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陶瓷餐具都含铅,只是含量不同??
陶瓷含铅,主要应该指的是颜料,白色陶瓷不含铅。
1、大多数的瓷器多多少少都含铅,主要是色彩的问题。
2、陶器用陶土烧制,烧制温度较低;瓷器用瓷土(高岭土)烧制,烧制温度较高。陶器质地较粗,不透明,用作餐具的较少;而瓷器细密、半透明,多用作餐具。纯洁的瓷器对人体无害。
3、但事实上为了使瓷器不渗水和美观,人们往往为其上釉和着色,涂上彩釉,导致陶瓷制品含铅。陶瓷餐具的铅溶出量主要来源于陶瓷釉上的装饰材料,如陶瓷颜料、陶瓷贴花等。
4、陶瓷的画面装饰,大致可分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白瓷等几种工艺。釉上彩陶瓷是用含铅颜料制成的花纸贴在釉面上,经过700—850摄氏度高温烧烤而成。专家指出,这种铅化合物能被酸溶解,当食物与画面接触时,铅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机酸溶解出来。
5、制作工艺上来看,釉中彩和釉下彩的瓷器比较安全。当然,釉上彩如果设计合理,烧烤工艺得当,是可以避免铅含量超标的。我们按国家规定的方法用酸性溶液浸泡内有彩色花纹的碗,其可溶出性铅全部低于国家标准。
6、或3.6ug(仿瓷塑料碗),分别相当2岁幼儿每天允许摄取铅量的74%和10%。更严重的是有些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采购铅、镉含量高、性能不稳定的廉价装饰材料;生产过程中,装饰面积过大或烤花温度不够或工艺处理不当,都会造成陶瓷制品铅溶出量不符合标准。
7、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釉下彩、釉中彩和白瓷不含铅,较为安全。釉上彩陶瓷较容易用目测和触摸来识别——凡画面不及釉面光亮,手感欠平滑甚至画面边缘有凸起感的千万慎购。更可靠的方法可要求经销商或生产企业提供该产品的质量检验报告,这比肉眼观察要保险得多。
扩展资料:
1、陶瓷,英语:china。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2、铅、镉溶出量是陶瓷产品的重要安全卫生指标。铅、镉的存在是由于产品表面装饰图案中陶瓷颜料里含有其成分所致,铅的存在还有可能是为降低产品表层釉的烧成温度而加入了含铅成分所致。若生产工艺控制不当,极易造成在使用过程中铅、镉的过量溶出,经常使用这类产品易引起铅、镉重金属中毒。
3、国家标准GB12651-92《与食物接触的陶瓷制品铅、镉溶出量允许极限》是国家强制性标准,其适用范围覆盖了所有的日用陶瓷饮食器具。标准规定:任何单一产品的铅、镉溶出量不允许超过表中规定的允许值。
4、测试方法:4%(V/V)的醋酸溶液倒入被测样中,直至离溢出口5mm处为止,在20℃±2℃的环境温度中浸泡24小时,测量其铅镉溶出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纯白的陶瓷也可能含有超标铅镉。
釉中彩、釉下彩和绝大部分的色釉瓷、白瓷中的铅、镉含量是很低的。而釉上彩陶瓷如在加工时对含铅、镉高的颜料用量过大或烤烧时温度、通风条件不够,很容易引起铅、镉溶出量超标。另有一种骨灰瓷为白色,其瓷质透明,釉面平整、光润,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这种瓷器生产难度大,大多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技术,其釉料采用低温含铅釉料,若生产工艺控制不当,铅溶出量超标的可能性也很大。
白色陶瓷釉料一般配方为长石、 黏土、 石英、 碳酸钡等,无毒。
劣质釉可能含少量铁等杂质,或烧成温度控制不良,但也无毒。
彩釉如果用了含铅矿物,长期盛放酸性食物,可能溶出少量有毒的铅。
千万不要购买那些用手即可擦去图案的餐具。
对不放心的产品,可用食醋浸泡几小时,若发现颜色有明显变化应弃之不用。
拓展资料:
陶瓷,英语:china。
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
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瓷
我们讲瓷器含重金属,主要是印刷图案的时候由于不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及加工程序可能使陶瓷杯存在铅镉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情况。最常用的判断方法
颜色越鲜艳,越华丽,含铅量就越高;
釉上彩危害大些,其次釉中彩,釉下彩危害最小。
高白瓷是优质高岭土烧制,不存在色彩的问题,因此,不太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
另外,泥料釉料绘料是否安全,还看烧成温度,高温瓷优于中温和低温。高温一般指1280摄氏度到1350摄氏度。这样的温度煅烧下,经过氧化和还原气氛,一般有害物质就消失了或转化了。高温瓷几乎可以视为安全。
作为正规商家的出品,一般都是经检测安全的,选购景德镇高白瓷,要选用正规品牌、商家出品,不要随意购买路边的纪念高白瓷具。
所谓的陶瓷杯有毒,是因为陶瓷杯在印刷图案的时候由于不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及加工程序可能使陶瓷杯存在铅镉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情况。一般有较高重金属含量的是印在杯子上的金色的色剂当中,比如杯子上可能有金边等。这些金边或者金色的图案,都是有纯金制作的金水色剂印刷在花纸当中,然后再经过烤花制成。金色图案在烤花的时候要用较高的温度烤制,很多企业为了节省燃气成本,在烤花时温度达不到金水色剂的规范温度,就有可能使产品重金属超标。检测陶瓷杯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陶瓷杯放入微波炉中加热,说明该产品是存在重金属超标的。
1. 颜色越鲜艳,越华丽,含铅量就越高;
2. 釉上彩危害大些,其次釉中彩,釉下彩危害最小。
瓷器釉料经高温后形成近似玻璃性质的釉面(玻化),只要是配方原矿,少量化工是成不了气候的。绘料就比较麻烦,基本现在低成本的都是化工料,颜色料含重金属(铅、汞等)。所以,可想而知,釉下彩相对安全许多。第二烧成问题,泥料釉料绘料是否安全,还看烧成温度,高温瓷优于中温和低温。高温一般指1280摄氏度到1350摄氏度。这样的温度煅烧下,经过氧化和还原气氛,一般有害物质就消失了或转化了。
综上所述,高温瓷几乎可以视为安全,如果有绘料装饰,那釉下比釉上安全。釉上的器皿建议只做装饰或者摆摆水果什么的,避免受热或浸泡水油等。中温瓷器或一些低成本的陶器也是如此使用。买瓷器,避免买一些少见又便宜的手绘花纹的外贸中温瓷。