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宋元钧瓷
钧瓷,是我国古代闻名的名窑瓷器之一,在北宋时期和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五大名瓷,是当时宫廷御用的瓷器之一。故古人有“家财万贯,不如有钧瓷一件”之说法。钧瓷发源于唐代,当时在河南境内的鲁山段店和郏县黄道等地所烧造的花釉窑变瓷应是最早的钧瓷,所以直到现在当地人们一般还习惯把这种花釉窑变瓷称为唐钧。 钧瓷烧造发源于唐代,但北宋时期才是钧瓷发展的壮盛时期,当时在河南禹县,工匠们烧出了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一些贵重窑变色彩,也凭借着这些变幻无限的颜色,使钧瓷在北宋时期名噪一时,成为当时闻名的五大名窑之一。后来宋金战乱时期,大批优秀工匠南迁,使钧瓷烧造水平随之下降。到元代时,钧瓷烧造水平已经大不如北宋时期了,但因为钧瓷色彩斑斓,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元代时钧瓷在民间又一次发展起来,窑口从河南一地开始向北方传播,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泛起了烧造钧瓷的窑口。元代以后,跟着北方战乱不断,明、清时期钧瓷烧造越来越少,直到清末才有人重烧,但清末、民国时规模很小,几乎断烧,直到1955年才开始恢复烧造。我们现在所说的钧瓷珍藏,一般是指宋元时期的钧瓷珍藏。北宋时期的钧瓷已经很少能见到,元代钧瓷因为当时产量较大,市场上偶然还能见到一些,但因为钧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一泛起往往也是藏家竞相争抢的藏品,所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现在,一件品相相对好一些的元代钧瓷碗盘,好比带红斑的元代钧窑碗盘能卖到数万元,而且市场上的价格仍在一路攀升。我们在珍藏钧瓷时一定要对各时代的钧瓷有所了解,这样在市场上大家才能去伪存真,珍藏到真正的钧瓷藏品。下面简朴谈一下宋元时期钧瓷的区别与鉴定,供藏友们参考。 宋代钧瓷一般光彩沉稳,窑变天然,胎土细腻,釉面活动感平均,釉面开片较少,气泡少,棕眼很少或无棕眼,施釉到底足且足心施釉。元代钧瓷一般光彩亮丽,胎土较粗松,釉水活动感强且釉水厚重,多有垂釉现象,釉面开片大,气泡多,棕眼较多,而且窑变多为人为点、刷形成,施釉不到底,底心露胎且多有乳状突起。因为钧瓷烧造时温度较高,所以不论宋钧、元钧,釉面一般不吃土,玻璃感较强,有时有水蚀现象,但土蚀情况较少。也就是说,假如大家在市场上碰到一个土蚀严峻的钧瓷就一定要小心了。而且钧瓷釉面莹润细滑,摸着手感较滑腻,假如你看到的钧瓷釉面很干涩的话,就要小心了。当然,还有良多鉴定钧瓷的方法,但一般要有经验的积累才行,以上这些只是鉴定钧瓷的一点小窍门,但愿大家在珍藏时能用得到,同时也但愿大家都能珍藏到好的钧瓷藏品。
【概述】
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史料评价】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在寂园叟的《咏陶诗·均盆歌》中,对均(亦作钧)瓷作了比较全面的评价:“柴窑不可见,存者惟禹钧,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迹已陈,欹斜屈曲若隐现,以此辨其赝与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窑糊以玛瑙釉,末若均紫弥可珍。均窑较多汝较少,宋均声价高无论。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丽色辉千春。青者俗谓之月白,亦自雅靓而温纯。元瓷青者偶类紫,均紫竟体腻且匀,底间稍垩芝麻酱,单数双数号码新,或以单双判青紫,无乃齐之东野人。花盆有座状如碗,一枚动值千饼银。我得一盆大于斗,容颜娇美盼日频。仿紫最精世所罕,传之子孙非长贫,千峰翠色浮几案,雨过云破无纤尘。紫者不贵有者贵。世事翻转犹飚轮。蚓泥变幻哪能揣,泪痕流下方津津,蚓走泪流不一态,一燥一润名有因。泪痕奇绝傲泥蚓,要以莹泽胜枯皴。底窃有五码则四,六角凹形浅浅唇。深藏宝刹七百载,何必瓦玺夸汉秦。一朝流传属村叟,使武件尔老病身。小松丛菊颇在眼,慎勿牢落增悲辛。”
【特征】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评价】
浑然天成,绝世无双
钧瓷绚烂奇妙之色彩在烧制中自然形成。或如美玉,所谓"似玉非玉腾似玉";或如蓝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红。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也。尤为神奇者,窑变尤象,妙景竟生,或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积南岭、玉暖冰河;或如星辰满天、寒鸦归林;或如仙山环阁、飞云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泼墨写意而腾之,其神妙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因其色其形皆为天成,所谓道法自然者也。古人曾有诗赞曰:"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
钧瓷色彩交融流布之处,或似雨后虹霞在天;或似深峡旷谷飞瀑;其朦胧隐约,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无穷,观其漫无崖际之变化,皆自以为独有心领神会之境界,陶然自乐,情悦性怡,斯则观赏钧瓷之独特乐趣也。
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钧瓷,其色可赏,其声可闻。钧瓷开片裂纹之声,如铃如泉,虚妙清冷;如琴如涧;静夜闻之,令人浑然忘我。其开裂之纹路,似蟹爪,似蛛网,似冰裂,釉面晶莹剔透,而纹理清细可观。釉中更有点如珍珠,星溪银河,光泽润目,此乃钧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韵之处。
人间有五色,尚且千变万化,何况钧瓷色彩天成,更是变幻无穷,故世上绝无相同之两件钧瓷,所谓“钧无双”也。加之钧瓷烧制极难,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历代帝王皆钦定为御用珍品,专有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首,谓瓷之君也。其它瓷上可供于贵宦高堂,下可用于布衣陋室,唯钧瓷自帝室之下,民间罕见,莫知其祥。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盛誉。
此神钧瓷惟河南禹州(钧州)神垕镇方能烧成,必与当地水土关。
如今,钧瓷已渐为世人所珍视,钧瓷之神妙瑰丽越来越为人们了知赞赏。在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中国馆大厅设了珍藏的极其贵重之钧瓷制品“玉龙腾飞”大瓶(神后苗家钧窑出品),而题赞辞曰:“举世珍宝,永存世博”。引起海内外人士之关注赞赏。
事因人兴,物以人存。神垕苗家钧窑传人苗长强为弘扬钧瓷文化,颇尽心力,多有巧思,为保护钧瓷珍品之流传,特设钧瓷收藏证书,作品分为珍品级、极品级两种,作为收藏品。示瑰宝之难得而使之得传于世,亦以彰显收藏者能鉴物会真,而有大雅之好也。
语云:“天地生物,天赋之以精,而地受之以形,物皆神妙内含而形质外彰,能明神妙于外现天地变化之象者,天下之宝物也。 钧瓷,真宝瓷也。”
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钧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烧造年代众说不一。禹县战国时为韩都、名阳翟,至北宋、金曾置钧州,故名。目前在河南禹县境内已发现宋、金时代的钧窑址100多处,而且向四周扩展至临汝、峡县、新安、鹤壁、安阳、林县、浚县,北至河北的磁县,山西的浑源以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形成了一个遍及华北地区的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有以下特点:宋钧目前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一种为浊釉,称暗釉。一种为亮釉,称玻璃釉。前者为早期产品,后者为晚期产品。一般人认为亮釉钧器为后仿是误断。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胎色浅灰,釉汁肥厚,晶莹匀润,以天蓝釉为多见。通过窑变,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玫瑰茄皮紫、丁香紫等色调,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钧红"。这类器物,外壁施红釉,内里则为天蓝或月白釉。内外都为红釉的制品大多为后世仿品。钧红釉面上往往呈细小颗粒状的黑疵斑点,多有蚯蚓走泥纹和细小棕眼,在器物口沿和边棱凸起釉薄处,呈现米黄色。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金元钧瓷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清代及近现代的仿品常以开片来表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俗称芝麻酱釉。这种芝麻酱釉与器身的乳浊状天蓝釉没有啥区别,只因圈足处施釉薄,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洗类器三足局部釉厚处仍泛天蓝色,釉层虽薄,但呈色光亮。后世仿品底部刷釉干涩,有斑驳不匀之感。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即器底一、三、五、七、九单数的施钧红釉;二、四、六、八、十双数的施天蓝,月白釉。但器底的数字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标明器物的大小规格,器物越大编号越小,"一"代表器物最大的。钧窑的铭文一般都是在器物成型素坯时刻上的,然后在铭文上施芝麻酱釉。后世仿品往往在施过釉的胎上刻字,从而露出了马脚。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如"奉华殿"、"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宫"等,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从钧窑实物看,宋钧与金钧均已达到钧瓷烧制的高峰。今人重宋轻金只是个审美视角问题。金代钧窑的胎质细腻紧密、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色。釉面较滋润,玻璃光比北宋要强,红釉不像北宋那样呈通体融为一色的玫瑰红或茄皮紫色,而是在天蓝或月白的釉面上加饰红斑,红斑的边缘不清晰,有逐渐晕散的感觉。器物一般多施满釉,圈足足端处无釉,胎釉交接处不整齐,垂釉很厚,俗称鼻涕釉。底部不再有芝麻釉,而施与器身相同的色釉,不见蚯蚓走泥纹,多有开片。烧造工艺采用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在板沿盘上采用三支钉支烧。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烧成后多是敲掉的,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元代钧窑的产量不断增加,但质量下降。个别精品中其工艺水平却堪与宋钧媲美,只是为数不多罢了。钧瓷起于唐代,北宋达到了鼎盛,而金元时代仿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宋钧水平。多数胎质明显粗松,胎壁较厚,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胎釉交接边沿不整齐,釉面有琮眼气泡,以天蓝月白等色为多见。蓝釉红斑的斑块边界线清晰,与金代晕散的斑块有明显差别。并流行大型器。碗、盘类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底中心凸起,除以釉色取胜外,常有贴花装饰。钧窑的胎、釉属于瓷胎,大多以灰色胎为主,灰中又分浅、深二种,另外又有灰白色、淡黄色,前者(灰色胎)精细固密,叩之呈金属声,此为早期产品。灰白色和淡黄色胎质较粗松,叩听其声近乎瓦,此类多属晚期产品。钧瓷有两种釉,暗釉和亮釉。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釉层薄,开大小纹片,且釉上多棕眼,内多鱼子纹,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南宋后至元代,此种钧器较多见。宋钧"窑变"特征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又有影响钧瓷成品率的,则是所用燃料,窑装之稀密,外在因素的寒暑、晴雨、风向、均要窑工们能有应变配合能力。否则,即可出现古人所讲的十窑九不成的结局
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下面是百分网我给大家整理的宋钧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宋钧瓷的特点
1、
A、 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B、 釉为乳浊釉,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器物上单独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都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
C、 圆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是宋钧的特征之一。
D、器外底普通刷一层芝麻酱色釉,亦为宋钧特征之一。
E、 器物多为盆、盘、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烧制奁、洗、尊等陈设慈。盆、洗及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个由一到十的数字。
2、金代钧瓷突出的器形有龙首八角把杯、胆瓶及折沿盘等,无“蚯蚓走泥纹”及外底刷芝麻酱色釉特征,器身与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
3、元代钧瓷胎体厚实,器型高大,釉面有针孔,堆花装饰多见。
4、明、清仿钧釉有宜兴窑(宜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窑(炉钧)。
宋钧瓷的鉴别
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看其器形是否是宋元时期钧瓷的器形。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花盆等。其次,看其制作工艺。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采用的都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
再次,看其釉色和釉质。宋代钧窑瓷器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匀净莹润,乳光内含,无论是墓葬还是窑藏出土的钧瓷,都很少有严重的土沁现象,其釉质往往令人赏心悦目。而现代仿钧器釉色多为天蓝,很少有天青、月白釉。而且为了达到与出土钧瓷相近的釉质,伪造者往往刻意伪造土沁或作去浮光的处理,但其效果适得其反,给人的感觉是釉色发乌,无莹润感。
现代人在仿造时常用兽皮等工具在钧瓷表面反复摩擦,以达到去浮光的效果。虽然釉面平整光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会看到有规则的摩擦痕迹。还有用腐蚀性液体处理新仿的钧瓷,虽然也可以使瓷器表面失去耀眼的浮光,达到做旧的效果,但是釉面往往显得十分呆板,在放大镜下也可看到一种釉面被破坏的伤痕。
此外,元代钧瓷的真品,釉面上的斑状窑变为紫红色仿品的窑变斑不是偏浅就是过深。同时由于古代胎泥淘练的工序繁复,所以胎质细腻致密,而现代钧瓷的胎泥淘练较为简单,胎质断面有时有杂质或孔隙。
宋钧瓷简介
钧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窑奇珍,为宋、元、明、清四朝宝瓷。现为中国五大名瓷之一,堪为世界一绝。他以古朴端庄的造型,严密冷峻的装饰,清化幽玄的窑变,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争芳斗艳,独树一帜。一经出世,便以其高洁澄明,清新泼辣的美感,纯洁洒脱的文人气质,倍受达官贵人的喜 爱 。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年神奇窑变迷世人 !北宋徽宗时期,钧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徽宗下令设立了专门为皇宫烧制珍品的“官窑”,并把钧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规定民间不得使用。而位于禹州市城北的宋官窑遗址,正是当年为皇室烧制珍品的地方。
史料记载,每年皇室要从官窑精选三十六件珍品,对于剩余的产品要全部打烂,分别深埋于五个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烂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复。而负责此项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员。由此足见宋徽宗对钧瓷的钟爱。也正是因为此,便有了“莫道世间黄金贵,不如钧瓷一把泥”、“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之说。
1、曹丞相府
大家印象
曹丞相府是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令和求贤令都在这里诞生。导游讲解很到位。
走进曹丞相府
曹丞相府位于许昌市区魏武帝广场东侧,占地18亩,是目前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曹丞相府是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令和求贤令都在这里诞生。据史料记载,曹操于建安年间迎汉献帝于许昌,进位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九锡,封魏王。曹丞相府是由府门、求贤堂、七步阁、议事堂等组成的汉代仿古建筑群,是许昌市三国文化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曹魏故都的标志性景观。
景点类型:历史建筑
建议游玩:3小时
门票:60.00元
开放时间:08:00~18:00
2、霸陵桥
进霸陵桥
该桥位于甘肃中部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清源河上,清源河是渭河的南源。霸陵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1368—1398)“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原本是座石木平桥,后毁于洪水。
景点类型:其他
地址:许继大道西段霸陵桥公园
3、大鸿寨
走进大鸿寨
大鸿寨位于禹州西北边陲,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号称“许昌屋脊”。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的坷垃垛,在这三峰的怀抱里,自西向东有水帘洞、金龟出海、雄鸡峰、观音石等30余处景观。这些景点或高悬于峭壁上,或掩映于森林之间,或盘踞于沟壑之中,或凌翅高峰之巅。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变幻莫测,令人游兴盎然。
景点类型:乡村
建议游玩:1天
门票:70.00元
开放时间:07:00~18:00
4、文峰塔
走进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历经八个月,由许州太守郑振光创建。因建于文明寺内,又名文明塔或文明寺塔。文明寺是当时有名的佛教寺院,寺已毁,唯有文峰塔巍然雄峙。塔通高五十余米,南向,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基台用条砖平卧顺砌而成。基座由青石构筑,饰以浅浮雕。塔身笔直秀丽、巍峨挺拔,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各层壁有半圆拱门窗,嵌石质圆形窗花。各层均有塔心室或塔心柱,设有佛龛。整座塔气势雄伟,造型优美,历时390年,至今仍保存完好。从塔的整体造型、建筑结构与雕饰上,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巧和精湛的雕刻艺术,富有浓郁的中原文化色彩,在中国建筑领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景点类型:其他
建议游玩:2小时
门票:15元
5、春秋楼
走进春秋楼
春秋楼位于许昌市文庙前街,面朝春秋广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楼又名大节亭,曾以关公宅、关王庙、武安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帝庙称之。春秋楼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高达30余米,殿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面阔三间,周围16根廊柱,楼上楼下均带回廊,青石柱上雕有花、鸟、虫、鱼和人物等图案。建筑结构严谨、造型大方,廓轩昂然、金碧辉煌。
景点类型:历史建筑
建议游玩:2小时
门票:25.00元
开放时间:夏季:08:00~18:30冬季:08:00~17:30
6、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
走进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
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占地1500亩,南北长600米、东西长1600米。整个园区划分为博览会展区、腊梅文化展示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热带植物展示区、竹类植物展示区、休闲度假区、儿童乐园区、生态科普展示区、针叶植物展示区和系列景观区等十三大功能区域。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是鄢陵花卉发展的结晶,鄢陵历史文化浓缩,花卉成就的汇集,花博园是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在这里可尽情欣赏平原森林的颜容,感受天然氧吧的舒心;远离城市的喧嚣,尽享旷野的清新。
到达与离开:东临予26省道,西接京珠公路和107国道
景点类型:展馆
建议游玩:1天
门票:20元
开放时间:8:00-19:30
7、钧官窑址博物馆
走进钧官窑址博物馆
钧官窑址博物馆,占地面积4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1000平方米。建筑均为仿宋风格,构成了庄严、肃穆、完整的仿宋建筑群,再现了北宋皇家钧窑的建筑风貌。博物馆基本陈列分古代、现代、传统工艺现场演示三部分,古代部分有宋代钧官窑遗址双火膛钧瓷窑炉一座、倒焰窑钧瓷窑炉一座、宋代钧官窑瓷片标本、宋元时期民窑钧瓷片标本,还有部分青花、影青瓷片标本和扒村窑瓷片标本。现代部分有钧瓷恢复时期钧瓷、现代钧瓷精品、钧瓷陶艺品。
景点类型:展馆
建议游玩:2小时
门票:持有效证件免费换取门票。
开放时间:8:00-17:30
8、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
走进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公园位于许昌市区东南18公里处,原系西周时许国都城。后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此。昔日的许都分内外两城,内城为皇城,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有皇宫、御苑、相府等;外城周围15华里,东南隅有汉献帝祭天的毓秀台等。曹魏时为五都之一,南北朝时被北魏大将周几毁于兵火。目前从遗址上仍然可以看到当年京都的轮廓。逶迤的城垣上有多层夯土,在高出地平面的约三万三千三百平方米的土地上有大量的汉砖汉瓦,汉井、汉磨随处可见。三国时代的印玺、箭簇、货币等不断出土。1986年还发现过一对四神柱础和青石栌斗,经论定,这是当年皇宫柱础和构件。1987年春在故城区盆李村发现了铜铸作坊遗址,当年许都豪华和繁荣景况由此可见一斑。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神垕古镇
走进神垕古镇
神垕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伯灵仙翁庙,也称“窑神庙”,位镇区老街中心。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代,据现存碑文记载,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后“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庙内主要建筑物有窑神庙、花戏楼、道房、东西日月厅,正门为花戏楼,窑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其随师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据史载,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们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
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10、花都温泉度假村
大家印象
位于素有花都之称的河南鄢陵县陈化店镇,是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餐饮,会议,赏花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综合度假区。服务非常好,温泉很干净也很舒服。
走进花都温泉度假村
位于素有“花都”之称的河南鄢陵县陈化店镇,是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餐饮、会议、赏花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综合度假区。花都温泉的温泉井深1500米,出水温度63℃,水质量属低钠盐、重碳酸钙镁型,泉水富含多种有益与人体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均超过天然矿泉水水质的国际标准,据专家论证,长期饮用和沐浴,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而且可以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及精神功能紊乱等引起的多种疾病。“花都温泉”首期建设内容有:按四星标准建设的温泉度假酒店及按五星标准装修的9种风格迥异的豪华家庭别墅、80种温泉汤池、人造天鹅湖,以及以四季为主题的亭台廊榭、山峦飞瀑,奇花名木等主题园林景观。度假区分期开发建设,第一期工程投资8500万元,预计接待能力温泉汤池可达到5000人/日、酒店会议接待可达300人/日。
景点类型:其他
最佳季节:秋冬最佳。花都温泉水源来自深藏第三季地热温泉,水温高达55度,飞流直下的温泉瀑布冷热水浴,对人体进行冷热交替刺激,锻炼身体耐寒能力。
门票:温泉258元
你还有不懂得欢迎百度影途社,免费咨询。
钧官窑址博物馆
钧官窑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许昌禹州市东环路北段,是一座用来展示钧瓷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建筑形式为仿宋式水泥结构建筑群,坐南向北为仿宋双层斗拱重檐雕梁画栋门楼,依次向里为左右九开间明柱带廊画栋厢房,宽16米须弥座三间式大理石影壁,中大殿,左右偏房,东西殿,东西跨院等。设有博物馆陈列室、钧瓷精品陈列室、钧瓷艺术陈列室、钧瓷展销大厅、传统钧艺操作展示、专家工作室、青少年陶艺教育中心。钧窑始于唐、盛于宋,金元时期在北方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影响波及今河南境内诸窑及河北、山西、内蒙等剩禹州钧台钧窑在北宋徽宗时期被宫廷垄断为官办窑场,制作不惜工本。钧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致密;造型典雅、端庄古朴;釉色莹润,五彩缤纷,尤以多种窑变为其它窑口产品所不及。宋代钧窑首先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创造性成功烧造出铜红釉,产生出美妙绝伦的窑变釉色,打破历史上单一釉色格局,极大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效果。博物馆基本陈列分古代、现代、传统工艺现场演示三部分,古代部分有宋代钧官窑遗址双火膛钧瓷窑炉一座、倒焰窑钧瓷窑炉一座、宋代钧官窑瓷片标本、宋元时期民窑钧瓷片标本,还有部分青花、影青瓷片标本和扒村窑瓷片标本。现代部分有钧瓷恢复时期钧瓷、现代钧瓷精品、钧瓷陶艺品。传统工艺现场演示主要是展示传统工艺。
大鸿寨风景区
大鸿寨位于禹州市鸠山镇后地村,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的坷垃垛,在这三峰的怀抱里, 自西向东有水帘洞,金龟出海、雄鸡峰、观音石等30余处景观,这些景点或高悬于峭壁上,或掩映于森林之间,或盘踞于沟壑之中,或凌翅子高峰之巅。
神垕古镇
内部景点:
老街:古老的建筑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沿街两侧,景观独特。"伯灵翁庙"俗称大庙,里面是烧窑人供奉的神灵。
灵泉寺:有千年的银杏树和泉水
古玩市场:每周二开市,各种瓷器 铜器 古钱币 玉器 文玩等。
玩乐必去:永春陶吧体验馆,来到神后垕一定要亲自体验制作钧瓷的乐趣。
到手一件钧瓷,首先我们从做工上观察是否存在瑕疵,一旦存在明显的瑕疵的,价格也就不会太高,价值就无从谈起,这也是钧瓷珍品少之又少的原因(十窑九不成),那么常见的钧瓷瑕疵有哪些呢?(这里的瑕疵指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无需放大镜):
1.器型变形明显(比如歪、口部或耳饰变形);
2.器型表面明显出现泥渣、坯泡、疙瘩的,用手抚触感觉明显的(因厚釉形成的局部釉面突起为正常现象,而非瑕疵);
3.釉面流足超过足底1/2(二分之一)的(钧瓷讲究釉不过足);
4.表面出现明显漏出胎体的凹坑(即脱釉、缩釉形成的暴露胎体的现象);
5.表面出现明显影响艺术效果的小孔的;
6.表面出现明显缺釉漏出胎体的;
7.表面出现明显的突出的杂质的;
8.釉面出现明显的划手的破裂气泡或开裂的;(注意区分开片与开裂:什么是钧瓷开片?)
9.胎体出现明显的炸裂的;
10.出现磕碰造成的釉面破损的;
如果存在以上任何一项瑕疵且非常明显已至严重影响艺术审美效果的,则为次品,无价值或价格从低论
鉴别钧瓷好坏第二步:
看是否是名师名窑作品:具体通过钧瓷器型底部的底款来判断,大师作品一般是手签款(在泥胎未烧前手工书写的字),名窑底款一般为窑口名称的印章或相应文字,钧瓷名师名窑作品价格一般高出同类市场价格数倍甚至数十倍、几十倍。大师又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认证的大师,相应价格也有悬殊!
鉴别钧瓷好坏第三步:
看钧瓷烧制工艺判断其价值:钧瓷的烧制工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柴烧钧瓷 ≥ 煤烧钧瓷 >碳烧钧瓷 >气烧钧瓷,在同师同窑产品下,价格从左至右递减。主要还是不同的烧制工艺其烧制成品率(市场存有率)不一样及艺术效果差异影响价格。
然而:对于没有钧瓷收藏经验的朋友,很难直接辨别一件钧瓷作品到底是煤烧、柴烧、还是气烧,这就需要在观察钧瓷的釉色上有一定基本功,这里需要使用放大镜观察相应釉质、釉色、气泡、开片、纹路等特征,不同烧制工艺相应特征各有区别,也是钧瓷鉴定技巧所在!)
鉴别钧瓷好坏第四步:
看钧瓷釉色窑变效果、意境:到这一步已经说明这件钧瓷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了,奇特的窑变画面或意境将再次升华此件钧瓷作品的价值。
首先看窑变色彩是否丰富、窑变色彩间过渡是否自然(使用放大镜观察更为美妙),如果出现钧瓷少见的窑变色彩也是其加分的因素。
再看整体突出的窑变意境,简单来说,就是看到这件瓷器的整体色彩,你第一眼是否能联想到什么画面?比如大河儿女电视剧中的龙凤盘,比如任星航的凤凰涅槃,看上去其窑变画面非常神似一只凤凰展翅的画面,正因为如此,他的凤凰涅槃(钧瓷龙凤盘)已有人出到无法触及的价格高度,名窑钧瓷网曾珍藏一直钧瓷赏盘(龙凤和鸣)也已被有缘人高价收藏!
鉴别钧瓷好坏第五步:
最后说下作品烧制年代,其实一直认为现代钧瓷无所谓年代,清末至以前的出土钧瓷非常稀少,少到就不可能出现在民间,更不可能出现在古玩市场,真正的出土完整的钧瓷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而近代也就是七八十年代禹州一厂、二厂的新工艺钧瓷,虽然收藏火热,价格持续攀升,但不乏人为炒作的可能,对于不懂或不能识别七八十年代新工艺钧瓷的朋友,还是寻找较为有价值的现代钧瓷比较靠谱!
二、看工艺。古代钧瓷的制作为手工成型。主要有手拉坯和印坯。这两种成型方法都会在器物的内表面留下手工痕迹,如手拉坯的旋纹、肋肢纹,印坯手刮的泥纹等,这可以通过观察器物的内腔而看到。而现代注浆产品的内表面光滑平整,足部内有足窝与外足相对应。另外,注浆产品厚薄均匀,不像手拉坯下部较厚重。但要注意不能单以产品的轻重定真伪,因为注浆产品也可注得很厚。注浆产品与手拉坯、印坯产品还有一个区别,就是注浆产品坯体外部若修整不好,模子对接缝处容易出现凸起线,有的为上下线,呈左右对称状,有的腰部呈现一圈线。所以,从成型工艺上看,注浆者肯定是假冒古代的。当然,现代作伪也有用手工的,这就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分析判断。
三、看釉色。从时代特征上看,钧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的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而瓜皮绿、大火蓝釉产品,清朝之前是没有的,清末以后才有。从釉质上来分析,宋代的红釉往往发紫、发蓝,呈现乳光,色调深沉稳重。而后世的钧红釉,要么釉色纯红、乳浊度低,要么虽也发紫发蓝,但釉质玻璃感强,光泽明亮。如果作旧杀光,则又显得过于晦暗,显然与古钧不同。后世仿造的一种天青釉器,是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釉里边混有钴的成分,色调与古钧有较大差别而用还原焰烧成的铁呈色的天青釉产品,就须结合胎质、造型、做工、烧成等因素来判断其真伪。
四、看底足。宋代官窑钧瓷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薄的青白釉,多数刻有一到十的数码字。但上好的器物当时均已选入皇宫中,不好的统统被打碎深埋地下,所以民间极少见有完整的官钧器物,若有者一般皆为仿品。但官钧残器碎片真品倒时有所见。宋元时期民用钧瓷器物,如碗、盘之类,由于当时是批量生产,故足部的旋削一般不十分讲究,比较随意自然,现在仿制的足部多旋削规整,这一点与古代钧瓷是不同的。
宋代时钧瓷始于柴烧,金元时期开始出现煤烧,元未又改为柴烧。到了明代众多原因导致大多钧窑停烧。直到清朝末年,钧瓷开始恢复,出现了炭烧。20世纪50年代初直至1994年,钧瓷都用煤烧。1994年液化汽烧制钧瓷成功,2002年又开始用天燃气烧制钧瓷,气烧成为主流,但柴烧,煤烧也一直没有断烧。现在市场上就出现了柴、煤、气烧三大主流钧瓷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钧瓷柴烧、煤烧、气烧工艺上的区别:
从窑变效果上看:柴烧钧瓷釉色过渡自然,给人以清丽淡雅、温润柔和的感觉。煤烧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有点轻薄之感。
从钧瓷开片上看:煤烧钧瓷开片的多,气烧的则少,柴烧的更是凤毛麟角。
从釉画表现上看:柴烧的釉画立体感强,煤烧的釉画更为厚重,玉质感相对明显,而气烧的则为平面图。煤烧钧瓷的气孔较大,而柴烧的气孔小。
从烧制工艺上看:煤烧钧瓷劳动量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其次是柴烧,由于柴燃烧火焰长,柴的质量比较直观。
从足的变化看:柴烧作品的底部,在底釉和无釉部分,时常会出现过渡色,而气烧钧瓷则没有过渡色。
收藏价值方面:
钧瓷艺术品的收藏,无论哪种烧成方式,首先要看作品的造型和窑变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品文化背景,作者名气,尺寸大小,烧制难易都应是考虑重点。当然,柴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制的传统工艺,体现出钧瓷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