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福建这座古寺少人问津,迄今1200余年,屋脊上的嵌瓷精美绝伦

壮观的跳跳糖
自由的百褶裙
2023-03-25 06:32:19

福建这座古寺少人问津,迄今1200余年,屋脊上的嵌瓷精美绝伦

最佳答案
重要的小蜜蜂
动听的睫毛膏
2025-09-28 07:11:27

马且停去旅行,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如果你去过福建的话,那么对于这里的宗教信仰文化不会陌生,毕竟这里藏着众多中国千年的寺院,像厦门南普陀寺,像泉州开源,像清净寺,文庙和关帝庙等,都成为了众多旅行者的打卡地。

不过除了这些相对网红的寺院景点之外,福建还藏着不少小而美的寺院,它们同样拥有着千年的 历史 ,同样反映的着福建曾经宗教的信仰。比如漳州的东桥亭寺就是其中的一个。

或许说到东桥亭寺的话,很多旅行者往往并未有耳闻,但其实这个寺院始建于公元816年,即唐元和11年,距今已经有着1200多年的 历史 ,因此也算是一个 历史 底蕴深厚的寺院。如今更是凭借着悠久的 历史 被列入了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桥亭寺地处漳州古城区的东边,距离文庙步行也就5分钟的行程,因为前面一座桥,后面是一座庙的建筑模式,所以被称为“东桥亭”。说到这个桥的话,那么一定不会绕过一个故事,东桥在七阴桥中为“名第桥”,据说在东桥建成的时候,一个被叫做唤周匡物的漳州本地人中了进士,而这位人是漳州本土最早获得科举制度登科及第的人,当地可谓是全城狂欢,为了庆祝本人以及鼓励后面的青年,这座桥就改名于此。

如今的寺院看起来规模很小,和泉州的开元寺,天后宫等寺院相比,这里可谓是逊色了许多,但是好在它看起来依然非常古朴。东桥亭寺面积大约800平米,前后分为三进,最前面的第一进始建于唐代,中间供奉着主神观世音菩萨,两侧分别立有十八罗汉像,大殿的中间还有一方池水为放生所用;第二进最早建明代,供奉西方三圣;最后一进则是始建于清代,供奉释迦牟尼佛,可以看得出来每一进都可谓 历史 悠久。

整体建筑其实并不算古物,但是殿堂内的盘龙石柱等诸多文物都可谓是古朴,在两侧还挂有明清时代书法大家题写的楹联。据说寺内曾经保存有明代的七宝铜观音塑像,后来流失出去了,现如今又重新被寻回,保留在杭州市博物馆内,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看看。

除此之外,东桥亭寺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建筑屋脊上面的嵌瓷,色彩斑斓且造型复杂,鱼虫鸟兽,龙凤,戏曲人物等等都一一被表现出来,尤其是阳光照射之下,每一处嵌瓷都表现出精妙绝伦的故事,每一个独立的细节都表现出别样的形态,可谓是栩栩如生。而这些复杂的画面居然都是用破碎的瓷片组合而成,也算是极其精细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就完好的反映了经典的闽南建筑工艺。

可以说如果不是特意去寻找东桥亭寺的话,我也许会和很多旅行者一样错过这个小众的寺院,但是当你细细品味的话,那么一定会被这个小而美的寺院所吸引,去感受它的建筑之美,去感受它隐于市井中的宁静。

最新回答
炙热的玫瑰
端庄的钥匙
2025-09-28 07:11:27

漳浦海域发现南宋古沉船 比南澳I号久远

昨日上午,漳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阮友好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漳浦县,他要立即赶往福州汇报工作。

至此,考古队员在漳浦县为期10天的水下考古工作结束,他们发现了一艘南宋古沉船,从海底捞出了瓷器、漆器、北宋铜钱等百余件文物,而该船的年代比正在发掘的“南澳一号”还久远。“现在只是完成初步调查,我们将向上级申请经费,接下来准备做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发掘。”阮所长说。

发现:破获盗捞案件寻找瓷器来源

此次古沉船的发现与2008年公安边防在福建龙海破获的一起非法盗捞倒卖文物大案有关。

阮所长介绍,2008年,龙海边防在一码头截获2000多件犯罪分子刚刚从海底捞出准备运回租房的瓷器。之后,警方还从犯罪分子家中搜出1000多件文物。“这些文物牵涉到福建沿海地区8条古沉船,其中有些瓷器与此次发现的古沉船有一定联系。”

之后经过长期的调查工作,今年5月7日,一支由20多名考古队员组成的福建省水下文物考古队来到漳浦县,他们的任务是做一个前期的初步调查。阮所长介绍,队伍成员主要来自福建省,也有国内其他地区的专家,“都是经过国家水下考古专业培训的。”

出水:百余件古文物可能来自闽北

入场后,考古队员开始利用高平潮和低平潮之间,海水比较平静的契机,租用当地渔船,携带着声呐、浅地层等考古设备出海探寻。事情进展异常顺利,入场第二天,队员们就找到并确定了沉船所在的位置,“队员们下到海底去探摸发现,碎瓷片散落的面积比较大,沉船有被偷盗过,受到一定破坏。”

队员们还进入到沉船船体中,并从船内外打捞出100多件瓷器、一些漆器残片和9枚北宋铜钱。阮所长告诉记者,根据沉船所载货物,可判断“应该是一条外贸船,航向是东南亚。船上所载主要是瓷器,以黑釉碗和青白瓷为主。”

阮所长拿出部分瓷器给记者看,记者看到,碗大多为黑釉色,碗口较小,颇像电视剧里喝酒壮行时所用的小碗,而一些青白色瓷碗则大多有残缺,“有人说小碗是喝酒用的,也有人说是喝茶用的。”阮所长说。

他还告诉记者,此次打捞出水的100多件文物以碗、碟、盘等小瓷器为主,大部分产自闽北地区,年代以宋代居多,都属于民窑作品,“根据省里的有关瓷器资料,结合沉船上瓷器器物造型等方面材料,可确定其为南宋时期的沉船。”

安保:启动海防监控排查可疑船只

据了解,瓷器一直是福建古代出口的重要物品,而漳浦海域正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月港的一条必经之路。此次沉船上的考古发现对了解南宋时期的贸易情况具有很大研究价值,“能够了解到当时商船的造型、所载船货以及瓷器的烧造工艺等详细情况。”阮所长介绍说。

随着专家们的撤离,沉船所在海域监管又面临着真空,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一个难题。沉船位置刚好地处漳浦县桥仔头派出所、龙海市隆教乡镇海边防派出所辖区之间,此前这两个派出所已经为考古队做了万无一失的保卫工作。

昨日下午,桥仔头派出所陈峰教导员对记者表示,边防部门将启动海防监控系统,对沉船所在海域进行24小时监控,对该海域进行不定时巡逻,防止任何可疑船只进入该海域。记者还获悉,为了对付盗捞文物,边防部门还有其他技术手段可保文物安全。

如意的小刺猬
现代的台灯
2025-09-28 07:11:27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