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皇室御用瓷器如何走上百姓茶桌

有魅力的鸡
善良的世界
2023-03-25 09:32:31

皇室御用瓷器如何走上百姓茶桌?

最佳答案
苹果小甜瓜
稳重的小刺猬
2025-09-27 18:06:42

点击关注丨每天学点新鲜知识

当我们做白日梦的时候,总是习惯用皇帝做参照物。

拍剧要拍“宫斗剧”,从后宫嫔妃的群斗中见人情冷暖;

吃饭要去“御膳房”,从皇帝桌上的杯盏间尝富贵生活。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是在我们的理念里,还是有一丝念想:想要体验御用的生活。

诚然,我们没办法尝到真正的御厨手艺,也没机会过上三宫六院的骄奢生活,更没法感受出门前呼后拥、万人开道的场面。

但是,有件东西,却可以让我们体验到帝王般的感受。

但这件宝贝南宋以后,就没几个皇帝能用得上了,后来的不少帝王还想仿制。

买?对不起,皇室特供,瑕疵品大多被砸碎了,鲜少、甚至根本没有流入民间。

当时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可能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艺术品存在。

清凉寺遗址挖出的汝窑碎瓷片层

它就是北宋之后,失传了千年的瓷中之魁――汝瓷。

靖康之变后,汝窑的烧造技艺就销声匿迹了。

后来台湾地区的陶瓷工作者根据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传世汝瓷器物烧制出了汝瓷仿品,但是因为烧制温度不足以及釉色配方无法还原,再加上缺失窑址周边土质制作坯体,色、胎、釉等各方面都远未达到复原,只有其表,不得其魂。

1950年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在全国陶瓷工作者中掀起了复原汝瓷烧制技术的浪潮。

最终,第二代汝瓷人经过日以继夜的反复试验,成功恢复了汝瓷的釉料配方和烧制工艺,让这一失传近千年的国之瑰宝,重新回到了人间。

汝瓷匠人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交流

此后,在汝州,这片养育汝瓷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匠人进行着不断的努力,让帝王掌中的瑰宝,能够进入平常百姓家。

↑就是这样一只小小的天青色汝瓷茶壶,凝聚了国家选定恢复宋代汝官瓷项目的负责人张天庆和几代汝瓷人毕生的心血。

只有取用汝州宋代官窑窑址附近的土石,才能烧制出灰中带粉的正宗“香灰胎”,也只有参考最初烧制的每一个细小步骤,才有可能将传世佳器做到真正的还原。

汝瓷香灰胎

匠人们坚持从宝丰清凉寺古窑口附近寻找制作釉料的石头,以高纯度玛瑙细料入釉,配合1300度高温烧制12小时。

宝丰清凉寺古窑口

经历50余次试烧,终于出现呈色稳定、釉色柔和、纯粹、滋润的天青色汝窑瓷器。

中国人讲求臆想之美。

手握一只汝瓷杯,就是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

你可以想象,宫室之内,宋徽宗如何摩挲器物,如何欣赏釉色,如何在与瓷器的彼此凝视中,体悟清极遁世与天人合一的哲思。

观复大师汝瓷套组

青盏问心? 茶思鉴岁

?

?阅读原文在这里!

最新回答
务实的牛排
激昂的小松鼠
2025-09-27 18:06:42

一方面,老瓷片作为反映古时瓷文化的标本是有研究和收藏价值的。

其次,老瓷片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你可以将它卖给需要它的人(比如瓷器爱好者,考古研究者等)

如果你有很多老瓷片,想卖的话可以联系我

QQ:632823636

隐形的金毛
虚拟的火龙果
2025-09-27 18:06:42
永安门有官窑瓷片,建议去景德镇更多。

对很多人而言,老瓷片是存在的文化价值,但又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惦念。 每一块瓷片,都像是古老世界留下的时光胶囊,里面记录了许多值得追寻的线索。静静凝望,你不但可以感受到这种质朴,更可以体会到那一份厚重的中国之美。

在景德镇,老瓷片是各种“鬼市”里绝对的主角,这些瓷片有宋朝、明朝、清朝和民国的,都是老百姓在地下挖出来的,都是过去民窑烧坏而丢弃的,一层层的埋在地下了。

现如今,开采受到限制,市场中还在流通的老瓷片,成为了这座千年的古镇留给收藏爱好者最美的礼物。

美丽的纹饰,注定是无法受到忽视的,艺术家们通过一双巧手,把它们变成了一件件惊艳的艺术品。

当下珠宝首饰行业正大量被国外品牌占据,被黄金、宝石、钻石眩目双眼的时候,传统中国设计师希望用自己那无声的柔美与静逸,叩响“中国人文珠宝”的大门,雅致、内敛、含蓄、知性正是老瓷片首饰所要传递的符号。

懵懂的柠檬
自由的丝袜
2025-09-27 18:06:42

原因:

宋代哥窑和官窑产的瓷器大部分都含有裂纹,也就是冰裂纹,这些裂纹是因为烧制工艺与普通工艺不同而产生的并非瑕疵。

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

踏实的羽毛
现实的楼房
2025-09-27 18:06:42
打磨和加工老瓷片可以用小型气动研磨机。打磨和加工老瓷片的方法:1、采用Al2O3 微粉或金刚石磨膏进行研磨抛光;2、采用激光加工以及超声波加工研磨及抛光;3、用比氧化铝还要硬的金刚石、碳化硅等由粗到细逐级进行研磨;4、需要用施釉的方法(适合对表面光滑度要求很高的产品);5、用离子注入法对材料表面进行加工,离子注入陶瓷是对现有增韧机理的补充,是对制备好的陶瓷产品的深加工。

自然的手机
可靠的薯片
2025-09-27 18:06:42
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论,对瓷器的新老认识也不例外。瓷器英文叫CHINA,它是我们中国人的独创,是我们老祖先把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等其他少量金属氧化物,用手工加简单机械烧制而成的器物。从材料学来说,无论新瓷器、老瓷器,它们都是由胎、釉、气泡三部分组成。胎称钢玉晶相,釉称玻璃相,气泡称为气相。胎、气泡为稳定相,要降解需很长时间;而釉为非常稳定相,他要朝稳定相过渡,地表状态下一、二百年就会发生细微变化,它的本征时效特征,侵蚀时效特征,疲劳时效特征就会显现出来,这些特征统称为古瓷釉面自然老化微观特征。之所以称作微观特征,是因为人眼是不容易观察到这些特征的,必须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而本征时效特征是釉内的,侵蚀时效特征是釉表的,疲劳时效特征是整体的,在它们共同作用下,新老瓷器就会呈现不同的特质。而这些微观特征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差异是很大的,这些古瓷釉面差异很大的自然老化微观特征,注定是人工不可复制的,只能是时间和大自然所为。事物的区别,就在于微观特征差异性。因此,从痕迹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时间留下的印迹)和材料学(古瓷三个相及釉面三个自然时效)入手来辨别新老瓷器,如同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及心电、化验、B超、CT等技术手段诊断病情一样,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对瓷器的玻璃相,既非稳定相也就是釉面用80倍放大镜观察,来寻找其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痕迹,即本征时效,也就是非稳定相向稳定相过渡所产生的各式结晶体,也叫析晶,这些晶体放大镜下是有差异的,有的如白雾,有的如白点、冰碴、棉絮、松枝、雪花等。侵蚀时效是指釉面长时间受周围酸、碱、卤素离子的侵蚀而产生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坑凹斑痕。疲劳时效是指釉面老化,分子结构酥松及相互置换而产生的相关变异,如有的老瓷釉面长期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浆光润如玉,一些釉面放大镜下,光线的折射使釉内已不清晰,变得混浊,结构的酥松使一些釉面脱落,一些老瓷片也变得不割手。上述本征、侵蚀、疲劳时效特征,都是古瓷釉面老化内在的本质的客观反映,就如同医生看病找到了病灶一样。而这些古瓷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特征,是人工制作不出来的。因此,这些微观特征,也就成为我们区别新老瓷器的有力证据。再结合不同瓷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胎、釉、工艺、纹饰、韵味、老相等要素,运用掂、摸、弹、听、嗅等方法,做到经验与仪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成本与市场相比较,物质与精神相印证,综合分析判断,排除人为作旧因素,即可基本判断出器物的新老与朝代。因此说新老瓷器是可认可辨的,这也是目前识别新老瓷器科学的、可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藏家普遍认可的。这就是:宏观断朝代,微观定真伪。

拼搏的天空
聪慧的枫叶
2025-09-27 18:06:42
有可能是文物,可以找人鉴定下。

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过时的蜜蜂
优雅的煎蛋
2025-09-27 18:06:42
古陶瓷釉面及釉内自然老化痕迹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老化气泡:破口泡、变色泡、死亡泡(干煸气泡)、结晶泡等。

2、结晶体:釉表结晶体、釉内结晶体。

釉表结晶体:分鱼子状结晶体(其中有个体也有群体分布)、片状结晶体、网状结晶体和酸碱结晶体等。

釉内结晶体:釉内分未融化的结晶体和已融化的结晶体。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冰花状、棉絮状、颗粒状等,有白色、粉色、褐色、黄色等。

3、沁蚀痕迹:有土沁、水沁、酸碱沁等痕迹(人为做旧的痕迹都浮在表面没有历史的层次感和沧桑感)。

从不同窑口和不同年代毫无疑问的老瓷片和老瓷器中用百倍放大镜获取的釉面老化现象作为参考依据,再和传统鉴定经验与理论结合到一起,来鉴别新老瓷器是目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鉴别方法。任何把传统经验和釉面老化痕迹鉴定以及其它科技鉴定相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有片面性,只有把传统经验和老化痕迹鉴定结合到一起的观点才是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此二者缺一不可。即用瓷器胎釉的自然老化现象断新老,用古陶瓷传统的经验断窑口和年代,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苗条的雪糕
老迟到的羽毛
2025-09-27 18:06:42

说起中国侠客,自然就会联想起侠客们手中的宝剑。那么大家知道收藏刀剑的人有谁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刀剑收藏家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刀剑收藏家的基本介绍:陈彦河

陈彦河,字溯草,号孤园。1971年生于陕西。喜欢游历、好古玩、喜藏残缺之美器,崇尚随机生发,借古开今。绘画以大写意著称,尤擅佛道人物。喜不尽处尽之,不了处了之。第一次见到陈彦河是在2009年6 月底的一天,我的导师、诗人杨瑾先生把我给陈彦河作了引荐,我对他作了一个电视人物专访,在当年7月5日的《第五社区》新闻栏目播出。记得那时候陈彦河在某美术高校担任美术老师,还在梁万艺术村和他的西安美院的同学、著名油画家马志明教授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工作室从事绘画创作。我们的初次见面是在那个中西合璧的艺术工作室中。工作室的北窗下,马志明教授在他的油画王国中一丝不苟地用那高超的油画表现手法进行着巨幅的油画创作南墙根,陈彦河用他那独特的水墨淡彩挥洒胸中的豪情,进行着他的水墨写意国画创作。

陈彦河的绘画灵感来源于他的收藏,在他工作室附近的一个陈列室中堆满了各种瓷器和兵器,仿佛走进了古代的兵器库。陈彦河向我介绍了他收藏的富有特色汉代八面长剑,那是一把锈迹斑斑,剑锋残缺得如钝铁的古剑,没有了闪烁的寒光,没有了瘆人的杀气,只有那古朴的剑身,流美的造型令人兴奋。陈彦河介绍说,一般的宝剑四到六个面,他收藏的这柄八面汉剑存世比较稀少,在当时属于锋利无比的上等兵器。说到开心处,陈彦河从床底下抽出一把长达一米六二的斩马刀来,这是一把在常人看来似乎是加长版的宝剑,剑身修长,剑柄也很长,但是没有任何的装饰,细细的剑骨在尾部弯曲成一个“O”形如满月,剑柄和剑身分界处的刀弹很长,据陈彦河介绍,那是一把宋代的斩马刀,剑身可以像现代军刀一样向前刺杀敌人,也可以发挥自身宝剑的功能左右横向砍杀对手。

陈彦河绝对是一位兵器收藏界的大腕级人物,因为他收藏的兵器都是堪称孤品、极品,承载着兵器发展史和钢铁青铜冶炼发展史。陈彦河有一件不轻易示人的顶级藏品,那是一把长长的日本野太刀。野太刀,其实就是很长的大太刀。据有关资料介绍,日本自进入镰仓时代后,政权由武士掌握,对武士而言,最值得夸耀的就是勇气与刚强的腕力,也因此可看到他们带着又大又长的大太刀上战场,以夸示自己的威武。那时超过五尺的太刀比比皆是。而在文献记载中最长的野太刀是九尺三寸。另外,目前保留下来的最长的是七尺四寸二分。这种刀的刀刃很长,而且宽,在刀身的正中间有一个明显的弯折以用来更有利的切割物体。这种大型刀挥舞起来非常吃力,但杀伤力非常巨大,可以直接用来抗击敌骑兵的冲阵。野太刀武士在短时间内爆发力十足,作为攻坚部队,对于敌人的步兵队伍甚至骑兵队伍,他们是出了名的难缠,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敌人部队最致命的重创。陈彦河收藏的这把日本野太刀刀身长约一米五,刀身呈弧形,像陈彦河这样即便不会耍杂技魔术的人,也可以把刀剑横亘在一个手指头上而不会跌落,很容找到刀身的平衡点,其锻造工艺和水平相当精湛。陈彦河手中这把日本野太刀的收藏经历比较曲折,他当年为了这把刀去了几次福建沿海某地的藏友那里,因为这把东洋刀具是当年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遗物,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陈彦河凭着金石为开的真诚打动了藏友,方才重金购得两把日本野太刀回南昌。

如今的陈彦河在南昌市榕门路北口一家大酒店改造成的古玩城内经营着自己的古玩商铺,每天忙得不亦说乎,南来北往的古玩收藏爱好者们来了南昌,都要到陈彦河商铺小坐片刻,品茶聊天,谈古论今,交流天南地北的古玩信息。陈彦河为人厚道,出手大方,做生意干脆爽快,鉴赏眼力更是业界有名的火眼金睛。他以诚信立足,赢得了古玩收藏界的朋友们的尊崇。要是想听陈彦河讲述他收藏古代兵器的故事,那他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只可惜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陪你闲聊,说不了几句,就要忙与接电话、接待来访的客人。走进他的“抱雍斎”,博古架上、地板上,满是各式古玩,除了刀剑还有瓷器、石雕、铜佛像和玉雕之类,林林种种,令人目不暇接,就连他的茶桌都是刻有工整隽秀的正楷书法的汉白玉石碑打造的,其“奢华”而朴实的茶道意境远胜于南昌市内那些装修艳俗的所谓专业茶馆百倍。

陈彦河的收藏兴趣的发生,源自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陕西这样的文物大省,地下处处都有宝藏,古玩收藏爱好者数不胜数,陈彦河很小就喜欢上了收藏。2005年 9月,陈彦河来到江西南昌拜访他西安美院的校友——江西师大教授、著名油画家马志明先生。没有想到,在南昌的游历,却成就了他人生中的一大喜事——他扎根于英雄城了。在南昌的数年时间中,陈彦河跑遍了赣鄱大地,往来于全国各地,生意也越发的红火了。生意的稳定,带来了小日子的稳定,陈彦河用心把玩手中的片羽吉光,揣摩古代瓷片上古拙的线条,咀嚼历经岁月沧桑的铁戈铁矛,品味着汉画像石砖、各类造像的神韵。在这些古老的遗物中,陈彦河深刻地感悟了古代艺术作品的残缺美,粗狂美,感悟到了绘画的空灵与充实这样一个永恒的美学话题。深厚的美术学院的专业功底,加上收藏带给他的全新的艺术创作灵感,陈彦河的绘画艺术的感觉更加敏锐,笔下的人物、山水尽显西部的雄浑、苍茫与历史的厚重,令人叹为观止。陈彦河的绘画专事大写意,追求得意忘形的淋漓畅快。“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画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此时驱尽胸中愁,捶床大叫狂堕帻。”也许,这陆放翁的诗句便是专为千年以后的游侠陈彦河题写的!也许,陈彦河先生创作中那种挥毫泼墨无所忌,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更能体现西北汉子与生俱来的豪放情怀吧!

陈彦河常年外出游历对生活的感悟、师法自然、师法古玩的审美情趣等这些绘画技法以外的“功夫”开拓了他的思维,激发了他的创造力,从而造就了陈彦河先生的书画作品大俗大雅,亦庄亦谑,空空濛濛,混沌初开,为欣赏者创造出一种神清气爽恍若隔世的意境,让人忘却尘世中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烦恼,直接获得了一种灵魂的净化与超脱世俗情欲的顿悟。

刀剑收藏家的基本介绍:皇甫江

刀剑收藏家,跨国公司中国执行董事,洋酒鉴定师,西洋古董手表首饰鉴赏家,拥有袖扣最多的玩家之一,多家收藏及时尚杂志的专栏作者,著有《中国刀剑》等书。

皇甫江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刀剑收藏家,却选择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把自己的藏品捐赠给两家博物馆。比起那些用金钱把自己名字写在高楼、广告牌上的亿万富翁,皇甫江活得更加真实,更有自豪的资本。

“三绝诗色酒,一剑归去来”,这是他在新浪微博中的简介。洋酒、文学、诗词、古董、收藏、博物馆、刀剑、古兵器、奢侈品是他给自己贴的标签。因为爱臭美,喜欢赶时髦,21岁开始收集袖扣对茶没有太大的兴趣,却喜欢制作紫砂壶写专栏对稿费没有要求,唯独一点,必须要写8000字以上的长文厌恶用任何噱头征服他人,不爱讲故事,钟爱实际的东西。他说他的经历对别人没有启发性,可他的故事仍在传颂着——他就是皇甫江,中国刀剑收藏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