现在高新科技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陶瓷的研究,像压电陶瓷、精密陶瓷、功能陶瓷等。
害羞的学姐
2025-09-26 14:08:07
北宋时期,随着国家经济繁荣,出现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动,当时人民购买能力增强,中国瓷器业也迅速发展,使制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北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经济最顶峰时期,国民总产值占世界国民总产值80%。当时实行了鼓励经营商业政策,避免了和外国战争,让人民过着安定生活。所以,北宋中期,国家粮仓都满的,当时宋朝部队不吃小米。当作杂草,没有人吃。根据《东京梦华录》里面记载,当时酒楼餐具都是用银做的。人们不愁吃穿,生活好了对日常用品有了审美追求。日常生活中,人们开始重视瓷器。所以,瓷器商不断提高烧制瓷器技术,瓷器市场因此蓬勃发展。宋朝商业税收比较宽松,商人有较大获利空间。自“蜀园联盟”以来,北宋对外战争一百多年都没有发生,边境贸易十分发达,商人人数激增。宋朝政府在北方建立了“专商”,和辽国等其他少数民族进行经济来往。少数民族使用兽皮、乳制品等物品交换瓷器,有的自己使用,有的通过转卖给中亚地区获利。
在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和茶叶是“主角”。宋代是造船业发展时期,港口吞吐量是世界首位。宋朝陶瓷质量好,质优价廉,造型精美,受到欧洲贵族的喜欢。在当时西方,中国瓷器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贵族们为拥有中国瓷器而自豪。宋朝时期对窑温控制非常重视。为获得较高炉温,用木材窑代替煤窑。根据专家介绍,河北定窑茅台釉瓷器温度达1350摄氏度才能烧成,和现代窑炉烧成温度吻合。在我国解放后,还有很多地方用木材来烧窑。在宋代出现了北方“馒头窑”南方“龙窑”。瓷器的装饰性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白釉、红釉和变釉等器物出现,解决了世界各地人们的需要。
海陆贸易的发展,让宋瓷生产规模扩大。陶瓷商们在研发技术方面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生产出了高质量瓷器。宋瓷质量好,销售大,利润大。获利丰厚,投入技术越多,烧制宋瓷品质更佳。从而形成一种良好循环,把宋瓷工艺推向历史高峰。
炙热的学姐
2025-09-26 14:08:07
我把近万年的中国陶瓷史划分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独秀等五个不同时期,并加以述说。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如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此外还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让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薄如卵毂的蛋壳黑陶,至今无法仿造出来。先民用神奇的双手,借助天地间的圣火烧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中国各地的考古证明,各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我曾前后实地考察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溪遗址、仰韶遗址、马家窑遗址、龙山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比较鉴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能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创造出来,欧洲已发现二三万前的陶器。我所见到的这些文化遗存,可以说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而决不是所谓“中国文明西来说”,不是中国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龙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而后光被四夷”的观点。“文明西来”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虽然已知欧洲制陶历史早于中国,但要从欧洲流传过来,几乎没有可能性。当年发现马家窑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扬此说,但到了晚年也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文化的特点,导致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丰富内涵,最终逐步走向一体化,成为大中华的主流文化,这犹如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浩瀚的长江、黄河一样。陶器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以后发明创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处于一个孕育时期。人们仔细鉴赏这一时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从中可以汲取智慧,诱发灵感,激扬豪情与自信,在精神上获得巨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