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哥窑瓷器是什么年代的

知性的冷风
冷静的小猫咪
2023-03-25 11:11:58

哥窑瓷器是什么年代的

最佳答案
幸福的天空
任性的柚子
2025-09-27 11:58:10

哥窑瓷器是宋代的,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还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哥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瓷器描述: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名称由来: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瓷器特征: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最新回答
温柔的小蚂蚁
无奈的猫咪
2025-09-27 11:58:10

开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要点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区分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时尚的大侠
曾经的小懒虫
2025-09-27 11:58:10
近几年,拍卖市场上的康雍乾瓷器一次次地拍出天价,人们对青花、粉彩、斗彩等瓷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宋代瓷器却少有现身拍卖行,一是因为大量新藏家的审美标准转向了艳俗与富贵,二是因为宋瓷稀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哥窑瓷就更是少之又少。宋代朝廷先是指令几个烧瓷质量好的窑场,如定窑等烧造贡瓷,后来嫌定窑瓷“有芒”,转而专门设立汝窑、钧窑等官办瓷窑。后来,人们把“汝、官、哥、钧、定”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的最高水平。汝窑最为珍贵,世界上收藏有汝窑的博物馆不足10家,馆藏汝窑传世物总计为67件。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窑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哥窑的存世量也很少,据专家估算,哥窑瓷器全世界也就几百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

哥窑是存世瓷器中谜团最多的一个,窑址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在河南,有人说在景德镇,有人说在杭州,还有说在浙江龙泉。嘉靖年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都是在龙泉县烧造的。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称作哥窑;弟弟烧出来的青瓷不开片,被称为龙泉窑。但后来一些研究考证发现,二者的土质颜色不符,对哥窑窑址难下判断。

对残缺美的一种欣赏

哥窑瓷器上布满了黄黑相间的裂纹,即“金丝铁线”,金丝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的形成是因为瓷器在烧造过程中,由于胎质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开裂。收藏家马未都曾举例说,自家的一件新仿制的哥窑瓷器,夜深人静时能听见嘣嘣作响的炸裂声,这声响一直能持续一两年时间。釉片炸开后,粗的开片会渐成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间隙过小,颜色进不去,时间长了,气体进去后,就氧化成了金黄色。

哥窑的另一个特征是紫口铁足。明代曹昭在著名的文物著作《格古要论》中指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所谓紫口,是指口部由于釉厚,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色的颜色。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

哥窑还有一个最奇妙,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在其 《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攒珠”指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聚球”比珠大,数量少,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

古代文人的审美中,追求一种病态的缺陷美,哥窑烧制过程中形成奇特的残缺,反而成了人们大加追捧的元素。哥窑虽是民间私窑,却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吴方言中“官”、“哥”二字发音几乎相同,有人也认为宋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中,“官”、“哥”属同类作品。很多瓷器,这本书上认定是官窑,到了另一本书上却成了哥窑。一些专家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因为它太珍罕了,没有多少人真正上过手。

仿品价值也惊人

1970年10月,南京博物馆发掘了位于南京中央门的一座大墓,大墓的主人汪兴祖少时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改姓张氏,后又复姓汪氏。据墓志和《明史》等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死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继承其父张德胜之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在明帝国建立时,立下了许多战功,官至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食禄1500石,成为显赫一时的开国元勋。

汪兴祖墓室结构为罕见的阁楼式仿木建筑式样的券顶砖室建筑,里面随葬了大量金银器、玉带饰、瓷器等物,包括青花高足瓷碗,零星金饰等。光是哥窑的盘子就有11件,出土时有的叠压在一起,可分大中小三类,青釉葵瓣口盘也位列其中。汪兴祖墓虽不能与马王堆这样的豪华墓葬相提并论,但在当时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下,也算奢华。

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宋哥窑足以傲视同侪。 1992年,佳士得(香港)拍卖过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有人持不同看法,但仍拍出1000万港元以上的价格。就算是清代仿品,如今的价值也十分惊人,2006年,一件清雍正“仿哥窑八卦纹龙耳宝月瓶”以23.2万英镑成交。随着亿元古董时代的到来,哥窑这种高古瓷的价值不可限量。

繁荣的水池
机智的棒球
2025-09-27 11:58:10
北宋官瓷与南宋哥瓷在造型、釉色、外观等各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就如北宋官瓷的墨纹、鳝血纹同南宋哥瓷的金丝铁线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是称呼的不同。北宋时在开封创烧的北宋官瓷和南迁杭州后烧制的南宋哥瓷在当时历史的变迁中(当时工匠和技术的南迁)应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在拜读了为何“官哥”不分的贴子后认为作者的研究分析非常到位也非常认同“官哥”不分之说!留存资料好文共赏特转至此与众友。

转贴;为何"官哥″不分

为何“官哥不分”

作者: 万树玉

明代迄今,古陶瓷领域一直存在“ 官哥不分” 之说。“ 官哥不分” 指什么? 这是说, 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官窑和哥窑的基本特征混淆不清,难分仲伯。明浙江钱塘人高濂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 见其著《燕闲清赏笺》)明万历进士屠隆列举他的众多文房瓷具更是官哥并提,不予区分。(见其著《燕闲清赏笺》)当然,这里的“官窑”是指狭义的北宋南宋官窑,而不包括汝官窑和钧官窑。汝、钧窑和哥窑实在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难以扯在一起。

为什么“官哥不分”呢?根据迄今掌握的资料和达到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哥窑”应是古文献上出现的一种人为误传,实际上并不存在;而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上人们习惯称谓“ 哥窑” 基本特征的, 应是北宋官窑。这便是“ 官哥”不分的奥秘所在。

现拟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作些论述。一、古文献上涉及的元“ 哥窑”、龙泉 “哥窑”(亦即琉田“哥窑”)和凤凰山“哥窑”均非真正的哥窑窑口。为便于比较、甄别,有必要根据“传世哥窑”和社会上惯称“哥窑”,对“哥窑”含义作如下界定:以单色(一般是黑褐色)或双色(一般为黑褐色和黄色或红色)线网纹开片和紫口(一般呈棕紫色或黑紫色)铁足(一般带赭色或黑色)为基本特征,以粉青为基本色调的宋代官瓷青瓷。人为着色线网纹开片,紫口铁足,以及官窑青瓷,均是构成宋“哥窑”的要素,尤其是铁线网纹和金丝铁线网纹,是必不可缺的最根本特征。现在人们已完全习惯将开细小铁线网纹或金丝铁线网纹的青瓷称“哥窑”或“哥釉”(“哥窑”的明清仿品),对于是否有紫口铁足现象似已并不在意。

元代山东人孔齐所撰《至正直记》中谈到的“哥窑”实指元仿南宋官窑。它说:“乙未”(按:元至正1 5 年, 即公元1 3 5 5 年) 冬,在杭州时, 市( 按: 意“ 买” )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按:在江苏宜兴南)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既然是哥窑就应直称“哥窑”,为何称之为“哥哥洞窑” 和“ 哥哥窑” 呢? 原来“ 哥哥”是元人使用的蒙语,有“当官者”之意,“哥哥洞窑”、“哥哥窑”就是官窑。

南宋时杭州先后有两个官办窑场,一个是凤凰山的老虎洞,另一个是乌龟山的郊坛下,带“洞”字的窑场只能是老虎洞。而且,据杭州考古所发掘老虎洞所作地层分析, 老虎洞不仅是南宋官窑器的窑址, 也是元代中晚期元官府烧造仿南宋官窑器的窑址。所以,“哥哥洞窑”或“哥哥窑”很可能就是指元代时在老虎洞烧造的官窑,这种官窑自然就是元代仿南宋官窑,“哥哥洞窑者”也就是这种仿南宋官窑产品。“绝类古官窑”中的“古官窑”显然指南宋官。杭州考古所副所长杜正贤曾直接参与老虎洞遗址发掘工作,他经对有关实物资料研究分析后指出:“老虎洞元代窑场是由官府控制的为当权者烧造‘仿南宋官窑’的一处窑场。……此处窑场生产的明明是仿制‘南宋官窑’瓷,却在元代文献中只字未提‘ 仿南宋官窑’5字,而用‘哥窑’、‘哥哥窑’权以代之,其原因也许是元当局者不想与‘复宋’有关的言语而已。”(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老虎洞发掘实践足以证明,元人孔齐在论及元仿南宋官窑时无意间阴错阳差地创造了“哥哥窑”这样一个名词,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始作俑者。

明代《浙江通志》(1 5 6 1年印行) 提到的龙泉“ 哥窑” 也并非是真的哥窑窑口。《浙江通志》称, 在浙江的处州( 今丽水、青田、龙泉等一带)龙泉县硫田(今大窑)“相传有章生一、生二兄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 , “ 兄曰哥窑, 弟曰生二窑”。5年后1 5 6 6年刊刻的明嘉靖郎瑛著《七修类稿续稿》又为此通志作了三点具体补充、注脚:(1)章生兄弟在处州龙泉各烧一窑,除继续称兄烧的为“哥窑”外,又称弟烧的为“龙泉窑”;(2)章生兄弟烧窑的时代定为南宋;(3)“哥窑”的特点是釉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多断纹,号曰:百圾碎”。《浙江通志》和《七修类稿续稿》的记述曾广为传播和引用, 有的称之“琉田哥窑”、“龙泉哥窑”,有的干脆说“龙泉哥窑”的窑址就是浙江龙泉县的大窑、溪口两地。但现在看来,这种“哥窑”称谓水份颇大。首先,迄未找到章生兄弟烧窑的痕迹。“ 19 7 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故宫和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浙江龙泉窑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的调查和发掘,也没有发现关于章氏兄弟的任何历史足迹或是相关窑址”。(唐恺:《宋元古瓷》,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其次,在龙泉大窑和溪口一带窑址发现的青瓷黑胎(其实是灰黑胎)厚釉和白胎(其实是灰白胎) 厚釉制品是南宋仿官贡瓷,与传世哥窑大不一样,这是古陶瓷界占主要倾向的看法。其实,它们与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哥窑”概念也不可同日而语。有人认为,这些仿官瓷具有哥窑的片纹、紫口铁足等主要特征,其实不然。其中黑胎的紫口铁足只是很少一部分,有人统计,黑胎龙泉只占白胎龙泉的百分之五。

2

片纹大多是类似蟹爪纹或叶脉纹的自然开片,带有着色线网纹的“百圾碎”很鲜见,如有也是单色线纹,更不见有典型哥窑普遍存在的双色金丝铁线纹。

1966年龙泉发现的具有深灰色胎、紫口铁足、褐色线纹的一只碗,已属个别现象。笔者也难得见过一件类似的开单色褐色线网的出戟尊。再次,龙泉大窑、溪口等处烧造的仿官器还普遍存在社会认可“ 哥窑”不曾出现过的过烧现象,无论是粉青还是灰青、黄绿色,釉面上都呈现黝黑色调,似是蒙上了一层灰纱。如将一件龙泉仿官瓷推向社会,恐怕谁都不会以“哥窑”加以接受。至于凤凰山“哥窑”,亦即明代浙江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写到的取胎料于杭州凤凰山下的“ 哥窑” , 作者只说它“ 烧于私家”,“隐纹如鱼子”,则完全是毫无依据的捕风捉影。

二、南宋修内司官窑与“传世哥窑”之间难划等号。有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是“传世哥窑”的基本特征,但不是修内司官窑的基本特征, 因修内司窑瓷具有着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属局部现象。有人就根据这一局部现象推断出“传世哥窑”就是修内司官窑,这完全是不了解情况的误解。还有人认为,宋代哥窑器很可能就是修内司官窑烧制过程中意外产生的“釉面的冰裂状”的特殊器物。

正常的修内司官窑器就有很大一部分呈冰裂状开片,但冰裂纹恰恰不是宋哥窑特征。此说更脱离实际。2 0 0 0 年, 笔者曾在杭州古玩市场检阅过四五百块修内司官窑瓷片,好不容易才发现三四块带单色线纹的瓷片,而带双色金丝铁线纹的一片都无;有紫口铁足的也寥若晨星。到杭州陈列修窑瓷和郊坛下窑瓷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所看到的,也是大多数无着色线纹和紫口铁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杭州考古所编录的《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一书(2002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获悉,在145件修内司窑器物图片中,具有着色线纹的仅7件,而且都是单色线纹,无金丝铁线;大多数开无色的冰裂纹和蟹爪纹(也可称叶脉纹)。具有灰黑胎足的5 5件,绝大部分无紫口,图例上标明“紫口铁足”的,可见也是凤毛麟角。亲自经历老虎洞窑发掘工作的杭州考古所的杜正贤、周少华就明确断言:从修内司和郊带有金丝铁线的北宋官窑瓶坛下“ 两处官窑遗址中出土的几十万片官窑瓷片中并无发现有‘金丝铁线’ 、‘ 文武片’ 、‘ 鳝血纹’、‘蟹爪纹’、‘梅花片’、‘墨纹’等富有诗意的纹理。常见的纹片多为自然形成,有的纹细似丝, 有的里外两层开片, 呈冰裂状,亦称冰裂纹。……有人把‘紫口铁足’现象作为南宋官窑的主要特点,这是一种误解。……从出土的大量瓷片看,有许多器物是没有这一特征的。”(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所以,可以较肯定地说,“传世哥窑”非修内司官窑。

三、从开封近郊刘庄、王庄和开封市区流入社会的北宋官窑瓷片和残损器看,从国内其他地方出现的在总体风格、形制、施釉、装饰工艺等各方面与刘庄王庄及开封市区器物一致的官瓷看,在众多宋瓷窑口中,北宋官窑(亦即汴京官窑)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认可“哥窑”的基本特征。(1)估计存世北宋官窑器约有400多件,除因施釉、烧造过程一时疏漏或窑变等因素,造成个别器物釉面纯素无纹外,这些器物几乎都有单色的铁线网纹或双色的金丝铁线网纹,两者的数量比例几乎相等。铁线通常表现为黑色、褐色、紫色,金丝呈色有黄有红。对于这些人为着色线纹的成因已有诸多说法,如在胎表裂痕处填充草灰或紫金土或墨汁等。笔者以为,在素坯烧成后多次(三四次)上釉过程中,第一次上釉入烧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器表出现裂隙后,在不同形状的隙缝中填入一种或两种着色剂,然后再上釉入烧。所以第二次上釉烧成后就形成了这种着色线纹,嗣后再次上釉入烧就不会再有变化。铁丝纹和金丝铁线纹呈现各种形态。有细网纹和大网纹,疏网纹和密网纹;在金丝铁线网纹中,一般铁线纹较疏,金丝纹较密;有的金丝纹呈梅花形。有人认为,开细小片纹的是“哥窑”,开大片纹的是宋官窑。这是对北宋官窑实物见得少所致,实际上这两种片纹状况北宋官窑都具有。(2)北宋官窑器大部分都存在紫口铁足现象。主要表现为赭色或深棕色底及少数灰黑底,口沿显露棕色或紫色或褐色, 深浅不等。紫口的产生,并非全是口沿釉薄所致,部分原因是人为地在口沿敷了有色护胎液。北宋官窑器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纯正黑胎,这些黑胎器都是黑色底足、黑紫色口沿,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紫口铁足。它们显然有别于龙泉仿官瓷、修内司官瓷和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窑瓷的灰黑胎,后者原料来自杭州凤凰山的紫金土。不少具有“哥窑”基本特征的北宋官窑器还带有表明北宋官窑身份的底款, 如“ 奉刘妃” ( 刘氏系宋徽宋得宠贵妃)、“后苑”、“ 禁苑” ( 均为宋徽宗挥霍纵乐的御园)、“尚食局”(北宋宫内主管御膳机构)、“修司(北宋主管皇城太庙修缮) 、“ 天章阁”(北宋朝廷掌握的三大学府之一) 、“ 包公府” ( 北宋汴京府衙)、“八作司”(北宋朝廷掌管宫城手工作坊的机构)等。据估计,自金、后,具有上述主要特征的少数北宋官窑器开始流入社会, 其中一些就落入明代上层文人雅士之手。明郎瑛提到的“ 百圾碎” 和文震亨、高濂提到的“细碎纹”和“鱼子”纹,都应是北宋官瓷的细密网纹开片;后两人称为“鳝血”纹和“黑纹”的当指北宋官瓷中的红色丝纹和铁线纹;他们称为“梅花片”纹的也该是北宋官瓷中呈圆形花瓣状那一类金丝网纹开片。由于北宋时没有对北宋官窑的文字记述,北宋官窑的烧造总量有限(可能要少于汝瓷、钧瓷),徽宗朝廷对官瓷的使用范围控制极严(直到金兵占领开封,发生靖康之难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所以一般都缺乏北宋官瓷的概念,一旦有机会遇到时,便檩梁不分、骡马不辨,误将它们称作“ 哥窑” , 或与南宋官窑混为一

谈。

综上所述,“哥窑”一说原自误传,后人又以误传误,将其忝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中,并将北宋官窑(汴京官窑)作其替身,它的基本特征亦就是北宋官窑(汴京官窑)的基本特征。从这角度讲,自然便会产生“官哥不分”的概念。但对元仿南宋官窑的“哥哥窑”、南宋仿官窑的龙泉“哥窑”、南宋凤凰山“哥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而言,它们并不具备“传世哥窑”和

社会上惯称“哥窑”的基本特征,因而不存在“官哥不分”的问题。

愤怒的黑米
动人的紫菜
2025-09-27 11:58:10
1、黑胎宋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2、宋龙泉哥窑

宋元哥窑的基本特征是(1)黑胎;(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色带有龙泉青瓷特征。

3、非黑胎宋哥窑

多数是明清朝廷从民间的征集品,基本特征是:(1)深灰、浅灰、土黄等胎色;(2)紫口铁足;(3)金丝铁线;(4)宋代器型;(5)气泡之密似攒珠;(6)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为粉青、月白、灰青、青黄多种。

4、元哥窑

元代瓷器普遍比较粗糙,瓷胎一般厚重而疏松。仿哥窑制品胎体粗厚拙重,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即使小件器物也缺乏曲折能力。釉饰多呈浅灰白色(月白),釉质较薄,混浊无光,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并且含有一定杂质,釉面不太均匀干净。开裂细小纹片,开片较为零乱,色调也不清晰,缺乏宋哥那种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的效果。器物的器型较少,主要有鼎炉、鱼耳炉、盘和胆瓶等。

1996年杭州老虎洞的遗存挖掘发现,老虎洞的遗存可分为南宋时期、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三个时期。其中南宋时期的遗存是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前期和元代后期的主要遗存仍为与官窑瓷器面貌很相似的产品,表明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某些传世哥窑十分相似,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进行科学测定,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相同。所以胎色还有浅灰、深灰和黑色,釉色还有青灰、粉青、天青。

5、明初仿哥窑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6、明永乐仿哥窑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7、宣德仿哥窑

明代仿宋名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宣德、成化两朝。

宣德仿哥窑釉色通常呈现淡黄色、灰白色(月白色),釉面略带油腻感,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胎质酥松,色灰黄,没有“紫口铁足”特征,口沿不呈现“紫口”现象,足底呈酱紫色,不过不是胎体本色所致,而是涂抹了一层酱紫铀。多数器物开片只能呈现一种颜色的片纹,也有些器物呈现金丝铁线,颜色通常黑中闪红,铁线较多,金丝较少,纹路僵直,纹片大小分布不均匀,纹路微微闪黑或者闪黄,颜色浅淡。气泡特征具有宣德时期瓷器的特征。

8、正统至天顺年间

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9、明成化仿哥窑

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厚晶莹,光泽较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物呈现金丝铁线,开有大小两种片纹,大片呈现黑色,小片呈现黄褐色,有的开片略微稀疏,纹路僵直,有的开片细密,但是分布不均匀。

10、明嘉靖仿哥窑

水平极高,有些仿器曾经被当作真品。这一时期的仿哥窑,与宋哥窑相比,胎体略显厚重。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11、明万历仿哥窑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福”、“雅”、“制”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12、明代民窑仿哥窑

多数为欧窑作品。清朱琰《陶说》中说:“明时江南常州府宜兴县欧姓者,造瓷器曰欧窑。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钧窑色者”。

其特征是釉饰呈暗黄色,釉面平滑光润,但是不具有宋器那种油腻感。开片纹路稀疏,纹线清晰而僵直。足端裹釉、底边施釉、中心点釉,足底没有露胎处。器型粗大,修胎不规整。铀色有天青、粉青、月白、米黄。

13、康熙仿哥窑

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黄、米白、蓝、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14、雍正仿哥窑

水平极高,可以乱真。大多数胎质较厚。雍正官窑的哥窑瓷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民窑为白胎。釉面有宋哥窑那种玉质感,发油酥光泽。器型很多,有瓶、炉、尊等的摆设器,也有笔架、水盂、镇纸等文房用品,还有盘、碗的日常用瓷。“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所以比较少注意到细部特征:例如釉饰肥厚、釉中气泡小、片纹曲折婉转等。有些器物的器型直接采用本朝器型。这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方便。

15、乾隆仿哥窑

基本上是雍正的延续。仿哥窑除部分官窑作品外,大部分是民窑作品。除了带有雍正仿哥窑的特征外,还常见用堆花铁砂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器型更多,除摆设器、文房用品,日常用瓷外,民窑中还有达摩像、香炉等宗教用器的作品。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金丝铁线”与宋哥窑特有些差别,开片不那么细碎,或者即使细碎也不如宋釉。开片中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数呈现黑色,少数略显蓝色,开片纹路多数僵直,一般不见到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旧曲折变化的状态。

16、嘉庆仿哥窑

早期基本上保持乾隆水准。晚期,制瓷工艺低下,产品显露粗率之风,接近道光仿哥窑。釉质肥厚、光亮明快,但是釉面不够均匀干净。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釉色月白、粉青。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17、道光仿哥窑

人才匮乏,所产瓷器沿袭嘉庆后期风格。这个时期的特征是:胎质略显粗松,釉面稀薄,造型笨拙。由于施釉不均匀,釉面明显泛起水波纹,业内俗称“浪荡釉”或者“波浪釉”。几乎所有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嘉庆晚期、道光和咸丰的瓷器,都具有这个特征。有的器物口沿涂抹酱黄釉,有的器物底足涂抹黑釉。

釉面仍旧比较肥厚,但是不够细润,开片也不够显著。

18、咸丰仿哥窑

咸丰在位十一年,瓷器生产集中在元年至四年,五年以后,因为战争原因,景德镇御窑厂停烧。瓷器的工艺水平与道光时期相同,有波浪釉的特点。釉色变成单纯的粉青色,与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类似。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

19、同治、光绪、宣统仿哥窑

都有生产,与道光仿哥窑差别不大。官窑、民窑中有少量精品,特别是光绪朝有不少宫廷用瓷和出口瓷的精品。这些精品不再出现“波浪釉”。但是,“紫口铁足”特征还是要靠涂抹酱黄釉或者黑釉。釉面疏松,开片或者呈现黑色,或者透明。

从咸丰以来,釉色逐步演变成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仿哥,却有名无实。釉面或者开片或者无纹路,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施以黑漆以充当“铁足”。

20、民国仿哥窑

清末民初,英国、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大肆收罗中国瓷器,由于传世品和出土品较少,致使专门生产和销售假古董的行业应运而生。从1912年到1930年间,仿古能手相继涌现。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大量仿品流到国外,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国外出版的陶瓷图录中,几乎每本书中都有这个时期生产的被当作古瓷的瓷器。这个时期的瓷器鉴定很难,很多研究者把那些即不能断定为古瓷,又不能断定为现代瓷的瓷器,划归到这个时期。其实,这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办法,但是,目前也只能如此。这正像不能确定病因就归结为“上火”的郎中的诊断一样。故宫博物馆已经收了大量这个时期的仿古瓷器,试图研究出其中的规律,但是,目前可信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

这个时期的仿哥窑,釉色基本上是粉青色和月白色,没有“紫口铁足”特征,需要涂抹酱紫釉、酱黄釉冒充。

娇气的乌龟
舒服的寒风
2025-09-27 11:58:10
因为它不能被仿制。不能被仿制的原因是:

1、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层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

2、是瓷器上的“金丝”和“铁线”各自形成一个网,两网又重叠又互不相干;

3、是器物底足有铁锈红颜色,还有近千年岁月氧化的自然包浆,哥窑表面的纹片本来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被文人赋予了美感,成了典型的缺陷美,就像断臂维纳斯一样,被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瓷器又称哥瓷,是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

无限的皮带
勤恳的悟空
2025-09-27 11:58:10
宋代第一名窑哥窑的 瓷 器

虽然从宋代至清代,历代都有仿烧哥窑,传世品不乏其数,均与宋哥窑器大不相同,宋代哥窑烧制技艺已失传800年。

市场价值 :哥窑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宋代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 故宫博物院 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宋哥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 

虽然从宋代至清代,历代都有仿烧哥窑,传世品不乏其数,均与宋哥窑器大不相同,宋代哥窑烧制技艺已失传800年。2010年10月,美国收藏界泰斗,美国陶艺奠基人杰姆雷德,携六个国家的收藏专家,亲赴龙泉,专为王运龙的哥窑作品举办了一场“哥窑研讨会”,并称云龙哥窑作品“做工非常精细,可与古瓷相媲美!”

2017年-2018年,云龙哥窑的两件哥窑作品被选入世界首次哥窑展“金丝铁线——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展出。

哥窑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宋代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哥窑瓷器,约计仅300件左右。

虽然从宋代至清代,历代都有仿烧哥窑,传世品不乏其数,均与宋哥窑器大不相同,宋代哥窑烧制技艺已失传800年。

近几年的哥窑成交记录:

金代 哥窑米黄釉贯耳瓶成交价:RMB32,964,750时间:2015-11-08

宋 哥窑八棱长颈盘口瓶成交价RMB20,368,110时间:2017-06-29

宋 哥窑花觚成交价:RMB18,147,000时间:2013-10-27

哥窑花口碗 (一对)成交价:RMB20,079,000时间:2017-06-30

哥窑三羊开泰尊成交价:RMB9,600,000时间:2014-07-26

南宋 哥窑黄釉斝 成交价:RMB6,881,600时间:2010-01-23

哥窑主要特征

1.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2.“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3.“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4.“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仁爱的百褶裙
英勇的汽车
2025-09-27 11:58:10

在我国数千年陶瓷发展历史上,哥窑瓷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被列为制瓷业兴盛时期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它是如何烧制而成的,它是在哪里烧制的。迄今为止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哥窑瓷器在元末明初还在烧制,并且有新旧之分,新哥窑是元末烧的,而旧哥窑烧制的地点和时间还不清楚,但以后大量的史料证明哥窑的窑址在浙江龙泉县。然而事实并不像史料记载的那么简单。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遗址进行了挖掘。在大窑和溪口等五处窑址都发现了一种身带耳片的黑胎青瓷器,其特征与史料中的哥窑特征非常相似,而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那种传世哥窑瓷器完全不同,这说明传世哥窑瓷器不是在龙泉烧造的。根据这一发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龙泉胎青瓷、景德镇仿哥窑等瓷片进行了化验、分析和考究,结果表明,史料里所说的哥窑是龙泉窑的哥窑,而不是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这样,烧造传世瓷器的哥窑究竟在哪里,又成了一个考古学家探讨的问题。有人认为它可能在江西景德镇,因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哥瓷烧得很成功,但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宋元时的传世哥窑也在那里。也有人判断也许在吉州窑的产地江西吉安,因为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提到该地有一个“碎器窑”,但直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碎器窑。在另一个明代人高濂《遵生八笺》里谈到哥窑取瓷土于杭州凤凰山下,好像是指瓷窑在这里,有人以此来推断窑址在杭州。目前关于哥窑窑址究竟在何处,人们众说纷纭,考古学家们还在探究,希望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无语的樱桃
外向的薯片
2025-09-27 11:58:10

龙泉青瓷,浙江省特产。更加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龙泉市的特产,属于龙泉市的一个标志。龙泉青瓷,最开始的烧制时间是大约一千七百多年前,而达到鼎盛时期则是在宋朝的时候。在所有的瓷器中,包括我国也包括其他国家,龙泉青瓷的历史最为悠久,烧制龙泉青瓷的瓷窑分布最为广阔,对烧制龙泉青瓷的要求最为高,烧制龙泉青瓷的规模也最大,甚至是销售范围也是最大的。

龙泉青瓷有两种,一种是哥窑。被称为哥窑的龙泉青瓷外形是黑胎青瓷。最开始出现哥窑的时间点是南宋的中晚期,在那个时候,哥窑和其他的瓷窑一起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而哥窑所生产的龙泉青瓷的特点是瓷胎薄、彩釉厚、胎色黑等等,哥窑生产的龙泉青瓷主要是装饰手段则是使用瑰丽的纹片对外表进行修饰。而这类产品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才符合当时的审美。

一种是弟窑。被称为弟窑的龙泉青瓷外形有两种,一种是白胎青瓷,另一种则是朱砂胎青瓷。白胎青瓷又根据釉色的颜色分为了上下品两种层次,其中釉色是粉青以及梅子青的属于上品,釉色是豆青的属于下品。从南宋中晚期开始,就有大量的弟窑龙泉青瓷出现,尤其是在元代,他们使用这一特点在青瓷上面绘画各种各样的景物,十分的精美。

根据考证,青瓷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汉代。龙泉市自古以来都是有名的瓷窑,,在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瓷窑分布在这里,在汉代的时候,最为出名还不是龙泉青瓷,而是越窑所生产的瓷器。一直到了宋元两个朝代交接的时候,龙泉青瓷的弟窑才开始进入了鼎盛期。经过了几个朝代的更新替代,几十年时间的经验,他们在这个时候所生产出的青瓷符合了那个时候的人们的审美,于是就此促进了龙泉青瓷进入了鼎盛期。到了南宋的时候,弟窑所生产的两种龙泉青瓷,更是推到了顶峰。只是好景不长,到了明朝,因为审美的改变,龙泉青瓷逐渐衰落,最终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彻底结束了龙泉青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