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制作过程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下面介绍一下青花瓷是怎么制作的。
1、第一,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更加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变形和破裂。
2、第二,做坯。做坯是依据最终设计好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传统工艺多用手工拉坯完成。
3、第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否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第四,上里釉。瓷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
5、第五,画坯。上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颜料配方属于秘密。
6、第六,混水。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7、第七,罩釉。把已经画好纹饰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层釉,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8、第八,烧窑。把待烧的瓷坯均匀地分布在窑体内,称之为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9、第九,开窑。经过12至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第一,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更加紧致。
第二,做坯。做坯是依据最终设计好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传统工艺多用手工拉坯完成。
第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
第四,上里釉。瓷器制作,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
第五,画坯。上好内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第六,混水。
第七,罩釉。把已经画好纹饰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层釉,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第八,烧窑。把待烧的瓷坯均匀地分布在窑体内,称之为满窑。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1、淘炼胎土
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岭土烧制成的,天然瓷土含杂质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杂质,烧成的瓷器才会细腻白润。
2、制胚
将淘洗好的瓷土制成各种器形,放置一段时间,自然阴干。然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将印好的坯进一步精修,使坯体表面光滑,器型圆润。
3、绘画
等干燥后,在瓷器表面用青花料绘制图案。
4、罩釉
把已经画好纹饰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层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5、烧制
将罩釉后的瓷胚经高温烧制,釉下的青花料就会呈现出美丽的蓝色。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烧成后瓷器表面的纹饰就是呈现棕色而不是蓝色。
每一件青花瓷从揉泥到烧造完成,经历几十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都出自一系列艺人经年累积的技艺,经历一笔一划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也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揉泥,目的是在于排空掉泥料中的气泡,这样来使泥料进一步紧致效果。如果少了这一道工序,会容易出现坯体中形有气泡,如果坯体过于干燥的话,在烧制的时候容易破裂变形。
二:做坯,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来供后期制作印坯的时候使用。
三:印坯,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
、四: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五:荡里釉,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内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采用传统的荡釉法,外釉采用浸釉法。
六:画坯,荡好内釉的坯,进入画坯工序。
七: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
八:写底款、施底釉。
九:烧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导致烧制失败。
十: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十一:成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