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安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
安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共有5处
1,人字洞遗址,古人类早在200万~240万年前就开始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的古人类遗址人字洞,至今出土了300多件石骨制品,还原了欧亚大陆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的冰山一角。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境内孙村镇癞痢山南坡,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200万年~240万年。
2,陈山遗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陈山附近,属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80万~10多万年。
陈山遗址是目前长江下游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剖面已成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中、晚更新世堆积物的标准剖面。2001年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水阳江遗址,位于安徽省宁国县河沥溪镇,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80万年。
4,
银山遗址也称为银山智人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银屏镇岱山村,是一处早期智人化石地点,经过3次发掘,发现一块人类枕骨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198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山遗址是个形似馒头的孤立山丘,相对高差16米,由砂页岩和灰岩组成。
距今20万年。
5,龙潭洞遗址在县城西北45公里的陶店乡汪家山北坡。地居长江下游,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中间地带。
构成洞穴的地层系寒武系白云岩,洞穴高出海平面23米,1973年冬,陶店乡农民兴修水利时,发现龙潭洞内埋藏着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省、县考古工作者联合考查,于1980年11月4日掘出一具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一块左下侧下颌骨碎片和三个零星的牙齿。这个头盖骨,中等大小,脑壳厚,额骨低平,眉骨粗隆,从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尚未愈合推测,和县猿人头盖骨为20岁左右的青年个体。并发现有粗陋的石器、骨器和火烧的骨片、灰烬等遗迹。在同一洞穴堆积层中,还发现哺乳类动物化石25种,加上鸟类、爬行动物化石共有50多种。
其中有北方生长的肿骨鹿、剑齿虎、巨河狸;南方生长的剑齿象、中国狨、鬣狗等。龙潭洞遗址的动物化石,种类多,分布密集,是一个南北之间过渡性的动物组合,这为研究古代气候、古动物群等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地质、水文等学科提供了实物资料。经专家初步鉴定,和县猿人头盖骨系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属中更新世。它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与发展,研究南方和北方古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探索中华文化渊源和长江阶地的发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1981年9月8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定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和县猿人”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今30万~40万年。
安徽的文化古迹有:合肥三河古镇、黄山宏村古民居、淮南寿县古城、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滁州古城遗址等。
一、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古镇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
二、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间改为宏村。整个村落面积19.17公顷(300多亩),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
三、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淮河南岸,依八公山。寿县古城始建于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盘式布局的一座宋城。寿县总面积2986平方公里,现城内总面积3.65平方公里。
淮南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
四、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包含内容丰富,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五、滁州古城遗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老城区。东晋为顿邱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唐以前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
遗址分布有:赤湖城遗址、荻港城遗址、薄阳城遗址、唐堆城遗址、龚家城遗址、蒋家城遗址、闪州城遗址、花山古城遗址。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 。是中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之一。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一带,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巢氏的 神话 故事 ,供大家参考。
一、有巢氏简介
有巢氏,简称“有巢或巢”,号“大巢氏”,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相传为缁衣氏之夫、燧人氏之父。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开篇解说词:“从有巢氏仿鸟筑巢、构木为屋到具有中国气度、中国风格的浙江美术馆,中华文明的每一次驻足,总能惊艳四方。从选址西子湖畔,到确立建筑风格,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美术馆修建完成。
国务院《经济要参》刊发:《从 文化 输出“新抓手”浅议有巢氏文化之价值》:“有巢氏时代代表着人类从原始‘穴居’向‘巢居’文明过度的新阶段,是人类和动物逐渐分离的文明启蒙时代,所以把有巢氏定位为‘文明的领航者’,当之无愧。…‘构木为巢室 袭叶为衣裳’是有关有巢氏的最有名的 句子 。有巢氏时代,没有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以后的民族、宗教色彩,更没有政治色彩。”
顾名思义,“有巢”就是人们要有地方住。而有巢氏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洞穴中,在树上用枝叶建造出简陋的蓬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筑巢为室,华夏先民得以安居一处,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最早的巢居又称为“树上居”,后来才延伸到了平地上形成房屋。
有巢氏率领子民在哪里筑巢为室,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度等等在中外史籍中,可见详细记载如:《遁甲开山图》记载:“有巢氏王天下百余代。”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载:“有巢氏部落建立的巢国(简称“巢”)则仍旧都城于今巢城(巢湖市)。”“有巢氏”便是一位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平民英雄。
华夏始祖有巢氏《致黎锦熙信》言到:“古之人有行之者,巢、许是也。”“巢”指有巢氏后裔巢父,尧时高士,以巢居闻名。上古之世,古人居无定所,饱受禽兽蛇虺荼毒。有圣人教民巢居,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古人欣喜无比,拥其为王,号“有巢氏”。从有巢氏朴素的名号看来,其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位创造人类历史的平民英雄。有巢氏代表着人类从原始穴居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孙中山讲授《民权主义》:“世界进化…到了同天争的时代,…后来便有聪明的人出来替人民谋幸福…有巢氏教民在树上做居室,替人民谋避风雨的灾害。自此以后,文化便逐渐发达,人民也逐渐团结起来。” 范文 澜《中国通史》将“中国境内的原始人”明确划分为四个时代,有巢氏时代是为第一个时代。潘天寿《中国绘画史》:“相传有巢氏,绘轮圜螺旋,或系一种绳墨,然推其形象,已略存绘画之意味。......实为吾国绘画之雏形。”《中国绘画史》把中 国画 起源追溯到有巢氏“绘轮圜螺旋”。
二、有巢氏神话 传说
著名史学家郑樵(1104—1162年,今福建莆田人),学术思想主张“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 ,在《通志·三皇纪》云:“厥初,先民穴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 亦曰大巢氏。”郑樵注重实地考察,在《通志·氏族略》中从 姓名学 定义得出新的见解:“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康熙《巢县志》沿革志进而确载:“罗泌《路史》称有巢氏。”罗泌(1131—1189年,今江西吉安人),其《路史》记述上古迄两汉事,考证精赅,保存大量的古代史料和佚闻,堪可采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相继发现,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打破了长期以来长江和巢湖流域被认为不可能是人类发源地的历史论断。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被发现后,通过发掘过程及出土文物分析,足以佐证凌家滩遗址是已存在政、军、神三权的有巢氏部落中心。
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主编《巢湖》记载:有巢氏“因居巢得名与有巢氏发明巢居有关,而被视为巢湖人。”《中华始祖有巢氏论纲》通过当代考古文物考证古今文献,论证巢湖流域是有巢氏生籍地望。2007年,凌家滩遗址第五次考古发掘,发掘领队张敬国研究员从M23墓葬所出土的300余件丰富文物分析,墓主人当是聚落中心的神权领袖。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人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据此足以佐证:凌家滩的先民就是史料所记载的有巢氏,凌家滩遗址就是有巢氏时代的部落中心,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巢国在《尚书》、《班簋》铭文均有载,直至鲁昭公二十四年为吴国所灭。秦于前223年设居巢县。学界对《班簋》铭文中的“巢”指今巢湖市一带没有太大异议。
三、有巢氏史诗记载
鲁迅曾取用过这种简称,其《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 文章 》云:“至于上古实状,则荒漠不可考,君长之名,且难审知,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降及轩辕,遂多传说,逮于虞夏,乃有箸于简策之文传于今。”
著名历史学家、 教育 家徐旭生在其历史专著中,直接以这种简称命题,其曰《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各氏的来源》。历史学家尚秉和所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其卷一亦以《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为标题。
《汉语大词典》解:“巢,有巢氏的省称。南朝.宋,鲍照《河清颂》:‘窥刊崩石,捃逸残竹,巢风寂寥,羲埃绵邈。”《六月六日登洞庭西山缥渺峰放歌》云:“叟童鸡犬寂无喧,别有天地疑巢轩。世人不信桃源记,谁知此是真桃源。” 按:作者明代黄周星。“巢轩”指中华民族两个功德显赫的祖先--有巢氏、轩辕氏(黄帝)。这里以“巢轩”代指远古之世。
《汉语大词典》注解“巢”释为尧时的高士巢父《大辞典》解:“巢燧:指古代的‘燧人氏’和‘有巢氏’。唐张九龄《龙池圣德颂》:‘巢燧之前,寂寥无纪书契而后,焕炳可观。””《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中国民族史》云:“巢、燧、羲、农,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等, 事迹 较可凭信者,必在距今五千年前后也。”
辞海注释‘有巢氏’:“传说中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时代,他为了避免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巢居的情况。”
有巢氏神话传说记载相关文章:
★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2020汇集
★ 中国历史年表完整版
★ 关于五龙氏历史传说
★ 上古名人
★ 历史学专业课考研笔记
★ 2018届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题目加答案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编经典故事5篇
★ 古代神话传说故事趣味经典神话故事集锦
★ 人教实验版初一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初中作文10篇(2)
巢湖市下辖11个镇、1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
11个镇:槐林镇、黄麓镇、栏杆集镇、苏湾镇、夏阁镇、散兵镇、银屏镇、柘皋镇、坝镇、烔炀镇、中垾镇。
1个乡:庙岗乡。
5个街道办事处: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中庙街道办事处。
扩展资料
巢湖居皖之中,下辖17个乡镇、街道,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巢湖古称南巢、居巢,秦时设居巢县,唐朝设立巢县,1984年1月撤巢县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7月撤市设立居巢区,2011年8月撤区设县级巢湖市。
巢湖是“三古”之地。堪称古人类的起源地、古文明的发祥地、古战场的必争地。已发掘的银山智人遗址表明,距今30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已在此繁衍生息。作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有巢氏,已成为公认的中华人文始祖。巢湖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巢湖是“三将”之乡。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都是从巢湖走出的一代名将,分别被誉为“布衣将军”、“和平将军”和“传奇将军”。
巢湖是“三水”之都。濒临长江,坐拥巢湖,是全国著名的温泉之乡。
巢湖是“三优”之城。区位优势明显。位于长三角经济区腹地、“合芜宁”金三角中心,是皖江开发开放的中心地带、合肥东向发展的前沿阵地。京福高铁、商杭高铁、宁西铁路和合宁、合巢芜高速等20多条公路干线穿境而过,巢湖港是安徽第一大内河港口,经裕溪河可通江达海。资源优势明显。
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渺、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安徽省重点旅游开发区,湖光、奇花、温泉、溶洞并称“巢湖四绝”;巢湖银鱼、白米虾和大闸蟹被誉为“巢湖三珍”,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巢湖市拥有巢湖岸线95.78公里,适宜建港岸线34公里,是合肥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地;富有23种矿产资源,石灰石、白云岩储量居全省第一位。发展优势明显。巢湖是全国最大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全国十大钢构生产基地之一和全国著名温泉之乡。
参考资料:行政区划——巢湖市人民政府 巢湖概况——巢湖市人民政府
文化古迹分布在:
1、合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银山智人遗址、刘铭传旧居、冯玉祥旧居、李氏家族旧宅、安徽省博物馆、银山智人遗址。
2、宿州: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垓下遗址。
3、芜湖: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繁昌窑遗址、皖南土墩墓群、人字洞遗址、牯牛山城址。
4、淮南:寿州窑遗址、安丰塘、寿春城遗址、寿县古城墙。
5、蚌埠:双墩遗址、禹会村遗址。
6、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地、李白墓、和县猿人遗址、凌家滩遗址。
7、淮北: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临涣城址、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石山孜遗址。
8、安庆:薛家岗遗址、白崖寨、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振风塔、世太史第、张四墩遗址、孙家城遗址、南关 *** 寺、桐城文庙、太平寺、法云寺塔、张廷玉墓、浮山摩崖石刻、陈独秀墓、安徽大学红楼及敬敷书院旧址、安庆天主堂。
9、黄山:潜口民宅、许国石坊、棠樾石牌坊群、老屋阁及绿绕亭、罗东舒祠、程氏三宅、呈坎村古建筑群、渔梁坝、宏村古建筑群、西递村古建筑群、许村古建筑群、祁门古戏台、南屏村古建筑群、溪头三槐堂、郑氏宗祠、竹山书院、齐云山石刻、叶村洪氏宗祠、长庆寺塔、棠樾古民居、北岸吴氏宗祠、北岸廊桥、昌溪周氏宗祠、员公支祠。
10、滁州:琅琊山摩崖及碑刻、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半塔保卫战旧址。
11、六安:李氏庄园。
12、亳州:花戏楼、尉迟寺遗址、曹氏家族墓群、亳州古地道、蒙城万佛塔、古井贡酒酿造遗址。
13、宣城:新四军军部旧址、龙川胡氏宗祠、广教寺双塔、陈山遗址、水西双塔、查济古建筑群、江村古建筑群、黄田村古建筑、毛竹山、官山遗址、徽杭古道绩溪段和古徽道东线郎溪段。
14、池州:榉根关古徽道。
15、铜陵: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