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定窑白瓷瓷器花纹有什么特点?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划花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
与唐代邢窑的素净有别,定窑的瓷多刻花、印花等装饰工艺,由于定窑是薄胎器物,决定它不宜深刻,而精细的浅刻花要求纹样特别精致。定窑的刻花纹样多与划花相结合,采用梳篦状工具在釉面上划出花纹,如旋转流畅的水纹,密排的水纹线形成一个中间色调的灰面,线条整齐自然,常有几条小鱼在水中忽隐忽现。定窑刻花纹样大多生动、活泼、流畅,有时仅简单几条刻纹,却已生意盎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定窑刻花纹样大多生动、活泼、流畅,有时仅简单几条刻纹,却已生意盎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定窑刻花瓷器在烧成后,其刻刀所到的凹处因釉条而内现淡黄色,刻刀未及的地方釉少则呈与胎本色调和的中间色,通体的釉色因刻花线条的深浅有别而变化,又由于浅刻使得这种变化非常微妙。
定窑瓷器特征:
1、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
2、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
3、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
4、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5、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这就是所谓的“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
台湾定窑白瓷蓝彩带樱花7头功夫茶具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1、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竹丝刷痕: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盖碗茶具、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定窑瓷器特征是器沿均具是厚唇、丰肩、平底,儿钱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其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但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则是印花纹饰。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定窑也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相比其他四大名窑,定窑瓷器存世量较多。定瓷虽有过给宫廷烧造瓷器的经历,但时间很短,因此精品不多。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泪痕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它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定窑瓷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在唐代,定窑就已经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族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
由于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藏家追寻的目标。其中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收藏本来就是从爱好出发的。一个木雕、一块石头,为什么会值钱?因为有人喜欢、有人觉得它们很有价值,这种喜欢可以是个人痴迷的、也可以是大家跟风的。现在甚至一个鸟笼钩子都会有人收藏,艺术品投资的领域首先就应该是由爱好者们组成的。哪怕说一些诸如名表、钻石之类的收藏品是为了炫富、显摆,那仍然是一种爱好和兴趣,会使人一门心思地钻进去。而当你做到了从喜好出发,有自己所钟爱的收藏品,进一步的就会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知晓这一类收藏品的方方面面,功利点来说的话,就是能有效地让自己学会投资这方面收藏品的必要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充满乐趣呢!这样,你就能明白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有潜力的,再进一步还能逐渐地分辨真伪。毕竟收藏市场的价格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硬要说的话,也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来源于收藏者各自对它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