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陶瓷砖 > 正文

有滋味,可卧游——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卞哲甫山水瓷画赏析

大气的保温杯
稳重的天空
2023-03-25 10:57:40

有滋味,可卧游——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卞哲甫山水瓷画赏析

最佳答案
洁净的柜子
甜甜的冬瓜
2025-09-27 12:50:59

无论是国画,还是瓷上山水,都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淀,需要我不断去学习、领悟。

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就有什么样的画境出来。认识、理解生活可以焕发我的艺术灵感。

“搜尽奇峰打草稿”和“神遇而迹化”密不可分。“搜尽奇峰”,自然有考察山川形迹的要求,但更追求获得自我精神于外界景色的交融合一。

作品个性如同人,自然、真实、踏实,但又有自信。

面对现实中的复杂和困难,文化应引领人们坦荡、从容和光明。我在绘画中找到精神上的向往,把真善美表现出来。

—— 卞哲甫说

有滋味,可卧游

——河北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卞哲甫山水瓷画赏析

文/向往幼儿园

从事陶瓷美术三十余载,定居景德镇十余年的卞哲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省会员,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会员,是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陶瓷艺术名人,职业画家。作品多次获得殊荣,并被媒体广泛报道。2010年,卞哲甫作为景德镇代表在上海世博会上表演瓷器绘画。他的创作全面,涉猎甚广,青花、釉里红、釉上彩等等无不擅长。笔者接触更多的,是其写实山水瓷画。

心有山水境自远

南北朝时期的宗炳,老年时将平生所游之地画在房间墙上,置身於画中山水之间,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卞哲甫老师瓷上山水作品,足以满足当下人们“卧游”之心,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咫尺千里风光。那栩栩如生的景物风貌,大自然内在的生机和变化律动,以及其中的高逸情致,都让人极为神往。细观诸多作品,比如《山居图》、《云山深处》、《云卷千峰色》、《溪山寻幽》等,近看、远观皆有不同,每远每异,可谓“山形步步移”;换个角度看,正面、侧面、背面,也是每看每异,可谓“山形面面看”。这种画面效果,没有充分深入的实地体验,没有充满情感的观察和理解,是难以做到的。卞哲甫老师说,不杜撰,不臆造,充分表现客观实在,景物才有生命力。

卞哲甫老师的写实山水同样讲究意境。一勺水、一片石,都表现曲折和空间深度,加上构图、布局、色彩浓淡变化,营造出逶迤的空间,不仅让人身临其境,更能让人在画里游走。由于是在立体的瓷器上创作,使得这种“可游”远比宣纸绘画来得更逼真、更畅快。

卞老师的绘画技法娴熟老到、功力厚实,景物描绘具有“情理之中,法度之外”特色,在写实情境下渗透着浓郁的笔墨趣味。比如,随景象自然变化活用皴法和笔墨,而不是故意求之。比如再现山石纹理、肌理时,往往顺势而发,什么样关系用什么样语言,用多种的综合性的皴法表现,让山石丰富饱满起来,把山石的扭动、生命力表现出来,每块石头的细微处都有不同、有变化,再现石头天然美感。

有人评论说,卞哲甫是隐藏自身并忠实造化之伟力后在画面上再造自然,他的“意”悄然倾注于山水图画之中。或许,这种“任自然,求无我”的表达,正是困守在钢筋水泥组成的都市里的人们,所喜欢卞哲甫的原因之一罢。

平中见奇有滋味

徜徉于山水之间,得天人之乐,已经成为国人文化传统。对于有一定文化修养、一定精神经历的人来说,都可在卞哲甫的瓷上山水中寄情托意、放逸身心。有的作品林木苍郁,烟云卷舒,大有一种滋润远阔的美感;有的作品高山起伏,泉入深渊,给人苍莽秀逸、澹远宏浑之感,有的小品则清雅疏朗、江南烟雨,在平淡中跃出瑰奇的想象,令人回味无穷。

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呈现着经过大自然力量侵蚀、剥离、改造后的生态,也彰显着各自的生机和活力。就象他画的山石,让人明显感受到成千上万年的风化过程,感受到一种质朴、顽强、自在的力量。山水的存在,其实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我们醉情于山水,不就是要看到景物的态度和活力吗?

古人有云:法我相忘,平淡天然。这种淡不是视觉效果上的淡,而是说画面自然天成,不露斧凿痕迹。卞老师作品看不出做作之态和刻意痕迹,而是顺从自然变化法则,景物表现符合自然结构,同时遵从笔墨规则,使得营造的山水能引导观者通过想象进入其间,让心灵随山水婉转而实现“可游”。这种对自然纯真的崇尚描绘,有赖于内心对宇宙人生的彻悟作为依托,有赖于淳朴空明的人格情怀,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处处是法,一片化机”。在交谈时卞老师说,自己作品表现的实际上是一种“灵魂记忆”,用中国画特有境界、审美、特定语言,反过来认识理解大自然,让情感想法与现实对接、碰撞,激发出自己的艺术语言,把自己理解中的画面再现出来,让人欣赏到有内涵的东西。

由于“意”不彰显,卞哲甫的写实山水特别值得反复欣赏体味,这也是创作匠心独具所在。他的很多作品,初次看,没什么亮点,只看到真实;再仔细品味,会感觉细节如生,不同的态势、纹理、肌理,以各自应有的样子都如实呈现出来,山石、草木、溪流、烟云皆为自然生发而成。通过长期观看,随着时间、经历的累积,观者能把作品内涵不断挖掘出来,总能发现意外,发现新意韵。

真可谓:平中见奇有滋味,欲辨真意已忘言。

最新回答
糊涂的眼神
个性的御姐
2025-09-27 12:50:59

当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切换到北京时间八点,整所学校里只剩下没回家过节的同学和我这个外人。

我解下锁,锁?无非就是某个人的生日数字罢了。刚好看到数十条中秋问候。

大胆的星月
炙热的月光
2025-09-27 12:50:59
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

青绿山水(金碧山水)

所谓青绿山水就是山水画有浓厚的青绿重彩,画面金碧辉映,富丽堂皇,典雅高贵,显示了盛唐艺术的辉煌气魄。代表人物就是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代表作《江帆搂阁图》。

水墨山水(墨笔山水)

笔墨质朴雄健,代表人物王维,代表作《雪溪图》

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

“浅绛”原是中国画术语,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控,以淡赭(有时也加以花青等冷色彩)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这种画法起源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其代表人物是黄公望(字子久)。而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是专有名词,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出花纹。代表作《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九峯雪霁图》、《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水阁清幽图》、《丹崖玉树图》等。

小青绿山水

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他的大青绿方法,在此以后的朝代文人画家借鉴大青绿法,变化为小青绿山水。所以说李思训父子是青绿山水奠基人,对于后来的青绿山水发展影响极大。

没骨山水

“没骨”是中国画技法的名称,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描绘物景。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山水画,就称“没骨山水”。代表人物古人:张僧繇,杨升,董其昌等。代表作《寿苏室图》

阳光的小伙
鲤鱼眼睛
2025-09-27 12:50:59

瓷器、绘画这两种艺术大家很熟悉。

但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好奇:为什么同样的题材,画在瓷器上好像不如画在纸、绢上那么……好看了?

难道是因为没碰见好的瓷器吗?不是!等你见到好瓷器,拿出来与同题材的画作比,你还是会觉得瓷画不够档次。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 黄荃《写生珍禽图》局部

对比黄荃的鸟来看,《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明明代表的是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为什么瓷上的鸟看起来却没有质感?

真相是,瓷画水平本来就不高。

之前我们在讲国画介绍小品时提过,小品有些原先可能是屏风或者纨扇上的装饰画,就因为太好看,才会被人“抠”下来另外装裱。

宋 刘松年 纨扇《秋窗读书图》

但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会因为瓷器上的画太好看,而选择把瓷器毁掉单独收藏,这不光是因为毁掉瓷器有点多余,还因为在瓷器上画画先天就有很多缺陷。

画什么都变形

拿举世闻名的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来举例,这是迄今为止成交价最高的青花陶瓷的艺术品(暗戳戳地打个软广:它的主人埃斯卡纳齐是我们宝库汇的创始会员哦~)

鬼谷子青花大罐

但你知道这个天价大罐的完整纹饰是什么样吗?

鬼谷子大罐纹饰平面图

这就是瓷画的先天不足,瓷器是圆的(或方的),一眼看过去只能看到局部,它无法像手卷一样慢慢展开,想看完全部内容只能围着它走一圈,且最大的困扰在于,通常你并不知道在哪开始在哪结束。

为了解决这种看画太累的问题,瓷画艺人发明了一种开光,开光又称“开窗”,就是在瓷器上“开”一扇窗,效仿中国窗户里看过去的场景。

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

在瓷器这里,开光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打开了一扇艺术的窗。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开光出现之后,在一个瓷器上表现四季就显得容易的多,四个框栏对应四时风景,纹饰与整个瓷器相协调,展现出精妙绝伦的器物艺术形象。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

伴随着开光的出现,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瓶瓶罐罐本来就不大,再勾出一块,能看到的画面就更小了,也就是说,开光也没有解决在曲面上画画会变形的问题。

画成什么样靠天意

在瓷器上画画除了有器型这种客观问题外,还存在工艺本身的限制。

所有的瓷器里,青花是最接近水墨画的,青花颜料很粘,坯很涩,很难表现宣纸水墨的韵味,专业国画家画青花,也很难上手,至于粉彩、珐琅彩,就更麻烦了。

在入窑烧之前,青花是黑的,粉彩是暗的,最终成品是什么样全凭经验,而且釉有流动性,多多少少会影响画面的效果。

清光绪金品卿款浅绛彩人物盘

我们列举了瓷器先天的种种不足,并不是要彻底地否定瓷画,毕竟作为瓷器的装饰,这一点始终是国画、油画无法企及的,谈论它的装饰性,还是要回归“纹饰”本身。

瓷画是“纹”不是“画”

和国画一样,瓷器上也画山水花鸟、亭台楼榭,但受瓷器工艺限制,瓷画很难达到国画的艺术水平。

这一点做瓷器的人也心知肚明,所以陶瓷专业不把瓷画叫瓷画,叫“纹饰”,茶壶上画个山水,不叫山水画,叫山水纹。

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开始,瓷器纹饰就已经很发达了,比如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耀州窑的青釉刻花,但只在民间流行。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文化开始世俗化,皇室也逐渐接受了带纹饰的瓷器,并发展出了五彩、斗彩、珐琅彩等等。

至雍正时期,粉彩发展成主流,以清新的花鸟题材为主体,各类花卉、虫蝶、动物纹表现较多,这与当时清宫没骨花鸟画盛行有关。

清雍正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

乾隆时期,随着宫廷山水画的再度兴起,粉彩山水题材亦迅速增多,进入繁荣时期。

乾隆粉彩山水瓷画类型丰富,装饰繁复,色彩艳丽,风格多样,与乾隆宫廷山水画风颇为接近。这是因为,受宫廷指派,不少画师参与到瓷器彩绘工作,他们把宫廷山水画风格运用到了粉彩山水瓷画的绘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廷御窑厂的生产活动实际是宫廷工艺美术的延伸。

清乾隆 黄地开光粉彩山水人物纹四方茶壶

不过,从唐到清瓷画发展了这么些年,为什么从来没有出现象“清初四王”、“扬州八怪”那样引领时代风潮的画家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作画的人身份不一样:中国古代画家,大都希望通过作品表现独立的思考,表达哲学或者政治见解,他们的作品多寓意深刻、情趣高雅。

而古代画瓷器的工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艺术家的理想,画瓷器时也不是想表达什么,往往是什么好卖画什么,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毕竟瓷画只是装饰作用。

所以结论是,瓷画是不具备欣赏价值呗?

不,那是从前!

翻身“瓷画”把歌唱

清王朝灭亡后,以官窑为代表的装饰标准化、程式化、工艺化、多工序合作、匠器型的景德镇瓷器生产体系也随之解体。

大量的文人画家聚集于景德镇,冲破传统瓷器造型和纹饰的束缚,适应新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借鉴中国画诗书画印的优长,创造出清新又极具文化内涵的瓷画新风。

民国珠山八友粉彩瓷板

民国时期,王琦、徐仲南、邓碧珊、何许人、汪野亭、毕伯涛、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结社瓷坛,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珠山八友”。

他们主张画必有意,画风与书法款识多追求清中期“扬州八怪”的风格,戮力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

绘画韵致取代了装饰严谨工整、精巧富丽的审美意趣,瓷画呈现了新面貌!

从收藏角度来看,与纸质书画作品相比,一件成功的画瓷作品显然更为稀有,其画家风格、艺术性不仅没有失去,反而融入了更多的观赏性因素。

如今,越来越多书画名家开始了陶瓷绘画的艺术探索,其中不少当代名家的瓷绘板画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走强,从而推动瓷画的收藏热度不断升温。据拍卖市场统计,当代的“画家瓷”虽然进入市场的时间不长,但是价格已经涨了10倍左右。

如果有对瓷板画感兴趣的朋友,宝哥哥推荐大家去宝库匠心馆打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瓷板画作品!

欢喜的花卷
含糊的啤酒
2025-09-27 12:50:59
2006年作品《山音》入选广州美协主办“青山绿地”美展获优秀奖

2007年作品《南梅冬放喜如春》入选广州美术展

2007年作品《鼎湖飞瀑》《杏花飘香》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007年第21届全国新人新作展获评优秀作品

2007年作品《泽润南沙》入选广东慈善大展(被专家定价为10万元、并被拍卖成功)

2007年由广东省美协、广州市美协联合主办“胡明德山水画展”在佛山展览中心举行

2007年由广东省美协、广州市美协联合主办“胡明德山水画展”在佛山展览中心举行

2008年作品《秋硕》入选广东省第五届中国画大展

2008年作品《夜走太行》入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州美术大展并获优秀奖

2008年作品《润泽岭南》入选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广东美展

2008年作品《报春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008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

2009年作品《秋实》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009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作品被组委会收藏)

2009年作品《春天如歌》入选建国60周年广东省美术大展。

2009年作品《月满鹭鸣》入选建国60周年广州美术大展获“银奖”。

2009年德采堂举办《胡明德山水画展》

2009年在广州市越秀图书馆举办《胡明德山水画展》

2009年在东莞市东田艺廊举办《胡明德山水画精品展》

2009年在佳士得博览中心举办《大象无形--胡明德山水画展》

2010年作品《润物无声》入选中国美协主办“迎亚运” 全国中国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2010年在广州市小洲艺术区举办《心意--大地--胡明德山水画展》

2011年作品《春天如歌》获中国画学会提名首届全国中国画节参展作品

2011年元月在顺德陈村锦园画廊举办《胡明德山水画展》

2012年多幅作品参展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中国画节学术展

2012年作品《渔歌鸟唱》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翰墨新象”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得优秀奖(本次最高奖)

2012年12月在北京举办《江山之约》五人展(卢禹舜、胡明德等)

2013年作品《江路春风夹岸花》入选中国画学会全国首届学术展

2013年中国美协主办“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全国邀请展

2013年参展文化部主办中华两岸艺术交流展

2013年8月在东莞岭南美术馆举办《江山之约》六人展(龙瑞、卢禹舜、胡明德等)

2014-年1月广州德采堂举办《胡明德山水画展》

2014年3月在东莞高埗唯美陶瓷博物馆举办《回家--胡明德山水画巡回展》

2014年4月在顺德德胜美术馆举办《山川质趣-胡明德山水画展》

2014年11月在东莞艺展中心举办《回家--胡明德山水画巡回展-第二回展》

2015年1月在山东青州举办《胡明德山水画展》

2015年3月在澳门陆军俱乐部举办《胡明德山水画展——暨濠江苍澜百米长卷创作启动澳门发布会》

2015年作品参加“全国名家盛世青绿提名展”

2016年作品参加“全国名家青绿山水邀请展

2017年马来西亚“胡明德马六甲印象写生展”

2017年“一带一路-盛世青绿” 马来西亚全国名家邀请展

2018年雅趣艺术馆《岭南欢歌.胡明德山水迎春展》

2018年11月中国画美术馆《自然为师-胡明德山水写生创作展》

2019年6月参加中国画创作研究院、中国画美术馆联合主办“固本薪传·中国画创作研究院导师作品展”

2019年7月《自然为师胡明德写生创作世界巡回展》(纽约站)

友好的冬日
坦率的绿草
2025-09-27 12:50:59

清代瓷板画有青花、五彩几种,产品比明代要多,从实物资料来看,青花、粉彩、五彩出现并驾齐驱的局面。康熙朝是景德镇瓷板画生产蓬勃向上的时期,画面以梅雀、翠鸟、花卉、历史人物故事和刀马人题材为多。附属于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具之上的瓷板画以五彩、斗彩为多,其中康熙朝用于木制床三面围栏的五彩、斗彩瓷板画是具有代表性的,以下三幅可见一斑:清康熙《加官图五彩双面瓷板画》正面描绘人物,表现出学而取仕,加官进爵的世俗思想。画中君主端坐案前,左右各立一位文官,受官武将气宇轩昂,侍从捧官袍立于一旁,人物姿面简洁,形式活跃,色彩浓丽凝厚。“加官图”为康熙时期床用镶嵌瓷板画之常绘题材。 康熙五彩床用镶嵌瓷板画以历史故事画面为多背面一般都饰春桃、夏莲、秋菊、冬梅等花鸟图案,画工精湛,有时代特征。康熙五彩以华贵深凝为特色,它的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和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运用,使色彩对比更加和谐、沉稳。《饮流斋说姿》云:“清代彩瓷变化繁迹,几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软彩。硬彩者,谓彩色甚浓,釉敷其上,微微凸出。”“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康熙五彩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的粗率画风,形成了热烈而不浮躁、沉稳而不娇艳的风格。康熙釉上五彩与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相比较有着鲜明的区别。嘉靖五彩突出红彩的运用,而康熙釉上五彩是红、绿、黄、兰、赭、黑等多种色彩的应用,富于变化。五彩以康熙为极轨,康熙五彩板画一是形式多样,二是绘画成就较高。康熙五彩瓷板画画技虽高,但不落作者款名,不书写制作年月,五彩作品偶尔见到一两方图形章,其目的也是装饰之用。这正是康熙五彩瓷画的显著特点。

雍正朝瓷板画的生产工艺日趋精进,除胎质纯净、釉色晶莹外,器表更加平整,并进一步创烧了粉彩瓷板画。雍正粉彩俊秀逸丽,它改变了传统五彩用笔古硬和料色浓重的画风,笔法精妙入微,敷色细腻,呈现出娇美柔丽、秀逸俊雅的艺术风格。纹饰以花卉虫蝶为多,其次是人物故事、动物、山水画等。其画法有多种,如平涂、渲染、没骨法、洗、皴、点等,工笔、写意俱全,富有中国画风韵。瓷板画的山水、人物、花鸟,无不刻画得精细入微。严谨的彩绘工艺程序和娴熟的彩绘工艺技巧,配合多变的绘画笔法及丰富的色彩,给人以生动典雅的美感。

乾隆朝瓷板得到广泛应用,烧造尢多,除同于康、雍正时镶嵌在床、几、桌、椅等器物之上外,更多镶于插屏、挂屏、多扇围屏。彩绘内容为翎毛花卉、名山风景、人物故事。瓷板的工艺特征为瓷面平整,薄而坚致,修胎规矩,釉面洁白或稍显青白,突出的一点是釉面多有均匀细小的皱纹。乾隆朝还风行漆地瓷板画,这种瓷板画与螺钿的制作工艺相类似。即用瓷板作纹饰,再镶嵌于漆板上。乾隆时期以这种工艺制作的瓷字对联也较多,这表现出乾隆朝陶瓷工艺追求奇思妙想、鬼斧神工、精妙绝伦的风格。乾隆朝的瓷画艺术品种多样,内容丰富,构思新奇,纹饰繁丽,形象逼真,笔法严谨。嘉庆以后陶瓷生产每况愈下,但瓷板画依然受人崇尚,品种却是更多,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横条、扇形等形式无一不有,且瓷板画面积更大。虽然瓷画艺术日趋僵硬,繁缛华丽,生动不足,但继之而起的浅绛彩又使清末瓷板画在绘画形式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拼搏的香菇
丰富的衬衫
2025-09-27 12:50:59
汪野亭是中国瓷上山水画第一大家,后人将他的作品风格称之为“汪派山水”。

汪野亭 (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为瓷都景德镇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珠山八友大师之一,工画花鸟、山水。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他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