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明弘治青花龙纹盘的鉴定方法和特征有哪些

专一的荔枝
活力的紫菜
2023-03-25 09:05:22

明弘治青花龙纹盘的鉴定方法和特征有哪些

最佳答案
威武的日记本
多情的鸡翅
2025-09-27 20:14:59

弘治娇黄釉瓷器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范青色,与正德的亮黄色一致。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放者多为平底。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五、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两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太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

最新回答
紧张的太阳
传统的香菇
2025-09-27 20:14:59

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成化青花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成化初年所制,各方面都与宣德青花相似,尤其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更难与宣德青花区分;另一类以胎薄、釉白、青色淡雅为主要特征,是成化青花的代表,与后来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也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有的近似于脱胎。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民窑瓷胎体单薄,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好,胎体较明初民窑明显减薄。釉面光润肥厚。罐等琢器讲究修胎,接口不明显,多砂底,釉底较少。碗的足跟细圆,足径变小,足跟有一圈淡淡的枇杷黄窑红,多釉底。

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笔法也如宣德青花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接近,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中晚期主要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采用平等青料,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用分水方法渲染,轮廓线大多较粗,渲染之分浓淡两色,多为勾勒点染和单线平涂两种方法混合使用。风格上轻灵典雅,纹饰多数较明初繁复,纹饰常见香草龙、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莲池、秋葵山茶、三秋、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有时代特征的纹饰有缠枝灵芝、蕃莲、牡丹或缠枝捧八宝纹等。葡萄一类藤本植物,藤画成弹簧状;湖石画成螺旋状,石旁画对称的花草或三果树。白描莲池纹以鳞次栉比的水波为地,上绘白莲水藻,水藻似黄豆芽细长,荷花对称并蒂莲。牡丹叶呈锯齿状,外廓留一圈白边,叶脉清晰,叶子画成鸡爪状,花果带藤须。圈足一般不用装饰,仅画两条蓝色弦纹。口沿常见的边饰有龟背纹、梵文,梵文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成化时组成立体图案,影响到弘治朝。

成化款似有专人书写,比较规范,字体基本一致。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为双线方栏,这种款书写在杯底最多,少数盘、碗、洗也有这种款,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大明成化年制”六子双行双圈楷书款,在盘、碗、瓶、罐底部为多,有少部分书于碗心。“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横款,大多在黄地青花盘外口和高足杯内使用。还有一种特殊的罐,上写“天”字款,无圈框,俗称“天字罐”。

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成化六字款概括成六句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

第一句是指款识上的“大”字,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过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第三笔直立向下和有向右方弯倒的。第三句是指“化”字的人及匕字上端相平或有高低,但差别不大。第四句是指“制”字上的衣字第二笔一横,不能越过右方的立刀,“制”字多半是上丰下敛。第五句是指“明”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肩平的,有点在腰间的。上述情况是绝大多数成化窑瓷器款的书写方法,但也有例外的,即“大”字第二笔上端只要过高,“制”字衣横必然越过刀外,这种写法笔道较细较草,不过在彩瓷中极为少见。虽然如此,但其整个风格仍与前述的一致。

民窑青花有书“大明成化年造”款,六字两行,字体草率而不规范,字外有粗细不一的青花双圈。民窑青花自成化朝起屡见“大明年造”四字两行双圈或双线方框款。除此之外,还有“甲辰(1484年)年造”干支款和银锭、方胜一类图记款。

由于成化瓷有极高的声誉,明清两代有大量仿品,其中以嘉靖、万历朝的最为逼真。嘉靖朝仿品有“成化”双圈六字楷书款的婴戏纹杯、盘。在成化器物中没有书“成化年制”四字款的,更无四字黑地绿款。凡书“成化”、“成化年制”的都为后世伪作。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不安的毛巾
踏实的红牛
2025-09-27 20:14:59
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初青花概述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永乐、宣德青花

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正统、景泰、天顺青花

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成化、弘治、正德青花

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嘉靖、隆庆、万历青花

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天启、崇祯青花

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顺治青花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青花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乾隆青花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嘉庆青花

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青花

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现实的老虎
糊涂的茉莉
2025-09-27 20:14:59
能确定年代的话10万以上,器皿要完整!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鉴定时应注意分辩。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年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划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愤怒的薯片
开放的西牛
2025-09-27 20:14:59
大明弘治年制款

鉴定明弘治娇黄釉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之一,弘治娇黄釉瓷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第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第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第四,款识中“治”字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齐乎;

第五,弘治黄釉的鸡油极难仿制。弘治黄釉两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

娇黄釉盘

弘治青花瓷款识如何鉴定?

明弘治青花瓷的款识沿用旧制,以四字“弘治年制”或“大明弘治年制”两行竖写楷书款为主,字体更加清秀,小而规整,笔画纤细,一改成化时挺拔苍劲的风格。其中“弘”字的“弓”与“厶”隔得比较近,在这一点上,后放款则显得笔画疏远。“治”字三点低于“台”字。款识外带有双圈。民窑器物上有写干支款和纪年铭文的,但人名款和吉语款较常见,人名款有“XX自造”等,吉语款有“”“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或加双圈边饰,或无边饰,书写多不规范。

青花瓷盘

明弘治青花瓷的图案纹饰在绘画技巧上与成化朝相同,但布局纹饰比成化朝更为纤巧细柔,舒展流畅。后仿的弘治瓷纹饰常见有三种:一是婴戏纹,二是海水龙纹,三是缠枝葡萄纹。

青花瓷瓶

明弘朝青花色泽早期浅淡,后期有些青灰。海水龙纹是明清瓷器典型纹饰之一,以龙和海水组成,龙或在惊涛骇浪之中飞腾,或在波涛汹涌之中游走,线条自然。缠枝葡萄纹绘以卷曲的藤蔓,叶片自然伸展,果实刻划犹如珍珠,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弘治朝的海水龙纹无论是海水还是龙纹刻画均很细腻,但浪花缺乏层次感。后仿的这两种纹饰在器物上的构图比例常常不均衡,海水龙纹的海水波涛线条僵硬,甚至出现钢丝一般生硬的线条,没有流动感。

据我所知,国内资深家联合组建了一个艺术品自由交易//收购的私密,搜“荒岭珍”可找到入口

以上就是与大明弘治年制款相关内容,是关于大明的分享。看完大明弘治黄釉瓷器八角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耍酷的歌曲
兴奋的白羊
2025-09-27 20:14:59
一 、明代官窑底款发展演变过程

明代瓷器的生产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368年——1435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永、宣二朝为高峰。

中期(1435年——1521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时期的瓷器最著名,素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说。

晚期(1521年——1644年):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受到地理大发现、商品全球化和货币白银化三大因素的影响,嘉靖,万历时期的瓷器产量和外销规模达到了明代顶峰。

明朝建立之前,景德镇的瓷器还没有一个规范的款识。永乐以后,官窑瓷器开始出现署上有本朝的年号款,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特性,而民窑产品主要以干支款和图记款为主。最常见的是用青花书写,此外,还有暗刻、凸印和矾红等款。

明代堂款青花盘

其实,官窑瓷器书写年款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并不多见,更没有形成体系。例如,宋代建窑部分器物足底见有“进琖”、“供御”刻款,以此作为贡品之铭文。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有数件器底刻有“奉华”、“蔡”等字样的汝窑器。其中“奉华尊”是宋高宗最喜欢的一件汝窑器,“奉化”二字相传是宋高宗宠妃刘夫人所住的奉化宫,这些瓶和尊是刘夫人宫中陈设的瓷器。定窑一些北宋时期带“官”、“新官”刻款的器物,也被认为是进奉宫廷的专用瓷。

元代一些白釉瓷上模印有“枢府”二字(称枢府白瓷),还有“太禧”、“东卫”、“福寿”等,除此之外,极少见其它落款。

瓷器底部正式书写帝王纪年款的做法始于永乐朝,但与后世相比,仍然不普遍。

宣德时期,皇帝喜爱夸耀张扬,并且在“仁宣之治”形成的盛世氛围笼罩之下,个人的欲望颇为膨胀。所以这一时期瓷器上面的款识不仅数量多而且无固定位置,于是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

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却与宣德时期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一时期未见属正规官窑年款的瓷器,具体原因尚不得知。

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以及万历时期瓷器书款已沿袭成制,万历三十六年,御窑厂停烧,传统意义上的官窑不见生产,民窑瓷器成为主流,其质量也有了大幅进步,甚至远超之前的官窑产品,但是,这一时期的瓷器底部没有官窑纪年款,一些质量较好的民窑多书写伪托款。

明天顺 青花荷莲大碗

明代官窑书写帝王年款有一个明显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其类型、风格和排列方式直接影响了清代官窑瓷器的生产制造。

二、 明代官窑底款的类别与特征

总的来说,根据出土和传世的明代官窑瓷器来看,其底款满足如下特征:“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有永乐年款的瓷器,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馆藏品,皆是凤毛麟角。而且,不管是刻款、印款、亦或是青花款,基本都是四字或六字的篆书款。明代《博物要览》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绣球,球内有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略有不同的是,单色釉瓷器一般为印款和刻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双狮绣球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花心款

“永乐年制”四字篆书鸳鸯款

宣德时期多为青花楷书款,又以“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为多;较为特殊的例如书于碗心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款,书于口沿的四字和六字款,书于罐子肩部的六字款等等。单色釉瓷器继承了前朝特点,以印款或刻款为主;宣德时期生产的出戟盖罐书写有“大德吉祥场”的款识,也是官款的一种。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单行款

“大德吉祥场”款

成化官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外围双圈或双框;其中,卧足杯和小酒杯多书写双方框底款。此时的民窑瓷器也大量开始写款,这些器物除了写“大明成化年制”外,还出现了“成化年造”、“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样式;成化时期最为著名的“天”字罐,底部会写一个青花楷体“天”字。著名陶瓷研究学者孙瀛洲老先生曾经将成化时期的六字款编成一段要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日尖年肥胖,成字三点头肩腰。”

“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成化瓷器的落款部位一改宣德时期的随意之风而变得逐渐规范化和程式化,其款识大多在器底,少量书于器口边缘,另有高足杯,款识写在高足的里面环绕一周。成化款识字体风格独具特色,被认为是皇帝亲笔所写,字体饱满硕大,与外围框线几乎贴合。

“天”字罐

弘治时期的底款发色与成化一致,但字的形状与大小略有不同,整体风格更显秀气,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大,字的边缘也不像成化的那样紧贴着外框。此外一些小细节也应注意,比如,“弘”字的右半边与左边“弓”字旁上方半部分近乎平齐;“治”的三点水略低于右半部,并且“口”字最后一横多出来一点。弘治朝还有一种黄釉把盏,在内底心书写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青花款。

“大明弘治年制”款

正德瓷器的款识特别工整,间架结构挺拔有力。这一时期多流行四字楷书款和矾红彩底款,基本不见暗刻款和模印款;而且,四字款识中“年”字不写竖画而多写一横,被称作“四横年”。正德时期官窑的青花颜料不止一种,早期使用的是平等青,发色淡雅,和成弘时期的青花风格类似,中期开始试用石子青,发色灰暗深沉,晚期使用石子青加回青的配方,发色蓝中泛紫,不同青料书写的底款也各不相同。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对正德时期的青花瓷进行再细分。

“正德年制”款

“大明正德年制“款

嘉靖时期的款识字体较粗,颜色深紫凝重,发色犹如蓝宝石一般。每个字的笔锋特别明显,尤其是每个款字之中的撇和捺的收笔近似水平,独具特色。其他特点比如早期款识“靖”字左边的“立”字与右边“青”字的上半部分平齐,中期以后,“立”字的位置逐渐下移,这些细节方面的特征有时候需要更加重视。

“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外,我们常说嘉靖款杂,主要是因为嘉靖的款识不止有纪年款,还有天干地支款,堂号款、吉语款也很多见,种类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之最。

嘉靖“富贵佳器”款

隆庆时期存世的瓷器实物较少,所见年款多写作“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极个别的亦有四字双行双圈款,以“制”字代替“造”字。一般碗、盘、瓶、罐和洗之类,书款于底足;大瓷缸,则书款于器里口沿之下。

“大明隆庆年制”款

万历在位时间为明代最长(1573年-1620年),一共48年。其中“万”字有两种写法,万历早期,字首倒八穿过首横;中晚期倒八字不过首横;且“万”字下半部分“禺”字中间的一竖与草字头的横相连接。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无费用公司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一八八二、四二七二、四七二。不成交无前期费用。总的来说,万历时期的底款与嘉靖的相似,但种类较为单一,仅见有纪年款,且以六字双行楷书款,外围双圈为主。较为特殊的有: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围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和六字单行款,外围双方框。书法风格颇似“颜体”,敦厚刚劲,端庄工整,撇捺转折处顿挫有力。

万历早期“大明万历年制”款

万历中晚期“大明万历年制”款

通常情况下,青花类的底款所使用的青花料和该时期的彩绘钴料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个别的例外情况,尤其是底部的年款,比如宣德的一些底款所使用的钴料就不是发色蓝艳的如宝石一般的进口料,而是国产料,原因是进口料晕散严重,不适宜写字,或者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才使用更为常见的国产青料。若你手上有珍品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无费用公司拍卖,有缘者可与笔者联络;壹捌捌贰、肆贰柒贰、肆柒贰。不成交无前期费用。正德时期,绘画用的料和写款用的料也不一样,因为这一时期的原料种类本身就特别多;值得注意的是,正德时期瓷器底部由于烧成氛围不一致的原因,多呈现青中泛蓝的现象,相应的底部款识的发色也略有不同。

三、 后仿款的差异与鉴定

鉴定一件瓷器,着眼点和依据有以下几方面: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这六个方面,每一点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其中,因为款识往往是区分使用者身份和地位以及窑口性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官窑纪念款,故而后仿者多从此方面入手,对底款进行深度模仿。但是,后仿的毕竟不是“原生态”的,总会蕴含有模仿者所处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只要稍加细心,充分了解仿款的类型与特征,那么,许多鉴定方面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清雍正仿“大明宣德年制”款

后仿款的类型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明朝中期仿前期,例如成化仿宣德款,这也是最早的官窑后仿款;此外还有正德和嘉靖时期仿宣德与成化的款、万历仿成化款等等。第二种是清三代时期仿宣德和成化的款,尤其以康熙中前期和雍正前期居多。第三种情况是民国之后仿明朝的款识。仿款鉴定过程中,可根据青花发色,字体写法并结合器型与纹饰来区分。

成化仿宣德款

后朝仿前朝款识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底款与造型、纹饰、胎、釉、彩均仿效前朝;第二种是只仿底款而不管其他,但是,有一些特点是无法模仿的,例如,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看,多是深厚下沉,清初仿款也大致如此,道光以后的仿款青色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此外,除了了解不同时期款识特征之外,还要深谙瓷器的整体风格,这样在鉴定过程中才会更加严谨与准确。

碗心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后仿款的目的也各不相同,成化仿宣德是因为宣德时期是中国制瓷史上第一座巨峰,“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当时最先进瓷器制品的品牌宣言和最优质产品的标志,正德以后历代工匠仿宣德和成化年款大多也是基于这一原因。

第二种原因,康熙前期不书款识,多仿成化官窑年款,原因是康熙帝认为将自己的年号写在瓷器上,一旦瓷器破碎,会特别不吉利。即“盖以瓷器易毁不愿将一代年号委诸粪土中”。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康熙时期的很多瓷器署的却是成化年款。

第三种,清代民窑大量仿写明代官窑款,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前朝的思念,这种寄托哀思的款识被称作“寄托款”,寄托款最早见之于成化,以后日益增多,至清代极为盛行,寄托款内容最早的为洪武,以后各朝皆有。对比分析真品瓷器的年款和后仿瓷器的款识特征,并注意总结不同时期仿制款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呈现出的特点,这些是鉴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清“大明成化年制”寄托款

四、总结

明朝每个时期官窑的款识各有其特点,后世虽多有仿款,但由于青料的使用和窑工字体风格都不相同,其形成的总体面貌也与真品相异。熟练掌握不同时期官窑年款的风格与特点有利于对瓷器进行分期断代和鉴伪识真,也有助于我们研究瓷器生产分工制度,窥探不同时期窑工的技能与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瓷器底款将会成为一门真正的显学。

纵使青花千万件,多看真品莫走偏。

万里得一当为幸,青料底款需细观。

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中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